万象直播app破解版_欧美国产日韩无遮挡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强奷白丝女仆在线观看,超碰三级大陆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前沿資訊

完美音符任務助手免費版(吸費、盜信息、惡意操控……問題APP陷阱防不勝防)

導讀完美音符任務助手免費版文章列表:1、吸費、盜信息、惡意操控……問題APP陷阱防不勝防2、浙大傳奇何門:研究出浙江省第一臺計算機,培養出很多院士!3、林徽因去世7年,梁思成再娶,女

完美音符任務助手免費版文章列表:

完美音符任務助手免費版(吸費、盜信息、惡意操控……問題APP陷阱防不勝防)

吸費、盜信息、惡意操控……問題APP陷阱防不勝防

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霍瑤)智能手機中花樣繁多的APP豐富著我們的生活,然而,有些APP卻被植入惡意程序,吸費、盜取信息、操控著用戶手機,成為潛在的安全“炸彈”。

“偷”錢悄無聲息的APP

最近,北京的胡先生下載了一款APP,名為《歡樂斗地主嗨翻天》,卻遭遇了惡意吸費。

“感覺看著挺正常,下游戲的時候也沒多想,最后才發現用著用著話費無故就少了?!焙壬f。

福建一名用戶也遭遇了類似的情況。“給孩子下載了一款《饑餓鯊:世界》的游戲APP,剛安裝好都還沒開始玩,就瞬間收到7條扣費短信?!痹撚脩舾袊@,如果是孩子一直玩,大人沒及時發現,也就白白被扣費了。

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惡意吸費的應用軟件屢禁不止,用戶深受其害。據相關業內人士介紹,吸費類APP一般借助運營商的短信支付通道,開發者在APP中內置惡意扣費代碼或者病毒,病毒啟動后會私自發送扣費短信或定制高額業務,有的病毒還能惡意攔截回執短信,讓用戶在不知不覺中“被扣費”。還有一些APP會故意在頁面不顯眼處設置扣費廣告鏈接,使得用戶不小心“誤點”而被扣費。

問題APP“陷阱”多

除了惡意吸費,問題APP還有諸多“陷阱”,危害用戶財產、隱私安全。

【強行捆綁推廣其他應用軟件】目前,工信部公布了2017年前3個季度、共104款問題APP。其中,“強行捆綁”占到了84.6%。

記者發現,不少用戶曾遇到過“被捆綁下載”的情況。“下載一款軟件,卻發現手機上自動多出來一些亂七八糟的APP,太煩人了。”據了解,騰訊應用寶、PP助手等應用商城都上架過此類軟件。有用戶質疑,這樣的APP為何能通過平臺的審核?

【未經同意,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工信部發布的第三季度問題APP“榜單”上,“應用匯”應用商店的一款“互伴”APP在列。這是一款針對汽車車主的服務類應用軟件,表面上為車主提供便利,背后卻未經用戶同意,泄露用戶個人信息。

業內人士表示,這類APP通常是社交類產品,需要“偷走”用戶通訊錄、短信等個人信息,分析所謂的“大數據”來提高用戶使用體驗,機鋒網發布的主打賽事和社交的騎行類APP“野途”、游迅網發布的聲控游戲“八分音符醬”等軟件也都是如此。

【惡意操控用戶手機】去年5月,廣東警方曝光了一款名為“AndroidTrace”的APP,該軟件可以自己連接網絡,撥打電話、發送短信,甚至用戶的手機還可以被他人直接遠程控制。今年因“惡意操控”被工信部曝光的APP還有IT貓撲網的“千尋免流”和來自金山手機助手的“開心連連看”。

有業內人士透露,就算違規APP被查封下架,在有些小型APP開發商的包裝下,也可能會換個“馬甲”再次上線。

專家:APP下載平臺也應承擔責任

近3年,工信部共曝光了400多款問題APP。根據《移動互聯網惡意程序描述格式》,惡意APP分為惡意扣費、隱私竊取、遠程控制、惡意傳播、資費消耗、系統破壞、誘騙欺詐及流氓行為八大類。其中游戲類APP占絕大多數,有的下載量高達數百萬。

一位受訪的通信專家告訴記者,不法分子主要是借助安卓手機系統的開源性和開放性等特點,將惡意程序、扣費代碼或病毒嵌進APP中,“用戶很難發現,如果平臺不注意審核、管理,一旦上架,用戶就面臨著直接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信部公布的問題APP名單中,有些不乏來自較大的、為人所熟知的應用商城,例如三星、酷派、91門戶等應用商店。

專家認為,惡意APP屢禁不絕,源頭在開發者,同時應用商店等APP下載平臺也存在一定責任。平臺應對上架的APP進行審核把關,對已有APP盡到安全監測的義務,并及時下架惡意APP。

“惡意APP管不住,主要是還沒有細致的法律法規。對惡意APP不能只抽查、公示,沒有懲戒機制?!蓖ㄐ判袠I專家項立剛指出,今年7月1日,工信部實施《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件預置和分發管理暫行規定》,對APP生產企業和應用分發平臺加以規范,“但規則較為寬泛,下一步應在解決問題方面更有針對性。”

此外,項立剛建議用戶選擇官方渠道下載APP,不要輕易通過網站、鏈接和二維碼下載來源不明的應用;安裝APP時注意勾選權限,比如軟件要求“訪問通訊錄”“讀取好友信息”時應謹慎,養成“盡量給最小授權”的習慣;用戶發現惡意應用軟件后要盡快刪除,并向有關部門舉報。

浙大傳奇何門:研究出浙江省第一臺計算機,培養出很多院士!

