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直播app破解版_欧美国产日韩无遮挡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强奷白丝女仆在线观看,超碰三级大陆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軟件問答

外媒集體為袁隆平刷屏(昨天刷屏的慶祝大會,外媒都在關注這個細節)

導讀外媒集體為袁隆平刷屏文章列表:1、昨天刷屏的慶祝大會,外媒都在關注這個細節2、風向變了,支持國產聲音愈發濃烈,外媒感嘆:中國制造迎來新拐點3、看電影袁隆平,神農返天國,人間留糧

外媒集體為袁隆平刷屏文章列表:

外媒集體為袁隆平刷屏(昨天刷屏的慶祝大會,外媒都在關注這個細節)

昨天刷屏的慶祝大會,外媒都在關注這個細節

今天的中國,只有一個關鍵詞:改革開放。

12月18日上午10時,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黨和國家領導人悉數出席。

40年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40年后,我們收獲果實,繼往開來。

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新華社)

而這場聚焦中國發展的大會,在外媒也同樣“刷屏”了。

無論是前期的期待,還是會后的熱議,無不顯示著當今的中國對世界的影響——而這,正是來自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里程碑。”大會尚未結束,韓聯社就以此為標題,解析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所釋放的信息。

事實上,在習主席發表講話前,還有一個重要環節也被外媒廣泛關注:110名對中國改革開放作出杰出貢獻的人士被授予獎章。

在頒獎過程中,有一個細節引起了小銳的注意——

最后一批上臺的8名被表彰者有些不一樣:其中4人與此前接受表彰者一樣,獎章帶顏色是紅色,而另外4人的獎章帶則是藍色。

而關注這場大會的外媒,顯然也沒錯過這個細節。

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獲得中國改革友誼獎章人員代表頒獎。(新華社)

黨和國家領導人為他們集體轉身

從今天慶祝大會的會場布置中就可以看出,表彰改革開放杰出貢獻人員必是重要環節之一——

主席臺共設有四排座位:就座于第一排的是習近平等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及委員們,受表彰人員被鄭重安排在第二排和第三排,其他領導人則坐在最后一排。

大會上,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王滬寧宣讀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表彰改革開放杰出貢獻人員的決定》后,現場工作人員依次念名單。

100人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10名國際友人,被授予中國改革友誼獎章。

電視直播畫面中,無論是現場還是照片,每位受表彰人員都有單獨鏡頭,總共用時近20分鐘,榮耀至極。

接著,在由軍樂隊演奏的樂曲《春天的故事》中,出席大會的71名受表彰人員從座位上走到臺前,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授予的獎章。

回到各自座位后,數十名少先隊員走上主席臺,分別站在每位受表彰人員身前,向他們獻上鮮花、敬禮。

與此同時,坐在主席臺第一排的領導人們集體起立,轉身向這些“先鋒”和“老朋友”們鼓掌祝賀。

“在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日當天,100名杰出貢獻者和10名外國人受到表彰。”韓國紐西斯通訊社在今天的報道中稱。

報道稱,受表彰人員中,有中國家喻戶曉的袁隆平、孔繁森、許海峰等,也有在國際社會具有極高關注度的馬云、姚明等。

事實上,更多的名字或許你我都比較陌生,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們都是在各個平凡或不平凡的崗位上,為改革開放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物。

掛著藍色獎章帶的人是誰?

小銳在前文中提到,有4名受表彰者獎章帶是與眾不同的藍色。這4人,便是此次大會特別授予的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

事實上,獲得這一榮譽的共有10人,目前只有5人在世。小銳在直播畫面中看到,應該是有4位出席了今天的大會,分別是阿蘭·梅里埃、克勞斯·施瓦布、斯蒂芬·佩里和羅伯特·庫恩。

這10位獲獎者中,有2名來自美國,2名來自日本,1名來自新加坡,5名來自歐洲。

這些人中,有中國人民熟知的李光耀、薩馬蘭奇、大平正芳、松下幸之助,也有名字聽起來有些陌生的阿蘭·梅里埃、威爾納·格里希、克勞斯·施瓦布等人。

他們或是政治家,或是企業家,或是國際活動家。

雖然國籍不同、身份不同,但他們卻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與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關鍵節點或重要領域息息相關,積極參與改革開放進程,并作出了杰出貢獻。

