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直播app破解版_欧美国产日韩无遮挡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强奷白丝女仆在线观看,超碰三级大陆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前沿資訊

大約8點20發(腫瘤患者多食黑色食品 提倡適當鍛煉早睡晚起)

導讀大約8點20發文章列表:1、腫瘤患者多食黑色食品 提倡適當鍛煉早睡晚起2、二次感染比例多高?如何避免?3、核酸結果不出、混管陽性、變黃碼...遇到了千萬別慌!可以這樣做...4、迎

大約8點20發文章列表:

大約8點20發(腫瘤患者多食黑色食品 提倡適當鍛煉早睡晚起)

腫瘤患者多食黑色食品 提倡適當鍛煉早睡晚起

本周內三股冷空氣南下影響廣州,14日、16日寒意只增不減,腫瘤患者如何健康度過寒冬季節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中心副主任黃學武教授從飲食、運動和起居作息等方面為大家提供一些建議。

●可適當吃溫熱食物,但不宜過多

俗話說冬季進補,體健如虎。我國南北方氣候不同,進補食材不同,烹調方法也有所不同。身處南方,腫瘤患者可適當進食雞肉、牛肉這些溫熱性質的食物,但不宜進食過多,更不宜制作成辛辣重口的食物。

腫瘤患者經放化療后,身體虛弱,需均衡的營養。腫瘤患者可適當多進食小米、燕麥,高蛋白食物如牛奶,優質脂肪如黑芝麻、深海魚等;此外還要補充維生素,如富含維生素C的獼猴桃、橘子等。立冬后天氣寒涼,進食水果需適量,不宜過多。從中醫五臟學說來講,腫瘤患者在冬季可適當多進食黑色食品,促進機體恢復,如黑木耳、蘑菇、黑枸杞、海參、黑米、海馬等。

總之,應遵循適量優質脂肪及高蛋白、膳食纖維補充原則,保持營養均衡,部分病友需要和少食多餐等原則相互結合。

●運動時注重氣息調整

腫瘤患者體質較弱,適當的鍛煉有益于提高免疫力。冬季運動應順應氣候特點,可選擇在氣溫適宜的白天進行,與家人、朋友一起午后散步,曬太陽,打八段錦或者太極拳,不宜進行劇烈的運動如爬山、快跑等,每次散步應控制在半小時至一小時左右。

運動時注重氣息調整,同時心情宜放松。運動后出汗多,應盡快更換干爽衣裳,切記不要穿著被汗水浸濕的衣裳繼續做其他事情。一般不去公共場合人多的地方,在家里亦可以鍛煉身體。

●早晨5點前不宜起床,可午睡半小時

冬天日照時間短,寒氣較重,在冬天應收斂陽氣,養藏真陰,提倡早睡晚起。早睡時間控制在晚上9點-10點左右,一般建議腫瘤患者每天晚上要保持8小時的深度睡眠,早晨5點以前不宜起床鍛煉身體。中午最好在12點至下午1點之間午睡半小時。早晚溫差較大,應注意適當添加衣被,避免寒邪侵襲,損傷陽氣,加重病情。

知多D

肺癌病人可準備制氧機

現在仍處于新冠肺炎疫情期,腫瘤患者可以適當存儲防疫藥物,具體可以參考指南推薦的藥物,選擇2-3種,大約一周的量即可。

一旦懷疑或者確診了,一邊咨詢主治醫師,一邊及時服用此類藥物,以避免癥狀進一步加重。但也要避免過多使用,尤其是退熱藥,避免濫用這些藥物引起肝功能損害等副作用。

對于肺癌病人、肺轉移瘤和肺氣腫肺功能不全者,感染后的血氧含量急劇下降,危及生命,有條件的病人,建議預備家用醫學制氧機,以防不測。(記者陳輝 通訊員 陳堯 陳壯忠)

來源: 羊城晚報

二次感染比例多高?如何避免?

“感染后會再次感染嗎?”

“首批陽過的同事又陽了,

是二次感染嗎?”