編者按: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人才匯聚,群星璀璨。70年間,浙江大學也涌現出一大批以報效祖國為己任的奮斗者。無論光陰如何流轉,不管歲月怎樣變遷,他們始終初心如磐,奮戰一線。建國之初,浙江大學的何志鈞以及他所帶領的何門弟子在崢嶸歲月中研究出了浙江省第一臺計算機,并在之后不斷地開拓創新,大力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的發展。本期,我們推出的是他們的故事。平凡的崗位,不凡的堅守,我們也期待聽到您的聲音!投稿郵箱:zdxmt@zju.edu.cn。

大數據在云端涌動,物聯網帶來無人工廠,人工智能滲入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今天的浙江,全面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努力打造“互聯網 ”世界科創高地,數字信息技術正成為浙江發展的強大動能。

鮮為人知的是,浙江數字信息科技創新事業的源頭,要到浙江大學之江校區一幢老教學樓里尋找。近60年前,時任浙大無線電系主任何志均教授帶領師生在這里日夜奮戰,研制出浙江省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ZD-1,ZD就是浙大的縮寫。

不久前,《浙江日報》刊登了相關報道,帶領我們一起走進這一傳奇故事。

《浙江日報》

何志均,一個傳奇的名字。他一手創辦了浙大無線電系和計算機系,為中國培養了數以千計的電子學和計算機高級人才,“何門”弟子包括潘云鶴院士、吳朝暉院士、陳純院士這樣當之無愧的領軍者。從研制浙江省第一臺計算機出發,何志均和他的弟子們開拓出一個無比廣闊的數字信息科技創新版圖。今天,不計其數的創新資源向這片領域匯聚,成千上萬的科技工作者在這片領域耕耘,為浙江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供給。

何志均(右三)與第一屆人工智能方向的5位碩士研究生合影

研制浙江省第一臺計算機,創新精神代代傳承

走進浙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迎面就能看到何志均先生的半身銅像。他長達93歲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不懈創新的史詩。

何志均半身像

“何老師在抗戰烽火中求學浙大。新中國成立后,他在浙大主持建設無線電系,我是第一屆畢業生?!闭愦笥嬎銠C系老教授葉澄清是何志均的得意門生和多年助手,回憶起何志均的音容笑貌,他的思緒仿佛回到了那段熱火朝天的科研歲月。

1962年,葉澄清剛畢業留校,就加入了由何志均牽頭的一個科研小組,研制浙江省第一臺計算機。“組里除了何老師,就是我們幾個青年教師和10多個本科生。原來,自主研制計算機是何老師給同學們出的畢業設計題目。這是何等的眼界和魄力!”葉澄清說,當時距美國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不過16年,我國第一臺計算機1958年剛剛在北京研制成功,大學師生絕大多數都對計算機毫無概念,普通民眾更是聞所未聞。

何志均教授(左一)在指導學生(童學軍,女),左二為陸汝鈐院士,右一為俞瑞釗教授

何志均身上創新者的本色,在這一刻顯露無余。他派年輕教師到北京參加計算機培訓和研制“會戰”,帶回大量寶貴的一手材料。在暑假空曠寧靜的之江校區,科研小組埋頭摸索計算機原理,設計圖紙、組裝調試元器件……葉澄清說:“當時天氣十分悶熱,但我們顧不上大汗淋漓,每個人都以滿腔熱情在苦干?!碑敃r計算機最先進的存儲設備是磁鼓,國內無法生產。何志均向時任浙大校長周榮鑫匯報了這一情況,周榮鑫非常支持他們追蹤科技前沿搞創新,就用自己的外匯津貼,設法從蘇聯購買了磁鼓交給科研小組。大家的干勁更足了。

前后歷經3年,最終研制成功的ZD-1占據了一整間教室,一排排的電子管閃爍著各色的燈光,并達到了每秒運算30次的設計目標。葉澄清說,自主研制這臺計算機,為改革開放后浙大創辦計算機系打下堅實基礎。

1965年,浙江大學試制成功ZD-1

“在研發過程中,何志均先生時常展現出緊跟科技前沿的超前視野、自力更生掌握關鍵技術的創新追求。這是在今后永遠激勵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比~澄清說。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上,浙大研發的我國第一臺氣象自動填圖機等多項計算機設計與應用領域的成果獲獎。1979年,何志均自美國買回當時最先進的CROMEMCO 8位微型計算機,浙江剛起步的計算機人才培養和科研事業如虎添翼。當時還是“小字輩”的潘云鶴等,在計算機圖形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最初一批研究成果就是在這臺計算機上誕生的。

何志均等老一輩科學家身上凝聚的這種緊跟前沿、自主創新的精神代代傳承,始終是浙江科技創新事業發展的鮮明底色。當年電子管上閃爍的燈光,今天已成為“城市大腦”大屏上紛繁的數據,成為烏鎮躍動的互聯網音符,成為觸手可及的一個個智慧應用……

1989年,何志均教授在第二屆全國人工智能學術會議上

以浙江大學、之江實驗室、阿里達摩院等高能級數字創新平臺為支撐,浙江正在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重點領域不斷加大攻關力度,尋求突破關鍵技術,積極打造數字長三角、數字大灣區、移動支付之省、“城市大腦”等標志性引領性數字化項目。

編制人工智能全新教材,打造人才培養高地

在一系列新技術突破的加持下,人工智能在近兩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熱潮,“點燃”了發展新動能,“點亮”了發展新經濟。

實際上,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上一輪人工智能熱潮方興未艾之時,何志均就牢牢把握住了這一前沿趨勢。