例如,已經逝世15年的德國人威爾納·格里希,在1984年至1986年曾受聘擔任武漢柴油機廠廠長,是我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位“洋廠長”。

在任期間,他大膽改革、從嚴治廠,為中國國有企業的管理體制帶來了強大沖擊。

資料圖片:威爾納·格里希(中)

被譽為“經營之神”的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雖然沒有親自到中國來當“廠長”,但他創辦的松下公司卻是改革開放后最早一批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之一。

1978年,鄧小平訪日時曾對松下幸之助說:“您能否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幫點忙?”松下幸之助回應稱:“無論什么,我們都將全力相助。”

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同樣與鄧小平進行過推心置腹的交談。

1979年12月,大平正芳訪問中國。就是在與他的會談中,鄧小平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小康”目標。

外國網友集體為中國打call:干得好!

對于本國前領導人或企業家獲頒這項榮譽,新加坡、日本等國媒體專辟版面進行“重點”報道。

“李光耀今早獲中國授予‘中國改革友誼獎章’。”

名單剛剛宣布,新加坡《聯合早報》就在第一時間報道稱,大會贊許李光耀是“推動新加坡深入參與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政治家”。

新加坡《海峽時報》還講述了一段歷史:鄧小平在1978年對新加坡進行歷史性訪問后,與李光耀建立了長期而深厚的友誼。鄧小平曾對李光耀說:中國要向新加坡學習現代化經驗。

在日本,《朝日新聞》、NHK、時事通訊社等多家媒體在對慶祝大會進行報道時,都重點提到“已故前首相大平正芳和已故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受到中國表彰”。

日本共同社更是以“前首相大平正芳獲中國表彰”為題報道稱,大平和松下幸之助被認為對中國改革開放作出了杰出貢獻。

在這條新聞下方,有日本網友留言稱:“這象征著日中兩國間深厚的友誼。”

小銳注意到,從今天上午開始,“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的詞條就占據了微博熱搜榜前列長達數小時。

社交媒體上,網友們用他們誠摯的文字,表達著對這些“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們的尊敬和感激。

在中國網友對國際友人表達感謝之時,國外的網友們則對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贊嘆不已。

在上午直播視頻下方的留言區,不少網友自報家門:“我來自泰國”,“我來自尼泊爾,正在觀看直播”,“我在柬埔寨觀看直播”……更多的網友則是對中國的成就表示“祝賀”。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程沛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朱瓅

風向變了,支持國產聲音愈發濃烈,外媒感嘆:中國制造迎來新拐點

從袁隆平的“超級雜交水稻”技術,到人工合成淀粉的突破,意味著我們能夠實現“溫飽”生活。

從“天問一號”的成功著陸并且開始作業,到“海斗一號”的萬米深潛,真正實現了我們“上天入海”的理想。

從“祖沖之二號”到“九章二號”量子計算機,意味著我國在計算領域有了全新的突破。

從“神舟五號”到今天的“中國國際空間站”,呈現出我國航空事業發展的迅速。

不難發現,近年來中國的在科技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驚艷了所有人。

或許你會問,盡管如此,但我們在芯片領域依舊被人卡脖子,這是什么原因?

在今天這個互聯網數字化時代,芯片作為必不可少的產品,也是人類迄今為止的工業文明,所以背后的難度也是不言而喻。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了一個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數據,中國在全球排名12,比兩年前上升了兩名。這背后透露出,我國在科技技術發展的勢頭還是非常明朗的。

芯片在今天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時代產物,更是老百姓茶余飯后的話題,這意味著什么?開始對自主研發重視了!

連普通老百姓都知道芯片的重要性,那么背后的科研人員豈會不知呢?

芯片作為國家的“工業糧食”,也是國家之間的博弈籌碼,這背后的研發難度并不小。

去年我國進口原油金額只有2500億美元,但芯片進口卻高達4400億美元,意味著中國盡管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市場,但在芯片技術研發領域,卻是后來者。

那么造芯片到底有多難?

