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直播app破解版_欧美国产日韩无遮挡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强奷白丝女仆在线观看,超碰三级大陆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前沿資訊

小神龍證書有什么用(證書上帶認可標志和不帶認可標志的證書有什么區別呢?)

導讀小神龍證書有什么用文章列表:1、證書上帶認可標志和不帶認可標志的證書有什么區別呢?2、探尋黃帝族的核心古雍州河南地3、捐資上千萬 神農集團助力家鄉云南陸良發展4、這樣耍

小神龍證書有什么用文章列表:

小神龍證書有什么用(證書上帶認可標志和不帶認可標志的證書有什么區別呢?)

證書上帶認可標志和不帶認可標志的證書有什么區別呢?


企業在第三方認證機構進行ISO標準或國家標準認證,在拿到證書后,會發現有的證書上沒有認可標志,那么帶認可標志和不帶認可標志的證書有什么區別呢?

今天就來給大家解讀一下~

什么是認可?

認可的目的是讓市場和政府確信認證機構(CAB)的運作符合公認的標準,這對市場至關重要。認可過程從公共利益出發,來證實認證機構和實驗室的技術能力情況。世界上每個主要國家和主要經濟體會任命一個自己的國家認可機構(national accreditation body), 統一負責對認證機構、實驗室和檢查機構等相關機構的認可工作。

在我們中國就是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CNAS),是由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設立并授權的唯一的國家認可機構。

在其他國家也有對應的國家認可機構,其中在國際上比較有影響力的包括美國的ANAB、英國的UKAS、德國的DAkkS、日本的JAB、印度的NABCB、法國的COFRAC、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JAZ-ANZ、新加坡的SAC,等等,以及我們中國香港的HKAS、中國臺灣的TAF。

國家認可,是代表國家正式表明認證機構或實驗室具備實施特定合格評定工作能力的證明。通俗地講,國家認可是指國家證實認證機構具有從事認證、檢測和檢驗等活動的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如果將認證機構比喻為運動場上的裁判員,那么國家認可就是確認裁判資格能力的運動會組織者。運動員在合格的裁判員的見證下取得的好成績才會被大家承認,從這個意義上講,選擇具有國家認可的認證機構提供ISO認證證書才有意義。

根據世貿組織(WTO)和國際認可論壇(IAF)的有關協定,各國家認可機構通過簽署多邊互認協議,相互承認帶有其認可標識的證書有效性,并且接受在獲得認可的認證機構之間的轉換。從這個意義上講,具有認可的認證證書扮演者國際貿易的通行證的作用。

“帶標”與“不帶標”的區別

ISO證書上帶有認可標志:

    證實證書是由合格的、具備了按相應認可準則開展認證、檢測或校準服務的技術能力的機構發出的;

    增強政府和監管部門對獲證組織的信心,減少做出相關決定的不確定性和行政許可中的技術評價環節;獲得簽署互認協議方國家和地區認可機構的承認;

    通過與國際組織、區域組織或國外認可機構簽署多邊或雙邊互認協議,促進認證結果的國際互認,促進對外貿易。有機會參與國際間合格評定機構認可雙邊、多邊合作交流;

    可在認可的范圍內使用國家認可標志,幫助獲證組織增強社會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列入獲準認可機構名錄。

ISO證書上未帶認可標志:

    說明發證機構的ISO認證項目沒有獲得國家認可,或認證的特定行業能力未獲得認可;認證結果不被國家認可機構承認;

    沒有認可標志的ISO證書到期后也不能轉換到其他認證機構;

    沒有認可標志的ISO證書也不被其他國家或經濟體承認。

常見的幾種認可標志:

那么,怎么保證你公司的ISO證書上是帶有國家認可標志的呢?

建議您在尋找潛在認證機構供應商的階段,在投標文件中作為必要條件明確要求認證機構必須提供認可文件,并且可以通過相關官方認可機構網站來查詢和確認其真實性。雖然獲得認可的認證機構不被允許發出沒有認可的證書,為保護您的利益,您仍需要要求認證機構發出的證書帶有認可標識。

探尋黃帝族的核心古雍州河南地

2019年2月,筆者撰寫了《靖邊發現北斗七星葬指向史書記載黃帝冢》的文章,經中省媒體傳播后,在全國引起了反響。軒轅黃帝一百八十三世孫、姬宗氏宗子姬英明看到報道后,第一次來到靖邊高家溝“黃帝冢”,虔誠匍匐:“姬宗子終于找到軒轅圣帝真身陵了!”

白圉山 苗壯攝

軒轅黃帝發祥于陜北,單從擁有仰韶文化遺址數量看,陜北黃土高原確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中心舞臺,榆林的山水留下了軒轅黃帝及其部族深深的印跡。

天玄地黃 上蒼特制的舞臺

黃土高原是地球造化的奇跡,是我國特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理大觀,這是上蒼給中華民族特制的舞臺。

據地質資料,約360萬年前,青藏高原第四次強烈隆起,改變了世界氣候環境,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季風系統。在北西風帶強勁的運移中,西北半球戈壁沙漠地帶的顆粒物被吹揚起來,向東南一路落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黃河上中游地區堆積起了廣袤深厚的黃土。新黃土高原地區概念是20世紀80年代劃定的,即日月山——賀蘭山以東,秦嶺以北,陰山以南,太行山以西,橫跨了約11個經度、6個緯度,面積超過60萬平方公里。但在歷史上,嚴格地形地貌意義的“黃土高原”,只包括明長城一線以南約40萬平方公里的大面積黃土連續區。在這片區域,呂梁山西坡向西經陜北高原,抵甘肅六盤山東北麓,東西約500公里的黃土是一個連續的蓋層,掩蓋了低山和分水嶺,填平了河谷和盆地,這便是富饒而神秘的古雍州地。