1978年,何志均創辦浙大計算機系時便設立了人工智能方向,并在當年就招收了5名這個方向的碩士研究生。他們學成后都挑起了科研、教育的大梁,其中成就最為卓著的是5人中的小師弟潘云鶴。

1987年創立時的人工智能研究所成員合影

1987年,浙大成立人工智能研究所,這里走出了吳朝暉、陳純等領軍人才。近兩年,潘云鶴多次提出,人工智能將迎來2.0時代。新形勢下,浙大全面參與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規劃。在潘云鶴等專家的積極推動下,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于2017年7月正式發布。浙大校長吳朝暉表示,浙大率先布局,聚焦大數據智能、群體智能、跨媒體智能、混合增強智能、自主無人系統等前沿方向。

2019年開學季,浙大首批人工智能專業本科生走進校園。在人工智能即將成為一級學科、各大高校紛紛成立人工智能學院的背景下,由潘云鶴擔任主任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編委會”今年推出了《人工智能:模型與算法》等4本全新教材。編委會秘書長、浙大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吳飛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專業的設立將大大促進教育資源的整合,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教學體系,構建起人工智能這門學問的基石,這有助于更加系統完整地培養人工智能專業人才。

2018年,浙江大學獲批教育部人工智能協同創新中心,莊越挺教授擔任中心主任,致力于打造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高地。

可以說,浙大充分發揮高校的創新優勢,始終引領浙江人工智能發展風氣之先。而形成今日蔚為大觀的局面,還離不開產業界的巨大熱情。在浙江,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日益凸顯,在人工智能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目前,浙江人工智能企業在數量和質量上均位于全國前列。阿里巴巴城市大腦成為國家五大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之一?!墩憬〈龠M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提出,要培育10家以上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領軍企業,100家以上人工智能行業應用標桿企業,500家以上人工智能細分領域專精特中小企業。

開拓新型技術應用版圖,賦能浙江數字經濟

循著何志均先生開辟的道路,浙大計算機學院俊杰輩出,不斷拓展科技創新疆域,為浙江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打造“互聯網 ”世界科創高地提供了豐沃的創新土壤。

全球金融巨頭道富集團在中國大陸唯一的全資子公司就在杭州。這要追溯到20世紀末,何志均促成浙大和美國道富公司合作研發大規模金融軟件系統。在浙大玉泉校區曹光彪樓的一間教室里,“浙大道富技術中心”的年輕博士們迅速成長為卓越的軟件外包團隊。浙江軟件出口和外包服務領跑全國的優勢,最早就在此奠定。

“軟件是驅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今天,浙大培養的軟件人才遍布我省互聯網領軍企業的中高層,學院研制的多個前沿軟件成果在各行各業轉化應用。”浙大計算機學院副院長尹建偉教授說。吳朝暉院士牽頭研制的錢塘中間件平臺軟件,解決了相關基礎平臺軟件的多個卡脖子問題,大規模應用在我國現代服務業的多個行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陳純院士牽頭研制的紡織品數碼噴印系統,推動了我國紡織業的數字革命,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是信息展示和人機交互的基礎支撐技術,何志均創辦浙大計算機系之初就將其確定為學科發展重要方向。今天,這個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就落戶在浙大。實驗室主任周昆教授帶領團隊首次實現了真實感圖形的電影級高清畫面交互級繪制,解決了高質量畫面實時繪制的難題,成果獲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相關技術已應用于文化創意產業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目前,實驗室與企業合作研發更多消費級產品,以打破傳統圖形軟件只有專業用戶才能使用的技術壁壘,讓普通人也能玩轉頂級特效。

就在不久前,一款新型類腦芯片“達爾文2”在浙大計算機學院CCNT實驗室問世,整個芯片神經元數目達到15萬,神經突觸超過1000萬,在神經系統規模這一指標上和國際前沿類腦芯片處于同一數量級水平。研發人員介紹,類腦芯片面向智慧物聯網應用,展現出獨到優勢,有可能會帶來計算體系結構的革命。

類腦計算芯片“達爾文2”

細數何志均和他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們的足跡,這段幾乎與共和國同齡的創新之路再度印證: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浙江以超常規力度建設創新型省份,緊緊抓住科技創新牛鼻子,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戰略支撐。當前,我省重大創新平臺建設不斷取得突破,成果轉化和科技合作體系更加完善,“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聯動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加快形成。創新已成為浙江發展最鮮明的時代特征。

內容來源:《浙江日報》(記者 曾福泉 柯溢能)

圖片來源: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提供

本文編輯:浙江大學微訊社 趙睿晗

責任編輯:周亦穎

林徽因去世7年,梁思成再娶,女兒痛哭:母親去世前都沒見到外孫

女人躺在病床上,氣若游絲,她希望見丈夫一面,可護士卻以夜深為由,拒絕了她,并安撫她好好睡覺,但誰也沒想到,她在凌晨就離開了人世。

這個女人,就是用了大半生為國效力的,民國才女林徽因。

1904年,林徽因出生于福建閩侯一個官僚知識分子家庭,16歲時跟隨早年留學日本的父親,前往歐洲游歷。

或許因為年紀輕輕,就見過了世界的模樣,她的成就也讓人仰望。

她是才女。

16歲享譽詩壇,有很多代表作,其中以寫給兒子梁從誡的《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出名。

她是建筑師。

20歲考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選修建筑系課程,畢業后跟隨丈夫梁思成一起前往歐洲考察建筑,回國后便進入東北大學創辦建筑系。

她更是古建筑領域開山鼻祖一般的人物。

從1930年到1945年,林徽因跟隨丈夫梁思成一起,冒著戰火的威脅,走遍了中國的15個省、20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700多處古建筑物。

