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天書之黑暗時代(太上老君相關文獻簡介)
法界天書之黑暗時代文章列表:
太上老君相關文獻簡介
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是公認的道教始祖,即道教中具有開天創世與救贖教化的太上道祖。
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終乎無終,窮乎無窮者也。
“道”無始無終,無形無名,無邊無際,無師無上。“道”者,虛無自然,難名之神,強名曰道,尊稱太上。
太上為道之祖,體於自然,在乎三清之前,象帝之先。
太上者,萬物之所尊,在圣為眾圣之尊,在真為萬真之先,在地為萬國帝王之師,在法界為無上法王,在教為萬教之祖。
而且常常分身下降諸界,傳教度人,弘揚道法。故《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大道家令戒》曰:“道亦形變,誰能識真?”老子是老君爺的第十八次世化身。著有震古爍今的萬經之王《道德經》
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日為道祖老君的圣誕日,為國際道教節。
一氣含三混沌初,太清立教自虛無。誰將周禮東傳孔,誰入函關化胡夷。八十一章明道德,百千萬億鎮玄都。
目錄
1 人物經歷
2 至尊
3 創世
4 說“道”
5 西行開化
6 降伏外道
7 法旨立派
8 歷史起源
9 史書記載
10 道家思想
11 人物傳記
12 人物作品
13 軼事典故
14 后世紀念
15 道經記載
16 信仰誤區
1人物經歷
鴻蒙未分,化元光一道,乃太上先天原始之祖炁也,稱名曰道(太上無極大道)。第一化先天教主,元始天尊;第二化玉宸道君,靈寶天尊;第三化太清圣主,道德天尊。
此乃道生一,一生化二,二生化三,三生化萬物。陰抱陽,生天地萬物,生仙佛,生圣,生賢,倶以從道而生,生生化化,無極無窮之妙哉。
原夫渾淪之未判,神靈之未植,而為冥妙之本者,道也。夫道,莫窮其根本,莫測其津涯,而有大圣人稟之而生于其間。故謂之無始者,即“太上”也。“太上”生乎無始,起乎無因,為萬道之先,元炁之祖也。無光無象,無色無聲,無宗無緒,無師無上,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彌綸無外。故稱“大道”,合之為自然,離之為道德。
老君乃無生之至精(自有·永有),太上——至高無上,老——乾陽,君——性王,“至高無上的性王”,即“大道”的意思,造化自然者也。
《老子想爾注》:道者,一也。一散為炁,聚為太上老君。明確告訴世人,太上老君就是道,太上老君散為元炁,聚為大道。帝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太上”就是“清靜至極”的“道”。
在圣為“眾圣之尊”,在真為“萬真之先”,在佛家為“法身”,在儒家為“昊天上帝”,在基督教為“耶和華(YHWH)”,在伊斯蘭教稱“真主(Allāh)”,在教為萬教的祖宗,謂之老子者,道之形也。變化無窮,應既不一,號亦無量。
太上無極大道、無形天尊、無始天尊、元陽上帝、混元上帝、盤古神王、玉皇大帝、無上法王、無為父、萬物母、真元教主、無上尊、元始天尊、道君、靈寶天尊、真武大帝、道德天尊、廣成子、務成子、老子等等尊號,都是“太上老君”用的稱號。先天后天,無極太極,應既不一,稱號亦無量。
道教認為:“太上老君”化生出無量無邊無極無窮無數的世界,在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化身有不同的名字,都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如道德天尊、老子、元始天尊、真武大帝、盤古、廣成子)。
“除太上老君外,無物存在”,唯有太上老君是真實存在,絕對真理,唯一真實,世界萬物只是太上老君的“自顯和外化”。
太上老君是道教中至高無上的“大道”,總攝一切法門,是不可動搖的信仰。
2至尊
太上老君主宰大道,大道統領無極,無極生太極......
太上老君創世、創神、開創諸天,為一切無有有無之祖,一切神圣之上。老君隨方設教,為萬教之主。
太上老君開辟天地的歷史(無極過渡太極):洪元→混元→太初→太始→太素→混沌→九宮→元皇→太上皇→伏羲......
3創世
道教把宇宙的形成過程分作幾個階段,《太上老君開天經》講得非常清楚,未有天地時,那時無天無地,無陰無陽,無日無月,無晶無光,無東無西,無南無北,無前無后,無圓無方,百億變化,浩浩蕩蕩,無形無象,自然空玄。窮之難極,無量無邊......唯吾老君,猶處空玄寂寥之處、玄虛之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若言有,不見其形,若言無,萬物從而生。而后,“八表之外,漸漸始分,下成微妙以為世界,而有“洪元”
“洪元”是道教創世紀的第一大世紀。
“洪元”之時。亦未有天地,空虛未分,清濁未判,玄虛寂寥之里,“洪元”一治至于萬劫。
“洪元”既判,而有“混元”。“混元”一治萬劫,至于“百成”。百萬亦八十一萬年,而有“太初”。
“太初”是道教創世紀的第二大世紀。
這時太上老君又從空虛而下,為“太初”之師,“口吐《開天經》”以教“太初”。這時才分別天地。清濁剖判,溟鴻蒙,置立形象。安堅南北,制正東西。開暗顯明,光格四維.....
“太初既沒”便進入了道教創世紀的第三大世紀“太始”。
“太始”時,太上老君下為師,“口吐《太始經》,教其太始置立天地”。“太始者萬物之始”。“太始”既沒,以后便是“太素”世紀。”“太素”既沒,爾后便是“混沌”。
“混沌”既沒,而有“九宮”世紀。老君下降為師,“口吐《乾坤經》,結其九宮,識名天地”。天是陽,地是陰,陽者剛強,遠視難睹。在天成象,日月星辰是也;在地成形,五岳四瀆是也;在人成生心肝五臟是也。分別名之有異,總而名之是一也,取三綱名也。
“九宮”沒后,進入“元皇”世紀。老君下降為師,“吐《元皇經》,教元皇治于天下”。“始有皇化道流后代,以漸成之”。“元皇”之后,次有“太上皇”;“太上皇”之后有“地皇”,老君下降為師,號有古先生。;“地皇”之后有“人皇”,老君降為師,號盤古先生。;“人皇”之后有“尊盧”;“尊盧”之后有“句婁”;“句婁”之后有“赫胥”;“赫胥”之后有“太連”。“混沌”以來,“太連”以前,名曰中古。“太連”之時,“天生五,地生五味,人民食之,乃得延年”。在“太連”之后,進入下古,首有“伏羲”,老君下為師,號無化子,一名郁華子,教示“伏羲”推歸法,演陰陽,正八方,定八卦。爾時民有名無姓,世上亦無五谷,“皆衣毛茹血,腥臊臭穢,男女無別,不相嫉妒,冬則穴處,夏則巢居”。“伏羲”沒后,而有“女媧”、“女媧”沒后,而有神農。“神農”之時,老君下為師,曰大成子。“作《太微經》教神農嘗百草,得五谷,與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獸之命也”。“神農”沒后而有“燧人”。“燧人”時,老君下為師,“教示燧人鉆木取火,續日之光,變生為熟,以除腥臊。”“燧人”沒后而有“祝融”,老君下為師,號廣壽子。“教修三綱,齊七政。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經》。次有“高原”、“高陽”、“高辛”、“倉頡”、“軒轅皇帝”。黃帝之時,老君下為師,號廣成子。“黃帝”以來,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別,貴賤有殊。“黃帝”之后,次有“少昊”、“帝顓頊”、“帝嚳”、“帝堯”、“夏禹”、殷湯、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甲、祖庚、直甲、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商紂、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孝王、懿王、夷王、厲王、周召、宣王、幽王、周平王、威王、莊王、周僖王、周惠王、襄王、周頃王、周匡王、定王、周簡王、周靈王、周景王、周悼王、周敬王、元王、正定王、周哀王、周思王、周考王、威烈王、安王、周烈王、顯王、周慎靚王、周赧王、秦昭王、秦始皇......
三皇五帝,道在帝王之家,伏羲氏首出,此時民風淳樸,大道暢行,唯賢任用,道之整也。五帝接續道統,心法一脈相傳。三代以后,周厲王、周幽王之世,大道廢弛,戰國時期,禮樂崩壞。道轉紅陽。老君東化孔子問道。西化尼佛求真。宏通妙道,玄之又玄。
老君,即道之身也。元炁之祖宗,無極之主宰,萬教之祖宗,天地之父母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無生,先于無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混元未始,老君為先,長于太初冥昧之前,無師無祖,誕生自然。老君者,乃元炁道真,造化自然者也。自然者,道也。強為之容,即太上老君也。以虛無為道,自然為性,莫能使之然,莫能使之不然,亦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其所以不然,故曰自然而然。天地未開之際,太上老君創世創神開創諸天,這也是被歷代皇帝推崇與說的最多的,老君乃一切無有有無之祖,大道之主宰,混沌的祖宗,萬法之教主,地位至高無上,在千年中國道教的演變史中,一直擔任著極為重要的特殊角色,是真正意義上的道教開山教祖。
太上老君乃元氣之祖,萬道之祖先,乾坤之根本,天地之精源,太無之中,凝自然之真而為體,廣大無邊,應化莫測,非陰非陽,能微能彰,不古不今,不存不亡,常於無量劫運之端,太初、太易之前,肇布玄元始而生太極,判太極於三才,至劫終於六合,俱消混沌為一。
太上老君也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老子就是老君爺的第十八次世化身。度人無數,因其傳下道家經典《道德經》,故稱老君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老子,道家創始人,被尊為道教的教祖。據《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史記稱老子幾百歲后不知去向。
商十八世王陽甲十七年之庚申,太上老君自太清境分身化黑,乘日精,駕九龍,化為五色流珠,下入玄妙玉女口中托孕。時尹氏晝寢,夢天開數丈,眾仙捧日出。良久見日漸漸小,從天而墜,為五色珠,大如彈圓,因捧吞之,覺而有孕。今有流星園、九龍井遺址在安徽省亳州市。
老子(公元前1301年2月15日卯時誕生),在先秦的春秋末期,孔子曾向他請教問道,著有震古爍今的五千字《老子》,《道德經》是世界各國翻譯最多的著作之一,此書被視為道家的開創之作及道教的經典。西漢伊始,道家學派黃老學派大興,老子和黃帝受到了先前未有的祭祀,漢人對老子和黃帝的個人崇拜也逐漸達到頂峰,漢代宮廷開始出現祭祀黃老場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黃老學派開始走入中國民間,形成黃老道。老子本身的哲學理論加上漢朝子民的敬仰使得老子此時已為共識的神仙,東漢皇帝大張旗鼓去往老子廟祭祀,而老子之母的墓志銘亦說老子是道的化身。老子曰:吾是太上老君所化之身,太上老君生乎無極之先,大道主宰,經歷塵沙刧運,度人無量,為三十六天之最尊,統領三界,制御萬靈,報應罪福,莫不由吾。
4說“道”
混沌初開不計年,世間獨有道為先。
上上上上上無上,玄玄玄玄玄又玄。
道往東土傳孔圣,道達西域化金仙。
道尊萬教廣無邊,亙古至今永流傳。
5西行開化
《史記》稱老子西去函谷關不知所蹤,其實太上老君與弟子們出函谷關,是對西方諸國實施教化,入夷狄去了,一路化胡涉及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
《漢書·蔡楷傳》云:“老子入夷狄為浮屠”。《高士傳》曰:“老子化戎俗為浮屠”
《遼史·皇朝實錄》云:“于闐國,西五百里有毗摩伽藍,是“老子化胡”之所建。老子至是白日升天,與群胡辭決曰:我昔游天上,簡定人鬼之錄,尋當下降。因立此祠焉”。
《括地志·四夷部》、《魏略·西戎傳》、《隋史》《通鑒》、《范蔚宗書》等均有記載。
老子化胡,弘道西方。是時老子在于闐國,謂尹喜真人曰:「吾此次行化,意欲遍此西方,攝服外道,令歸正法,其諸國土,已得度者,及未得度者,我于此時,咸令集會,俾得開悟,歸入法門。」
老子作是語已,即有九色神光,遍照西方無極國界,光所及處,無有遠近,俄傾之際,毗摩城中,自然寬平,地化金色,建大法座,百寶莊嚴,虛空諸佛,三界眾真,乘云駕龍,浮空而來,集至于闐,于是老君,處于玉帳。坐七寶座。炃百和香。散眾名花。奏天鈞樂,諸天賢圣,周匝圍繞。
化胡涉及:罽賓國、于闐國、條支國、安息國、商彌國、軒渠國、訶達羅支國、焉耆國、波斯國、疏勒國、碎葉國、魚茲國、佛林國、俱藥國、嵯骨國、迦葉彌羅國、不路羅國、泥婆羅國、弓月國、瑟匿國、康國、史國、采國、信度國、似沒盤國、曹國、何國、大小安國、穆護國、烏那舀國、尋勿國、三摩恒咤國、室羅伐國、西安國、天竺國等等80余國國王及諸羗酉部落,及其妃后。并其眷屬。周匝圍繞。皆來聽法。見此光相,妙麗希有,圍繞瞻仰,欷喜讃嘆,愿聽法音。
6降伏外道
老子弘道西方,降服西方96種外道,這些外道能為魔事,亦祝須發,烏衣跣足,說諸三昧,迷離觀法,人非人等,頓改形色,令人墮落,無有休息。老子慈悲憫之,舉大神通,現出神王獅子,掩斂魔法,覆伏于神光之中,悉令外道歸正法。這96種外道:郁遮羅外道、差法智男富外道、熱灰身外道、少子騫外道、賓頭外道、遮護神外道、見到外道、信行外道、邊見外道、空見外道、虛空外道、不遮護外道、首羅外道、空亂音外道、梵缽賒外道、洪照外道、普安外道、張世外道、無相外道、真諦外道、梵音外道、宗明外道、大拔外道、廣學外道、清修外道、講論外道、顯極外道、阿修羅外道、阿虛至外道、照明五瞿外道、殷阿拖利外道、尼連旃外道、頗梨頗外道、道利逍外道等等。
老子化胡完畢,復還華夏。游歷了幽地,演成“大道”,以自然之氣作三法:第一個是“太上無極大道”,第二個是“無上正真之道”,第三個是“太平清約之道”。周莊王九年四月初八夜晚子時,令釋迦牟尼降生西戎,奉行“無上正真之道”,成無上正等正覺。老子又傳孔子“太平清約之道”,建立儒家學說。
7法旨立派