白圉山涇河 王志誠攝

黃土高原處于我國二級臺地,她能為早期人類提供怎樣的生存和生活環境呢?從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求看,在這里,特別是陜北地區都可以得到基本滿足。

陜北地區夏秋季節雨熱同期,植物生長旺盛,可以給人們提供更多的食物。黃土易耕,史前人類用簡單的木質、骨質、石質工具就可以翻開土壤耕種。黃土直立性好,宜“穴居”,能為史前人避風擋寒,且山峁上無大洪水之憂。黃土還不用施肥而“自肥”,季風搬運黃土經年累月不停,新的黃土一直在進行“自我加肥”。美國地質學家龐波里在上個世紀初考察黃土高原后,感慨地說:“在中國遼闊的黃土帶,幾千年來農作物幾乎不靠人工施肥都可以年復一年地種植。正是在這類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往往繼續不斷地生長到它強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極限。”同時,黃土高原面積連綿廣大,看似梁峁塬丘、溝壑縱橫,但是各個小區域間不存在無法逾越的地理隔絕,在環境變化或發生災害時,人們總有遷移回旋的空間。

而陜北地理的特別之處在于,位于黃河“幾”字彎大河套內,是農耕和游牧產業交錯地帶。黃河三面環繞,一、二級支流密如蛛網,黃土、沙漠、高原、丘陵、草原、濕地、鹽湖、內陸湖、內陸河等地理單元周齊。史前人類在這塊土地上農耕時,還可以采集、捕魚、畜牧、狩獵,是最適宜生存生活的地方。

山澤鹽鐵 華夏文明的根脈

陜北,需要特別關注一座神奇之山——白圉山,一座有山澤、鹽鐵之利的山。白圉山主峰海拔1900多米,向東依次遞減到1500多米。宋朝時稱橫山,指北界鄂爾多斯沙漠,南界延安以北,西北界六盤山東北麓,東界神木這塊區域,東西橫亙500多公里。據姬英明先生講,姬宗氏祖傳“白于山”(現代人書寫,也作“白於山”,本文統一為“白圉山”。)的“于”字原是“圉”,叫“白圉山”,本意是仰望山巒被一圈一圈的雪線圍住,后引申為禁、止和養馬的地方。這座中華民族的根脈之山,見證、慈愛、護佑了華夏祖先子孫的發展壯大。它是一座父親的山,偉大的山,英雄的山。

白圉山民居 苗壯攝

白圉山,早在《山海經》中就有記載:“西二百五十里,曰白圉山……洛水出于其陽,而東流注于渭;夾水出于其陰,東流注于生水”。白圉山與甘肅隴東高原相接,屬同一地理單元,東西蜿蜒,南北聳立。宋種諤言:“橫山(白圉山)延袤千里,多馬宜稼,人物勁悍善戰,且有鹽鐵之利,夏人恃以為生”。隴東與陜北約10萬平方公里土地,古為“雍州”,與中華民族童年最為密切的河流都發源于這座山上。白圉山分水嶺之北是蜿蜒狀的丘陵澗地,連接著廣闊的河套平原,南部為長條形山梁溝壑。南坡發源的河流有延河直接匯入黃河,有涇水、洛水南匯入渭水;東坡發源的河流有大理河、小理河、淮寧河匯入無定河,秀延河東匯入黃河;北坡發源的河流是紅柳河、蘆河等,由南向北匯入無定河。而海流兔河、榆溪河是從北面沙漠中向南流匯入無定河。這只是白圉山上黃河的一、二級支流,而白圉山脈千溝萬壑,百溪爭流,黃帝部族的聚落就鑲嵌在密如蛛網的河流臺地上。

白圉山洛河支流石澇河 李生程攝

我們認識一下洛水、涇水、無定河三條河流。洛水,發源于定邊白圉山主峰南麓,河長680.3公里,途經黃土高原區和關中平原兩大地形單元,是陜西最長的河流,在中華文明的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洛水在《山海經》中就多有記載,《易·系辭上》云:“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史記·封禪書》:“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史記·匈奴列傳》:“(犬戎)而居于涇、渭之間,侵暴中國”。“晉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訚、洛之間,號赤翟、白翟”。這里的“訚”,指“訚水”,即今日無定河。《明一統志》:無定河,一名奢延水,又名訚水。大概古時無定河支流異源同流,各有其名,并不混同,合流之后,其名互稱。在古籍中記載黃帝故事時經常提到洛水,黃帝“祭于洛水”“坐于洛水”“游于洛水”等等,但洛水也是漢代以后歷史上較多混淆雜亂的一條河流,人多知河南之洛河,卻不知陜北才是洛河的老家。據文史學者寇云龍先生在《河洛考》一文中考證,“西漢時將(河南)南雒河,叫雒河,將北洛水,叫洛水”。寇先生引證:清王筠《說文句讀補正》說:“許君(許慎)但說陜西、甘肅之洛,是河南之雒本不從水也。”他進一步引清段玉裁《小箋》:“自魏黃初以前,雍州謂洛字作‘洛’,豫州伊雒字作‘雒’,絕無混淆,黃初(220~226)以后乃亂矣。”什么原因混亂了呢?《魏略》說:“魏以行次為土,水之壯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變‘雒’為‘洛’。”原來,根據中國自古以來的陰陽五行說,王朝各自對應著五行的其中一種要素,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興亡更迭,這就是王朝的“行次”變更。漢朝承火德,曹魏代漢承土德,是以正統。曹文帝就把河南原來的“雒河”之“雒”字,去“佳”加“水”,改成了“洛河”,這在清代文字學家眼里是非常清楚的事。但這一改動,造成了后世人的混淆,有人故意攪渾水,把雍州“洛河”流域的史前歷史生搬到了豫州,說什么“黃帝文化中心在河南”“中華文明的源頭在河南”等,黃帝族發展歷史源頭的探尋本末倒置,造成了中華文明古史認識上的一系列混亂。