第一,芯片并不是單一的產業,不是說砸錢就能砸出來的。造芯片需要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它背后涉及了機械、電子、煉金、化工、材料等等行業。別看只是一顆小小的芯片,背后可是牽涉了各行各業,甚至可以說是至今為止人類工業文明的集大成者。

第二,相當于原子彈,這芯片難度更大。因為芯片不同于原子彈,芯片是一件商品,擁有市場屬性。也就是說出了技術以外,市場也是一個問題。如果你造出來需要100美元,但是別人50美元就能造出來,就算你賣60美元也沒有人要,因為這個價格在市場上沒有人會接受。

也就是說,芯片還存在一個成本的問題。這也是為何近年來我國廠商頻繁被卡脖子的原因。

畢竟造芯片不同修橋補路,不是砸錢就能砸出來,這背后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人員和時間。這是一個寂寞漫長的賽道,既不能賺快錢,也不能短時間實現,說白了中國的芯片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需要更多的腳踏實地的工人大軍。

但讓人欣慰的是,我們已經在這賽道上開始跑起來了。特別是華為被打壓后,國產廠商都開始走上研發之路,同時國產廠商也開始“抱團取暖”。

因為在今天這個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做到獨善其身。不管是三星、蘋果還是特斯拉,都離不開全球各地的供應鏈。

而芯片制造更是一個講求全球合作,國際分工的產物,我國需要一己之力實現從自主研發到生產制造,必然是難度不小。

但既然西方的“黑手”已經伸到了我們的脖子前,我們也只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徹底走上自主研發之路,喊出“南泥灣精神”。

但從目前我國的自身科技發展情況來看,我們要做的就是堅持自主創新,堅持投入研發,要持有十年如一日的研發精神。因為在自主創新路上沒有捷徑,但有章法可循。

我們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把有限的資源集中用于實現有限的目標,先取得局部領域的突破,再到開放合作的舞臺上形成一種有效的交換和制衡能力。

這樣才能“有資格”參與到國際分工和合作,別人才不敢輕易孤立我們,而不是我們在技術和領域上單方面依賴西方。

滔天巨浪方顯英雄本色,艱苦奮斗鑄造諾亞方舟

進入21世紀后,中國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或許國人沒有意識到,外媒早已經觀察到位,甚至感慨:中國正在迎來新一輪的突破,從傳統的經濟發展,到文化突破,到今天的科技領域。

美媒CNN更是感慨:中國市場內需仍有巨大潛力,再加上高新技術的高速發展,這是西方坐立不安的最大原因。

西班牙媒稱:今天的中國不僅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走在了前列,在人工智能,新型材料,量子計算和航天事業都取得了耀眼的成績,甚至遠超很多西方國家。

為何中國能夠在短短十多年時間發展如此迅速?一方面是豐富的投資,另一方面是人才的投入,這兩者是中國科技領域大步向前發展的根本核心。這也是為何西方專家不建議美國封鎖中國廠商的原因。

英國《經濟學人》曾感嘆:中國正在努力培養各種數理化人才,甚至開始引進全球的華人回歸發展,同時還在保持經濟穩步增長,提高生產力,加大投入各種高新科技發展,最重要的還在提高內需,實現內循環發展。這是美國乃至整個西方都意料未及的地方。

其實關于中國科技的發展,我們普通老百姓或許不太了解。但從日常生活中,我們大概也能了解到一些。比如讓“老外”羨慕不已的中國高鐵,5G技術設施,移動支付,共享出行……

最直觀的就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上,中國甚至讓整個汽車領域都迎來了重新洗牌。

從去年開始,中國純電車出口暴增300%,直接超過了德國和美國,站在了全球第一的位置。同時中國電動車還在多個國家和地區以“碾壓式”來形容對日系車和德系車的競爭優勢。

從今年1月份開始,日媒就紛紛報道:越來越多的日本運輸企業從中國進口電動車,反而不再選擇日本汽車。

而去年德國大眾CEO也感慨:中國電動車正開往全世界,甚至打破了德國研發上半年的燃油機優勢,在新能源技術領域走在了前列,實現了真正的“彎道超車”。

不得不說,外媒的觀察確實很到位。當日媒、德媒在研究中國汽車領域發展的時候,美媒、韓媒也開始研究中國的數字經濟,農業發展,以及制造業突破。前者留意中國的汽車領域,后者留意中國的經濟和制造業,這都不難發現,中國的崛起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以至于讓多個發達國家都坐立不安。

當然了,新能源汽車領域只是中國制造崛起的一個縮影。特別是華為遭遇美國三輪打壓后,國產發展更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一方面是國人不斷地支持國貨,另一方面是國產廠商的覺醒,不斷推陳出新。在手機、家電、服裝、化妝品等領域,國產貨也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熱捧。