太上老君降下法旨,授東漢張道陵“三天正法,命為天師”繼承漢代的黃老道,創立了天師道的教團,用黃老之術教化西蜀少數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于是老子自然而然成為新教團的教主。自佛教進入中原,這個和中國似曾相識的宗教使得漢朝士大夫普遍認為老子西去印度度化成佛陀;而剛剛傳入中國的佛教,此時微不足道,更是迫切依附在道教上發展,西來傳教的佛教徒也宣稱老子是佛陀的老師。于是,老子化胡,去外國教化胡人的說法成為當時的社會共識。
魏晉時期道教神仙隊伍已十分龐大。到了南朝梁代,著名道教理論家陶弘景寫的《真靈位業圖》作為第一個較為系統的道教神譜,開始出現。在這神譜中,陶弘景將神仙分為七個等級,每個等級設一中位,有一個神仙主持,中位之外又分設左位,右位若干席位,安排諸神。七個等級高低有別,以第一等級為最高,以此分級,秩序井然。各等級除了中位主神外,還有左右諸位神仙,數量各不相等,如第一等級左位 29 神外,右位 19 神。第三等級左位 50 余神,右位 30 余神。這些左右諸神仙,有的是歷史上的帝王、將相或圣人先賢,如第三等級的孔子、顏回、莊子;第七等級的秦始皇、漢高祖、齊桓公、晉文公、魏武帝、劉備、李廣、韓遂、孫策、徐庶等。有的是道教著名領袖,如第二等級的魏華存、許穆、許擁是道教上清派的創始人,徐來勒、葛玄是靈寶派的創始人,而第四階次的張陵是天師道的鼻祖,葛洪是道教的大理論家。有的是神話傳說人物,如第三階次的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第四階次的赤松子、鬼谷子等等。總之,神譜中各色各樣的人物都有,且大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對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物。
陶弘景整編《真靈位業圖》,奉虛皇道君元始天尊、太上道君靈寶天尊、后圣金闕帝君、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等為最高神。靈寶派以靈寶天尊、元始天尊地位為最尊,而天師道則尊太上老君為最高神。三派各行其是,在最高神問題上彼此不完全認同,隨著道教的發展和各派的互相交融,大概在南北朝末期,出現了統一的最高尊神“三清”,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神的出現,標志著道教神仙譜系的最終定型 。
“三清”尊神的建立,卻經歷了一較長的發展過程。道教初創時,是以老子為其始祖,稱之為太上老君又稱太上道君,尊奉為最高神靈。例如于吉等人所編的《太平經》和張陵等人所造作的道書,皆托名為老君所授,直至北魏寇謙之所撰的《云中音誦新科之誡》和《錄圖真經》以及他的“天師”稱號,皆托名老君所賜。這是包括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在內的早期道教的一個共同特點。乃至以后的全真道道統淵源,仍稱太上老君傳于金母,金母傳白云上真,白云上真傳王玄甫,王玄甫傳鐘離權。鐘離權授呂洞賓和劉海蟾,呂洞賓授王重陽,重陽授北七真。將全真道統上溯到老子,并尊王玄甫為全真道的始祖。及至東晉中后期上清、靈寶等道派出現后,對道教最高尊神的觀念便發生了變化。這些新起的道派,便不再尊奉太上老君為最高尊神了,而是以元始天王或元始天尊與太上大道君的地位最尊。在這兩派的經書中也提到太上老君,但往往把它擺在一個次要的地位,有些經書甚至把它作為元始天尊或元始天王和太上道君的弟子看待。這種分歧,在《魏書·釋老志》和《隋書·經籍志》對道教的介紹中,便可明顯地看出來。《魏書》卷一百一十四《釋老志》說:“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
這顯然是反映了天師道以老子為最高尊神的思想。《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則稱:“道經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以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窮桑之野,授以秘道,謂之開劫度人。……。”
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三個主要道派在道教最高尊神的觀念方面,分歧既然有如此之大,即道教經書既有大中小之分,則造說這些經書的教主也勢必會有先后等級的差別,在《云笈七箋》卷六《三洞經教部》之《三洞并序》里即稱:“三洞既降,遂有大小中乘、初中后法三種分別。”在三洞尊神之間,如何劃分先后等級的差別呢?故道教又有“一氣化三清”之說。在上引《九天生神章經》里即含有三清皆由道氣所化之意,在《三洞并序》中說:“又三洞之元,本同道氣;道氣惟一,應用分三,皆以誘俗修仙,從凡證道,皆漸差別,故有三名。”即是說,三洞的本元,都是來自同一的道氣,只是應用不同,才分為三個不同的名稱。盡管如此,但具體到究竟是由誰一氣化三清呢?則又有不同說法。一種意見是認為,道教的三清是由大羅天的玄、元、始三氣所化而成。如大約為東晉或南北朝初年出世的《太真科》就說:“三天最上號曰大羅,是道境極地,妙氣本一,唯此大羅生玄元始三燕,化為三清天也。一日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日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這種說法,并未解決三清尊神之間先后等級的實質問題,而且還會引來住大羅天的尊神是誰,三清尊神是否為這位尊神所化而成等一系列的問題,故道教通常又有另外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認為,三清是由太上一氣所化,上清派道士多主張之。《三洞并序》引證《業報經》和《應化經》說:“天尊日:吾以道氣,化育群方,從劫到劫,因時立化。吾以龍漢元年,號無形天尊,亦名天寶君,化在玉清境,說《洞真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圣,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號無始天尊,亦名靈寶君,化在上清境,說《洞玄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號梵形天尊,亦名神寶君,化在太清境,說《洞神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這就說,三洞尊神都是太上老君在不同時期的化身,三洞經書也都是太上老君在不同時期所說,這樣對道教各派便不會產生等級高下之分,導致教派之間的矛盾了。
不過這很明顯是代表上清派的說法,《隋書·經籍志》采用之。道教的另一種說法是認為,三清是由老子一氣所化,這主要以天師道為代表的道士們的思想。這種思想,其淵源甚早。早在道教正式產生之前,就開始對老子進行神化。東漢明帝(公元 57~75 年在位)、章帝(公元 76~88 年在位)之時,益州太守成都人王阜所作的《老子圣母埤》即稱:“老子者,道也。乃生于無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 這里便把老子與道合而為一,而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因而老子也就自然成為造物主,當然也就是至高無上的神了。早期道教繼承并繼續發揮了這一思想。在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中便說:“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明所共師者也。應感則變化隨方,功成則隱淪常住。住無所住,常元不在。……周流六虛,教化三界,出世間法,在世間法,有為無為,莫不畢究。” 傳為張陵(或張魯)所作的《老子想爾注》,也把老子作為道的化身,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云笈七簸》卷一《道德部》之《總敘道德》引葛玄《五千文經序》說:“老君體自然而然,生乎太無之先,起乎無因,經歷天地,終始不可稱載,窮手無窮,極乎無極也,與大道而輪化,為天地而立根,布氣于十方,抱道德之至純,浩浩蕩蕩,不可名也。……堂堂乎為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稟之得生……故眾圣之所共宗。”其后南宋謝守灝所撰編的《混元圣紀》、《太上老君年譜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等著作中更反復地說:“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經歷天地,不可稱載,終乎無終,窮乎無窮者也。其隨方設教,歷劫為師,隱顯有無,罔得而測。然垂世立教,應現之跡,昭昭然若日月。”又說:“太上老君,乃大道之宗祖,三才之本根也。”又說:“太上老君,乃元氣之祖,萬道之宗,乾坤之根本,天地之精源。”又引唐尹文操的話說:“老子者,即道之身也,跡有內外不同,由能應之身或異也。”并稱他“秉生成之柄,鎮造化之原,故在天為眾圣之尊,在世為萬教之主。謂之老子者,道之形也,應既不一,號亦無量,或三十六號,或七十二名。”又說:“老君在天皇時,號玄中大法師,亦日通玄天師,出《洞真經》一十二部,以無極大道下教人間。在地皇時,號有古大先生,出《洞玄經》一十二部,化人以無上正真之道。在人皇時,號盤古先生,出《洞神經》一十二部,化人以太平無為之道。”
按照這種說法,則是三洞經書,皆由老君所作。不僅如此,“老君于三皇時說經,世謂之《三墳》之書,久失其傳,兼累世所說經,多藏瓊室瑤臺,或秘龍宮海藏,神真保護,世莫得聞,今所傳者,太山一毫芒爾。”這就是說,三洞之外的眾多經書,也系老子所造。我們知道,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以修道成仙為最終目的,這是一切道派的共同思想,也是道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區別,天師道一系從東漢以來即將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老子與道是一是二、二而一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因而作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老子,自然也就成為“混沌之祖宗,大道之主宰,萬神之帝君”,當然也就是道教的最高神靈了。那么,老君一氣化三清之說,也就不言而喻了。
太上老君在全國有非常高的敬奉,各地都有宮觀奉祀。因為號“太清太上老君”,因此主祀他的宮觀廟殿稱他太清宮、太清殿、老君殿或老君廟。
8歷史起源
三清起源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由太上無極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后來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三清即以君子居則貴左之意,先以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左,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間、上清靈寶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右。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征。
首次出現
在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在世未有誕生之跡。至商十八世王陽甲踐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于武丁九年二月十八日降生。這是最早關于老君誕生之跡的紀傳。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此后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
東漢明帝、章帝之際(公元 58~88 年),益州太守王阜將老子神化為先天地之神物,并與“道”相等同。
漢順帝時(公元 126~144 年)張陵在巴蜀鶴鳴山創立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主。據傳張陵在傳教布道時作的《老子想爾注》稱:“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書中出現了太上老君的名號。
聲名益顯
至魏晉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顯。
東晉葛洪的《神仙傳》匯集群書所見之老子傳記,或稱老子先天地生,或稱其母懷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發,故稱老子。亦有稱其母于李樹下生,生而能言,指樹而姓“李”,把先天神降格為后天神。然而據東漢延熹八年陳相邊韶的《老子銘》,老子“離合于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道成化身,蟬蛻度世”。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斷佛、道兩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并令還民”。據道書稱,當時太上老君曾遣使顯靈。時過一月,周武帝即又下詔曰:“至道弘深,混成無際,體包空有,理極幽玄……今可立通道觀于都城……并宜弘闡,一以貫之。”