她和丈夫梁思成一起,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也有建筑史,也有無數需要被記錄和保護的古建筑。

1.人生最后的高光

1950年,林徽因參加了國徽圖案的設計工作。

一次次地構思、一幅幅地描摹、一版版的推翻……

匯報、講解、聽取意見、更改完善……

而此時,她的身體已經無法負擔沉重的工作。

林徽因的身體不好,20多歲就患有肺病。日軍侵華時,無數友人邀請她出國避難,可她卻堅定和祖國站在一起,共赴國難。

她在李莊避難,可這里條件艱苦,連維持病情的藥物也時常短缺。

抗戰時的艱難,留給林徽因的,是畢生的苦痛。

設計國徽時,林徽因的病情已經非常嚴重,她吃得很少,入睡很難,每天都要靠著藥物才能勉強安睡。

每到寒冬,她的病情就愈加嚴重,到了后期,藥物都無法緩解她的痛苦。

為了讓妻子更好受,梁思成承擔起了維持居室的溫度的重任。

每年入秋之際,梁思成都會用牛皮紙,將房間的墻壁、天花板全都糊起來。

一個火爐也是不夠用的,每一天,屋子里都必須同時點好幾個火爐供暖。

可即使是這樣周全的保護,也只能讓林徽因喘得不那么厲害而已。

國徽設計結束后沒多久,林徽因又接到了設計制作景泰藍等工藝品的任務。

她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

或者說,她更愿意用工作來使自己忘記疼痛和虛弱。

她開始實地走訪景泰藍的制作,而在走訪過程中,老藝人哭著對她說:“求你,救救景泰藍吧!”

原來,景泰藍的制作工藝復雜,生產成本高,加上設備和材料簡陋、銷售不暢,正瀕臨停業失傳。

林徽因不忍心,便帶著學生,為景泰藍設計了一批新的圖案,助力景泰藍工藝突破瓶頸,與時代結合。

她還參與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主要承擔了設計碑座飾紋和花環浮雕的任務。

此時的林徽因,已經病得下不來床。

但她不敢休息,像個上滿發條的鐘表,逼著自己繼續發光發熱。

下不來床,她就在臥室安放了兩張繪圖桌。

提不動筆,她就找來建筑系應屆畢業生做助手。

她為碑座和碑身設計了全套飾紋,每一處的設計,都藏著她對祖國的祝福和對英雄的悼念。

這一年,她的兒子梁從誡19歲。在他的回憶中,母親的床邊總有數不盡的紙片,上面刻畫著靈感襲來的每一份紋飾,就像音樂家們匆匆記下的幾個音符、一句旋律。

可遺憾的是,這終究是一支未能完成的樂曲。

林徽因完成了自己的設計,卻終究沒有見到1958年建成的人民英雄紀念碑。

2.帶著遺憾離開

1954年8月,林徽因突然接到了女兒梁再冰的電話,她以為女兒出了事,可女兒卻只是和母親閑話家常。

此時的梁再冰,懷著身孕,關心著母親的身體,而林徽因也殫精竭慮地算著女兒的預產期。

掛斷電話,林徽因突然懊悔起來。

她想起來這天是女兒26歲生日,本想打回去,卻又被耽擱,后就忘得一干二凈。

林徽因察覺自己的身體出了問題,記憶力也大幅下降,可她不肯放下手中的工作,連躺在床榻上也固執地和病魔較量。

但這年秋天,林徽因就病倒了,瘦骨嶙峋,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

53歲的梁思成,寸步不離守著妻子,可一陣流感襲來,兩人同時患上肺結核,也幾乎同時住進了同仁醫院。

他們的病床在隔壁房間。

梁思成的身體底子好,很快就康復出院了,可林徽因這一倒下,就再也沒能起床。

女兒梁再冰生產在即,更無法陪在父母身邊。

換言之,林徽因生命最后的時光,絕大多數都是獨自安靜地躺在病床之上。

1955年3月下旬,梁再冰出了月子,到同仁醫院看望父母。

林徽因很開心,還拉著護士炫耀道:“你們快看我的女兒,她的身體和臉色多好啊!”

她為女兒的健康感到由衷地高興。

可梁再冰卻從母親蒼白的面容上觸摸到了離別的涼意。

她很自責,為什么沒有早一點意識到母親病情的嚴重程度?

她忽然想到,母親還沒有見過外孫的模樣,便忍住眼淚,匆忙回家與丈夫于杭抱著剛出生的兒子曉東趕往醫院,想讓林徽因看看健康可愛的外孫。

可無論梁再冰如何哀求,護士都不讓嬰兒進入病房。

肺結核是傳染病,就算父母許可,醫院也不敢拿孩子開玩笑。

最后,梁再冰帶著孩子扎進了路邊的照相館,想給孩子拍個照,再拿給母親看。

可洗照片的速度太慢,追不上林徽因生命流逝的速度。

女兒梁再冰還沒拿到孩子的照片,就聽到了母親病危的消息。

這一年3月31日深夜,一直處于彌留狀態的林徽因,突然用微弱的聲音對護士說:“我想見見梁思成,我有話對他說。”

可護士卻想也不想就回答:“夜深了,有話明天再談吧。”