近期,

二次感染是網友們熱議的話題之一。

首先要明確的是,那種幾周內再次檢查出陽性的基本不是“二次感染”,而是通常所稱的“復陽”,即尚處于恢復期的患者,其體內感染的病毒沒有完全清除,會出現核酸或抗原陽性的情況,但基本沒有傳染力。

二次感染,是指在一定時間跨度后,感染者康復后再次出現新冠癥狀、體內病毒量回升的現象。

相較于復陽,二次感染者體內病毒量相對較高且時間跨度較長,一般在3個月以上,但隨著感染次數的增多,時間跨度也將縮短。

那么,與此前毒株相比,奧密克戎導致的二次感染率更高嗎?重復感染帶來的影響是否會更大呢?

結論一:奧密克戎更易二次感染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的二次感染率在逐漸提高,早期毒株Alpha的二次感染為0.57%,德爾塔的二次感染增加至1.25%,而奧密克戎的二次感染率是Alpha的5.8倍,達到3.31%。

但即使這樣,也有最少約85%的民眾不會二次感染。

結論二:相同毒株二次感染機率小

哪些因素會增加二次感染的機率?與首次感染的毒株有關。

由于新冠病毒不斷變異,不同譜系毒株間存在一定差異,同一毒株引發的二次感染機率較小。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若感染者首次感染的便是奧密克戎BA.4/BA.5,再次感染這一毒株的人群占比僅為0.7%。

結論三:抗體有效性隨時間遞減

根據12篇相關學術報告,距離首次感染時間越遠,體內抗體的保護作用越弱,便越容易發生二次感染。

根據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今年9月在《柳葉刀》發表的論文,在感染奧密克戎3到5個月間,體內抗體的保護性為51%,而當距離首次感染6個月后,體內抗體的保護性已低于25%。

此外,與Alpha、德爾塔相比,感染奧密克戎后抗體保護性的下降幅度更大。

結論四:特定職業更易感染

二次感染的風險還和職業有關。

常暴露在病毒環境的醫療機構工作人員更易二次感染,在《柳葉刀-區域健康(東南亞)》今年8月發表的相關論文中,調查了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2月25日印度醫護人員 (HCW) 的感染和再感染密度。

相較于學生、行政/文職人員,醫師的二次感染風險是其2.71倍,而護理人員的風險則達到2.89倍。

結論五:年輕人更容易二次感染

而從年齡上來看,根據8篇學術報告,相較于老年群體,年輕群體更容易二次感染。

而在二次感染的患者中,18歲至40歲的占比最大,為51.1%,其次是低于18歲、41歲至60歲人員,二次感染的占比分別為23.6%、20%。而老年群體的占比較低,61歲至80歲的占比僅為3.8%,而大于80歲的占比為1.4%。

需要解釋的是,年輕群體更易二次感染,不是生理原因,而是與其社會活動情況有關。

結論六:疫苗能有效降低二次感染概率

那么,如何降低二次感染的機率呢?

根據意大利薩科等學者的研究,在意大利,未接種疫苗者的二次感染風險是已接種者的2.9倍。

并且,隨著接種針數的增多,二次感染的風險逐漸下降。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與感染后體內抗體一致,疫苗預防二次感染的有效性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

結論七:二次感染重癥率下降

相較于首次感染,二次感染所導致的疾病嚴重程度有所下降,包括住院率、ICU重癥率、病死率等。

根據康奈爾大學流行病學組今年3月發表的研究,嚴重的二次感染是很罕見的,只有0.1%的病例出現了嚴重癥狀,且沒有一例出現危急癥狀。

此外,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健康信息學研究所表示,即使是老年群體,二次感染所帶來的住院風險都有所下降。

根據其今年5月發表的論文,在英國2264名長期護理中心居民中,再次感染患者的入院風險低于首次感染的患者,僅為首次感染入院的21%。

因此,對于二次感染,大家不用過度擔心,落實好防護措施,包括戴口罩、注意手衛生、保持社交距離等。并積極接種新冠病毒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

轉自 |上觀新聞

來源: 新聞晨報

核酸結果不出、混管陽性、變黃碼...遇到了千萬別慌!可以這樣做...

來源:杭州日報

這幾天,有杭州市民向我們爆料:做了核酸檢測,但結果遲遲未出。等了好久,手機始終都是藍色的“結果未出”。

是碰上“混管陽性”了嗎?健康碼變色了怎么辦?怎么確定自己到底是不是感染了?