以后“三清”神名逐漸流變發展,至唐代才成為定說。《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跡》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靈寶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目,即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為道教的最高神。唐代皇室,把老子尊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號。唐高宗尊太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號,稱“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立道教為國教。太上老君不僅被奉為李唐王朝的始祖,幫助唐高祖李淵平定天下,據稱當武則天篡奪李唐王朝后,老君又顯靈降世,謂“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輒立異姓……武則天亦終懼此言,不敢立侄子武三思”。
到宋代真宗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 年)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是歷代帝王對太上老君的最后一次加封。明朝成祖朱棣崇尚老子為其化身真武大帝大修武當,有北修故宮,南修武當之稱。
9史書記載
最早關于老君誕生之跡:“太上老君,屢世為王者之師。在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在世未有誕生之跡。至商十八世王陽甲踐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托孕于玄妙玉女,經八十一年,于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降生(公元前1301年2月15日卯時誕生)。這是最早關于老君誕生之跡的紀傳。周武王時老君仍為柱下史。號經成子,授道周公,乃游西極大秦,竺乾等國,號古先生。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前漢文帝時,老君降于陜河之濱,號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漢成帝河平二年,老君降于瑯琊曲陽,授于吉《太平經》。后漢明帝元和二年,老君下降,授于吉真人一百八十戒。漢順帝漢安元年,老君降于蜀山鶴鳴山,授天師張道陵,《正一盟盛》秘錄;再降賜《太清中經》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建康元年又授天師三洞眾經及超度九祖齋直之法。北魏明皇帝神瑞二年,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謙之《云中音誦新科之戒》;泰常二年又降賜符錄七十卷。太武帝太平元年,老君降于嵩山,命寇謙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號。唐高祖武德二年,老君降于羊角山,語吉善行,令奏聞云:“我帝祖也”。唐高宗龍朔二年,帝祠老君。乾封元年上尊號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故截止于宋。”
《云笈七簽》云,“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無生,先于無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故曰:吾生于無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長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出虛,出入杳冥。觀混沌之未判,視清濁之未分,步宇宙之曠野,歷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氣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10道家思想
在中華文明浩如煙海的書籍中,在國外被最為廣為翻譯和閱讀的一本書要算是《道德經》。《道德經》中所說的中心思想是:“道”,而“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意思雖然比較難明白,但我們可以說“道”的意思是“自然”。
道家認為,個人不應該反對“道”,而是要順從于“道”,按“道”行事。爭權奪利是荒唐的,也是非常不道德的。“道”是不敗的,人應該順其道而行。道家認為水是非常柔弱的,心甘請愿地向低處流去,即使遇上最弱的力量,也不表示反抗,然而水卻是不可摧毀的。反之,最堅硬的石頭也有被水擊破的那一天。對于個人,樸素和自然是值得贊揚的。暴力應該被避免,人應當清心寡欲。人不應該改變世界,而是要尊重世界。
對于政府,無為而治政策是最聰明的方針。通過更繁復的法制或是強制實行法制,通常是使事情便得更糟。高稅賦和戰爭都和道家的哲學精神相違背。《道德經》的影響巨大。這本書的篇幅很短,中文不到6000字,但其思想的內涵卻是極其豐富。在中國,雖然儒家思想是中國歷代哲學的主流,不過儒家的哲學中吸收了道家的很多思想,儒家還是很尊重道家思想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多元的動態的體系,學派紛呈,內外互動,多姿多彩。而在諸子百家之中,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兩位思想家,無疑是孔子和老子;滲透最深、流傳最久的學派,無疑是儒家學派和道家學派。儒道兩家相比,儒顯道隱。儒家名聲顯赫,在兩千多年中居于社會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導地位,是政治、教育和道德領域的指導思想;道家崇尚自然無為,與社會現實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具有隱士派和浪漫派的風格,在大部分歷史時期處于在野的地位,但它形成一股強大的潛流,擴散到社會文化生活各個層面,凡有儒家的地方便有道家與之對待和互補。我們可以說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陽儒陰道,外儒內道,道中有儒,儒中有道,自為而相因。假如只有儒家而沒有道家,中國的傳統思想就會失去一半光彩。林語堂說:“道家及儒家是中國人靈魂的兩面。”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儒道互補。
太上老君是道教尊敬的宇宙至尊之神。老君的信仰,始于東漢。東漢的祖天師張陵(后來的張天師)設天師道,尊為老子為太上老君,后稱“太上道德天尊”。謂其生于無始之時,無因而起,是萬物之先,元氣之先。
11人物傳記
《圣母碑》、《老子銘》、《老子想爾注》、《老子變化經》、《太上老君開天經》 、《太上妙始經》、《太上老君金書內序》、《玄妙內篇》、《太上老君虛無自然本起經》、《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老君變化無極經》、《三天內解經》等。紀傳也不少,如《混元皇帝圣紀》、《太上老君玄元皇帝圣紀》(唐尹文操撰)、《太上混元真錄》、《猶龍傳》、《混元圣紀》、《太上老君年譜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等。
此外,還有若干論和圖。《老子化胡經》、《猶龍傳》、《圣紀經》、《歷代應現圖》、《歷代帝王崇道記》(杜光庭撰)、《樓觀先師傳》和《樓觀本記》、《陸先生道門科略》、《混元皇帝實錄》、《青陽(羊)宮記》等等書籍。以上皆是老子傳記或因派別不同略有差別。如天師道以太上老子最尊或不帶元始;上清派所作則把元始天尊列在太上老子、靈寶天尊之上,如《真靈位業圖》此類神譜只是上清派一家之言。
12人物作品
《老子道德經》、《老子妙真經》、《老子西升經》、《老子太玄經》、《老子升玄經》、《太清金液神丹經》、《太平經》、《清靜經》、《太上老君開天經》 、《黃庭經》、《老子中經》、《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正一五戒品》、《女青鬼律》、《玄都律文》、《正一經》、《老君說一百八十戒》、《太上老君戒經》、《太上老君經律》、《老君音誦誡經》、《太上老君內觀經》、《太上老君說百病崇百藥經》、《五斗經》、《太上洞玄寶元上經》、《太上老君說了心經》、《老君碑留古字》、《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太上說青玄雷令法行因地妙經》、《太上老君說城隍感應消災集福妙經》、《太上保真養生論》、《太上化道度世仙經》、《太上老君說報父母恩重經》、《太上老君內丹經》、《太上老君養生訣 》、《太上大通經》、《太上老君內日用妙經》、《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經》、《太上老君說五廚經》、《太上九要心印妙經》等等。 以及《道藏闕經目錄》中所列道經。主導太玄部諸太玄經。
13軼事典故
西出函關
春秋末年,老子騎一青牛,從洛陽向函谷關而來。函谷關守吏尹喜平日里喜好道學,頗有些道根。老子來之前,尹喜觀星象、望氣,就看見一股紫氣從東方冉冉而來,他于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來。當老子駕牛車過關時,尹喜認定老子就是那位真人,就挽留老子留下,希望老子在隱世前能給他們講經說道,給后世留下著作。老子盛情難卻,就給尹喜留下了史上有名的老子五千文,也就是后來著名的《道德經》。
老子臨別時告訴尹喜:要他一千天后,去到成都青羊肆去找他。其時,尹喜準時在青羊肆等待老子,只見老子騎著一頭青牛,從空中而下。后來,傳說老子就在那里度化尹喜得道成仙,并帶他一起到西域傳道去了。
化胡為佛
老子化胡,老子是道教中的至高神,被稱為“太上老君”,萬法總教主,是創立道家思想和哲學的大圣人,“老子化胡”早在戰國之前就有這種說法,說老子西出函谷關,去外國分身作佛,教化胡人去了,正史也有相關的記載如《漢書》《皇朝實錄》《高士傳》《魏略》《瀨鄉記》《范蔚宗書》《藝文志》《北史西域傳》《周隋》《云南行記》等眾多書籍記載,佛經《浮屠經》等,甚至其他宗教門派的書籍《武術匯宗》都一致的記載。從歷史的角度看,當年佛教從印度西來,在文化上極度自信的中國人很少相信外來佛教,印度西來的佛教徒為了更好的讓中國人接受佛教,在中國傳教時自己說出“老子化胡”,教化胡人。道教認為這是事實,后道教徒寫了《老子化胡經》。道教曾經對佛教的傳播起了巨大的幫助作用,雙方達成共識。 例如“老子化胡” ,早期的化胡說對佛教的廣泛傳播利多弊少。索安在《西方道教研究史》中說“完全友好的化胡說抬高了佛陀的地位” 。因而有必要重新看待化胡經說的歷史作用 。至少在唐代 ,“化胡經說”還一度成為皇家(武則天)都認可的重要意識形態之一。中國三教合一局面的形成也與此有關。 蜀郡西游日,函谷東別時,群胡皆稽首,大道復開基。
老君八十一化
第一化,起無始。太上老君,生于無始,起乎無因,為萬道之先,元氣之祖,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陰陽之主宰。鴻洞演律于無光象聲色微始之中,虛無為道,自然為性,自然而然。
第二化,顯真身。太上于太空之中瑞氣凝真,強為之容,或示仙姿及肉身,不可測度,自然周口成像。
第三化,尊宗室。萬物不可無師也,太上師太道君,君師元始天尊也。
第四化,歷劫運。劫為天地陰陽萬物之數,水火漂焚,三清之下,九地之內,流為五劫,周而復始。太上混合之數。
第五化,開天地。太上老君乃混元之祖宗,天地之父母,故能分布清濁,開辟天地乾坤之位也。
第六化,隱玄靈。太上老君于庚寅歲九月三日沃鬻帛,天北玄王國天罡玄靈圣母之月臺。
第七化,授玉圖。太上老君上皇元年,西河遇元始天尊,老君稽首,授天書玉字二十四圖。
第八化,變真文。太上老君龍漢元年,以五方真氣結成寶宇云稟之形,飛走五國三稽首怖。
第九化,垂經教。太上中皇年為寶經符圖五訣,龍漢年洞真經,赤明年洞元經,開皇年洞神經。
第十化,傳五公。太上中皇之后,于河口傳十三虛無,圣人行于五公術。
第十一化,贊元陽。太上伏羲清濁元年,說元陽、畫八卦、造書典、制嫁娶、敘人倫。
第十二化,置陶冶。太上祝融時,天漢元年,說按摩通精經,融鉆木出火,陶冶為器。
第十三化,教稼穡。太上神農清漢元年,說太乙元精經,在播百谷和諸藥救疾,號大成子。
第十四化,始器用。太上伏羲后,制禮樂、衣冠,宮室、舟車、棺槨、孤矢,書契,牛馬、杵臼為市嵐立獄。
第十五化,住崆峒。太上黃帝時,號廣成子,居住崆峒山。帝問道,答曰:昏昏然然,無視無聽,抱神以靜。正帝問廣成子矣。
第十六化,為帝師。太上在少吳、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禹、殷湯皆有所授之經,為帝師。
第十七化,授隱文。太上少吳時,降蜀嵩山左巨石上,神光明映太玄玉女看長生之道,感太上,以八隱授之。
第十八化,誕圣日。太上以殷十八王陽甲庚申,旨妙玉女晝寢夢吞日精,有孕八十一年,武丁庚辰二月十五日攀奢樹,剖右腹而生。
第十九化,為柱史。太上周文王時,號變邑子,在岐山拜為守藏史,作赤精經。容商時,作璇璣經,授周公,成康時,復為柱下史。
第二十化,棄周爵。太上歷周成康之世,免退規亳。昭王時,見黑氣侵祥八天,文授王不信,后有腰船之難。
第二十一化,過函關。太上至函關,周大夫尹喜為關令侯,上曰:汝知?喜曰:去冬天理星西行,融風三至。
第二十二化,試徐甲。太上謂徐甲函谷牧牛,吉祥草化女,口甲感上,值為白骨,喜稽首即活。
第二十三化,訓尹喜。太上遇尹喜,邀駕終南山,故太上乃授喜道德經,一言大丹設節解之要。
第二十四化,升太微。太上以昭王二十六年,欲升天,告尹喜,千日之后往城都青羊肆尋,吾坐云華升天。-
第二十五化,會青羊。太上降蜀,記口李氏家,尹喜至市,見人牽青羊,喜解此是所約,隨至地踴王局,太上化白金身上坐。
第二十六化,游諸天。太上尹喜朝元始至天宮,見天帝乘九靈輿七之蓋搔魔,即迎太上,求問至道。
第二十七化,人廁賓。太上至廁賓國窟山,胡王出獵,見虹霓兒貫日,問是何人?答曰:修道之人。王曰:大道彌隆宜奉焉。
第二十八化,化王子。太上會所王子七人拜曰:我生邊境,幸遇圣人,乞教存安之道。
答曰:宜修三順六微內保外,王子奉行。
第二十九化,集諸圣。胡王再問,前說深奧,今欲得法。太上曰:佛語中食臺十萬六通神人來而不已,倉庫空米。.