中國的家電在國外社交平臺上經常被國外網友頻繁開箱測評,中國的手機經常被國外數碼博主對比,甚至中國的電動車更是暢銷歐洲,這都是國貨開始發展轉變的證明。以往我國被 嘲諷“大而不精”,而今天我們開始向“中國智造”轉變,從粗糙向“精致”轉變,這都是好的開始。

同時國內市場更是掀起了一場“支持國貨”的熱潮。

德系車、日系車在中國市場已經失去了昔日的“光環”,國產品牌汽車不斷崛起,比亞迪就是最好的例子,3月份比亞迪的銷量突破10萬輛,同時在中高端系列是上,比亞迪漢更是超過寶馬5系,與奔馳E級也只有幾百輛的差距。

同時耐克、阿迪也開始失去國人的愛戴,市場份額大幅度下滑。換來的是安踏、李寧、鴻星爾克的崛起,在各大電商平臺都迎來了暴增。也就是說,今天的國人消費者開始支持國貨,不再盲目追捧國外品牌。

這背后也透露出國產廠商崛起的底氣與信心,也是西方不得不接受的現實。在疫情下半場,西方還在為如何“勸人隔離”想辦法的時候,我們這邊已經走上了“穩步向前”發展。

我堅信,只要我國加強人才培養,國產廠商堅持研發創新,高筑墻,廣積糧。同時國人消費者也要多支持國貨,擴大內需,推動國產崛起,這將會是我們的“彎道超車”的大好時機。

#頭號周刊#

看電影袁隆平,神農返天國,人間留糧倉

僅以此文悼念“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我們都會好好吃飯,都會珍惜糧食把飯吃光,會在“稻花香里說豐年”。

5月22日,是讓人揪心的一天。【5月22日13點07分,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長沙病逝,享年91歲。】

我們似乎都很難接受這樣的現實,似乎總是忘記,偉人的生命也會有窮盡之時。這個讓14億中國人最踏實的守護者,真的已經溘然長逝。微博崩掉,全網上下都陷入哀悼。人們紛紛獻花、敬言,一夜之間,湖南長沙的菊花空了,出租車免費接送,長沙的一幕幕,都充滿了溫度……全國上下、聯合國糧農組織、多家外媒,紛紛致哀,痛悼當代神農。原本的娛樂節目,也都變成了電影《袁隆平》。

這部電影是瀟湘電影集團為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而拍攝,雖然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袁隆平》的表達方式頗多創新。尤其是在影片的結尾,袁隆平親自出演老年的自己,用英語接受外國記者的采訪。

那時的他講述了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我的雜交水稻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世界。生命不息,我將繼續追尋,為了夢想,永不停息。”

“許多年以前,我做過一個夢,夢見我們實驗田的超級雜交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比掃把還長,籽粒像花生那么大,我非常高興,就和我的助手在稻穗下乘涼。”

“雖然您不認識我,但我和您依然有著一面之緣,在課本上,在飯桌上,在人間里。”

“此后每一縷升起的炊煙,都是飄自人間的懷念。”

“風吹過稻田,我就會想起您。”

未見其面,卻蒙其恩!

謝謝袁爺爺,袁爺爺再見!

【舉國同悲】雙星隕落,舉國同悲

雙星隕落,舉國同悲

今天,對于中國人民來說

是個無比悲傷的日子

祖國痛失兩位棟梁

5月22日13時02分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逝世

享年99歲

5月22日13時07分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

享年91歲

有網友說:

肝膽相照,大醫勤樸且濟蒼生命

稻禾無憂,國士深耕尤思千萬家

有網友說:

后輩應繼傳星火,不負先賢望白頭。

有網友說:

足食去病,袁老吳老

善莫大焉

袁隆平、吳孟超

他們正如那首著名的詩句所說: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活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仰望星空

有一顆編號為8117的小行星

名為“袁隆平星”

還有一顆編號為17606的小行星

名為“吳孟超星”

他們是最勇敢的人,保護中國醫食無憂

他們是最明亮的星,指引人們砥礪前行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還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