可誰也沒想到,這竟是訣別。

林徽因再也沒有力氣等待了,這天凌晨,她就悄無聲息離開了人間。

這一年,她51歲,彌留時的最后愿望,是看一看自己的愛人。

可終究,她沒有等來最想見的人,最想說的話也再無人知曉。

而這件事,也成了梁思成生命中最難熬的遺憾。

3. 林先生千古

世人熟知的林徽因,是那個在愛情中游走的民國才女。

16歲時,她和詩人徐志摩相戀;24歲時,她嫁給了才子梁思成;人到中年,她迷倒了哲學大師金岳霖……

她被冠以“茶媛”、“交際花”等污名,卻不知,這一切都是她去世7年后,梁思成續娶的林洙故意散播的謠言。

作家,是林徽因最不值一提的身份。

在此之外,她是東北大學、清華大學建筑學系的奠基人,能夠熟練運用中英雙語創作,能繪制出建筑書上最精確的圖案,同時為古建筑配上最有詩意的解說文字。

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林徽因以女性的堅韌和柔軟,活出了不遜色于同時代男人的成就。

她值得我們尊敬。

她的人生是成功的,年少母親不受寵,她靠著自己得到了父親的寵愛;她嫁給了青梅竹馬的梁思成,得到了一生的陪伴和愛重。

她事業有成,橫跨建筑學和文學,成就至今讓人仰望。

她的孩子都很有出息,女兒梁再冰為新華社高級記者,兒子梁從誡是歷史學家、環保人士。

月明風清里,花港觀魚的她,在怡人的光影中,披著風露所贈予的層層色彩,生動活潑,衣袂飄飄,如一切都未發生般輕靈與邈遠。

無論如何,我很慶幸,我比緋聞先認識她。

林先生,千古。

作者:許尤希&靈笙

責編:靈笙

校對:葉葉

AI 重構唐曲,華為 Mate 20 Pro 用科技連接過去與未來

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每天給您帶來最新最潮的科技資訊,讓您足不出戶也知道科技圈大事!

隨著手機性能的提升、NPU 等處理器的加入,手機端的 AI 性能也越來越強大。作為一名手機用戶,AI 美顏、AI 場景識別、AI 語音助手顯然已經走入了我們的生活,相信大家都已經切身感受到 AI 所帶來的便利性。但是,聽說過將手機 AI 作用于文化傳承之中的嗎?

今天上午,華為終端官方微博發布了一則傳統文化與 AI 的故事視頻。通過幾個步驟,華為 Mate20 Pro 成功還原了一首唐代樂曲??雌饋砗唵?,但其實這一過程中所運用的方法,及其研究過程都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們先通過視頻,了解華為如何探尋 1300 年前的聲音。

我們在學生時代接觸到的詩歌,很多都是出自唐代作家,但大部分人不知道,今天流傳的唐詩是有缺失的。詩歌之所以被稱為詩歌,就是因為它有歌,即音樂的部分存在,很多詩都是如樂歌唱的。

為了留住曲調,古人試了很多種方式做樂譜。比如說,這個看起來像天書的符號,叫減字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譜之一。里頭記載著古琴的彈奏指法、弦序和音位??上У氖?,大部分樂譜因為歷史的變遷,都失傳了。

那么,華為 Mate 20 Pro 又是如何將這些難懂的符號識別出來的呢?

首先,研究人員需要在服務器上訓練神經網絡模型,進行古譜的深度學習,讓 AI 具備能力去識別出古樂譜的音高規律,簡單的說,就是讓 AI 掌握古樂編曲的規律。隨后,再將訓練后的 AI 模型遷移至華為 Mate 20 Pro 上,手機內置的麒麟 980 芯片讓手機有足夠的算力支撐其在端側運算從而一鍵生成古曲。

當這一切順利完成后,研究人員嘗試對 Mate 20 Pro 朗讀素有「孤篇蓋全唐」之稱的「春江花月夜」。

借助手機內置的語音智能識別,AI 可以判斷出詩詞的語境和情緒。而得益于華為 Mate20 Pro 搭載的麒麟 980 芯片,內置的雙核 NPU 能夠支撐深度神經網絡推理算法,將詩歌中每個字句的場景和數據庫中的古樂音符進行匹配,從而還原一首唐詩曲調。打開華為手機 “音樂” APP,搜索 “春江花月夜” 即可收聽這樣一首完整的樂曲。如此一來,唐樂的音符就得以再次回蕩在你我的耳畔。

雖然詩歌在流傳的過程中出現了斷層,但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現在已經有能力通過大數據、云計算、AI、高性能終端等技術和設備,盡可能對失傳的部分進行還原,讓它們得以重新存在,并繼續流傳下去,最終回歸到文化的一部分?;蛟S,通過 AI 追尋文化,就是最好的傳承。

華為 Mate 20 Pro 用科技連接過去與未來,為我們尋回了 1300 年前的唐樂經典。除此之外,搭載了雙核 NPU 的麒麟 980 芯片也讓華為 Mate20 Pro 也在更多AI技術創新應用中得到實現。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華為 Mate20 Pro 的用戶就可以體驗大奧 AI 人像留色、AI 卡路里識別這樣的 AI 功能,方便使用又充滿樂趣。未來,華為的 AI 能力將會開放賦能給更多的應用和場景,聯接無限可能,為用戶帶來更多實用且有趣的 AI 功能體驗。

現在登錄華為商城,Mate20 系列最高直降 400 元,更享 6 期免息,一起感受 AI 傳承文化的魅力!