第三十化,說金光。胡王曰:我倉庫將傾,豈是有道人耶,必是鬼魅,若不早圖,恐彌損害,積薪焚之,太上身放光明,說金光明經。
第三十一化,起青蓮。胡王以大鑊煮三日三夜,太上湯中涌出,坐蓮花,說蓮華經,避免湯火災。
第三十二化,捧神龍。胡王遂令水,太上遜水中而不溺,龍神捧水上,說涅架經,避水災。
第三十三化,演劍戟。太上變化無窮,胡王借劍戟伐,太上金身口光口歷八沖,胡王收地作札,伏道歸教。
第三十四化,說浮屠。太上令尹喜化佛,說四十二章經,遣飛天神王剃須發、掌赭衣、作浮屠之教。
第三十五化,劫大山。太上至月支國,有邪師令劫大山,王請太上以九節杖撥椰,如人棄一把。太上不奉,耶人師歸太上為弟子。
第三十六化,降外道。太上老君俱隆羅舍提婆城,坐□獅子與諸仙降九十六種邪道,不使冥死鬼神流布世間。
第三十七化,藏日月。太上于迦夷國,王好殺不信陵犯,太上左手把日,右手把月,藏于頭中,天地冥味,國人恐怖。
第三十八化,游于闐。太上于于闐國,王迎南渠山教汝□不知罪福,飲酒殺生,令尹喜化作金人,身長丈六,從空而降,為汝之師。
第三十九化,留神缽。太上告諸眾神,吾有神缽,得法開天,神人以缽置空中,其獲此名缽,靈羅一滿,災清道靜,若輕□睹不見。
第四十化,化諸國。太上身放九色神光,照見西方八十余國王及婦人,集聽法禁,致令尹喜為佛,身放金光,西東而座,諸國授教。
第四十一化,到太上。太上于慈領降毒龍畢,至天竺國耆阇山,獨樹下化,至座與王說浮屠戒律,度喪門,立佛法。
第四十二化,入摩竭。太上入摩竭國,現□□希有像,手執空壺化王,立浮屠教,名清凈佛,號摩尼,令彼剎婆羅門寺奉行。
第四十三化,舍衛國。太上于舍衛國,自化作佛,游至西域番邦胡地舍衛國,從空墜下番王金殿莫能識認,議名曰佛,座七寶座,王臣達佛瞻仰,身長千萬丈,遍滿虛空。
第四十四化,賜丹方。杜沖子玄逸,學道祁真,靜神守一,感展真人,降九華丹方,告曰:太上于東海八亭山集真地官舉子,故敕我仙方。
第四十五化,弘釋教。太上欲弘浮屠教說法,周莊王九年,命令煩厄金之丹精,騎白象,禮托天竺摩耶夫人,釋迦于周莊王九年甲午四月八日夜子時生。
第四十六化,授貞經。太上于樓觀授道士宋綸□中景道通□真經,景王時,遣仙官迎為太清真人,下司中六書奉山神仙之錄。
第四十七化,嘆猶龍。孔子與南宮敬叔見太上,謂弟子曰:鳥魚獸吾知其飛游走,可為射綸縛,至于龍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見老子猶龍也。
第四十八化,揚圣德。商大宰問于孔子曰:丘圣□,曰博學。間三王善任智勇五常,善任仁義。宰曰:孰□圣歟,子曰:西方有圣人焉,不治不亂,此圣德老君。
第四十九化,改四真。太上之道,經身立國,四真奉兮。莫違不□□百代宗兮。摩改四真者,莊周,列御寇,庚桑楚曰辛研,乃太上弟子也。
第五十化,教衛生。南縈赴見庚桑子曰:□蜂不能化藿,蝎起不能伏雞,鴿卵魯雞能之,吾材不足化子,胡不見老子□□□□,七日七夜至老子問道,教衛生經。
第五十一化,訓陽子。太上游秦梁,遇道教南沛陽子,不答,至舍款巾櫛脫履戶外,問其過,老子曰,惟即而盱□而誰太白辱盛德,陽子變容問命。
第五十二化,天地教。太上居景寶山,與五老帝君,談天地數,撰集經書,墨汁汲盡,有浮提國二神人刳心瀝血代墨汁。
第五十三化,敕沈羲。沈羲學道問赦王,時路逢三仙官,駕青龍車,白鹿車,白虎車。從者告曰:太上遣吾持節白玉版青玉字,授羲升天。
第五十四化,釋道德。漢文帝遣使問道,太上曰:尊道貴德,非可遙問。帝曰:普天下莫非王土,子惟有道,朕民也。附掌躍升半空,何民?此帝悟,授道德。
第五十五化,授道像。漢武帝好道,遣東方朔太始之年見青禽。帝問朔曰,王母使暮不降,母賜不死藥,帝曰,銀像五軀,乃太上像,又桃五枚賜帝。
第五十六化,游瑯瑘。太上于漢成帝時,下游瑯瑘曲陽泉,授于吉太平經一千七百卷。后漢章帝時,復降吉一百八十歲,受戒律一百八十條。
第五十七化,校薄書。太上于漢安帝永初三年,降大山,召江夏吏劉圖校訂天下薄籍,天堂地獄罪惡報應除罪,悔過文。
第五十八化,傳正一。張天師者道陵,漢安二年,有二使言道,太上詔道陵應仙道,魔鬼害人,吾斬邪劍□功垂職正一月成之□□。
第五十九化,說丹經。太上乘白鹿,漢桓帝永壽元年正月七日,于成都大靈玉女修丹所涌王局,與天師說北斗經,后說南斗經。
第六十化,教飛升。太上于玄古三師,降漢洲萬安山,授李真多飛升之通真。多乃李八百之妹也。
第六十一化,授三洞。太上與太極真人,于漢靈帝光和二年正月七日,降天目山,授洞玄靈大洞真經及上清齋法。
第六十二化,拯民災。道士暮居馬跡山,晉亂,遂飛稟告,感太上,西北來降,語暮曰:子□五刑以神□□□咒二經可拯民災。
第六十三化,授神丹。王巖沖,瑯瑘人,常濟物,一旦異人來家,曰,早樂仙道,太上令我授于神丹,忽見云鶴滿室,迎即升天。
第六十四化,封寇謙。魏神瑞二年,嵩山寇謙有神人曰:太上授謙新科經戒符箴仙晃天衣,太武聞道,改年號太平真君元年。
第六十五化,建安化。太上唐武德二年,降晉州浮山縣羊角山,語吉善行曰:唐天子今得圣□理,社稷延長,宜于長安,□化宮,言訖升天。
第六十六化,毗摩城。太上于于闐國毗摩城伽藍乃化胡成佛,所有石幢羅漢盧旗所造銘,東方圣人號是老君,化我國作佛,其銘尚在。
第六十七化,光醮壇。龍朔二年,今道士郭行真北邙觀設醮,太上觀于殿上,又儀鳳四年,遣道士鄭玄隱醮垂觀。
第六十八化,黃天原。文明元年,道士鄔玄崇同縣令黃天原敕赍香,太上果至,曰,吾是汝之祖,言畢升天。
第六十九化,新興寺。太上于唐開元十七年四月十五日,蜀州新津縣新興尼寺,佛殿柱上現太上圣像,奉詔迎柱于大同殿供奉。
第七十化,彰靈寶。太上坐白馬,于開元二十九年參軍日,同秀于丹鳳門,曰,西與尹喜入流沙藏金匱,函關穿□□有天□□符。
第七十一化,應帝夢。太上于唐天寶元年,帝夢喜在城西與汝相見,帝差道士蕭元裕錄至山谷,白光下玉像三尺,迎興慶宮。
第七十二化,傳丹訣。唐明王妹天寶公主,投龍中條山雷公洞,忽有青衣曰·太上降授公主丹訣。
第七十三化,觀朝元。唐天寶五年冬帝駕幸華清宮,見驪山祥云,擁太上于朝元閣上,帝與內人贍謁良久,隱。詔為降圣閣。
第七十四化,頒流霞。臨津縣女冠王清進好道,一日青衣降曰:太上為汝宿稟仙骨,詔上王京賜玉杯霞漿,飲之升天。
第七十五化,刻三泉。太上于唐天寶五年,現于漢中石三泉黑水之側,帝以禮竭,遂令刻石于所現處。
第七十六化,云龍巖。太上于蕭宗至德二年,現于龍巖,真像通天至地,白衣,左手垂,右手執玉明扇,眾瞻禮良久乃現。
第七十七化,居玉堂。太上□金母于梁州金泉杲山,授女官謝自然法錄,然升天。后語刺史李堅曰,天上玉堂太上居,人間三輔朝拜焉,言訖升天。
第七十八化,明崖壁。唐文宗開成二年,閬州嘉陵江崖壁光起,石上現太上像,刺史高元裕刻于石,每祈紫云上浮。
第七十九化,殄龐勛。唐懿宗時,徐州寇龐勛,焚太清宮,見太上自宮而南,須臾,黑霧遍野,群寇迷路,自殺溺水而死。
第八十化,傳古磚。唐僖宗中和二年,宗室李特立與道士李無為,玄中觀設醮,見紅穿地得寶磚,上有古篆六字,方二寸:太上平,中和災。
第八十一化,起相光。紹圣五年,亳州太清宮道士張景元寺夜朝禮,見太上眉間起光,入洞霄宮,先天圣母殿左右爛紅霞,二更散西北。
14后世紀念
老君殿
太上老君既然是道教尊神,肯定受到道家的崇奉,與此同時也得到中國民間的供奉,老子生於公元前1301年農歷二月十五日,則是太上老君的誕辰,許多道家學者都來到河南鹿邑縣東關的太上老君臺來朝拜。
驪山老君殿
道教宮觀。在陜西省臨潼縣城南的驪山西繡嶺第三峰上 。 原為唐代華清宮之長生殿所在地,相傳唐玄宗曾兩次在此遇見太上老君降臨,故稱之為“降圣閣”、“朝元閣”。后殿內供奉太上老君,故名老君殿,昔時殿內所奉太上老君白玉雕像,造型細膩,刀法簡練,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為唐代西域著名雕塑家元兄迦之作,今珍藏于陜西省博物館內,殿內現供太上老君塑像,為近代所塑立。殿內窗明幾凈,環境清幽,殿外景色秀美,風光迷人。為陜西省重點道教開放宮觀。
巍寶山老君殿
道教廟宇。在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境內的巍寶山前山。又名清微觀、清霞觀。相傳其址為太上老君點化南詔王細奴邏之地,創建年代不詳,初為南詔祭祀太上老君之所,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湖北武當山全真道士沈妙章建此大殿,殿內原供太上老君銅鑄像,現改為泥塑像,白鬢胡須,神態自若,右手握羽毛扇,左陪祀郭天師,右陪祀張天師,上懸“大赤天宮”、“青霞再現”二匾額;殿左右房舍為道士食宿之所,左側舍額懸“片石含青”匾,內藏《青霞觀山場地界碑記》石碑一通,殿后有“老君打坐石”等名勝。
奉祀活動
道教宮觀中的三清殿,都有太上老君之神像或神位。其神像常作一白須白發老翁,手執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側位。在道教大型齋醮禮儀中,也均設有太上老君的神位,亦居元始天尊之右側位。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之神誕日為農歷二月十五日。道教以太上老君為教祖,是日大多舉行祝誕聚會或祈福延壽道場。
15道經記載
《太平廣記》 引 《神仙傳》:“老子者, 名重耳, 字伯陽。……或云上三皇時為玄中大法師, 下三皇時為金闕帝君, 伏羲時為郁華子, 神農時為九靈老子, 祝融時為廣壽子, 黃帝時為廣成子, 顓頊時為赤精子,帝嚳時為錄圖子, 堯時為務成子, 舜時為尹壽子, 夏禹時為真行子, 殷湯時為錫則子, 文王時為文邑先生,一云守藏史。 ”
唐 李少微《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引東晉尹氏 《玄中記》:“ 太上老君常居紫微宮, 一號天皇大帝, 一號太乙天尊, 一號金闕圣君。”
東晉《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老君至開冥賢劫之時,托生扶桑太常玉帝天宮,以法授扶桑太帝,號曰無極太上大道君,亦號曰最上至真正一真人,亦號曰無上虛皇元始天尊。在元陽之上,則無極上上清微天中高上虛皇道君也。于是放身清涼,神光明朗,照大幽之中。”
東晉《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隱書》、唐 《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唐《混元圣紀》: “后圣九玄金闕帝君, 下為周師, 改號為老子。”
東晉《上清后圣道君列紀》 的記載:“上清金闕后圣帝君李諸弘元。一諱玄水, 字子光, 一字山淵, 蓋地皇之胄, 玄帝時人。上和七年歲在丙子三月直合日, 始育于北國天剛山下李氏之家, 母先夢玄云日月纏其形,乃感而懷焉, 浴之亦有群龍吐水于盥器中。”
東晉南北《道教義樞》引《正一盟威經》云:“太上道君,以形申教,是謂師寶;以氣應感,是謂道寶;妙文示法,是謂經寶。教學品云:一天之下,一人成太上,故法王不得有二,化主秪在一。故以道君正當道寶也,斯則皇上之謂。誕洪氏之胞入於寶珠,證成圓果,以此身智為道寶體。師寶者,初發道意,極九圣,初心三寶真圣,五人行法,此之身智為師寶體。其有神通分應,亦隨本分,攝屬師寶。”宋代丞相洪適家譜《大演洪氏繁衍脈絡》亦記載道經有老子寄胎洪氏之謂。而安徽婺源輪溪《敦煌郡洪氏通宗譜》卷一洪范《敦煌共洪氏世系傳》則云: “周厲王末,共伯和攝天子事,諸侯多往依之。和遂棄國而隱,訪道于洪崖,煉鼎共山之首。后有共氏女獲遺丹,吞之,孕而生老君焉。故《太行經》云: ‘老子托胎洪氏。’謂鴻蒙結氣始于洪崖也。”
北齊《魏書·釋老志》:“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千變萬化,有德不德,隨感應物,厥跡無常。……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長生世上。……其書多有禁秘,非其徒也,不得輒觀。”
唐 杜光庭 《道德真經廣圣義》 中言老君 “當生之時, 三日出于東方九龍吐水, 以浴真性, 因李谷而姓, 名玄元, 字子光, 乃高上之胄, 玉皇之胤, 位為長生大主, 太平正真太一君金闕后圣九玄帝君。”
宋-陳伀集疏《太上說玄天大圣真武本傳神咒妙經》,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變化之身,托生于大羅境上無欲天宮,凈樂國王善勝皇后之子。皇后夢而吞日,覺而懷孕,經一十四月及四百余辰,降誕于王宮。后既長成,遂舍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歷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升天。玉皇有詔,封為太玄,鎮于北方。
《云笈七簽》云,“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無生,先于無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故曰:吾生于無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長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出虛,出入杳冥。觀混沌之未判,視清濁之未分,步宇宙之曠野,歷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氣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明代天師張宇初《峴泉集》:“又謂李靈飛得道,妻尹氏生老子,諱弘元,字曜靈 。”
老君常于諸天顯化,講經傳法度人無量,據《玄妙內篇經》云:宛利城境有天首山,山有七寶、九寶九萬層臺。老君化其臺中。有九色光明,徹照諸天地及諸世間。
16信仰誤區
太上老君作為道祖,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會提到太上老君。但是在絕大多數的影視文學作品中的老君形象都不符合道教信仰。接下來,我們整理幾個比較常見的誤區。
問題1:太上老君是老子嗎?
答:這是個錯誤的說法。太上老君隨世立教,歷劫之師,開辟天地,分判陰陽,劫劫分身下世,開化人天,事竟則隱。道教認為,老子就是老君爺的第十八次化身。老子是太上老君,但,太上老君不是老子。
問題2:太上老君的師父是鴻鈞老祖嗎?
答:老君為道教至尊,無師無祖。老君是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無生,先于無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老君即是道,道虛無自然,自有永有的神。老君無始無終,無師無祖,早于一切神祗。您信奉的宗教或者門派,或許就是太上老君隨世立的,假名易號。甚至您頂禮的教主,或許就是老君,只是事竟而隱功成身退,無人知道罷了。可見,三清即是元始祖炁,并非是鴻鈞老祖。鴻鈞老祖出現最多的是《封神演繹》之類的小說,為小說作者隨意想象名字,小說畢竟流傳廣泛,但不是事實。
問題3:通天教主是靈寶天尊嗎?