記者今天采訪了大量杭州市民,通過他們的不同情況,幫你搞清楚萬一遇到這些情況,到底該怎么辦。

1

核酸結果久久不出,還變黃碼了

市民再檢測 陰性后順利轉綠

采訪中,記者遇到了好幾位健康碼一度變黃的市民。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核酸結果久久未出,后來就被賦了黃碼”。

朱女士周一中午在慶春路孝女路路口的核酸采樣點做了檢測,等到了第二天上午結果都沒出。原先五六個小時就出結果,如今十五六個小時沒消息,她有點慌了。點開健康碼,她還發現自己被賦了黃碼。

這時候她急急忙忙找附近接受黃碼的檢測點,趕過去后發現排隊的好些都是黃碼。現場核酸檢測人員說,“估計你們都是混管陽性了。”

同時檢測人員也說,目前黃碼市民單管結果快的話6到8個小時,慢的話10個小時(建議還是去大醫院做吧,出報告會快一點)。

當晚9點40分,結果出來了,是陰性,但朱女士仍舊黃碼。她試著給拱墅區衛健委打了電話,不到一分鐘恢復綠碼。

2核酸陰性,但一直“結果未出”

12小時內再做一次 一般會給出結果

記者上午采訪了十幾位居住在杭州東西南北不同區域的市民,綜合來說,核酸結果遲遲不出這一情況,當下確實較為普遍。

12月11日傍晚18點35分,劉女士在上城區普福家園門口小公園點位做的核酸,結果一直未出。足足等了一天,還沒有等到陰性結果的她有點害怕,趕緊又去做了一次核酸檢測。12月13日上午8點多檢測,下午1點左右出了結果,顯示陰性。

鄭先生因為要參加一場需要“24小時核酸陰性”的大型活動,在12月11日下班后,他去做了一次核酸,但結果一直沒出,差點把活動都耽誤。

路上鄭先生給拱墅區防疫熱線打了電話,對方說自己很可能碰上了“混管陽性”。他趕緊去醫院做了單管檢測,很快出了陰性結果。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許多市民身上。記者注意到,當核酸結果遲遲未出,盡量在12小時內繼續做一次核酸檢測,一般都會給出結果。

不過,“結果未出”的那一次檢測結果,始終都不會改變。

3

核酸結果遲遲未出 一查“混管陽性”凌晨2點,社區送來“抗原”

家住拱墅區大塘巷社區的房先生最近也經歷了一次混管陽性。

12月12日下午1點23分,房先生去單位邊上采樣點做了混管核酸采樣。

“明天要去配降壓藥,醫院不是要求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嘛。”房先生說。

但是到了晚上8點多,房先生的核酸結果報告還是沒出來,他有點急了。“我記得很清楚,我兒子是下午1點21分在其他地方做的核酸檢測,比我早2分鐘,但結果已經出來了。”

于是,房先生每隔一段時間刷一次,但結果依然沒有出來。

由于還等著核酸陰性證明去醫院,這報告不出來,房先生也睡不著。直到第二天0點左右,他刷報告時發現自己的健康碼變黃了。

這下房先生急了,到處打聽要怎么辦。

凌晨1點多,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房先生撥打了社區的電話。

電話通話了,房先生將自己的情況描述完以后,社區工作人員說,查了一下,他做的混管陽性了。

工作人員讓房先生別急,會先送抗原上門讓他自檢一下。

凌晨2點許,社區工作人員將抗原放在房先生家門口,并讓他出結果后跟他們說一下。

看到抗原陰性和體溫后,社區工作人員詢問了房先生有沒有其他癥狀。在得知也沒有其他不良癥狀后,社區工作人員讓房先生放心,問題應該不大。

但根據流程還是要將他賦紅碼,讓他明天去醫院做單管檢測,并建議他在此期間做好個人防護,出門佩戴N95口罩,減少與人直接接觸,避免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第二天一早,房先生趕去醫院做了單管。等待了5個多小時,結果終于出來了!陰性。

房先生第一時間給社區打了電話,十幾分鐘以后,房先生的紅碼變綠了。

4

確認陽性怎么辦?

很多人碰上核酸結果的混管陽性,大部分情況都是虛驚一場。不過如果發現“中招”,自己才是那個感染者,怎么辦?

記者采訪到兩位陽性患者,他們的遭遇又是如何呢?