華為商城購買鏈接:https://www.vmall.com/product/10086393052224.html

鳥兒也想讓支離破碎的世界復原

付如初/文

仔細想來,生活中總是有兩種人:一種見到所有的草和花,都覺得是見到了“植物”,見到所有的貓、狗、魚,都覺得是見到了“動物”;而另一種,見到草和花會直接叫出名字,對貓和狗的品種也能脫口而出。通常,前者遇到后者,都會在霎那間產生驚喜而崇拜的情緒,但動植物的名字卻隨風而逝。據說這是跟記憶分區、注意力集中點、人格氣質相聯系的差別,不足為奇,也很難改變。好在,在親近自然和熱愛自然方面,兩種人差別不大——人類原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即便日益疏離,但在自然無窮無盡、難以計數的惠澤面前,在陽光和鳥語花香面前,人類還是會無差別地變得松弛、自由、充滿希望。

難怪近些年,自然博物類圖書和心理自助類圖書在社科圖書中的占比會明顯上升,各種山林鄉野愛好者組成的團體也層出不窮。在工業化、城鎮化、原子化、空心化的時代病之下,人們其實一直都沒有停下重新與自然、與社會、與自我建立健康連接的努力。尤其自然博物類的書,哪怕看上去偏門、冷門,也總是能在知識之內包裹上強烈的人文色彩,為我們打開一個理性而友善的空間,讓我們放下被物質和欲望激發出來的自大與傲慢、焦慮和虛無,重拾好奇和敬畏,重新把心放飛到森林與田野中去。

《心向原野》:向自然尋求治愈

《心向原野》是熟悉鳥類和植物的英國自然作家理查德·梅比2005年出版的書,最近剛剛在中國翻譯出版。在這之前,中國曾翻譯出版他的《雜草的故事》,一本為大自然中不受待見的植物說好話的書。在那本書里,他把12種英國常見、我們也不陌生的雜草一一例數,講述它們今日瘋狂侵占所有可能的空間,讓農民和園藝工人不勝其煩,昔日卻作為最早的蔬菜、最古老的藥材、最先使用的染料,甚至是英國推進殖民進程的植物助手被人類物盡其用。它們是文明的伴生物,有強大的適應力,也有記憶,更有不可更改的“雜草悖論”——鋤草反而會刺激它更快地生長。是人類硬要把自然界拆成野生和馴化兩部分,把它們塑造成了“邊界的打破者”和“無歸屬的少數派”,所以它們要反過頭來告訴人類,世界并非總是如你們所愿。它們用“春風吹又生”維護著自己的尊嚴,批評著人類的利己主義。

梅比懷著一顆“草本主義”的心旁征博引,在自然知識飽滿充實的同時,對歷史、考古、繪畫、文學典故信手拈來,帶我們進入雜草世界,不由自主地放下人類中心主義,打開心智去看那些藏在習以為常和司空見慣背面和深處的真實生命,一種在邊界蓬勃生長的生命。梅比的表達中充滿了歷史智慧和人生洞見,也有幽默感和包容力,充分展示了一個熱愛自然、擅長觀察、博聞強識的作家濃濃的人文情懷。帶著這些特征,梅比寫下了自己的自然觀察筆記,也是半自傳作品《心向原野》,把自己的“自救”過程和盤托出。

按照梭羅《瓦爾登湖》里的觀點,“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并且各種感官仍然健全的人,就不會產生非常黑色的抑郁”,更何況是梅比這種沉浸在自然的博大豐富中、不斷給讀者輸送知識和歡樂的人,然而,他還是患上了抑郁癥,而且是在完成了最有難度的《不列顛植物志》的寫作,事業達到頂峰之際。

梅比說:“疾病,是人類與自然交往的陰暗面?!倍钟舭Y這種現在已常見的疾病,雖然還不至于嚴重到隨時危及生命,但也實在給他造成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影響。曾經,他會為了第一只燕子歸來而舉杯慶祝,也會錄下夜鶯在濃霧中的歌唱放給遠方的女友聽,暴雨狂風等大自然的任何一種“野性”的表現都會讓他感動不已;然而現在,他整天躺在床上,連最喜歡、最關心的雨燕在窗前啁啾都引不起他絲毫興趣。

他說,那時候的自己化身成了不可理喻的生物,懸浮于某種虛無之中,感官似乎都失靈了,自我困在問題里出不來:“我的歸宿在哪兒?我的角色是什么?從社會、情感和生態的角度,我應該怎么活才是對的?”

他意識到自己的不對頭,于是開始尋求治愈。他找醫生、住院、按時服藥,也接納了新的異性朋友,但這些還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于是,他走出舒適區,真正走進自然。《心向原野》最大的價值,就在于他以親歷者和實踐者的方式,向我們描述了他向自然尋求治愈的全過程。這是一個外向型的、異質性的、行動派的、知行合一的過程,是一種放下所有外部修飾、努力讓自己回歸天真與原始的過程——頗像梭羅在瓦爾登湖邊的實驗性生活。同時,它又絕不是浪漫主義的,而是富有非常豐沛的現實主義精神和科學理性的精神。他既不妖魔化疾病,也不神化自然,而是直面問題、直面自己,有點多愁善感,但絕不自憐自艾。

從這個角度說,《心向原野》未嘗不是一本英國版的《瓦爾登湖》,書中隨處可見向這部自然文學經典致敬的痕跡。同時,它自己又在努力成為《瓦爾登湖》那樣的書:在入世的基礎上出世,在與世隔絕的孤獨中積極打通與世界聯系的通道,把自我放在更廣闊的天地中,思考如何簡樸、從容地生活,如何與各個物種和平共處,如何在最充分的意義上做一個公民,找到“生活的精髓”。如《瓦爾登湖》從不回避貧窮、名利等所有世俗一樣,這本書也直書現實中所有的問題:“多少年來,我一直用工作來修補和掩飾生活的不如意、感情的失敗、內心的孤獨,以及原生家庭根深蒂固的執念和恐懼?!?/p>