答:靈寶天尊不是小說演繹的“通天教主”。靈寶天尊象征無極生太極,太極成五行的道之進程,可以說是天道的生成,從此天地有規矩,萬靈歸其宗,為宇宙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淳化元寶價值出現的原因
北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開始鑄造。相傳錢文為宋太宗趙光義手書,即所謂的"御書體",分楷書,行書,草書三種書體,而楷體一種的"元寶"二字仍然屬于"隸書"。順時針旋讀,光背。
簡介
中國最早發現宋代"淳化元寶"佛像金錢是在1988年春。從實物看,該錢徑24mm,厚1.2mm,穿徑5mm,佛像凸出浮雕 2mm。我國當代收藏家、著作家、錢幣鑒定家華光普先生在其專著《彩照中國古錢目錄》(哈爾濱出版社出版2003年3月第1版)中。宋代是中國古代金屬鑄幣和使用非常發達的時期。宋初的淳化元寶有宋太宗親自書寫的真、行、草三種書體,即所謂御筆錢。崇寧通寶、大觀通寶的多種錢幣都是宋徽宗所書,鐵畫銀鉤,號稱瘦金體。元佑通寶的文字則有司馬光、蘇東坡寫的。此外,還有不少錢
淳化元寶
幣上鑄有各種圖案或標記,如開元通寶上鑄有星、月、太陽、星月、雙月、蓮紋等等。有一種開元錢,在穿孔的上面有一仰月如,也有作俯月的如。此月文來源,有人說是在向皇帝進呈錢模臘樣時,被皇后掐了一指甲印,鑄錢時不敢改動,就遺留在錢背上。更有人說這"月文"是楊貴妃的指甲痕,金朝人曾寫過"金釵墜后無因見,藏得開元一捻痕"的詩句。另一些專家認為,這是受到西域錢幣上鑄星月圖案的影響,是錢幣的一種圖案或標記。
折疊編輯本段佛像金錢
我國最早發現宋代"淳化元寶"佛像金錢是在1988年春。當時一個建筑施工隊在佛教圣地五臺山中臺頂(即翠巖峰)佛塔舊址清理塔基時,挖出一千多枚在背面刻有兩尊佛像的金錢,經考古學家和錢幣專家鑒定,這就是我國宋代淳化年間鑄造的"淳化元寶"佛像金錢(圖一)。從實物看,該錢徑24mm,厚1.2mm,穿徑5mm,佛像凸出浮雕2mm,每枚重12g,成色在96%以上。該錢出土后曾被民工私分并倒賣,后來販到香港錢幣市場,一枚金錢刻換一輛高級轎車,其珍貴程度令人咋舌。我國當代收藏家、著作家、錢幣鑒定家華光普先生在其專著《彩照中國古錢目錄》(哈爾濱出版社出版 2003年3月第1版)中,把該錢評定為一級。每枚價值10萬元人民幣。這種佛像金錢以其造型獨特,雕刻細膩,圖案精美和花紋精細的特有魅力,以及其珍貴的歷史價值,贏得廣大佛教信徒和錢幣愛好者的青睞。
宋代是我國古代金屬鑄幣和使用非常發達的時期。由實物圖,我們可以看到,錢幣正面刻有行書"淳化元寶"四字。字體為宋太宗趙光義御筆親書,筆法雋永流連,十分灑脫。宋太宗一生酷愛書法,他即位后,留意翰墨,叫人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帖。于淳化三年編刻成宋代著名的《淳化閣帖》,拓賜給大臣,由此重刻翻摹,使帖學開始在宋代盛行。錢幣背面的兩尊佛像神態逼真,栩栩如生。右邊為手持蓮花,正結枷跌坐于八葉蓮花寶座之上的觀音菩薩。寶座底下祥云纏繞。左邊為頭上結發,雙手合十,顏貌天真活潑,身體微向右側站立在蓮花瓣座上的善財童子,好一幅"童子拜觀音"的畫圖。
折疊編輯本段佛像錢
折疊背景
1988年春,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東下關鄉一個建筑施工隊
淳化元寶在五臺山佛教圣地中臺頂佛塔舊址清理塔基時,挖掘出上千枚"淳化元寶"背佛像金幣,錢徑2.4厘米,厚0.12厘米,穿徑0.5厘米,佛像隆起0.2厘米,成色96%,枚重12克左右。
宋代金幣,以前也有發現,比如1966年山西應縣木塔中就曾發現過一枚"政和通寶"和一枚"宣和元寶"金錢,形制上與正用錢沒有什么差別,而"淳化元寶"金錢,背不僅有刻劃的數字,而且還鑄刻著兩尊佛像,這在我國還是第一次發現。
折疊特點
"淳化元寶"金錢背所鑄的兩尊佛像,均有蓮花寶座和祥云依托。蓮花是佛教的象征,說明這種金幣與當時的佛事活動有一定的關聯,佛教自東漢時期傳入我國之后,唐代時發展到了興盛階段。但是,由于五代時期地方割據,致使佛教受到了摧殘。到了宋代初年,宋政權對佛教進行了適當的保護,停止對寺院的廢毀,并派人去印度求法,使佛教得到了恢復。五臺山出土的這批佛像金錢,是宋太宗淳化年間巡幸五臺山時燒香敬佛專門鑄造的,充分顯示出宋政權對佛教的重視。
折疊相關故事
"淳化元寶"金錢出土后曾被民工私分并倒賣,后來到了香港錢幣市場,一枚金錢可以換一輛豪華轎車,珍貴程度可想而知。后來,河北省阜平縣公安局破獲了這起特大倒賣古金幣案件,收繳宋代"淳化元寶"金幣1343枚。為此,國家文物管理部門舉行了頒獎大會,對有功人員進行了表彰。
"淳化元寶"金錢背面的兩尊佛像神態逼真,栩栩如生,右為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的觀音菩薩,左為雙手合十微向右側站立在蓮花瓣座基上的善財童子,當為一幅童子拜觀童的畫面。
市面上所見的都是偽品,其中純金鑄成的較少,大都是用雜銅鑄成,粗糙低劣,或外刷一層金粉等。
折疊錢背造像的解說
錢背造像的解說向來多有紛紜。坐像多認系觀音,立像則有善財童子及韋馱等說。五臺山自東漢建大孚靈鷲寺,唐宋時已是公認的文殊菩薩道場,故觀音之說實不可取。韋馱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二天,世稱韋馱菩薩,中國寺院中常置于天王大殿彌勒像后,面對釋迦牟尼佛像,形象為披甲胄拄金鋼杵(或合掌橫金剛杵于雙臂上),立像與此顯然有異。立像肩上帶狀物實為帔帛而非如意,這在精鑄版金銀錢上得到了證實,其細節十分清晰,分別自左右腋下延展至肩上,故"如意"之說于此已可徹底否定。帔帛是宋以前婦女的常用服飾,作用大抵類似于披肩或圍巾,至晚漢代已見流行,因為劉熙《釋名》一書中已講到:"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帔帛在宋以后已基本退出實用,然而在仕女造像中,一直到明清仍是常用的經典服式,其造型在唐代較短,五代時加長成為一條飄帶縈繞于肩臂之上而兩端垂于身側。魏晉以降,菩薩的服飾常見有帔帛。立像背后的焰狀身光,表明其身分當為高級有名號的菩薩,因為低級的菩薩、羅漢、諸天都只能有圓形的項光而不可有身光。佛教造像對"光"的等級區分是很嚴格的,并且原則上是可以降級使用而不能拔高,所以,據此即可判定精鑄版的立像等級必為菩薩,坐像當為坐佛。其實錢背整體可視作一個具體而微的簡化佛龕,因中有穿孔而無法安排好起碼的一鋪三尊,只得進一步簡化為坐立二像:坐佛居左,其結跏趺坐的方式是吉祥坐,印相為法界定印,當為密宗最尊崇之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釋迦牟尼的法身;右側立像當為右脅侍普賢菩薩,不過若按顯教的構圖方式則為文殊。因此,似乎也不須太過執著于立像的菩薩名號。
不過,立像更可能是供養人。合掌而立原是供養人的典型形象,在許多佛教題材的壁畫、雕塑中都有出現,不過其足底的蓮臺卻容易使今人產生先入之見,認為須是菩薩或者其侍者弟子方得如此。然而只要切實地考察一番當時的風習,就會發現這原本不成其為一個問題。供養人將自己的形象程度不等地仙佛化,在佛教寺窟造像中原是相當常見的。如敦煌220窟五代壁畫"新樣文殊"中,為文殊牽獅子的于闐國王雙足即立于蓮臺之上。立像略左側身朝向坐佛方位,亦是供養人的典型姿態。歐陽修《歸田錄》卷一云:"太祖皇帝初幸相國寺,至佛像前燒香,問當拜與不拜。僧錄贊寧奏曰:'不拜。'問其何故,對曰:'見在佛不拜過去佛。'……至今行幸焚香,皆不拜也,議者以為得體。"于此不難體會宋代皇帝對自己身分的定位,從而也使供養人背后何以會出現身光的疑慮得以釋然。所以,立像很可能是太宗作為供養菩薩的形象,錢背造像可詮釋為太宗禮佛圖。
淳化金銀佛像錢的由來,或許還與宋太宗的經歷和心態很有關系。"燭光斧影"雖然聳人聽聞,但宋太宗多半并不曾有弒兄的行為,這個可以永遠爭論的問題不須糾纏;不過他繼位之后,德昭自殺、廷美貶死,不免感受到自責和壓力,有時還會突然對臣下講真假難言的秘事欲以自辯。在這樣的心理陰霾之下,宋太宗轉向佛教尋求安慰和解脫實在也是人情之常,于是有了大建佛寺、廣度僧眾,也有了金銀佛像錢的創作。當時整個皇室的風氣可能都偏向于崇佛,宋太宗第三女邠國大長公主出家為尼號"員明大師"、第六女衛國大長公主尊號"報慈正覺大師",這在兩宋歷史上是很罕見的情形。宋太宗以后,北宋列帝都不特別偏好佛教而且往往別有寄情,如真宗造作天書、徽宗做道君皇帝,背景不同了,自然不復有同樣的制作。
折疊編輯本段御書錢
"淳化元寶"是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時所鑄的第二版貨幣。此錢一套三枚,錢文是太宗皇帝用楷、行、草三體親筆書寫,楷書渾厚端莊,行書雋永流連,草書奔放流暢。
《資治通鑒》卷第十五【宋紀十五】(淳化元年,990年)有關于此錢的專門記載:國初錢文曰"宋通元寶"。乙未,改鑄"淳化元寶"錢,帝親書其文,作真、行、草三體。自后每改元必更鑄,以年號元寶為文。
"淳化元寶"創下中國錢幣史上兩個第一:即第一個"御書
淳化元寶錢"和第一個"對文錢"。
"御書錢"即皇帝親自書寫的錢文;"對文錢"是指同一年號錢,大小、重量、形制、和幣文內容完全相同,但幣文的書法則不同。另外,此后歷朝歷代直到至民國,"以年號元寶為文"的年號錢也成為一種慣例。
折疊編輯本段年代價格
淳化(公元990-994年)是北宋太宗年號.
淳化元寶宋太宗酷愛書法,曾親書"淳化元寶".