杭州的張先生上周六帶孩子去省人民醫院看病,一來一回,上午拍片,下午出結果回診。沒想到進出醫院測體溫都是正常,晚上回到家,就開始有些發燒了。

回想起來,其實張先生下午在醫院就有點不舒服。妻子讓他吃了點退燒藥,當晚體溫確實有了回落,但第二天又燒起來。

沒辦法,張先生又獨自趕去省人民醫院,因為48小時核酸過期,加上體溫偏高,就直接被引導去了發熱門診做核酸。

這里的規定是,核酸結果不出前不能離開。

從上午10點半到下午4點多,張先生在發熱門診等了六個小時。這個時候,他的健康碼還是綠色,核酸結果一直是“結果未出”。

后來醫生通知他,是陽性。

“醫生問我是否有居家隔離的條件,我說有,然后給我開了點泰諾、頭孢、清開靈,就讓我做好防護直接回家。”

之后,就是幾天的自我隔離過程。

張先生單獨住一個房間,妻子孩子則做好防護。現在,他健康碼是紅碼,那天在醫院的核酸結果仍然是“結果未出”。好在社區聯系他,說第六天會送抗原上門,結果如果顯示陰性,再堅持做兩天核酸,結果繼續陰性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了。

總結來看,如果你碰上核酸結果遲遲未出,尤其是超過12小時,那么很可能碰上是“混管陽性”。

衛健委工作人員建議

記者咨詢了余杭區衛健委工作人員,對方表示,如果結果遲遲未出,自己又是綠碼,那么建議繼續做混管等結果。當然,也可以自費做單管檢測。如果變黃碼,那需要去醫院進行單管檢測。

接下去該怎么辦?一般來說,建議做好防護,再去進行一次核酸檢測(單管檢測速度快些)。大量市民的經驗顯示,第二次核酸檢測結果會很快給出,如果是陰性,那就可以松口氣了。

如果第二次結果仍然不出,那可能就要當心了。因為很可能你已經被感染,建議去醫院進行單管檢測,并做好一系列的防護措施,并告知自己的公司和身邊家人。

總而言之,還是要做好防護,盡量讓自己保證身體健康。

記者 李維和 蔣波

迎接更加壯闊的光明前程——讀懂中國經濟發展大勢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 題:迎接更加壯闊的光明前程——讀懂中國經濟發展大勢

新華社記者

2022年即將收官,中國經濟態勢引人關注——

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中國經濟頂住壓力,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3%,在上半年同比增長2.5%的基礎上,持續鞏固回升態勢。

究竟如何看待中國經濟?如何把握中國經濟大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明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位,指明中國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

新時代新征程。讀懂中國經濟,把握中國經濟發展大勢,就必須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迎接更加壯闊的光明前程。

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中國經濟正在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來對沖前進路上的一切不確定性

一季度GDP同比增長4.8%,二季度同比增長0.4%,三季度同比增長3.9%……一條V型曲線,折射今年以來中國經濟走過的不凡歷程。

3月以來,具有強傳染性的奧密克戎變異株波及多數省份,烏克蘭局勢復雜演變,中國經濟持續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洞察國際國內大局大勢,提出“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明確要求,始終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引領中國經濟這艘大船沿著高質量發展航道破浪向前、行穩致遠。

二季度前期經濟明顯下滑、后期扭轉下滑態勢,三季度總體恢復向好,四季度抓住窗口期推動經濟進一步回穩向上……面對內外部階段性、突發性因素沖擊,中國經濟在較短時間內實現恢復回升,展現出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

胸懷“國之大者”,把握“兩個大局”。

12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2023年經濟工作,強調“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市場各方普遍預計,隨著近期一系列有效措施的逐步有序推進落實,中國經濟活力將會有效恢復、增速將會持續回升。

“總的來看,今年面對疫情等諸多超預期因素影響,GDP增速出現波動在所難免,要實事求是、理性對待,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為實現中國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奠定良好基礎。”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盛松成說。

考量經濟發展,GDP增速并非唯一標準。

GDP及其增速,常常用來衡量一個經濟體的綜合經濟實力和水平。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作為數量指標的GDP,并未能全面反映經濟活動的質量、效率以及所帶來的民生福祉。

“不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速度再快一點,非不能也,而不為也”……

中國經濟步入新時代,敏銳把握發展之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實踐中形成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系統回答了新時代中國經濟“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破除“速度崇拜”“速度焦慮”,引領中國經濟走向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的方向上來,這正是對歷史與未來、中國和世界的深刻把握——

