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圖片2020(眾生恩者,即無始來——2020的第一個感恩節,你喝粥了么?)
了解西方感恩節的人都清楚,這是一個帶有一定宗教色彩的節日。但因為寓意契合人心——在這個日子,人們記恩,感恩,報恩,對施恩于己的人,感恩戴德。所以這個節日慢慢走進國人眼中,成為了商家和人們消費、聚會的一個重要話題,渾然不知這種“思想侵蝕”已讓時下年輕人忘卻了我們自己歷史悠久,代代相傳了上千年的傳統“感恩節”——臘八。
人的一生都在施恩與受恩,知恩圖報,于是記恩、感恩、報恩、施恩就成了一堂人生必修課。對于土生土長的臘八節來說,比年味更重要更深遠的意義,就是感恩。
吃貨們只知道這個節日里有好吃的臘八蒜,好喝的臘八粥,卻不知吃蒜喝粥后,也要倒聲“感恩”。
中國的臘八,沒有像西方感恩節那樣從國家法定層面上認定。
當然,中國的感恩節,在文字表達上,也沒有那么直接,而是延續了中國式委腕含蓄的表達方式,所以,知道其真正意蘊的,不像西方感恩節那樣普遍,那樣全民皆知。
俗話說,過完臘八就是年。在很多人看來,臘八節只有一個年關臨近,年味越來越濃的意義,但這只是表面。臘八節更大意義,應該是感恩——年關臨近,飲水思源,回首過往,展望未來,施粥喝粥,以實際行動,心存善念,感恩一年施恩于己,一生施恩于己的有恩之人。
寒冬臘月,熬一碗熱氣騰騰的八寶粥,或贈或吃,為家人、朋友、陌生人、熟人、國家、民族祈福,送上祝愿,正是臘八節更深層次的意義所在。
喝碗臘八粥,在心中默默地感恩父母,感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養育之恩;感恩親朋,希望出頭之日,“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感恩陌路人,提醒自己“喝水不忘挖井人”;感恩生我養我的這片熱土,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揮灑滿腔熱血,“精忠報國”。
在中國,臘八施粥,成為很多寺院的傳統,這其中,千年名剎靈隱寺是我所知把“臘八節”感恩意義詮釋和傳承得最好,最到位的。
近年來,靈隱寺重新開放復興“臘八節”習俗,造粥供佛、方丈講經、千人傳供和廣施臘八粥等儀式以來,僧民共同參與,向民眾饋贈臘八粥的數量逐年上升。
2006年之后,在靈隱寺住持光泉法師努力推動下,臘八節這天,靈隱寺開始熬制和施贈臘八粥。
2008年為8000份
2009年為20余萬份
2010年為36萬份
2011年為30萬份
2012年為30余萬份
此后數年至今,一直保持在30余萬份左右,居全國之首,影響廣泛深遠,已成為杭州城臘八節這天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靈隱寺的臘八節習俗,也成為當地以及全國“心懷感恩”“一心向善”的人們一次體驗“智慧、平等、寬容”的受禪文化和禮儀文化的宏大平臺,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使靈隱寺臘八節習俗成了彌足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
2016年,“靈隱臘八節習俗”入選杭州市非遺名錄;2017年12月,又升級為浙江省級非遺,目前正在致力于申請國家級非遺,相關民俗專家認為,將來靈隱寺臘八節習俗極有可能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往今來,關于靈隱臘八節習俗,已有眾多歷史文獻、詩詞文賦和地方志書等做了詳細記載和描述。蘇軾寫有《臘日游孤山,訪惠勒惠思二僧》、陸游寫有《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民間流傳《岳飛與臘八粥的傳說》、《阿二和尚用殘羹再造香粥救濟人的傳說》等風俗志史。
臘八節感恩內涵及來源
在千年傳承的中國式感恩節臘八節面前,西方感恩節只是小兄弟一個,不到四百年歷史。但兩者也是一源之水,都與宗教“向善”有關。
據說,西方感恩節源于1620年。這一年,英國一批飽受迫害的清教徒歷經千辛萬苦,抵達美洲。他們被好客的印第安人收留,印第安人教他們耕種狩獵。1621年,豐收季節,清教徒請印第安人一起,慶賀豐收,感謝幫助,以后感恩儀式流傳下來。1941年,感恩節被美國國會正式確定,逐漸在西方世界流傳開來。