淳化元寶行書小平光背 太宗淳化元年(990)始鑄,有銅,鐵兩種,太宗親書真,行,草,三體錢文,開御書錢之先河,亦草書入錢文之始。旋讀光背,徑2.4厘米。重3.8克左右,以縮小淳化為稀有。
淳化元寶隸書小平光背
淳化元寶行書小平背星
淳化元寶行書小平鐵母
淳化元寶隸書小平縮水
晉善晉美二十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余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云岡石窟
趙麗娜(太原)
雄山半壁占風流,趺坐千年共此悠。
妙繪祥光移圣景,靈雕寶像佑邊州。
低眉欲把世情問,合掌且將仙道酬。
怎奈禪心難挽住,紅塵眷戀任云游。
陶永德(黑龍江)
寒崖佛影慧祥流,寂定安禪俯碧悠。
悟道幽時開瑞界,修真靜處入靈州。
千愁酒醉情空喜,萬事心誠夢自酬。
賞去權當風過眼,無須在意作閑游。
曹江寧(江西廬山)
依山造勢競風流,雕像尊尊自古悠。
雨里觀摩呈異景,窟中變幻隱靈州。
鎖眉煩惱將情訴,祈愿真誠接福酬。
感嘆先人多智慧,今生不枉此間游。
曼舞一江冬(加拿大)
丘尼面壁玉珠流,亮法云盤絕境悠。
眸耀開山光印佛,道宗鑿穴建神州。
求高掛處斂悲喜,氣揉真天化夢酬。
修水禪心隨景落,愁顏破影伴仙游。
劉連茂(遼寧)
云中圣地佛淹流,寶像開光歲月悠。
教義宣傳連大化,文明承載壯神州。
興衰自有王權定,善惡堪當因果酬。
舉世鐘情崇藝術,梵音相照信天游。
云在飛(瑞昌)
山門氣象甲風流,洞窟靈光歲月悠。
曇曜言聲縈岫室,孝文鐘鼎霸川州。
云封石殿雄圖遂,馬踏龍城壯志酬。
千古奇功皆一統,武周謁拜動滋游。
康彩蘭(山西)
寒壁洞開靈脈流,丹崖禮佛白云悠。
飆摶法域三千里,廣布天音五十州。
曇曜安禪心不已,趺跏印月笑相酬。
雨花遙接婆娑界,奕世知為汗漫游。
黃友富(廬山市)
綿延數里一川流,感激天開白日悠。
石窟靈光凝碧玉,殿龕燭焰耀方州。
休言梵韻千秋唱,且喜蟬聯萬載酬。
夢里云岡禪意在,遙知凈土作神游。
秦志剛(九江)
慈顏佛影入仙流,壁立巖崗空意悠。
心有菩提承法界,情消俗念惠瓊州。
禪機玄妙誰人悟,福氣虧盈天道酬。
歷盡滄桑驚偉貌,神光抱我作清游。
胡應華(瑞昌)
縱然歲月已遷流,洞窟靈光佛自悠。
禪意梵文名俗界,天工絕藝譽方州。
真容閑定依山立,造像豐圓賦夢酬。
北魏皇朝興肇始,千年勝景客云游。
雅梅(甘肅)
崖雕佛窟伴云流,翠疊層廊氣勢悠。
三界空濛恩澤地,人間萬象慧靈州。
飛天彩繪舒長卷,刻石神龕畫一酬。
北魏先行開鑿后,龐然遺址慕名游。
一游(甘肅)
云岡細琢幾風流,石窟安詳畫外悠。
始有圖騰呈景致,終將佛覺貫神州。
須眉輕展塵消去,禪語重溫慧謹酬。
放下何曾循世故,因緣一處不云游。
老糊涂(太原)
堅壁柔慈佛慧流,雕因唱果韻悠悠。
緘言慰解三千界,垂目安諧四百州。
實實誠懷無待得,空空清德拒還酬。
每臨代代紛爭地,總把禪心做導游。
米莎(呼和浩特)
川水東南日夜流,萬尊禪定自悠悠。
避塵佛跡移邊塞,驚世石雕揚武州。
淡淡慈眉凡道濟,棱棱瘦骨德功酬。
多元文化相融匯,守得清心又一游。
王一能(江西)
穿云越嶺也風流,取道依山洞窟悠。
佛座東輸傳天下,僧衣造像享神州。
蒼崖秋草群公愛,峭壁雨苔高士酬。
供日清燈常相伴,人間此境任遨游。
陳敏(太原)
石窟巋然歲月流,佛雕氣韻蕩悠悠。
流光溢彩驚三界,布道傳經遍九州。
慈念養心身得益 ,善行處世道將酬。
由來塞外荒涼地,賴此奇觀贊俊游。
丁平思(山東)(新韻)
云岡靈地瑞光流,千古洞窟禪理悠。
鬼斧鑿崖成殿宇,天工雕像冠神州。
進山香客鞠躬禮,合掌拜佛祈夢酬。
趺座慈祥皆俊美,奇觀萬眾快活游。
帥世華(廬山)
幾番興廢嘆遷流,兵燹難湮禪意悠。
千古玄空藏石像,萬般造化度方州。
慈悲廣布萬民向,煩惱無生百歲酬。
身念菩提今到此,歸真從善佛邊游。
曾霄漢(隆回)
晉朝司馬寫風流,石佛莊嚴寶象悠。
風雨無功名巧匠,乾坤有種位皇州。
心中寄托千秋表,夢里縈懷萬事酬。
寂定塵埃煙復動,生靈在祐格空游。
徐軍(九江)
遇雨登臺幻影流,塵緣未了鼓聲悠。
靈巖梵宇融三界,瘦骨清容入九州。
休嘆百松虬臂舞,多因萬佛福音酬。
劫波方盡愁云散,笑看今朝墨客游。
周兆俊(湖南)
云崗石窟鎮潮流,雨泣堯天向壁悠。
梵剎聲喧因楚俗,蓮花影動撼神州。
他鄉道土爭先問,久臥仙人竟未酬。
萬丈霞光隨駕出,千年月色照清游。
程有勝(樂平)
梵音佛地錦云流,教化傳禪遠古悠。
石窟靈光穿世俗,洞門瑞氣入神州。
天書玄妙誰堪讀,心事清虛自可酬。
人到蒼崖初夢醒,不妨在此作長游。
趙永利(太原)
云中漫步竟風流,踏走群山訪古悠。
鬼斧劈崖霖四海,神功造佛福千州。
窟龕供養初心事,宇宙輪回宿愿酬。
世眾黎民匍匐拜,虔誠禱告夢酣游。
徐登峰(上海)
武周山麓逐風流,功最云岡韻獨悠。
藝極匠心留祖跡,佛光禪影靚神州。
釋迦栩栩讖難解,黎庶虔虔情莫酬。
常夢桃源多企羨,焉知晉洞更當游。
方錫玉(銅陵)
倚岡石窟卷風流,云淡天高空載悠。
影照階前迷勝景,光凝錦上繪涼州。
誰將塵事無情剪,欲過關山筑夢酬。
幾處浮煙禪意在,閑時乘鶴伴仙游。
戎志良(忻州)
千年風雨瑞光流,佛像尊尊各自悠。
曇曜輝煌昭塞北,石雕靈氣蕩云州。
仰瞻彌勒凡心悟,虔拜釋迦禪意酬。
香客摩肩祈正道,放懷塵念任逍游。
尹國建(河北)
佛影千年勢未流,紅塵萬事過悠悠。
梵門終不斷香火,窟院依然壯武州。
九品蓮臺龕內嵌,無量功德座中酬。
圣尊知我禪心遠,是為那人來此游。
黃召晨(山東)
梵宇神山氣自流,仙家打坐樂悠悠。
窟中健影縈龕殿,空里精靈護九州。
大像慈眉諳往事,小身善目厭甄酬。
誰知塞外天清爽,開放平城任客游。
三牛世界(江蘇如皋)
滄桑石窟最風流,佛像萬尊神韻悠。
坦蕩蓮花驚圣境,縈紆香火到瀛州。
禪心偶動家家樂,善念旋生事事酬。
幾樹菩提滋法雨,大同自在任優游。
鄭富良(忻州)
福佑平城譽萬流,馳名中外韻遐悠。
釋迦文佛昭三界,般若菩提澤九州。
廣種慈悲生德慧,踐行善事惠勤酬。
千年瑰寶神工造,四海賓朋雅逸游。
詩影同春(大同)
開顏會友問禪流,喜雨清身百樣悠。
丈尺靈巖排倩影,一方妙法壯瀛洲。
慈航有渡千人愿,善念無名萬里酬。
石窟長存聽佛語,攜情不忘夢知游。
晴兒(江蘇)
步入云門紫氣流,尊尊雕像肖神悠。
共懸真界消塵念,空置寒山成佛州。
殿內經聆浮夢解,龕前禪坐圣明酬。
魯班鬼斧倚巖鑿,石窟靈光動客游。
陳煥君(河北)
明離并照鑄風流,石窟開通遺韻悠。
駢祉石龕依玉璧,齊功仙佛度神州。
融昭二圣同操執,標榜雙皇共約酬。
北魏王朝傾意識,精奇藝術引人游。
倚欄辯蹤(廬山)
老去光陰掌外流,結禪定印意悠悠。
佛憑巧藝銘千古,窟奪天工嶄武州。
三昧經詮般若渡,幾朝劫數釋迦酬。
世人有夢達摩共,誰與心宗作壯游。
王翠英(山西侯馬)
山南一嶂景風流,拔地畫屏懸壁悠。
數里綿延開圣洞,群神翕合鎮祥州。
石頭雕像吾徒泣,鐵棒摩針天道酬,
信仰植根無所懼,玄關悟破不空游。
溫環瑞(忻州)
穩坐云崗閱世流,千年古跡韻悠悠。
人憑巧手雕巖像,佛現真容佑武州。
鬼斧神工三界贊,青燈黃卷九天酬。
蒼桑歷盡輝煌在,四海賓朋仰慕游。
唐盛明 (湖南永州)
窟隱蒼崖譽遠流,幾經修鑿歲悠悠。
精雕石佛光三界,細誦梵輪惠九州。
氓庶虔誠焚紙拜,騷人仰慕和詩酬。
莊嚴御匾山門顯,愧我禪心作夢游。
洪梅(黑龍江)
登峰觀窟逐風流,且嘆雄渾千古悠。
鑿佛真容成巨像,依山靈石壯神州。
慈心坐殿清修寄,巧匠雕龕天道酬。
笑對世間經雨浸,問人何意踏塵游。
何慶鵬(福建)
南麓武周云夢流,諸神眾佛萬千悠。
明清洞穴延三里,北魏窟龕譽九州。
多難人生憑汝問,滄桑歷史未情酬。
心存禪意容風雨,一曲輪回驚世游。
白樺低吟(山東)
朔風天外逐云流,烽火當年歲月悠。
鐵騎西馳過雁塞,釋迦東漸化并州。
魚敲洞窟元非益,馬放南山幸可酬。
法相莊嚴看大統,閑花驛路記行游。
胡劍(九江)
塞上天風帶雨流,人行石窟思悠悠。
砸痕猶記千夫力,雕畫空傳四部州。
梵唱當年僧已杳,蓮開新寺愿堪酬。
紅塵十丈還來去,未負芒鞋共勝游。
慶風閣主(太原)
武周山麓匯風流,千載霞云窟繞悠。
龕洞綿延端寶相,佛光繾綣被神州。
烽煙不改清幽在,法力堪教心愿酬。
雕藝無雙聞仰止,蕓蕓信眾慕名游。
馮萬星(瑞昌市)
依山鑿窟入時流,風蝕刀痕歲月悠。
不惜資財勞巨匠,為祈菩薩佑涼州。
太平當用人心換,大事還須天道酬。
佛像神龕千萬座,遺留后世慕名游。
毛嘉寅(即墨)
石窟靈光萬古流,云岡矗立樂悠悠。
千姿百態傳禪意,十面八方吟武州。
善惡分明因果報,公私輕重愛心酬。
山西名勝知多少,冰苑詩詞帶我游。
高志斌(河北)
黃崖云崗瑞云流,汾水千年浪自悠。
洞窟聞名三晉地,石佛享譽鳳凰州。
進得仙境休陶醉,去入凡塵欲漫酬。
試問姮娥心若許,攜樽起向月宮游。
吳澤玲(太原)
堅壁藏仙靈氣流,念慈倡善韻悠悠。
靜觀寶像思曇曜,喜沐祥光敬武州。
巾幗躬身情細訴,須眉合掌燭多酬。
兵家千古紛爭地,水月禪心作導游。
張俊華(四平)
依山塑像展風流,久歷沙塵逐歲悠。
穹頂千雕呈善意,精龕一域傲神州。
支言若許禪宗度,宏愿終期國運酬。
澤惠中華才智廣,得經何必話西游。
吳進南(廈門)
危崖鑿窟已年流,隱壁奇觀自古悠。
萬佛慈心連遠嶂,千山瑞氣接瓊州。
云銜翠色僧常挽,石蘊禪音岫不酬。
歷盡滄桑塵世畫,閑凝絕景似神游。
王大華(河北)
鑿山雕像展風流,端坐高僧佛學修。
頻悟禪機臨圣境,遍施法力護神州。
情牽沃土慈悲獻,心系蒼生道義酬。
閱盡春秋逢盛世,常迎四海客來游。
關河客(太原)
十里河清萬古流,五周山靜梵鐘悠。
懸崖夕照紅千窟,偉岸蒼容慕九州。
身近佛前恒渺小,心隨佛影永幽酬。
先民萬骨功宏景,敬仰懷情興一游。
閻保慶(山西太原)
千年照像鎮江流,北魏當初始制悠。
三晉聞名連雁塞,九朝望氣接并州。
滄桑歲月無多訴,風雨乾坤獨自酬。
佛閣登臨觀峭壁,禪心引我大同游。
顧問:鄧世廣 楊逸明
廖國華 李葆國 閆冰
主編:趙麗娜
副主編:康彩蘭 王鴻鵬 曹江寧
群 管: 羅劍秋 左爵水
編 輯:楊鎮勇 滕曉熠
王志剛 李彥鋒
編委:曹桂嬌 李麗君 鐘世亮
王莉娟 張俊華 孟曉晴 胡應華
特邀點評嘉賓:陶永德
微刊制作:山仁水智
宋詞大典卷7235501-36000篇疏狂先醉倒,應許恃鄉情
初夏登北山 其三
[宋代] 衛宗武
出郭望遙岑,阘冗僅抔土。何異龍蜿蜒,或若鳳騰翥。
兩岫更奇崛,不肯與噲伍。煙云或凝散,日月遞吞吐。
蔥蔥氣佳哉,景物此會府。五茸三泖區,南東淮海距。
帶接幾百川,盤亙千萬畝。于中不著山,勝槩將焉取。