橫山區無定河 王志誠攝

白圉山以北的廣闊地區,也是秦漢時期的“河南”。公元前215年,“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秦在此設三十多縣,陰山以南地區納入秦國控制之下。到了漢代,漢武帝對匈奴發動河南之戰,收復了河南之地。所以,歷史上的河南與現在的河南相差甚遠,二者沒有什么關系。在河南地分屬朔方郡、上郡、北地郡等管理后,河南這個特定時期的稱謂便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涇水與洛水一樣古老。《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五十五里,曰涇谷之山,涇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渭”。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涇水出平涼府西南四十里開頭山之涇谷”,即今涇源縣西南六盤山下老龍潭。由西北流向東南,經過寧夏、甘肅、陜西3省區的13個縣,至高陵東北入于渭河,全長450公里,流域面積4.78萬平方公里。隴東地區是涇水上游,史前是黃帝有熊氏活動的地方,他們生活在涇、洛流域,并在這里建立了自己的家園和邦國。其實涇水還有北源,即陜北白圉山主峰南麓,發源有數條涇水支流,水流湍急,穿越高原千山萬嶺,奔波上百公里進入隴東涇水干流。

無定河是黃河一級支流,呈風倒樹狀水系,從西北向東南鋪展于榆林全域,其主干插入黃河。發源自白圉山北麓,一路向北經定邊、靖邊,向北流進內蒙古烏審旗后轉東又入靖邊北風沙區,流經榆林市七縣區,在清澗注入晉陜峽谷的黃河。無定河之北有兩條支流,西、南有三條支流,在黃土區河網支流眾多,10公里以上溝道有50多條,5公里以上溝道有140多條。干流全長491公里,流域面積3萬多平方公里。流域川原廣闊,土脈饒沃,綠洲點綴,農牧兼宜。

白圉山 苗壯攝

涇水、洛水、無定河,白圉山“三河”記錄著中華民族的誕生、發展的歷史,講述著中華文明悠久燦爛的輝煌傳說。

與糧食相比,在黃土高原還有一樣東西的壟斷性更為重要,這就是鹽。鹽是黃土高原上人們極其重要的生存資源,東有山西運城解池,西有定邊灘地鹽湖,都對華夏文明的產生起到了特殊作用。陜北定邊鹽池處在一個非常獨特的地帶,高原與沙漠相接,長城和中國東西部等雨線穿過,自古就是爭奪之地。具備了鹽湖和黃土這兩樣法寶,因此黃土高原吸引了早期人類繁衍生息,并逐漸形成和發展出了中國早期文明。所以,有學者說,黃土和食鹽為中華文明的形成提供了極為重要的驅動力,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向,鹽是理解歷史的一把鑰匙。有專家考證,歷史上的“炎黃血戰”,實際上是為了爭奪食鹽而進行的一場戰爭。我們的先民們是追逐著鹽在大地上遷徙,由此創造了不同的歷史。

高天厚土 黃帝部族的故里

深厚的黃土,雪白的鹽池,高原的河流,滿盆的能源。這一切,好像是上天集萬千鐘愛、精心塑造的“舞臺”,只等著主人的到來,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書寫綿延不絕的文明篇章。

定邊鹽池 李生程攝

于是,我們的先人早早來到了陜北高原。5萬至3.7萬年前,無定河流域生活著“河套人”,紅柳河兩岸40公里范圍內發現了古人類額骨、頂骨、枕骨等化石。隴東高原的華池出土了距今1.8萬年的中國第一件舊石器石核,甚至發現了距今10萬年的石英巖刮削器。這兩個地方同在雍州橫山山脈,相距僅百余公里,恐非偶然!在榆林12縣市區的黃河一、二級支流和無數條河流兩岸發現了數量驚人的仰韶文化人類遺存。榆林無定河流域的橫山大古界仰韶文化遺址,出土了7000年前的陶器。榆林地區“到仰韶晚期成為我國人類活動異常繁榮的地區之一,新石器晚期的遺址密度位居全國前列,有些地區的遺址密度已接近現代聚落的密度”(《榆林地區全新世聚落時空變化與人地關系》胡珂等),這個結論還是根據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得出的。在2011年完成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榆林市發現有4371處仰韶晚期遺址,比第二次普查翻了一番。現在又10年過去了,又增加了多少呢?據榆林市文管所負責人講,近年來榆林又發現大量史前遺址,總數已近萬處。他說,在某些區域,平均2平方公里就有一個史前遺址。我們把眼光放到整個陜北和隴東高原,這兩地保守計,已經發現和掌握的史前遺址超過1萬處。這么龐大的數量,在中國任何地區都是絕無僅有的了。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文明誕生期開始,黃土高原就是中華文明的根脈所在。

定邊鹽池 李生程攝

史學界多數學者認為,仰韶文化晚期到龍山時代早期,對應的是黃帝時代。徐旭生先生說:“黃帝族的發祥地,在今陜西黃土高原上,畔姬水,得姓姬。炎帝則開始在今陜西境內渭河上游,畔姜水,得姜姓。此后兩族中各有一部分漸向東移。炎帝族順著渭河上游、黃河兩岸,一直發展到今河南及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交界的地域。黃帝族順著北洛水、渭水及黃河北岸,隨著中條山、太行山脈,直到今北京附近”(《中國遠古的傳說時代》)。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韓建業先生在考察了陜甘黃帝族發展路線后表示:從陜西寶雞到隴東、陜北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時代文化基本一脈相承。他說:“在距今四五千年期間,也就是傳說中黃帝族發展的關鍵階段,關中西部、隴中隴東至陜北發現了多個百萬平方米級別的大型遺址,應該不是偶然。尤其是陜北榆林一帶,是有著數千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神奇地帶!”