袁隆平為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

做出了巨大貢獻

2020年 本臺記者在海南專訪了他

他深情寄語黑龍江國際大米節

他始終把國家、把人民放在心上

袁隆平在三亞南繁基地查看試驗田。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供圖

2020年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多個國家和地區限制本國糧食出口

引發了全球關于糧食危機的擔憂

袁隆平說:

中國完全有實現糧食

生產自給自足的能力

不會出現‘糧荒’

希望大家不要擔心

他的一番話

讓老百姓吃了“定心丸”

有網友說:

“有袁隆平爺爺在,

心里踏實得很”

袁隆平在觀察稻種。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供圖

今日的長沙街頭,一聲聲“袁爺爺,一路走好!”令人聽了滿溢哀傷。市民紛紛自發夾道相送,淚別這位偉大的科學英雄。

5月22日13時07分,“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湖南農大師生追憶榮譽校長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是湖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雙聘院士、作物學博士生導師,2019年曾參加過該校2019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當時,袁隆平寄語步入農大校園的青年們,希望與之共勉,共同實現追求水稻高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兩個夢想”。

湖南農業大學師生自發在校內袁隆平院士事跡展墻前悼念。 李錦烽 攝

當天下午,靈車從醫院出發前往長沙明陽山殯儀館,中途專程繞行到袁隆平工作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和居住地,停留了近十分鐘,不少湖南農業大學的學生自發前來,冒雨送別袁老最后一程。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上,學生們更是頻頻發聲明志,“吾輩當明,以身承志繼往開來效袁公”“袁老未竟之業,湘農吾輩續之”。

曾經在袁隆平身邊工作了33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校長鄒學校說,我們將化悲痛化力量,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努力建成國內一流農業大學,不負袁老的囑托。

西南大學師生自發到袁隆平雕像前獻花祭奠。 張朝陽 攝

母校西南大學師生在其雕像前獻花寄哀思

22日下午,袁隆平母校西南大學的部分師生自發來到學校袁隆平雕像前,獻上鮮花哀悼,希望老先生一路走好。

“聽到袁老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大三學生張朝陽告訴中新網記者,看到朋友圈袁隆平逝世的消息,他便第一時間來到花店買了花,趕到袁老的雕像前緬懷,“袁老把一生奉獻給了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這樣的精神令人動容。”

袁隆平逝世:來不及“告退”的“90后”

袁隆平有“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這兩個愿景,為此一直活躍在雜交水稻育種一線。他在2018年88歲高齡時,在海南三亞對中新網記者透露,完成下面兩件事就退休,其一是雜交水稻大面積示范畝產1200公斤,其二是耐鹽(堿)水稻(俗稱“海水稻”)大面積培育推廣。

2019年1月,記者在海南三亞袁隆平住處拜訪。 孫學慶 攝

海水稻方面近年來也取得重大進展,國家耐鹽(堿)水稻區試協作組的首批耐鹽堿水稻品種已通過國家耐鹽堿區域試驗審定。在多地的示范種植田,測產結果顯示平均畝產穩定超過800斤。今年,袁隆平青島海水稻團隊已簽約種植海水稻面積達一百萬畝。兩個目標都接近達成,但袁隆平絲毫未露告退之意。

去年年底,在袁隆平親自推動下,由他自己任首席科學家全國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項目在三亞啟動。目前這個項目的多個早造示范點收成超過預期目標,田洋正在為晚造水稻整備,只是袁隆平老人已遠去。

2019年10月22日,袁隆平帶領嘉賓在田間觀摩。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外媒:科學英雄 留下世界性遺產

袁隆平的逝世引發外媒關注,多家外媒認為,袁隆平是中國的科學英雄,并對其幾十年來的水稻研究工作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雜交水稻技術不僅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也是世界性的遺產。

新加坡《聯合早報》、路透社、西班牙埃菲社、彭博社、法新社等媒體第一時間報道了袁隆平逝世的消息。

路透社援引中國中央電視臺的報道稱,袁隆平是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工作50多年來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域領先世界水平,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

鐘南山悼念袁隆平:你已經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圖片來源:@科技日報微博

驚悉袁隆平院士逝世后,鐘南山院士送上簡潔而深情的緬懷之辭:

隆平大哥:

我的摯友!

天堂里好好休息。你已經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有空就指導一下學生繼續“三系”攻關。

你是一個真正的、最值得我敬佩的學者!