梅比告別了自己住了幾十年的家,從森林邊搬到一個沼澤旁,把自己“藏”起來。自己裝修租住的木屋,照顧房東的貓,深入觀察虎眼萬年青,與完全陌生的人打交道,從處于自己知識盲區的地質環境中開啟對自然漫無目的的重新觀察,重新思考寫作的價值和作家的身份。很快他就發現,這個叫做東安格利亞的地方,“遍布兩種藝術能量的源泉:上有蒼茫無垠的天空,下有波光粼粼的濕地?!边@兩種藝術,一是繪畫,二是寫作,而后者,正是梅比所長。而且,即便病著,梅比也從來沒有停筆,他忠實寫下映入眼簾的、印在心間的,而所有這些又無不變成愛和美的化身,反哺給他尊嚴和優雅。

在荒野,它們不卑不亢

說起來,梭羅的擁躉遍布世界各地,時至今日,也還是不斷會有迷人的自然文學新作進入讀者的視野。比如美國作家安妮·迪拉德的《聽客溪的朝圣》,用解謎似的結構和詩性的語言,描繪自己山中一年與萬物共同生活的經歷。她用精細的筆描繪造物主的神奇,然后用好奇心不斷被滿足又不斷被拓展的幸福告訴你:若你能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那你已為自己攢下了“一生的好日子”。比如頭像被印在英鎊上的英國作家娜恩·謝潑德,入山如同回家,能用每種感官接收大山的饋贈,看清萬物內在的生命。她用散文詩般的語言寫下《活山》,描繪大山的自由與野性,寫萬物自在的生機盎然。她用老朋友似的口氣說,對山中萬物的觀察其實是自己和大山之間“愛的流通”,所以此時,“美,并非一種偶然,而是出于必要”。

理查德·梅比在《心向原野》和《雜草的故事》里也有類似的表達,他說:“美是一個過程,是生長和衰老中表現出的優雅。”于是,他縱筆寫下每年準時返回濕地的雨燕,寫它們凌空的速度、盤旋的快意;寫下野性荒野的代言人鶴群,寫它們覓食的時候跳出優雅的法式舞步;寫下蘆葦叢中的野馬群,寫它們如何讓蘆花如波濤般搖曳蕩漾;他寫雨水的漲落,寫牧道的榮枯,寫迷人的晚間植物沙龍,寫一千年前在河谷生活的人給事物的命名……盡管生活讓他卑躬屈膝,命運讓他不知所措,但萬物致以他不卑不亢,自然奉他以五彩斑斕。

梅比交叉著寫自己的病和身邊的自然,于是,抑郁癥也得以被放在更宏闊的視野中——自然讓自我更清晰。他說,進化心理學家認為,抑郁癥源自一種“獵人空手回家的落寞”,這種失落感會刺激人想要變得更加成功。面對這種壓力,一般會有“戰斗”和“逃跑”兩種模式。然而,生物界會有第三種方式,一種被生物學家命名為“植物撤退”的模式,即“保持不動”。比如負鼠會裝死,刺猬會縮成球,倉鸮會昏倒,小雨燕會一動不動,而人會抑郁。這是一種安全的防御策略,是生物的內在保護機制壓制腎上腺素激增的表現,也是一種對危險的明智反應和短期策略。當人意識到自己有了“植物撤退”的時候,那要去找一種“植物前進”的生活,“一種朝著自我平衡,緩慢、煎熬且無意識的回歸過程”。

當我們已經習慣了大多數關于抑郁癥的書籍總是從原生家庭、情感互動和親密關系創傷的角度,深入探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關系,實際上也給自己框定了認知和了解這種疾病的思維路徑和方法,強化了一種在人群中“內卷式”認識自我的固有觀念。但在《心向原野》中,一切都是不同的,它對“疾病和隱喻”的描述,帶著雜草的氣息,帶著雨燕、鶴群、麋鹿、貓和馬的氣息。這氣息如此清新,如此豐饒、如此天真又如此熟悉,仿佛一下子喚醒了我們埋藏在集體無意識里的回歸原鄉的沖動,讓抑郁不抑郁的讀者都獲得不同程度的治愈。在這個意義上,梅比的走進自然和很多人的走進健身房一樣,甚至和我們此刻的閱讀一樣,都是“植物前進”的方式。對閱讀它的人來說,《心向原野》會成為又一本梭羅期許的那種書:“多少人因為閱讀一本書開啟了他生活的新紀元?!?/p>

萬物呼吸的塵世即為永恒

英國有自然主義文學的傳統,英國人對鄉村和大海的熱愛,讓自然主義文學在英國異常強大,幾乎影響了每個作家的個人信仰和文學傾向?!妒攀兰o文學主潮》的作者、丹麥人勃蘭兌斯甚至斷言:生機勃勃的自然主義是一種英國氣質,“英國詩人全部都是大自然的觀察者、愛好者和崇拜者”,華茲華斯、司各特、濟慈、穆爾、拜倫、雪萊等等,雖然個性獨具,也彼此不甚瞧得起,但都自愿聚合在“自然”的大旗下。他們在鄉間別墅和農莊揮灑詩情,對一切家畜充滿感情,他們愛狗、愛馬、愛土地,同時,更愛大海,為大海獻上了波濤似的韻律和充滿男子氣概的贊詞。更值得關注的是,他們的奇異幻想和浪漫謳歌都是以實際事務和講求實際的價值觀為支撐的,因為英國人在進取心和毅力的支持下,獲取的正義和道德觀都是帶有功利主義色彩的,就連最浪漫的雪萊也不例外。

梅比顯然身在這樣的傳統中,也有評論說,他對英國自然文學在當代的復興功不可沒。他顯然在有意識地繼承和發揚這個傳統,這些經典作家的經典語句也總是會適時出現在他的筆下。他擅長借用他們的足跡和眼睛,借用他們二百多年前的感官和詩情,同時,更擅長借用他們對政治社會生活的關心,對城市生活的反思,對正義和永恒的持久追尋——英國作家膜拜的“大自然”是城市的對立物,是感覺主義的天地,是自由的實現空間,也是感知時代變化和人情冷暖的晴雨表。