姬宗氏宗主傳承人姬英明先生說:“黃帝是生活在甘肅隴山隴東至陜北一帶、距今7000多年的大部族歷代首領的尊號,我祖上傳承,首代黃帝是伏羲的直系后裔,在距今7137年前,誕生于姬水之畔,和神農炎帝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到了四代黃帝時,沿著涇水而上,最終來到富饒的邰原(慶陽董志塬)及古河南一帶發展壯大起來,直到軒轅黃帝時完成一統天下大業。”

黃帝族一開始就生活在古雍州廣大連綿的黃土高原上,其發展壯大也是一路向東向北開拓疆土而行,而且部族人口數量越來越龐大,實力越來越強。令人遺憾的是,中華文明史源頭的研究還處于各執一詞、莫衷一是的困境中。根據有關資料,河南全省發現的仰韶時期遺址總共才600多處,且發現的遺址面積普遍較小。如果我們相信徐旭生先生的說法,仰韶時期,在河南生活和發展的先是炎帝部落人,后來黃帝戰勝炎帝后才是炎黃兩部落人民。我們試問:河南省600余處遺址當時有多少人口呢?而隴東和陜北高原上萬處黃帝族聚落,又會是多少人口?黃帝部族多少代人民篳路藍縷,從小到大壯大起來,到了軒轅黃帝戰炎帝、擒蚩尤,統一萬邦,鼎定華夏畛域,沒有強大的人口基數能實現嗎?陜北白圉山區定邊縣,目前在冊登記的106個仰韶遺址中,超過20萬平方米的就有22處,更有160萬平方米超大型的。而延安的蘆山峁遺址也是200多萬平方米超大型聚落。同在白圉山區的靖邊縣,目前僅登記的就有225處仰韶遺址。遺憾的是,陜北考古“工作開展較少,資料零散,研究甚為薄弱。目前學術界對陜北地區仰韶晚期遺存認識較為含混,或籠統歸入分布于內蒙古中南部的海生不浪類型,或認為存在海生不浪和西王村兩類遺存”(邸楠《從廟梁遺址看陜北地區的仰韶遺存》)。

白圉山涇河 王志誠攝

2020年8月,筆者參加了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發起的“黃帝族發展路線”探源活動,從渭水流域的寶雞,到甘肅隴中、隴東高原,向東北進入陜北高原,實地踏查了許多史前遺址。在慶陽5000年左右、數百萬平方米的南佐遺址,我們看到了上千平方米的大型殿堂式建筑房址、碳化了的稻粟糧倉。姬英明先生說:“黃帝族真正發展起來是到了邰一帶,也就是到了慶陽董志塬后,才建立了黃帝四都之一的‘有熊佐都’。之后經過數代努力,逐漸朝北擴展。當黃帝族人翻過白圉山后,平坦遼闊的河套平原是上天賜給他們最好的禮物!黃帝族在河套建立了‘天黿神都’和‘昆龍虛都’等大都城,極大增強了自身實力,這才有了軒轅黃帝締造大一統華邦天下的偉大功勛。”隨同考察的韓建業教授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傳說炎黃誕生和發展在古雍州一帶,這里應該是中華文明發祥的核心區域。而榆林一帶,就是軒轅黃帝的中心區域。”

陜北大地上數量巨大的仰韶文化遺址足以證明,這里才是軒轅黃帝文化主要分布區和中心所在。

丹甲青文 龜書洛水的密碼

中國古籍中“《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的記載,其實說的是軒轅黃帝創造了文字,這是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件,中華文明的曙光在洛水河畔升起。祖先的生活痕跡密密麻麻、明明白白地顯露在地上,深藏在地下。

橫山山脈的隴東高原上,正在發掘軒轅黃帝前代祖先生活過的南佐遺址,現在已經初露端倪。有學者甚至斷言,其規模、等級、重要性遠非良渚可比。從這里出發,黃帝族人向東、北進入山水相連的陜北高原開疆拓土。逆涇、洛之水而上,翻過白圉山,俯瞰一馬平川的河套平原,是一派瑰麗壯美的景象。定邊多數鄉鎮在白圉山南部山區與慶陽環縣、華池涇洛流域和靖邊、吳起相連,散落著數百處仰韶文化遺址,10萬平方米以上面積的遺址有35個。在北面鹽湖和風沙草灘區也發現了大型的仰韶文化遺址。從定邊一路向東,進入無定河流域的靖邊、橫山、榆陽、子洲、米脂、綏德、清澗等縣區,無數條河流兩岸高地,布滿了近4000處史前遺址。再向東北前進,進入吳堡、佳縣、神木直抵晉陜峽谷黃河邊上,這南北數百公里的河西之地又鑲嵌著2000多處史前遺址。