鐘南山

有網友說,

袁老,

我們有乖乖把飯吃光,

以后不會浪費一粒糧食。

袁老,

您只是離開了時空,

卻不會離開我們的記憶。

吳孟超同志是我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國際肝膽外科的著名專家,被譽為“中國肝臟外科之父”,是全國重大先進典型、模范醫學專家。

吳孟超說,為醫之道,最要緊的,是一個“德”字。對病,要快、準、狠;對人,要慢、拙、仁。這是恩師裘法祖教導他的,而吳孟超,也是這么教導他的學生。醫者仁術,仁德者壽。

從醫70余年

他先后完成16000多臺手術

成功救治了近20000多名患者

“我不過是吳孟超

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職”

出生在福建的吳孟超

5歲時隨家人到馬來西亞

1940年正值國內抗戰緊張時期

年僅18歲的他主動放棄國外優越物質條件

毅然回國參加抗日活動

后因戰亂無法赴延安

遂決心“讀書救國”

1956年,他參軍入伍投身到

軍醫大學的創業實踐

同年,吳孟超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

就像當年入黨誓詞里說的那樣

他用實際行動捍衛自己的信仰

他研究出符合中國人體質的

肝臟外科手術技術體系

使我國肝癌手術成功率

從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

震驚國際醫學界

“好醫生應該眼里看的是病

心里想的是病人”

吳孟超

曾在手術臺上站了整整12個小時

為患者切除長達63厘米的巨大腫瘤

將其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

他也曾用5個小時的時間

為一名4個月大的女嬰

摘除了體內的腫瘤

面對高風險,他毅然拿起手術刀

為這個孩子與死神一搏

而當年那個嬰兒

如今成為一名優秀的護士

每次給病人做檢查前

吳孟超總會先把手搓熱

為病人檢查完

他都幫他們把衣服拉好、把腰帶系好

查房時,他最常做的一件事是

彎下腰把病人的鞋子

放到最容易穿的地方

他說:

“對醫生而言,這僅是舉手之勞

可對病人來講

這不光是內心的溫暖

還有康復的信心”

“一個好醫生,應該眼里看的是病

心里想的是病人

我就想當這樣的好醫生”

“這世界不缺乏專家

缺的是肯把自己給出去的人”

2011年,我國將第17606號小行星

命名為“吳孟超星”

這位中國肝臟外科之父的右手

握過眾多獎杯,但卻最契合止血鉗的形狀

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內側彎

但又超乎尋常的柔軟細膩

食指畸變,是因成千上萬臺肝臟手術

細膩靈活是為了能再多幫助一個生命

吳孟超用自己作為醫者的準則和堅守

告訴所有人:

這世界不缺乏專家不缺乏權威

缺乏的是一個“人”

一個肯把自己給出去的人

國士無雙

愿世間如你們所愿,醫食無憂

沉痛送別兩位院士!

來源:東北網

重溫我是醫生袁隆平,以光影寄托哀思

1905電影網訊5月22日,這一天北京的夜里下起了暴雨。每個城市的天氣似乎也都不是很好,不是陰雨連綿,就是狂風驟雨。

2021年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享年91歲。2021年5月22日,“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逝世,享年99歲。

5月22日,共和國在一天之內痛失兩位院士,我們在一天之內失去了從小到大都刻在課本上的兩顆閃耀的星。一時間舉國哀悼,似乎連天氣也為兩位院士的離開或低啜、或痛哭。

鮐背之年的兩位院士離去,算得上是高壽了,人們卻似乎連想起這件事都要落淚。大家知道人的一生都要終結于死亡,卻或許從沒意識到袁隆平爺爺和吳孟超爺爺也要面臨這些。他們像生命、健康的守護神,長長久久地守護著我們,以至于我們忘記了他們也會離去。

他們的貢獻如此巨大,卻又如此平易近人。

我們雖然未曾謀面,但端起一碗飯、看到風吹稻花香,似乎袁隆平爺爺就站在稻田里向我們招手。

在5月22日之前,沒有一個醫學生不知道吳孟超,但從那日起,不曾學醫的其他人也都知道有一位院士叫吳孟超,他引領了中國肝膽外科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探索。他說:“孩子們,這世界上不缺乏專家、不缺乏權威,缺乏的是一個‘人’,一個肯把自己給出去的人。”