繇茲鐘神秀,人物亦翹楚。所以機云輩,落筆有奇語。
猶嫌氣節卑,未以勛業許。何當地闡靈,英賢更旁午。
如眉有翁季,似岳生申甫。壯觀此九峰,佳名昭萬古。
蘇州有感
[宋代] 宋伯仁
秋意滿姑蘇,扁舟憶五湖。
鈴聲邊報急,帆影客心孤。
野港青如染,遙山澹欲無。
英雄應念我,時事滿銀須。
廷邁留少城和初入西龍道院詩來用韻答之
[宋代] 洪咨夔
雪錦樓高眼易寒,春風朵朵似長安。
終年避事寧為客,到處尋詩勝覓官。
金鑿落邊檛蹀躞,玉參差裹舞蹣跚。
華燈變盡歸來晚,回首西涪可忍看。
泛舟分韻得橫字
[宋代] 胡仲弓
艤舟迷近遠,鷗鷺許同盟。潮落沙仍漲,風晴浪不驚。
一川平野秀,半嶺斷云橫。后約何時再,吟篷臥月明。
偈四首
[宋代] 釋繼昌
泥佛不度水,一道靈光照天地。
堪羨玄沙老古錐,不要南山要鱉鼻。
臘日同朱學諭登翠麓亭
[宋代] 徐璣
緩行循翠麓,凝睇俯清灣。
舟楫薦花外,江山夕照間。
天寒雖日短,歲晚亦身閑。
高樹梅初發,與君相共攀。
送安儀鳳
[宋代] 田錫
宣城相送思依依,正是紅蓮菡萏時。
行色迎秋清似畫,別情因景化為詩。
人離湖水南邊岸,蟬聽槐花北向枝。
天子文明是何地,丹霄岐路莫生疑。
和仲連兄城上晚步
[宋代] 韓維
久積端居滯,聊為散步游。
青苔跳怒黽,綠樹矯鳴鳩。
雨暗橫舟浦,涼生調角樓。
不妨乘晚興,更盡水西頭。
寄洪州致仕李國博
[宋代] 梅堯臣
湖上悠然度幾春,勇拋榮祿遂天真。
青蒲翠竹圍華屋,白酒黃雞命里人。
果下有時乘小駟,兒曹方見擁朱輪。
田園歲入千鍾美,肯似疏家苦畏貧。
句
[宋代] 李柬之
下客拋官獨自回。
示子遹
[宋代] 陸游
家貧不學儉,物理有固然。
要是善用短,足以終其年。
我家稽山下,稟賦良奇偏。
敢言中人產,日或無炊煙。
有兒更耐窮,伴翁理遺編。
短檠幸能繼,竟夜可忘眠。
宮怨
[宋代] 胡仲參
淚粉羞臨寶鑒前,淡妝爭似舊嬋娟。
一言曾忤君王意,閉在長門十五年。
贈方子明道人
[宋代] 蘇轍
水銀成銀利十倍,丹砂為金世無對。
此人靳術不肯傳,闔戶泥墻畏天戒。
今子何為與我言,人生貧富寧非天。
鉗錘橐龠枉心力,齏鹽布被隨因緣。
我來江西晚聞道,一言契我心所好。
廓然正若大虛空,平生伎倆都除掃。
子言舊事凈慈師,未斷有為非凈慈。
此術要將救饑耳,人人有命何憂饑。
雜興四首
[宋代] 于石
屋上青山屋下云,清泉為鏡石為屏。
客來問我謀生計,一卷家傳相鶴經。
龜巢夜宴
[宋代] 方岳
落日鴛鴦睡淺坡,荷花初醒水微波。
玉簫吹斷晴云濕,最覺池寬得月多。
游噴玉潭
[宋代] 司馬光
萬木吼穹谷,駑駘屹不前。
猶勝望塵客,佇立九衢邊。
二月初七日壽溪十絕
[宋代] 劉克莊
城郭有時變,市朝回首非。
誰為遼鶴說,第一莫來歸。
午過橫林回望惠山二首 其一
[宋代] 楊萬里
道是冰銷快水程,不知青女解藏冰。蘆花多處竹陰底,砌作瑤堤不計層。
殘句:水芝臥玉腕
[宋代] 王禹偁
水芝臥玉腕,天棘舞金絲。
李仁甫用東坡寄王定國韻賦新羅參見貽亦復繼
[宋代] 張栻
三韓接蓬萊,祥云護山頂。
涵濡雨露春,吞納日月景。
美蔭背幽壑,靈根發奇穎。
艱難航瀚海,包里走湖岑。
仙翁閱世故,未肯遽生癭。
相期汗漫游,歲晚共馳騁。
原持紫團珍,往扣黃庭境。
想翁面敷腴,玉色帶金井。
蕓蕓納歸根,湛此方寸靜。
清規照濁俗,不惑類楊秉。
懸知藥籠中,此物配丹鼎。
從今談天舌,不用更澆茗。
信口十絕
[宋代] 李流謙
只貊終日醉騰騰,冷看榮枯本不曾。
蟻子側坡逢白雨,婁啰與鈍兩無憑。
端午帖子詞皇帝閤 其五
[宋代] 汪應辰
王業艱難素所知,歲單喜見獻新絲。盤中更進長生縷,卻記親蠶繭館時。
和江陵闕干風雨問訊虛舟韻二首
[宋代] 李曾伯
無人載酒到聯轡,有客攜琴午扣扉。
卻羨渚宮魚為樂,菰蒲深處日相依。
送沿江制使姚橘州尚書自金陵赴召三首
[宋代] 陳著
當年赤手戰南宮,道眼收歸造化中。
欲把一陶成異日,已教兩度受春風。
登門英俊知何限,著意孤寒卻最豐。
但愿身如秋后菊,橘州深處寄霜叢。
九日吳山
[宋代] 顧禧
第一峰頭逢九日,振衣直上莫躊躇。
丹梯苔冷仙人跡,只樹云深帝子居。
圖畫天然看不厭,嘯歌自得意何如。
茱萸醉插游絲倦,雁影參差夕照余。
江神子/江城子
[宋代] 謝薖
破瓜年紀柳腰身。懶精神。帶羞瞋。手把江梅,冰雪斗清新。不向鴉兒飛處著,留乞與,眼中人。
水精船里酒粼粼。皺香茵。駐行云。舞罷歌余,花困不勝春。問著些兒心底事,才靨笑,又眉顰。
和景孟宿山中
[宋代] 孫應時
倦行白雨翠云中,投宿禪房聽曉鐘。
彈壓山川詩未老,留連巖壑興何濃。
回看塵世頻三嘆,上徹天關更幾重。
徑欲乘風此仙去,時時笙鶴下前峰。
趣劉倅圣與建第
[宋代] 劉宰
鷦鷯巢枝寬,大鵬溟海窄。不齊物之情,大小貴安宅。
一區揚子云,衡宇陶彭澤。何妨輪鞅稀,所憎廛市迫。
吾宗攜家來,寒暑已屢革。寓舍得賈區,開門即廣陌。
四鄰共壁立,而無藩墻隔。晝通燔炙芬,夜悉笑語啞。
麇至窘賓朋,雨立愧臧獲。傳聞三徑地,經始得長策。
良材蔽川下,賤售非難索。露廩發陳積,香飯流匙白。
群工闖戶外,拱手聽規畫。愿速大廈成,卻展摶風翮。
廣陵五題其二次韻子由題平山堂
[宋代] 秦觀
棟宇高開古寺間,盡數佳處入雕欄。
山浮海上青螺遠,天轉江南碧玉寬。
雨檻幽花滋淺淚,風卮清酒漲微瀾。
游人若論登臨美,須作淮東第一觀。
家問自閩中轉來走筆寄諸弟
[宋代] 李綱
江海相望萬里馀,干戈阻絕久離居。沉魚斷雁杳何所,一紙千金初得書。
身脫鯨波真偶爾,家鄰兵火幸恬如。弟兄老矣何為者,相約羅浮同結廬。
頌古五十五首
[宋代] 釋紹曇
落賴兒郎自小愚,為貪花酒廢詩書。
當時早得嚴師訓,破壞箕裘未到渠。
簡李元暉
[宋代] 連文鳳
移棹方游霅,攜琴又到杭。
溪山隨影轉,日月共貧忙。
何處依劉表,無人識子長。
世情已如此,客路獨堪傷。
昔嘆
[宋代] 宋庠
昔嘆桴乘海,今悲澗隱松。
連城輕偽璧,畫室畏真龍。
靜勝將生白,機亡恥合蹤。
誰談龜手術,洴澼換吳封。
木蘭花·秋容老盡芙蓉院
[宋代] 秦觀
秋容老盡芙蓉院。草上霜花勻似翦。西樓促坐酒杯深,風壓繡簾香不卷。
玉纖慵整銀箏雁。紅袖時籠金鴨暖。歲華一任委西風,獨有春紅留醉臉。
分類標簽:寫人抒懷感慨
封比干墓
[宋代] 林希逸
埋恨非埋骨,生前怨不逢。比干猶有墓,周室合增封。
一死身奚惜,孤忠憤所鐘。清朝加顯澤,終古志遺蹤。
寵辱嗟何意,興亡記所從。誰甘游地下,攀檻敢嬰龍。
宿舊縣四更而歸道中摭所見作行路難
[宋代] 黨懷英
三星排空山月明,思歸客子夜半行。單衣短褐風凄清,響踏黃葉棲禽驚。
匆匆曉轉沙岸側,枯蓼寒蘆鳴索率。山月欲隨山煙黑,前途無人腳無力,行路難,堪嘆息。
送蘇道士
[宋代] 史彌寧
七十臞仙鬢未秋,肯來為我說真休。歸歟恐負青山約,跨鶴吹笙挽不留。
景陽井
[宋代] 易士達
白蓮閣下小方池,后主曾于此避隋。
知擁二妃何處去,至今石脈帶臙脂。
題蒙泉
[宋代] 俞汝尚
幽人斸寒泉,井甃名曰蒙。井貴德不改,蒙以養為功。
非徒玩清冷,潤液幽芳叢。說筑傅巖下,伊耕莘野中。
靜守一夫事,勤政王道隆。孔孟不得志,日月經高穹。
休哉圣賢心,養私而用公。宇宙間生民,草木與昆蟲。
仁漸而秾郁,義慘而龐洪。泓泓此中泉,與物資天功。
勿謂短綆淺,海底淵源通。勿謂一勺輕,洗滌人心空。
近林郁青蒼,遠澗與沖融。往往中間云,霶霈起天風。
汲引即所利,孰遣榛莽豐。有道無得喪,孰患番險濛。
君子修諸業,慮初而圖終。為君賦此詩,勿厭吾道窮。
次韻李大著春日雜詩十首
[宋代] 喻良能
借居仍種菊,往往似天隨。
日味三春酒,燈明午夜棋。
閒臨永和帖,細誦建安詩。
潦倒同中散,歡欣似啟期。
次韻題琴譜三首
[宋代] 汪炎昶
競夸珠貝溢吟編,豹管微窺惜未全。
月瑩寒光磨曉鏡,風鏗逸調脆秋弦。
才惟漸少逾堪愛,詩不須多貴可傅。
囊裹新篇還有幾,不妨容我嚖蜩蟬。
蕃近有鄙句簡諸公而廣文先生專以見貺盛意自
[宋代] 趙蕃
居然自駑驥,陋矣說玄黃。
章貢昔連地,沅湘今一鄉。
談端驚絕倒,詩學味尤長。
對月他時白,披風此日涼。
夢放翁為予作貧樂齋扁誠齋許畫齋壁予本無是
[宋代] 方岳
晴窗欲曉鳥聲春,喚起藜床入定身。
老去不知三月暮,夢中親見兩詩人。
鷓鴣天
[宋代] 韓玉
愛日烘晴旬日間。謾邀朋輩為躋攀。無窮望眼無窮恨,不盡長江不盡山。
星點點,月團團。倒流河漢入杯盤。飽吟風月三千首,寄與吳姬忍淚看。
季弟黃巖任滿大人率家眾先歸作詩見示恭次元韻
[宋代] 孫應求
長拘棲寓季微官,攜杖扶車愧二難。翹首云山魚雁遠,關心歲月骨毛寒。
方來負米還為養,未遂承顏數問安。何日庭前環戲綵,共馨夕膳潔晨餐。
題彭澤縣尉廳林壑之勝
[宋代] 葉適
彭澤西山天秘惜,淵明未敢發幽緘。
始從石尉兼王尉,洗出前巖到后巖。
也只暫時供步履,可能終老卸朝衫。
應須卻誦歸來句,重把家園草自芟。
金剛隨機無盡頌·法界通花分第十九
[宋代] 釋印肅
樵唱牽漁唱,川陸無間障。
兩個且無聲,佛在舌頭上。
慧聚雜題 素琴堂
[宋代] 李乘
長官發已星,強持牧羊箠。故山荒草堂,為貧不知恥。
袞袞敲樸庭,纓裾漬塵滓。子賤敬可高,七弦不離指。
今日到僧房,陰森翠堆幾。數拳解巑岏,一泓粗清泚。
瑞草不知名,芬我勝蘭芷。天籟更自然,世音亦何俚。
長官趣如何,依稀琴在此。返思子賤琴,未免尚宮徵。
彈與不彈間,一切聊爾耳。兀坐縱無言,湯湯寓流水。
次陸務觀韻寄王景文一首
[宋代] 王阮
朔風搖楚水,國步益艱辛。
往事忽成夢,逆胡何日臣。
凡今天下士,皆昔座中人。
尚被中原發,煩君與正巾。
謝鐘離中散惠草書
[宋代] 郭祥正
丈人行草天下無,體兼眾善精神俱。少年弄翰今懸車,一幅不博千明珠。
墨池翻瀾化鯨魚,老木半折傾藤枯。霜天一陣來雁鶩,荒陂數點眠鷗鳧。
換鵝瘞鶴雖已矣,折釵劍舞成須臾。心通造化乃神速,伯英懷素真其徒。
邇來作我醉吟贊,寶藏二妙歸江湖。要將垂法數百載,摩挲青玉親傳模。
丈人善吟仍善奕,名譽豈止專能書。名譽豈止專能書,皎如浩雪盈冰壺。
題蘇東坡木石圖
[宋代] 米芾
四十誰云是,三年不制衣。
貧知世路險,老覺道心微。
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
欣逢風雅伴,歲晏未言歸。
乙卯七月庚子魁祀禮成同舍諸新元相與宴擬鹿
[宋代] 姚勉
四州八邑此同窗,鏗石鏘金日擊撞。
鵬翼相將摶北海,龍頭更奪過西江。
蒿蘋是日開先宴,萸菊他時捷各邦。
橫浦自期吾豈敢,玉山對策又無雙。
二十九日出暗門循城至北關登舟
[宋代] 項安世
籃輿出郭轉墻隈,欲老芙蕖盡意開。
天氣已涼猶索熱,官身得去未忙回。