所以,梅比會關心候鳥雨燕如何穿過伊拉克戰場回歸,他覺得,為了準時回歸,鳥兒也會希望支離破碎的世界復原;他關心圈地運動怎樣改變了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如今的英國公地和私地政策是怎么妨礙了物種的繁殖。他懷念人類曾經過的“與自然系統交織且不被政治干涉的自由生活”。他也會留意到,在歐洲帝國擴張的歷史中,各種植物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樹皮中含有奎寧的金雞納樹,之所以能從南美擴展到全球,即是因為奎寧是19世紀唯一可以治療瘧疾的成分。他從這樣的角度理解英國歷史,說他們在殖民的同時推行的也是“生態帝國主義”。他有高超的移情能力,所以能在文學經典、歷史、現實、自然和自我之間不斷轉圜騰挪,使得文本空間大大拓展。

聯系最近重新被歷史學家討論的、歷史發展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會讓人心生無限感慨:歷史和大自然一樣,不會因為知識的增多就能破解它們的神秘。而且事實往往相反,我們了解得越多,無知的范圍越大。而為了克服這種無力感,很多人,甚至有的科學家最終都會迷信“交感巫術”,求助于神。萬物呼吸,萬物神秘,仿佛只有找到造物主才能解釋這一切。從黑暗時代的迷信到理性時代的好奇,人類對自然的探索有多努力,自然對人的召喚就有多殷切。它召喚我們調動感官補足智力的缺陷,也召喚我們不斷增加自己的謙卑和臣服。

中國人不信造物主,我們更愿意相信的是時間,或者永恒。因為時間公平,無分貴賤,無分勞逸。所以,孔子才會倡導君子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老莊才會倡導不與物遷,才能齊得失、忘禍福、混貴賤,而與萬物齊一。蘇軾也才能穎悟游于物外,無往而不樂。我們的祖先擅長把人放回自然中思考問題,所以,李白、蘇軾、白居易才會在自然流變和人世無常中來回穿梭,寫出曠古詩篇,而我們才會每一次讀到“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將進酒》)“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東坡《前赤壁賦》)“聲來枕上千年鶴,影落杯中五老峰”(白居易《題元八溪居》)的時候都會心生浩嘆。

多年前,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翻譯出版過一本叫《文明與野蠻》的書,作者是美國著名的人類學教授羅伯特·路威。他用大量的人類學事實研究文明史得出一個結論:所謂文明人的“文明”和野蠻人的“野蠻”,其實難分高下。公元前700多年的羅馬人有整潔的城池,而17世紀的柏林市民在大街上養豬。而在所謂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進步無所謂“必然”,“機會”和“偶然”占了很大的成分。人類其實是既笨且懶的,往往是我們在各種機緣中胡亂摸索的時候,文化偷偷地從后門溜進來。而且,文明是一件東拼西湊的百衲衣,歐洲的拼音字母始創者是尼羅河上的埃及人;舉世通行的數字系統發明者是印度人,傳進歐洲的又是阿拉伯人;中國人在制陶技術的基礎上加上埃及來的涂釉技術,才燒制出了真正的白瓷。所以,誰也不能夸口啥是獨家制造,因而種族的和時代的自大心都不可取。我們能夠坐上火車的難度,跟祖先最開始穿上鞋、陶器時代開始用牲口、銅器時代人發明車輪的難度不相上下。所以,任何以為我們更進步的傲慢和樂觀都是膚淺的,“人類不是自然的主人,也永遠不會成為自然的主人。我們輕輕巧巧夸口征服自然,其實自然已經定下界限,叫我們不能越雷池一步?!?/p>

呂叔湘先生在譯者序中,把這本書稱為“人類的諍臣”。我想,多處引用《論語》和《莊子》的《瓦爾登湖》或許也堪當這樣的稱號。當然,“諍臣”并不是一臉威嚴的,也可以是幽默而優美的,充滿智慧和笑聲的。它的眼界開闊和思維通達也可能是在插科打諢、污泥濁水中展現出來的。正如豆瓣評分高達9分的英劇《萬物生靈》的原著《萬物有靈且美》,獸醫吉米·哈利每天過著為馬接生、給豬治病、被狗追咬的生活,但心中充滿了對活潑生命的敬畏和憐惜,他用自己被動物“折磨”的狼狽讓我們在輕松笑他的同時,體會生命創造的諸般奇跡,而這真實的互動未嘗不是我們每個人的夢想,也未嘗不比詩人寫的直接的贊美高級上千百倍。

對《心向原野》這一類的治愈系書籍而言,其更多的價值還有待時間的進一步驗證,匆忙冠以“人類”之名顯然太過譽,眼下,它對個體的意義更直接,也更有效。這種效果,不是通常我們以為的、讓自然帶著你擺脫糟糕記憶的“自然療法”,而是反過來,學會用自然來充實自己,讓自己在自然的充實中迸發出狂野的想象力,然后把這一切記錄下來。自然和自我之間不分彼此的、安全舒適的“愛的流通”,是他治愈的關鍵所在。而在這方面,他覺得貓最值得學習。這種自帶神秘感的動物,在野性自然和人類世界之間來去自如,游刃有余,盡顯一個物種的優雅,于是他引用了幾句寫給貓的贊美詩,作為人類的夢想:

他能踩出樂曲的每一個音符

他能靠游泳救自己一命

他能匍匐前進。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