在5月22日和5月23日兩天,電影頻道“經典頻傳·線上電影展映活動”分別五遍連播了電影《袁隆平》和《我是醫生》來紀念兩位院士。本期的《今日影評》也將結合這兩部電影,與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員李鎮一起,再次緬懷兩位國士。

《袁隆平》,2009

看完電影《袁隆平》,李鎮說:“這部影片可以說是就是從感性這樣的一個角度,認識到了袁老在科研道路上所經歷的種種的坎坷,以及他對追尋夢想的這個過程中所付出的這個一切。”

這部由袁老本人也參演了的電影講述了袁隆平從五十年代開始一直到現在的科研歷程。“這部影片它選取了非常有代表性的幾個重要的時刻。在他的科研道路上,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到今天,他都面對了不同的境遇,有很大的困難。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對于一個真正追求科學、追求真理的人來說,他的心中一旦有了目標,一切困難都是浮云,什么都攔不住他。”

袁隆平憑著他的雜交水稻技術,養活了不止成千上萬人。他讓整個中國的14億人口知道溫飽是何滋味,無數外媒也緬懷他,稱贊他“幫助養活了全世界”。而這樣偉大的人物,對待專業嚴肅,對待生活卻并不嚴肅,相反的,他很浪漫。

“可能不了解他的人就知道他是個科學家,是一個農業科學家,但是看過他資料的人會發現,袁老的一生這個生命特別豐富多彩。比如說在他上高中的時候,他就已經是一個體育健將。當年參加了湖北省的省運動會,他是自游泳第二名。當然大家也知道他小提琴拉的特別好,他這個一拉小提琴,在排解他的這個苦悶的時候或者在獲取這個科研靈感的時候,我是覺得可能都是有幫助的。”

在影片結尾,袁老用英語向一位外國友人講述了他的夢。浪漫的人做的夢也很浪漫,袁老的禾下乘涼夢在現在或許只是夢想,但誰又能肯定不會有后繼之人完成他的盛世之愿呢?

在5月22日當天,還有一位院士比袁隆平院士更早5分鐘地離開了我們,他就是“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

吳孟超憑著他對肝膽外科的研究,創造了中國醫學界乃至是世界醫學肝膽外科領域的無數個第一。他將肝膽外科手術的死亡率降到了0.3%,從醫78年救治了大約1.6萬名患者,他的名字印在書籍《外科學》的封面,培養和指引了無數學習肝膽外科的醫學生。《我是醫生》這部電影就是以吳孟超院士為原型改編的一部傳記電影。

《我是醫生》,2017

影片里的吳孟超,年逾九旬還堅守在手術臺前。而在現實中,2018年8月31日,96歲高齡的吳孟超在他生日當天依然拿起了手術刀。“醫者仁心”一詞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在電影里,吳孟超說,“我們醫生是一群什么樣的人——永不放棄的人。”在現實中,明明已經是可以退休的年紀,他卻堅守在病人床前。從醫78載,吳孟超的手指因為長時間握手術刀發生了明顯的變形,他的手指不再和其他人相似,卻成了最契合手術刀的形狀。

董卿在《朗讀者》中提到:“肝臟方寸之間,他仿佛是一匹老馬,馱著一個個病人過河。”本期嘉賓李鎮感嘆:“一個真正的科學家,不是說他有科研能力,而是他有道義、心系天下,然后他有他的哲學。”

袁隆平爺爺離開了,但他留下的種子將生根發芽,繼續哺育這片大地;吳孟超院士逝去了,但他的仁心、仁術將照亮每一位后來人前行的路。

指引我們這一代人的星星隕落了,但被他們指引過的我們這一代,終將有人能成長為新的星星。太陽東升西落,星星緩緩亮起,不會有人永遠照亮我們,但永遠會有人照亮我們,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我們。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國士隕落,我們用電影緬懷他們,但相信他們更希望看到的,是禾下乘涼夢的實現,是肝膽外科手術的死亡率能夠降到0%。院士們已經為我們跨出了一大步,剩下的道路仍需要我們自己去走,但他們留下的精神會永遠激勵我們,努力成為他們那樣的人。

市民自發獻花祭奠袁隆平院士

5月22日,兩位國士結伴離去,舉國哀悼。在今后的日子里,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我們不會忘記,屬于兩位院士國之脊梁的精神永遠不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