放眼望去,陜北和隴東高原聚集了一萬多處仰韶、龍山文化遺址。黃帝部落的萬家燈火,照耀著寬廣富饒、神奇壯美的川原河流。

白圉山丫型河流 苗壯攝

然而,曾是史前人類活動最為頻繁的陜北大地,為中華民族的童年提供了營養和成長驅動力的黃土高原,一度卻成了全國貧窮落后的地區。因為歷史戰亂以及水土流失嚴重和荒漠化趨勢加重,20世紀70年代被聯合國定義為“地球上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直到20世紀90年代,黃土高原相繼探明豐富地下資源,號稱“半盆油、滿盆氣,鍋底全是煤鹽層”,震驚全國。有人說,今天,黃土高原又一次給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形勢下,中華民族崛起不僅要物質資源提供動力,也要靠中華文明的精神提振信心。領導人在2015年初視察陜西時說:“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并指出“軒轅黃帝陵文化積淀十分深厚。對歷史文化要注重發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尋到魂,找準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領導人記對中國歷史文化及其考古工作作了一系列明確的指示,在2020年9月28日中央政治局學習會上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會上指出:“三皇五帝”等史前人物,是神話傳說還是確有其人?也需要考古工作去揭開謎底。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加強考古資源調整和政策需求調研工作,提高考古工作規劃水平。中國史學界、考古界有責任貫徹落實好領導人的指示精神,厘清中國史前歷史研究和考古方向,打破考古資源行政區劃的禁忌,高層次統籌規劃,集中力量攻關,去文明的源頭找文明,在中華民族祖先的來路上尋蹤跡。近年來發現的陜北神木石峁遺址,被譽為是發現了一個“失落的文明”。但是,在陜北,石峁遺址不是孤立和唯一的存在,更不是最后的存在,石峁只不過是今天在這塊土地上偶露崢嶸罷了,更大的發現正在等著考古專家發掘呢!

白圉山 苗壯攝

榆林近年來鐵路、公路、航空設施以及大型水源工程建設突飛猛進,全市有四五處搶救性發掘的仰韶文化遺址被揭露出來。橫山區蘆河東岸賈大峁遺址,經陜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部分挖掘,揭示了距今4800至3800年延續的、面積超百萬平方米的仰韶、龍山時期遺址,該遺址的挖掘報告至今未見發表;橫山大古界遺址出土了7000年左右就地取土燒制的陶器。另外,對橫山楊界沙、廟梁、靖邊五莊果梁遺址的發掘,其年代跨越了仰韶晚期至龍山早期,專家認為這幾個遺址“存在著較高的相似性……。三處遺址普遍流行窯洞式房址,房址內結構和居住面處理方式基本相同……可以認同為同一種考古學文化”(邸楠《從廟梁遺址看陜北地區的仰韶晚期遺存》)。該文章指出:“本地區仰韶晚期遺存中發現有一定數量的單耳和雙耳罐,這類器物在關中的仰韶晚期遺存和海生不浪類型中都較少見,應是來源于西部地區的文化因素。”因而,首次確認了陜北與甘肅隴東地區在考古學文化上的聯系。

目前,陜北的基礎性考古工作所做甚少,榆林史前遺址都是被動的發掘,數量更少,但是盜墓卻十分猖獗。靖邊天賜灣奧則嫣村一處仰韶遺址的圓峁上遍地陶片,附近一道山梁是一處大型墓葬區,據當地人講,被盜挖的古墓有二百多座。在靖邊、定邊、榆陽等一些縣區的史前遺址上,經常到訪的一些學者是寧夏、內蒙古、上海等地來的,他們撿拾了大量的文物遺存。榆林目前沒有市級大型博物館,許多史前文物在個人博物館收藏,其中不乏大量珍品,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如果再不加強保護古跡,任由盜挖古墓猖獗,榆林大地上的文物損失將會越來越嚴重,并終將無可挽回。(王志誠)

來源: 消費日報網

捐資上千萬 神農集團助力家鄉云南陸良發展

神農集團助力家鄉云南陸良發展。

云南省第十一屆政協委員、云南省畜牧協會現任會長、云南神農農業產業集團(簡稱“神農集團”)董事長、爨鄉驕子何祖訓,歷經20多年的風雨征程和勵精圖治,將集團發展成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在事業發展壯大的同時,不忘飲水思源,反哺家鄉。

神農集團助力家鄉云南陸良發展。

4月16日,為助推陸良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神農集團創始人、董事長何祖訓愛心捐資50萬元,用于支持大莫古鎮拆臨拆危、提升人居環境建設。在捐贈現場,神農集團代表、縣紅十字會、大莫古鎮人民政府簽訂捐贈協議,陸良縣政協主席朱斌紅為企業頒發捐贈證書。朱斌紅對何祖訓長期以來積極履行企業家社會責任,投身社會公益事業的善舉給予高度贊譽,希望企業一如既往關心支持陸良的經濟社會發展,關注民生實事,與黨委政府一道為陸良發展奉獻力量。更希望神農集團做強做大,加速推進陸良畜牧產業轉型升級,帶動提升陸良農業產業現代化,做“當代神農”!

神農集團助力家鄉云南陸良發展。

據悉,這只是神農集團董事長何祖訓投身社會公益的眾多善舉之一。出生于云南省陸良縣馬街鎮的何祖訓“以祖為訓,不忘初心”,深知任何企業都是由小變大,由弱變強,企業的穩健發展離不開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一個人富了不算有本事,帶領當地群眾共同致富才是回報家鄉的使命所在。企業家要致富思源銘記黨恩,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做慈善事業的行動者,當愛心奉獻的傳播者。

2017年底,神農集團向小百戶鎮捐款158萬元,幫助該鎮普樂貧困村解決人畜飲水困難,為興隆村委會安裝路燈,為炒鐵村委會硬化道路,解決群眾出行難等問題。

神農集團助力家鄉云南陸良發展。

2018年,陸良縣紅十字會舉行“何祖訓先生愛心捐資儀式”,何祖訓以個人名義一次性捐資400萬元人民幣用于支持馬街鎮公益事業發展,獲中國紅十字會表彰。其中,300萬用于馬街鎮海界“祖訓”幼兒園項目建設,50萬用于馬街鎮提升城鄉人居環境改善,50萬用于馬街鎮第二中學教育教學獎勵基金。這筆捐款刷新了陸良縣紅十字會人道資源動員歷史記錄,并實現2018年募捐籌資工作“開門紅”。