中國式感恩節臘八節要歷史悠久得多,也與宗教活動密切相關。據《佛本行集經》記載,釋迦牟尼佛成道前,曾嘗試六年苦行,但毫無收獲,身心疲憊,不得不放棄苦行,接受牧羊女奉獻乳糜,恢復體力,在菩提樹下靜坐參悟,最終走向以智慧解脫的正道,這天正好是農歷十二月八日。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都用米、豆等谷物和棗、粟、蓮子等干果煮粥供佛。后來,為回報和感恩信眾與施主供養,僧人開始在這一天向信施者贈送臘八粥,共沐佛恩,臘八施粥的習俗逐漸流行開來。
靈隱寺臘八粥歷史悠久,已有上千年傳承。靈隱寺建于東晉咸和元年(326年),距今已有1670多年,為杭州最早名剎。公元5世紀,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賜田擴建,靈隱寺初具規模。隋仁壽二年(602),南北禪宗合一,僧人慧誕攜神尼舍利來杭,南北方佛教走向統一,釋迦牟尼成道日等相關傳說與紀念活動逐漸興起。兩宋時,靈隱寺因宋仁宗于皇祐三年(1051)賜御繡《觀音心經》二卷及回鑾碑等,聲名遠播。宋朝大文人、就任杭州知府的蘇東坡曾在《留題靈隱方丈》中用“高堂會食羅千夫,撞鐘擊鼓喧朝哺”來描寫靈隱臘八節的空前盛況。南宋杭州鐘磬相繼,寺院普遍舉行臘八節活動,吳自牧在《夢粱錄》卷六“十二月”條云:“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俱設五味粥。”
到南宋,杭州是全國首都,城市繁榮,臘八節習俗多樣有序,靈隱寺被譽為江南禪宗“五山”之一,位杭州寺院之首,煮施臘八粥,既是寺僧感念釋迦牟尼得道,亦為順沿我國農耕文化傳統生活信仰需要,內涵豐富、積淀深厚。明清時期,靈隱臘八節習俗不斷適應社會發展變化,形成了鮮明的文化特色,僧俗并舉,儀式規范隆重,意境空疏高曠,時有詩詞文賦贊美,推陳出新,影響深遠綿長,成為寺院文化與民俗文化結合的典范,在民間傳為佳話。
古時臘月,靈隱僧人心懷感恩,熬制臘八粥,幫助窮人過寒冬。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包含的“平等、友善、和諧”等社會價值觀,隨著靈隱寺的廣泛施舍,不斷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今時今日,人們已經解決溫飽,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用為穿衣吃飯發愁,但融于臘八粥中的感恩文化內涵不減反增,于斯為盛,一碗臘八粥,風靡杭州城,也溫暖了一座現代化城市,當然,也很有必要向全國人民闡明臘八節的真正含義。
當然,現在臘八節的那碗臘八粥,已經不再是昔日賑濟貧寒的意義,而是已經升華,告誡人們不忘曾經的饑困,啟迪大眾多幾分慈善積德之心、樸素純凈之心,共享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和融融之樂,在這一天,不忘感恩父母、親人、朋友或者其他幫助過自己的人,傳遞知恩、記恩、報恩、施恩的社會正能量,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臘八節是中國感恩節的別名,目前在中國還是限于民間認知。中國確實應該有自己的感恩節,感恩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至關重要的一部分。這個節日的存在,意義重大,讓人們言行得到凈化,心靈得到升華,鄰里和睦相處,社會空前融洽。
行文即收,忽而想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的一段:
“善男子,眾生恩者,即無始來,一切眾生輪轉五道經百千劫,于多生中互為父母。以互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恩故,猶如現在父母之恩等無差別。”
想到這里,突發一念:說不定哪天臘八節就被認定為國家法定節日,就像西方感恩節那樣——這也是筆者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用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