從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發展歷程看,決定一國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不僅在于規模和體量,更在于是否有領先的科技、強大的制造業以及完善的制度體系。

有人曾提出“GDP的耐用度”這一概念,引導人們關注GDP的增加能否帶來持續的效率。

有量無質的發展,必然是大而不強。

凝聚著對中國發展道路的接續思考和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

“新發展理念是關于發展的系統的理論體系,形成中國特色‘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說,開拓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實現高質量發展正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系統性體現。

新時代的中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

2013年至2021年,中國GDP年均增長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發展中經濟體3.7%的平均增長水平。10年來,GDP從54萬億元增長到114萬億元,占世界經濟比重升至18.5%,穩居世界第二。

2013年至2021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平均為38.6%;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提高到近30%,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卻累計下降約34%;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

站在更高歷史起點上,黨的二十大報告對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戰略部署,強調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中央改革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把發展質量擺在更突出的位置,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方面部署都體現了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衡量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GDP的含金量是多少,或者說經濟增長是否能帶來更多絕對量和更高質量的發展。”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說。

挑戰越多、困難越大,越彰顯出堅持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邏輯,中國經濟也正在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來對沖前進路上的一切不確定性。

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引,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在于將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堅定不移。

今年9月底,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第11位,連續十年穩步提升,位居36個中高收入經濟體之首。2013年起,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中國空間站筑夢蒼穹,載人航天取得新突破;中國大飛機C919取得型號合格證,全球首架正式交付;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正式下水亮相、運油-20飛機翱翔天宇……今年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彰顯創新魅力,創新引擎成為經濟穩定運行的關鍵支撐。

美國彭博社發表評論說,中國近十年來一直專注于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實現更高質量的增長,這些高技術領域正為中國經濟創造更多更高的價值。

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引,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在于轉型升級的方向堅定不移。

1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月度產銷再創新高,市場占有率達到33.8%。新能源汽車出口9.5萬輛,同比增長1.5倍,成為拉動汽車出口的新動力。

從汽車進口大國到出口大國,折射中國制造業深刻嬗變。

制造大國加快轉向制造強國,服務業穩居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綠色成為經濟發展的鮮亮底色,消費成為拉動經濟第一大引擎,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十年砥礪,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轉變,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核心內容的“三新”經濟,是反映經濟發展新動能趨勢的重要指標。2021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17.3%,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比2020年增長35.4%。

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引,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在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

就業、收入、教育、醫療、環境……雖無法完整納入GDP的統計范疇,但無一不與民生福祉密切相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惠民生、紓民困、解民憂,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2012年至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6%,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6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10億人,形成全球最大的社會保障網。

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持續把穩就業、穩物價、保民生作為必須守好的底線。盡管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穩就業政策持續發力,今年前11個月,城鎮新增就業1145萬人,完成1100萬人的全年目標任務。全球通脹壓力高企,中國物價形勢保持總體穩定,前11個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的人類發展指數,以“預期壽命”“受教育年限”“人均國民總收入”等指標來衡量,更加側重人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獲得感。2020年和2021年,全球人類發展指數連續兩年出現有記錄以來的下降,而2021年中國在這一指數的排行榜上較2019年提升了6位。

乘長風破萬里浪——

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經濟思想引領中國經濟成功轉入高質量發展航道,在把握發展主動中邁向更加光明的前景。

縱觀當前中國經濟,經濟減速但并未失速,結構優化和經濟增長質量提升的勢頭并未中斷,產業鏈、供應鏈展現出較強抗壓性,經濟快速反彈的動能正在積蓄、釋放……面對一系列超預期因素造成的意外干擾,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

雖有狂風驟雨,更有遼闊深邃和澎湃動力——“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這是中國經濟真實的寫照。

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12月9日凌晨,蘇州赴歐經貿團近190人在南京祿口國際機場集結,包機飛往歐洲。從東部沿海的浙江、江蘇,到中西部的湖南、四川,多地外貿企業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掀起組團出海招商的熱潮。

疫情,是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最直接的不確定性因素。伴隨著中國防疫形勢的好轉和疫情防控措施不斷優化,當前越來越多地方開啟“拼經濟”模式,釋放出經濟加快恢復的活力和干勁兒——