神農集團助力家鄉云南陸良發展。

2019年,何祖訓向馬街鎮海界小學等地又先后捐贈60萬元用于教育教學獎勵與發展。他希望通過愛心資助,激勵廣大學子奮發向上,努力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共同把家鄉建設好發展好。2020年3月,在馬街鎮“情系家鄉,助力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神農集團率先捐贈50萬元,與馬街鎮黨委攜手合力攻堅。

陸良縣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之一。近兩年,面對非洲豬瘟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雙重疊加壓力,作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云南省規模最大、最具競爭力的畜牧產業集團,更是陸良縣境內最大的農業龍頭企業,神農集團不斷提升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水平和豬肉市場供應保障能力,積極應對非洲豬瘟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在保證陸良、昆明本地市場需求的前提下,每天調運上千頭生豬和豬肉到湖北、廣東等城市,力保疫區“菜籃子”豬肉供應,并通過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捐贈豬肉等方式助力疫情防控。

神農集團助力家鄉云南陸良發展。

科教興國、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城鄉人居環境改善......神農集團慷慨捐助善行一路奉獻愛心,一路播撒希望。與此同時,神農自身的發展壯大也譜寫了一曲壯麗的產業脫貧詩篇:神農集團已先后在陸良建成普樂8000頭母豬養殖基地、炒鐵10萬頭育肥豬養殖基地、甘河5萬頭育肥豬養殖基地。“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神農集團依托大型現代化生豬養殖基地,在周邊農村廣泛開展“公司 現代化專業農戶”的合作養殖模式,積極投身“產業脫貧”,用優質仔豬、飼料引導農民科學養殖;派遣技術人員下鄉服務群眾,帶領上千上萬的父老鄉親摘帽脫貧,奔向小康之路。

神農集團助力家鄉云南陸良發展。

自2017年以來,何祖訓累計通過陸良縣紅十字會慷慨捐資800多萬元,通過縣疫情防控指揮部和直接扶持貧困養殖戶等方式捐助200多萬元,用實際行動和擔當作為積極踐行“做企業如做人”的初心使命。用良心做好企業的同時,堅持用愛心做慈善,其情系家鄉的愛心善舉被廣為傳頌。

神農集團助力家鄉云南陸良發展。

2020年神農集團計劃再投資2億元在陸良縣工業園區大莫古片區,建設年產50萬噸飼料及生物安全防控中心,該項目建成后大大增強產業扶貧的“造血”功能,有效帶動當地群眾勤勞致富,助力陸良縣打贏脫貧攻堅戰,為振興鄉村經濟、建設美麗家園和當地教育事業發展獻智出力。

云南網通訊員 羅苑梅 李志瑤 攝影報道

這樣耍民政局,你們幾個意思啊?

最近,鄭州某民政局發生的一件“趣事兒”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話說一男子上午以感情不和與結發妻子辦了離婚手續,當天下午又火速帶著年輕新歡來辦結婚登記。可不巧的是民政局當天只辦離婚,男子沒轍只好打道回府,結果第二天一大早他又火急火燎地沖到民政局,終于領到了結婚證。呵呵,真是一枚“雷厲風行”的大丈夫,不過心貝小編已經徹底凌亂了……

這男子玩弄的不是感情而是民政局啊,上午辦離婚下午辦結婚,這速度恐怕人家系統都還沒反應過來呢。然而,好些人就是這么任性,沒事專喜歡給民政局找麻煩,啥鬧劇都有,下面就跟著心貝小編來看看吧。

1.結婚證有效期應為7年?

駕駛證、身份證都有有效期,為什么結婚證不能有?愛情保質期7年一過,就自動離婚,豈不快哉?某腦洞大開的反人類學者提出了這一荒唐理論,說這樣可以降低離婚率、及時更新感情、促進女性獨立、拉動經濟增長……盡瞎扯!還能不能好好建設社會主義了?

2.結婚證可以退貨么?

一男青年跑到民政局,不為結婚也不為離婚,而是誠懇地問了個問題:“結婚證可以退嗎?”他解釋說自己和妻子還沒辦酒席就領了證,一時還不能接受已婚事實,所以想暫時退掉結婚證,等習慣了再領回來!如果小編是民政局的人,肯定一巴掌呼死他。孩子都生出來了,能因還不習慣當媽而把他塞回去?

3.用游戲名登記有什么錯!

一對奇葩情侶去登記結婚,登記表上男的名叫“汪師爺 ”,女的叫“花花”。辦證員嚴肅地問他們:“這是真名么?”兩人搖頭,說因為彼此是在游戲中認識并相戀的,為了表達對游戲的感謝,所以想用各自的游戲ID登記……二次元騷年,你們已經離開地球多少年了?

4.集齊7證,召喚神龍!

小董和小張這4年沒把民政局耍安逸, 隔三差五往民政局跑,4年拿了7張結婚證、6張離婚證。第一次離婚是因為小董愛打游戲不管孩子,第二次是由于小張發現小董和初戀藕斷絲連……都怪民政局工本費太便宜,如果一個證9萬,看你們還敢這樣玩兒?

大哥大姐們,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干事兒能成熟點兒不?在婚姻這條分界線上跨過去跨過來,跨過去又跨過來,有意思么?從近年統計數據來看,我國離婚率已經連續12年走高了,平均每10秒不到就有1對夫妻離婚,天吶,這是要忙死辦證人的節奏么。

婚姻專家對比了我國和外國夫妻的相處模式,總結出高離婚率的原因主要是國人的婚姻缺乏7種東西——親昵、情話、幽默、欣賞、溝通、童心、浪漫。然而,心貝小編卻不這么認為,咱們80、90后可不是“傻缺”,從小到大受腦殘劇熏陶,親昵、幽默、浪漫神馬的樣樣不缺。要怪只能怪民政局太好欺負,一個證才9塊錢,那么便宜當然要再三光顧咯。如果離婚的代價像美國、日本那么大,窮屌們肯定就折騰不起了。

1.美國

崇尚人道主義的美國,在離婚方面也很有“道義”,離婚后,有經濟能力的一方要接濟另一方。結婚多少年,離婚后就得接濟對方多少年,超過10年就要支付終身贍養費了。

2.日本

雖然日本的女人很苦命,但離婚后,女方可以得到70%的房產,提起離婚訴訟的妻子還可以獲得其丈夫退休金的一半。

3.德國

德國和日本比較相似,法院一貫秉承“重女輕男”的習俗,離婚后,女方可以獲得全部的房產,現金、股票等動產可以分得一半。所以一般情況下,德國男人決不會自掘墳墓主動提出離婚。

4.荷蘭

荷蘭就更扯了,他們的離婚案件相當復雜,沒有個一年半載是難以終結的。離婚后,前夫要支付女方贍養費,而這個贍養費要保證讓妻子生活維持在婚前水平,也就是差不多要支出工資的40%。

別國是“結婚容易離婚難”,我國是結婚容易,離婚也容易,今兒個剛扯證,隔兩天就鬧著要離,這樣的事兒大家也都司空見慣了。雖然這小紅本和小綠本只要幾塊錢,但得到它們也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面對婚姻路口的紅綠燈,大家還是應該多一些沉思,少一些莽撞的好,沒事兒別老制造事故給民政局添堵!

健康生活,快樂育兒,心貝網致力于打造全國最優親子育兒品牌,想獲得最新、最全面、最有趣的育兒資訊,敬請關注心貝親子網。

本文由心貝親子網(微信訂閱號:心貝親子)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

經典名方為何也會失靈?仝小林院士:提高中醫療效,呼喚方藥量效研究

來源:【中國中藥協會】

中醫不傳之秘在于藥量,同味中藥,劑量不同,產生的作用不同,甚至可以產生完全相反的作用,如黃芪在小劑量時可以升高血壓,而大劑量應用則有降壓效果。

在臨床上,很多中醫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即使辨證立法正確,開出的方子卻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表示,這往往是因為劑量出了問題,一旦理法方藥齊備,劑量使用圓活機巧,就會取效甚速。無怪乎清代名醫王清任曾感嘆道:“藥味要緊,分量更要緊。”

經典名方為何也會失靈

——“分量減而藥味漸多”的大處方,并不是提高療效的最佳途徑。

《靈樞》有云:“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療效始終是中醫藥發展的生命線。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被后世稱為“方書之祖”,書中經方最為后世醫家所尊崇,在臨床廣泛使用,對近現代中醫學術界影響極為廣泛。

劑量是經方取得臨床良好療效的關鍵,但隨著歷代度量衡的演變,經方的實際劑量成為“千古懸案”。

翻閱浩瀚醫書,歷代醫家都投身過對仲景用藥本原劑量的折算,卻眾說紛紜,“經方1兩”竟多達32種折算標準。

“因此,在實際傳承的過程中,存在著經方本原劑量折算之誤,臨床實際用量之亂,經方本原劑量實踐之惑,方藥劑量理論及研究方法之缺。”仝小林說。

正是這樣的“誤、亂、惑、缺”,導致有人認為經方不靈,或者通過增加相似功效的中藥來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造成處方越來越大,藥味越來越多,而療效常常不如經方。

仝小林對此列舉了一組當代醫生與仲景處方用藥對比。

在一項名為“全國不同地區中醫院日門診處方用量分析”研究中,統計了張仲景250首方劑,國醫大師1005首方劑,現代名老中醫5萬余首方劑,某三級甲等醫院59萬余首方劑。

結果發現,單劑平均用藥張仲景為4.61味,國醫大師為10.83味,現代名老中醫為12.13味,某三級甲等醫院門診為14.64味;整方平均劑量張仲景為113.9g,國醫大師為127.43g,現代名老中醫為178.17g,某三級甲等醫院為206.18g。

“研究結果表明,張仲景用藥特點為藥少而精,藥專力宏,而當代用藥特點為整方藥味多,單味劑量小。”仝小林指出,用藥劑量減少,藥味就會增多,藥味一多,品種就雜,勢必會互相牽制,反而影響療效的發揮。

正如清代名醫汪昂所言:“古人立方,分量多而藥味寡,譬如勁兵,專走一路,則足以破壘擒王矣。后世無前人之朗識,分量減而藥味漸多,譬猶廣設攻圍,以庶幾于一遇也。然品類太繁,攻治必雜,能無宜于此,而不宜于彼呼?”

仝小林指出,出于安全,“廣設攻圍”,或亦取效,但這種“分量減而藥味漸多”的大處方,并不是提高療效的最佳途徑,而應重視經方本原劑量,強調臨床用足劑量。

重視經方本原劑量

——拓寬劑量閾,方能找到切實有效、安全的合理用量。

那么為何臨床用藥有時會劑量不足呢?