最新數據顯示,多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達九成,多個省份影院營業率超過七成,全國超七成景區恢復營業;國家鐵路貨運繼續保持高位運行,鐵路客流呈明顯回升態勢;航班量加快回升,12月5日至12月11日周執行客運航班環比增長66%……

堅持科學精準防控,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面對世紀疫情,在每一個關鍵時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科學研判、果斷決策,作出周密部署,努力用最小代價實現最大防控效果,為經濟社會正常運行創造根本條件。

“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次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公布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條措施。

12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這次會議強調:“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次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公布優化落實疫情防控的“新十條”。

三年來,中國先后印發九版防控方案和診療方案,出臺二十條優化措施和進一步的優化措施,以戰略的穩定性、措施的靈活性有效應對了疫情形勢的不確定性。

正是由于舉國上下堅持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為最高準則的抗疫努力,中國經受住全球多輪疫情流行的沖擊,取得“三個贏得”的重要成果:贏得了新冠病毒變異株毒性持續下降的寶貴窗口期,贏得了藥物研發、醫療救治能力進一步增強的寶貴窗口期,贏得了全民廣泛接種疫苗的寶貴窗口期。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國始終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在大流行疫情面前,保障更大范圍、更長遠、更多人群的利益,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選擇。

“中國考慮效益,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得與失,還要算健康賬,特別是民生賬、社會賬,要用動態眼光來算賬。”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說。

相關研究機構發現,在德爾塔和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引發的疫情高峰中,一些發達國家的貧困縣死亡率遠遠高于富裕縣,窮人與富人的死亡率差距進一步加大,新冠肺炎甚至被稱為“窮人的流行病”。

全民免費接種疫苗,累計接種疫苗超34.5億劑次,新冠治療藥物納入醫保,爭分奪秒建設方艙醫院,匯集優勢力量開展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是世界主要大國中死亡人數最少的國家。盡管人均醫療資源、醫學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差距,但中國實現人均預期壽命穩步上升,2020年達到77.93歲,2021年提高到78.2歲。

當前,我國疫情防控正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疫情防控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始終堅持人民生命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實施好“二十條”和“新十條”,確保防控措施調整轉段平穩有序。

以科學之策應對非常之難,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

杭州傳化公路港是長三角地區輻射范圍最大的物流中心之一,這兩天,進出杭州傳化公路港貨車達到了7000多輛的峰值。

隨著全面取消貨運車輛閉環管理要求,各地紛紛取消公路防疫檢查點,不再查驗貨車司機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健康碼。“現在比‘雙11’還要忙,放開手腳使勁干!”貨車司機汝慶祥說。

國務院物流保通保暢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最新數據顯示,全國高速公路貨車通行、郵政快遞攬收量、完成集裝箱吞吐量均大幅上漲,12月物流景氣值有望回升。“雙12”當天,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攬收郵(快)件4.53億件,與2021年“雙12”基本持平。

生產“忙”起來,消費“暖”起來,物流“跑”起來……全國多地復工復產加快回暖,進一步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和信心。

“不看好2023年中國經濟前景的投資者最終很有可能會為其看法而后悔。”一位外媒評論員直言。

防疫關乎生命,發展關乎生計。如何統籌好這對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考驗世界各國的一道難題。

三年來,正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航掌舵下,我國走出了一條精準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證之道,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也最大程度穩住了經濟社會發展基本盤。

2020年,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正增長;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110萬億元,同比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2022年頂住壓力、穩中求進……在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中國交出非凡答卷。

全國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國際能源市場波動加劇,采取綜合措施確保能源供應穩定、價格平穩……形勢越是復雜多變,越是打好戰略主動戰,為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守好底線。

實事求是,高效統籌。

“以變應變!根據病毒及疫情形勢科學調整、不斷優化,更科學、更精準,我國的新冠疫情防控政策一直按照這樣的‘節奏’在變化。”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說。

走小步、不停步,優化調整防控措施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開、“躺平”。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二字,意味著要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間尋求最適合的平衡點,最大程度上釋放經濟社會活力。

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這正是中國共產黨人把握“兩個大局”、胸懷“國之大者”的一本政治、經濟、社會大賬。

中國經濟具有長期向好的光明前景——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

飛機轟鳴,劃破長空。12月9日9點19分,國產大飛機C919交付全球首家用戶東航。在上個月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航展上,C919收獲300架新訂單。