有研究表明,當代常用50味中藥在《中國藥典2010年版》(以下簡稱“藥典”)中規定的用量范圍比仲景經方用量范圍明顯縮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方臨床療效的發揮。

“在一定程度上,藥典安全性有余,而有效性不足,有時會束縛臨床醫生的手腳。”仝小林指出。

仝小林指出,中醫藥現代化的表現之一,當體現在流傳千年的經典名方在治療現代疾病時依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因此,“守經方本原劑量之正,創方藥量效求真之新”成為中醫藥守正創新道路上的關鍵一步,也是提高中醫藥療效的關鍵一環。

“追本溯源,重視仲景經方之用量,為我們探索中藥的有效、安全劑量,提供了準繩。”仝小林說。

其團隊以黃連“降糖”進行了示范性方藥量效研究,目前藥典規定的黃連日用量為2~5g,但其團隊發現,低劑量黃連組(9g)的降糖效果與安慰劑組無統計學差異,而中劑量組(27g)和高劑量組(45g)的降糖效果則明顯優于低劑量組和安慰劑組。

在另一項中醫藥治療不完全性腸梗阻的臨床研究中,團隊設置了大承氣湯原方3個等級劑量(大黃分別用藥60g、36g、12g) 的治療組,結果證實,高劑量在療效上表現較好,而在安全性上與其他劑量組無明顯差異。

“研究表明,臨床超藥典劑量范圍用藥比較普遍,這提示我們,許多藥典規定的中藥劑量范圍偏窄,可能會影響臨床療效,張仲景提供了用藥劑量的‘天花板’,有必要參照仲景劑量,進行有效性、安全性設計和研究。拓寬劑量閾,方能找到切實有效且安全的合理用量。”仝小林說。

仝小林指出,起源于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的《神農本草經》是中醫藥經驗成果的專著,被歷代醫家奉為圭臬,書中將藥品分為上中下三品。其中,對上品、中品藥性,經過幾千年的經驗流傳,大家都使用得比較熟練,是否可以考慮“拆墻松綁”,使用仲景藥量來提升臨床療效?比如山藥規定15g,但其實也可以吃1兩、2兩。而對于下品藥物,藥典能不能放到配套的用藥須知里,改為參考劑量而不是法定劑量?以此解開臨床醫生束縛的手腳,不僅對提升中藥療效有益,也有利于新藥研發,助推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在一系列討論中,由仝小林推動的“方藥量效”概念呼之欲出。它是以尋找合理用量、提高臨床療效為目標,致力于“以醫為本”的隨證施量策略和“以藥為本”的量效關系研究,最終構建方藥量效研究體系,闡明方藥量效關系的科學內涵,對指導臨床合理用量、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具有重要意義。

用量是療效的關鍵

——病勢急、病情重,用量宜大;病勢緩、病情輕,用量宜小。

近十年來,仝小林及其團隊在國家“973計劃”“以量—效關系為主的經典名方相關基礎研究”項目支持下,協同國內多家研究機構,從文獻、實物考證、從臨床、基礎、煎煮研究等多個維度,解開中藥經方劑量千年之謎。

他們通過開展多項隨機、雙盲、多中心、平行劑量的整方量效關系系列臨床研究,從臨床角度探索經方在急、危、重、難疾病中的最佳用量。

在劑量設置上,他們往往將高劑量組按照經方1兩折合15g設立,中劑量組為1兩折合9g設立,低劑量組按常規認識,即經方1兩折合3g設立。“值得注意的是,高劑量組首次打破了教科書和藥典的常規劑量范圍,彌補了既往臨床研究劑量范圍過窄的不足,旨在從更寬的劑量范圍內尋找到最適合的臨床用量。”仝小林說。

最終,在多項循證醫學研究的基礎上,綜合藥物煎煮研究、藥理、毒理、代謝組學、元基因組學、網絡藥理學等多學科角度的研究成果,匯總了近百位臨床專家意見,仝小林團隊從有效性、安全性和節約藥材的角度,發布首個《經方臨床用量策略專家共識》,為全球的經方使用提供了可靠的用量依據。

“我們根據病情緩急、輕重決定用量,一般病勢急、病情重,用量宜大;病勢緩、病情輕,用量宜小。”仝小林說,“推薦在臨床預防用藥時,經方1兩可折合1~3g應用;治療一般疾病、慢性病時,經方1兩可折合3~6g應用;治療急危重癥時,經方1兩可折合6~9g應用。”

通過以上研究,團隊初步建立了方藥量效關系研究方法學體系,提出并證實了“隨癥施量”等臨床用量策略的科學性。

當然,在打破藥典給臨床用藥“松綁”的同時,還有一系列問題迎面而來,仝小林指出,其中,拓寬中藥劑量閾,還需要關注到方藥的“量—效—毒”關系。

他指出,藥典中有大毒、有毒、小毒中藥共83味,皆可對人體產生毒副作用,因此,有必要對其用量進行合理化限制。即服藥不宜過量、時間不宜過長,且可通過配伍、炮制、煎煮等進行“減毒存效”和“減毒增效”,保證用藥安全。臨床上在運用中藥甚至有毒中藥時,應堅持“以效擇量、以毒限量、效毒權衡”的原則,從人、病、勢、證、癥等方面出發,對疾病進行精準辨證,綜合考慮方藥配伍,將“以醫為本體”與“以藥為本體”進行有機結合,使其安全性與有效性得以統一,在最大的安全范圍內尋求最佳有效劑量。

方藥量效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目前以臨床評價為中心的方藥量效關系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有許多“卡脖子”問題亟待解決。如顆粒劑現在已經是中醫臨床廣泛使用的藥品,但很多地方因為標準銜接問題而開不出顆粒劑,有些地方甚至還要重新制定標準,費時費力,這些都影響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但我們堅信,在中醫與西醫、臨床與基礎、生物與醫藥等多學科的共同努力下,加強多學科協同的方藥量效關系研究,必將為提高中醫藥療效帶來汨汨清泉和勃勃生機。”面對未來,仝小林充滿信心。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本文來自【中國中藥協會】,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