11月初,中國航空器材集團有限公司表示,已與空客公司簽署140架空客飛機的批量采購協議。空客公司預測,從2022年到2041年,中國市場將需要8420架客機與貨機,占全球總需求量超過20%。

當下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潛力不斷釋放、研發制造能力持續提升。

735.2億美元!11月10日閉幕的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按一年計意向成交金額再創新高。進博會閉幕當日,西門子、巴斯夫、博世等8家德國大型跨國企業首席執行官在《法蘭克福匯報》上聯合撰文稱:“我們堅信中國會保持基本的增長動力。”

中國強大國內市場,正為世界經濟提供巨大機遇。

今年以來,在去年高基數基礎上,中國吸引外資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水平。今年前10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4.4%;中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分別增長12.4%、33.6%和26.9%。在東部持續釋放強大活力的同時,中西部地區展現出中國經濟的厚度與后勁。

投資考慮的是中長期因素。無論是持續增資,還是全新布局,外資堅定選擇中國背后,透露出對一個經濟體增長潛力的持久信心。

面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向好的預期從何而來?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今年7月表示,多數機構和學者測算認為,現階段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大約在5.5%至6.5%之間。“在中國這么大的經濟體量條件下,能保持中高水平增長非常不容易,也表明我國經濟增長潛力仍比較大。”他說。

不唯GDP,不是不要速度。“GDP雖然不能體現發展的全部內涵,但發展必須以經濟增長為基礎。”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說。

從理論和政策層面看,潛在經濟增長率被廣泛應用于分析研判一國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趨勢,已經成為政府部門制定宏觀調控政策的重要依據之一。

影響和決定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勞動參與率、資本存量、技術水平、資本使用效率以及勞動者素質和工作時間等。

值得注意的是,決定中國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近十余年來正發生深刻變化:人口總量接近峰值,老齡化程度加深;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增速趨緩,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減少;技術創新后發優勢減弱,進入更多依靠自主創新的階段;土地、資源等約束條件逐步強化,舊的生產函數組合方式難以持續等。

但從決定潛在經濟增長率的要素條件看,經過多年發展積累,我國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資源更為豐富,為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提供持久動力——

從勞動力要素看,中國仍有8.8億勞動年齡人口,人口平均年齡達38.8歲。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超過2.18億人。2021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9年,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我國人力資本積累將繼續加速,人口紅利仍然存在,人才紅利新的優勢正在顯現。

從資本存量看,中國人均資本存量仍低于發達經濟體,在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等領域仍有巨大投資空間。

從技術進步來看,中國堅持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22年上半年,中國發明專利授權39.3萬件,受理PCT國際專利申請3.3萬件。截至2022年6月底,發明專利有效量為390.6萬件,同比增長17.5%。

多年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支撐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不斷前行——

從產業體系上看,我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能夠制造世界上大多數工業產品,是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的制造業大國;

從基礎設施支撐上看,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擁有世界級港口群、250多個民用運輸機場,縱橫成網、互聯互通,建成全球規模最大5G獨立組網網絡、全球最大的光纖網絡。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說:“我國人口、投資、技術創新等要素條件發生重大階段性變化,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既面臨經濟下行壓力,也擁有邁上更高臺階的機遇。只要跨越這個關口,就能開拓新的發展空間,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指出,隨著人口等要素稟賦變化,未來中國潛在增長率將逐步收斂至穩態水平,但仍將高于大部分國家。“中國有條件保持較長時期的中高速經濟增長。”

著眼長遠,中國經濟具備保持中高速增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基礎和要素條件;立足當下,也必須努力鞏固經濟回穩趨勢,為中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要使經濟增長回歸正常軌道。”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這既是穩增長的迫切要求,也是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長期發展目標必須率先邁出的一步。

12月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釋放出“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強烈信號。

第四季度經濟在全年分量最重。新華社記者采訪了解到,當前各地多部門努力抓住時間窗口,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政策舉措全面落地、充分顯效,全力鞏固經濟回穩向上基礎。

在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宏觀政策與評價研究室主任馮明看來,穩住中國經濟增長態勢,短期要努力促進實際經濟增速向潛在增長率水平回歸,避免負向產出缺口持續時間過長;中長期要盡可能創造條件提高潛在增長率水平,保持向發達國家的追趕勢能。

放眼新航程,中國經濟巨輪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水域,既面臨亂云飛渡的風險,更有中流擊水的底氣和自信。中國作為擁有14億多人口、超過4億中等收入群體、1.6億多戶市場主體的超大經濟體,正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不斷開拓奮進。

認清紛繁復雜現象下的本質,把握好高質量發展的大邏輯,具有長期向好光明前景的中國經濟定將不斷煥發新氣象。

“中國14億多人口實現現代化將是人類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書面演講指出,中國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使中等收入群體在未來15年超過8億,推動超大規模市場不斷發展。

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實物質技術基礎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要求。如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二字凸顯出這一舉措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

全要素生產率是要素投入轉化為產出的總體效率,決定著經濟內涵型發展程度和潛在增長率高低,本質是技術、人才等要素質量和資源配置效率。

“近十多年來,雖然我國低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步消失,但正是由于我國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大力破解體制性結構性矛盾,解放生產力,努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經濟保持了較高增速水平,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王信說。

縱觀世界經濟史,成功轉型成為高收入經濟體的國家,無一例外都是依靠持續創新帶來發展質量提升,完成從要素驅動型發展模式向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的成功轉換。

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首要是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增長動力轉換——

2022年高考,備受考生和家長關注的“強基計劃”再度擴大高校試點。自2020年開始實施的“強基計劃”,主要選拔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被視為中國重視基礎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

創新之要,在于得人。打通人才—科技—創新的血脈,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將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核心支撐。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把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三大戰略放在一起集中論述、系統部署,這為持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奠定堅實基礎。

推動技術革新加快向產業化轉化,著力解決核心技術、核心設備和關鍵元器件受制于人的情況,搶占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等未來發展的制高點,在科技創新的一個又一個新賽道上,中國正全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關鍵在于打通經濟循環脈絡,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提升資源要素配置效率——

當下,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和區域布局正在發生廣泛深刻調整,個別國家試圖通過脫鉤斷鏈、打壓企業等方式極限施壓,阻礙我國經濟發展和結構升級。

打通經濟循環卡點堵點,既是應對挑戰的關鍵,也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破解的難題。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目標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我國全要素生產率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缺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填補這個缺口。”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說。

根據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估算,2016年至2019年期間,由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呈現了較明顯回升的態勢。

12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發布,對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進行長遠謀劃。

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持續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最大程度上釋放制度優勢,不斷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培育新動力——

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既是技術進步的表現,更是制度紅利的持續釋放。

“理論和實踐證明,體制機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大幅提升了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盛松成說,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將有更大的增長空間。

白重恩認為,更加市場化、更加開放、更加穩定的預期、更加充足的信心,對于實現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尤為關鍵。“關鍵是要做好自己的事。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進一步激發企業家、各行各業勞動者的干事創業的活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認為,要把黨的二十大提出的進一步改革、進一步開放、進一步解放思想,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采取的科學戰略舉措逐一落實,充分釋放改革發展的紅利。“在關鍵性制度改革設計上更加有所作為,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信心。”

通過財稅體制改革創造公平合理的稅負環境,有助于服務業和制造業總體效率的提升;通過教育體系的持續優化、加強基礎研究以及完善人力資本激勵機制等,可以改變全要素生產率的走向;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加強產權激勵,有利于提升微觀主體效率……大國經濟空間廣闊,持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釋放持久動能。

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來越大。我們將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以自身發展為世界創造更多機遇。”

踔厲奮發,勇毅篤行。

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掌舵領航,在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中國號巨輪一定能夠乘風破浪、揚帆遠航,迎來更加壯闊的光明前程。(記者張旭東、安蓓、申鋮、吳雨、魏玉坤、戴小河)

8只同框!東方白鸛首次成群現身廣東

近日,大批候鳥抵達廣州南沙濕地,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鳥界國寶”之稱的東方白鸛首次成群現身廣東,8只同框的畫面,刷新了我省東方白鸛的記錄。 專家介紹,近年來,東方白鸛陸續光顧我省部分地區,包括深圳福田紅樹林、湛江雷州紅樹林、江門新會銀湖灣濕地公園,一般以單一個體形式出現,數量極為稀少。本次在南沙濕地拍攝到的成群東方白鸛為我省首次記錄,8只同框更是刷新了廣東之前的記錄,畫面實屬珍貴。(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全杰、楊耀燁 通訊員:林蔭、萬珺)

來源: 廣州日報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