舟行何物非詩句,病后無情是酒杯。
一笑團欒今在目,細挑燈火話蓬萊。
明日觀孤寂詩不覺大笑作長句自解
[宋代] 陸游
獨處將如長夜何?直將寂寞養天和。
愛身不惰如懷璧,守氣無虧似塞河。
塵篋空存獲麟筆,煙陂嬾和飯牛歌。
年來勛業君知否?纛下新降百萬魔。
和晏子忠
[宋代] 吳泳
每逢耆舊問,夸說太平年。
橘柚三冬富,荷花萬頃聯。
斷巖書姓氏,勝跡已蹄筌。
群盜方如蝟,渠鞭恐著先。
秋屏
[宋代] 周弼
好山多變態,排列在檐楹。
平熨澄江練,橫鋪列嶂屏。
石煙寒繞寺,山雨暗離汀。
有意攜溪枕,眠看直到醒。
彭門書事寄少游 其二
[宋代] 釋道潛
戲馬臺邊駐馬蹄,回廊曲院總攀躋。秦郎前日曾來否,試拂凝塵覓舊題。
尤溪縣之南李花千樹無一雜木春時嘗飲其中酒
[宋代] 朱槔
橋外茅茨好,相過問酒錢。
李花今若此,白發自茫然。
落日云千步,春風雪一川。
明朝記來處,石澗響濺濺。
甘州(題曾心傳藏溫日觀墨蒲萄畫卷)
[宋代] 止禪師
相不勞、添竹引龍須,斷梗忽傳芳。記珠懸潤碧,飄搖秋影,曾印禪窗。詩外片云落莫,錯認是花光。無色空塵眼,霧老煙荒。
一翦靜中生意,任前看冷淡,真味深長。有清風如許,吹斷萬紅香。且休教夜深人見,怕誤他、看月上銀床。凝眸久,卻愁卷去,難博西涼。
和芥庵韻
[宋代] 陳耆卿
孟軻談一本,孔子號無我。
圣賢超警趣,不作流俗墮。
故能貫堪輿,中立而不頗。
黃冠宗無為,衲子只打坐。
言若高峭甚,又與圣賢左。
須於真實處,大海穩扶柁。
須於疑似間,曲戶牢著鎖。
世道震遂泥,人心履俱跛。
競作夔憐蟀,徒勞螟祝臝。
芥庵之心鏡,淵珠光徹顆。
常時足歡娛,此日類坎軻。
乃能貞其頤,不為名利雜。
敲棋聲落枰,哦詩氣摧垛。
此外澹一視,泰山如草蓏。
未妨師孔孟,匪涉佛老情。
汩余抱孤戇,匪惟縶庸瑣。
涉世雖云闊,詣理猶未妥。
正性水下月,邪焰風中火。
因子當自強,朝聞夕死可。
南鄉子(今年重九,知命已向成都,感之,次韻)
[宋代] 黃庭堅
招喚欲千回。暫得尊前笑口開。萬水千山還麼去,悠哉。酒面黃花欲醉誰。
顧影又徘徊。立到斜風細雨吹。見我未衰容易去,還來。不道年年即漸衰。
連雨偶成二首
[宋代] 蘇籀
愚翁夸甫骨應寒,宇宙因誰危與安。
治道灼知斯鞅妄,中興竊擬導安難。
文章一伎真何益,得失他年極易觀。
私喜崔駰薄班固,繆賢朱博毀師丹。
送李運使學士赴闕十詠 其一
[宋代] 趙抃
懿識本天資,長才繼者誰。漕舟逾萬計,實廩近千斯。
入境喧輿頌,還鄉結主知。上方思柄用,何惜告謀惟。
和柳郎中舒州潛庵二首
[宋代] 張耒
浪走塵埃竟未甘,仙郎六十制潛庵。
門前山色云侵坐,峰下秋光水滿潭。
野鶴避人巢古木,清猿乘月嘯寒巖。
從今不作軒裳客,多買煙霞未是貪。
寄睦州蘇長使君
[宋代] 張伯玉
闊步曾飛到廣寒,一麾聊頓野云間。
虬蟠澗底未失水,鶴在籠中且看山。
舊日笑談猶壯否,近來書信亦稀還。
嚴灘桐嶺宜秋醉,卻恐才高不奈閒。
采蓮舟
[宋代] 許及之
擬倩誰家女,相呼去采蓮。丁寧欸乃曲,隨意媚晴川。
恭南道中有感
[宋代] 晁公溯
西風夜驚林,木葉下寒浦。
大江未收潦,黃流尚奔注。
起看曙光開,忽已暗煙霧。
靄靄空谷云,冥冥秋江雨。
昏霾天際山,暝入云間樹。
跳波亂沸白,行旅皆斷渡。
況復悲遠行,扶疾在道路。
嚴程不可緩,端為斗米誤。
有田儻可歸,破甑誰復顧。
酬通判楊殿丞名霖巖洞
[宋代] 邵炳
云峰千仞對吾廬,洞古名新郡守書。
須信神靈知受賜,先興霖雨遠隨車。
燕子虛贈李清墨乞予詩試墨作七言謝之
[宋代] 洪朋
黟川諸李今寂寞,潞州殘圭大不惡。燕侯固窮亦好事,探囊持贈意不薄。
眼明見此陳家玄,徑呼毛穎作七言。故知身外俱長物,子墨客卿聊忘年。
讀史有感
[宋代] 陸游
不肯低頭就世事,亦不作牋與天公;惟須痛飲以醉死,亂山深處聽松風。
和圣俞農具詩十五首 其十 耒耜
[宋代] 王安石
耒耜見于易,圣人取風雷。不有仁智兼,利端誰與開。
神農后稷死,般爾相尋來。山林盡百巧,揉斲無良材。
題姚顯叔南嶼書院
[宋代] 戴復古
朝夕置身書卷間,紛華滿眼幾曾看。
山林不受塵埃涴,屋宇無多氣象寬。
立腳怕隨流俗轉,留心學到古人難。
漫山桃李爭春色,輸與寒梅一點酸。
寄竹隱先生孫應時
[宋代] 劉過
蘇州酒滴如真珠,公能醉之酒百壺。
得間政恐不來爾,來則倒屣相與俱。
江山繞樓詩句好,奔走萬變同馳驅。
大書小草各有能,雷雹震耀鶯花姝。
當其半醉尚醒在,宛若處女未嫁夫。
杯行到手湖海歇,翻覆云雨來須臾。
義這屈使坐北面,命騷如役仆與奴。
角巾斜飄鬢毛出,筆墨顛倒衫袖烏。
回旋左右如有礙,歸路不記長須扶。
賓儕指摘士竊笑,亦有好事描為圖。
或云先生郁於用,浮深欲以酒自娛。
實非能飲姑好客,不時斗酒由人須。
若予乃是真飲者,糟丘日日鄉無何。
斂藏窮達付之酒,不以禮法自束拘。
情歸一真舉無偽,滑稽玩世為通儒。
飲與不飲無不可,醉醒醒醉同一區。
癡人之前莫說夢,夢中說夢愈闊迂。
客來輒飲飲輒醉,此其所以為竹胡。
不然他人豈無酒,欲去此腳自懶趨。
計公之客日百數,結束冠帶紛座隅。
欲言喉牙物如梗,中懷腹非外示愚。
不如鄙性好誠實,退無取議進不諛。
歐公自愛曼卿放,昌黎亦喜劉叉粗。
滿城風雨重陽近,黃共籬落金英敷。
山高凜風吹客倒,公樓雖小主者殊。
狂當相就取一醉,有酒飲我無酒酤。
此即雖狂亦可喜,我去俗子疇當呼。
世無人兮亦已久,公不容我誰容乎。
次韻季共月夜見懷竹坡用子紹韻 其七
[宋代] 周紫芝
鉛刀不可切堅玉,敝筐豈能持大屋。強驅跛鱉當前鋒,看公詩成如破竹。
奉和御制天書道場觀神雀
[宋代] 夏竦
齋明尊寶箓,祇肅建真場。上帝靈心顯,中宵瑞羽彰。
入豐慚美應,上雍喜嘉祥。彩仗留輕跡,彤霞混葆章。
乍沖香馥郁,高映繚熒煌。云漢敷宸唱,繁禧浹萬方。
偶成
[宋代] 詹初
何須身外更求榮,榮在吾身爾自輕。
但得仁榮真尊爵,榮華世上總虛名。
酬金華山人春日見寄之什
[宋代] 文彥博
漠漠鮮云習習風,谷鶯嬌囀小園中。謝塘初長如裀草,湘渚難留避弋鴻。
輕雨落花紅撲地,惹煙垂柳綠縈空。尋芳好伴高陽侶,深憶東山采藥公。
新橘
[宋代] 梅摯
千頭霜熟摘來新,包貢虔修望紫宸。
他日功成許高退,社中還結素封人。
偈頌四十一首
[宋代] 釋普寧
金烏急,玉兔速成,
百歲光陰一瞬息。惟有拄杖子,
硬葛狚,黑粼皴,
勿變遷,無面目。
三月護生,九旬禁足。
酌然使得十二時,不被十二時催促。
任他門外紅塵擾擾,來往憧憧,
肥馬碌碌,瘦馬碌碌。
驀然翻變化為龍,為雨為霖俱莫測。
病中謝親友四首 其二
[宋代] 俞德鄰
生平性嗜客,病不廢應酬。終然瘦骨立,欲語氣不收。
客多語嘈雜,兩耳鳴啾啾。登床就偃息,客語或未休。
客意豈不佳,而我自作憂。奈何坐客去,床下多斗牛。
過揚子江心
[宋代] 文天祥
渺渺乘風出海門,一行淡水帶潮渾。
長江盡處還如此,何日岷山看發源。
寒山拾得贊
[宋代] 釋智遇
帚柄不忘,寸心未息。
冷眼看人,多少荊棘。
咄哉遣棄小兒,豐干草里拾得。
齋中雜興十首以丈夫貴壯健慘戚非朱顏為韻
[宋代] 陸游
昔我自蜀歸,耆舊已凋喪。
後來二三公,尚慰天下望。
千里一紙書,殷懃問亡恙。
嗚呼亦已矣,遺語寄悲愴。
我亦迫桑榆,便恐無輩行。
夜窗對青燈,力憊心尚壯。
送胥平叔太博通判湖州
[宋代] 梅堯臣
依依堤邊柳,泛泛水中舟。
舟行無遠近,柳影不隨流。
東風欲粉絮,相逐江上頭。
正見鮆魚來,貫條尾修修。
使斫橫刀膾,便銷千里愁。
檣端燕暫語,即飛入高樓。
樓上饒客飲,共候風色柔。
明朝同掛帆,直過南徐州。
吳地多平湖,纜柂明鏡秋。
芙蕖拂雨舷,女艇花底謳。
不羨乘五馬,卻逢羅敷羞。
此官當此時,莫憶塵中游。
次韻答鄰友況六首
[宋代] 戴表元
十百瑯玕接屋山,麥花淡白菜花斑。
村園富貴誰消得,更看溪南墨牡丹。
寄呈察推二兄廷直
[宋代] 黃公度
尺素書憑雁足傳,側身吟望楚江邊。
關山去我仍千里,風月思君閱二年。
蓮幕宦情今好在,莆川春色故依然。
相逢若問官閑事,為道粗裘飽晝眠。
讀東方朔傳
[宋代] 呂南公
武皇肆荒惑,公卿噤忠齦。先生有直舌,談笑開吾君。
董偃不敢怨,壽王誰與伸。堂堂補袞心,不厭犯怒頻。
豈不顧仕養,崇卑位泥云。恥同高論儒,瑟縮憂烹焚。
賢人事昏主,獻替視所因。不爾朝野間,誰非愛其身。
彼哉下世士,所見異吾聞。丑謬無不為,乃思謗遺塵。
國風歌善戲,孔圣許狂人。何嫌班孟堅,區區記馀芬。
題君山觀招真閣六首
[宋代] 李呂
雙蔓正排空,云是玉真府。
采芝何許入,忽此駕修羽。
雁山總題此山本朝方顯 其二
[宋代] 戴復古
幾山兼幾水,更有幾煙霞。不立仙人宅,都為釋氏家。
賓秋多少雁,報曉一雙鴉。有此山林勝,如何在海涯。
七夕
[宋代] 范鎮
翠幕瑤梯百尺樓,樓前星斗自悠悠。天家仙會能多少,未到平明已別愁。
今朝秋氣蕭瑟不意海棠再開因書二絕期如事者
[宋代] 程敦厚
曾逐狂飚取意飛,一時春色便依稀。
舊叢還有香心在,卻被西風管領歸。
慈孝寺送顧待制次韻和孔舍人
[宋代] 劉攽
丈夫老益壯,鬢毛豈知秋。多君志慷慨,不避千里游。
躍馬過黃河,北視三四州。要官在東序,河圖間天球。
古來功名人,未就不肯休。譬如鑿空使,尚致安石榴。
況今南畝民,往往東西流。還定安輯之,千倉仍萬辀。
依韻和元參政祈雨
[宋代] 陸佃
剪爪七年矜久旱,齋心三月愧疏云。地鐘潤澤來耕壟,天借清涼入繡紋。
常膳鼎寒搖萐莆,正衙爐煖和蘭薰。越裳會見朝丹闕,共識中原有圣君。
元豐己未三院東閣作·元豐戊午夏予尹京治陳
[宋代] 蘇頌
縱出由來古有誅,徇私無實荷寬紓。
已知公冶本非罪,免似鄒陽更上書。
刀筆任從文俗議,風霜方識憲臺居。
自慚衰拙將何用,學術無堪政事疏。
趙成子
[宋代] 薛師石
早年名字諸公并,唯有清聲獨至今。
辭卻雙旌更何事,自扶靈壽欲閒吟。
病來便作云歸岫,死矣猶如鶴在陰。
終始哀榮了無恨,只愁塵鏁匣中琴。
宜樓晚望
[宋代] 錢時
宜樓望芝山,淺淺平林出。
芝山望宜樓,隱隱蒼龍脊。
樓中妙景山不知,山外有山樓不宜。
老眼西風沒疆界,一時傾入囊中詩。
朝中措·楊花繞晝暖風多
[宋代] 王玉
楊花繞晝暖風多。晴云點池波。戲數翠萍幾靨,零星未礙圓荷。軟人天氣,半如溽暑,半似清和。說與香篝緼火,酒痕梅卻衣羅。
疏山舟中聯句
[宋代] 白玉蟾
山影臥寒碧,波光搖虛空。棹凌千頃月,帆鼓一天風。
列岸萬絲柳,遙岑數粒松。詩魂混雁鶩,草圣驚魚龍。
夢斷江樓笛,吟馀煙寺鐘。電華飛我劍,虹暈掛吾弓。
清嘯騎汗漫,朗吟泛冥濛。誰云澤國小,樂亦在其中。
大維那求頌
[宋代] 釋可湘
仰山推枕玩嬌兒,等是機前展大悲。
何必換頭呈素面,重堆脂粉畫蛾眉。
會新第進士和陳振享韻
[宋代] 袁說友
梧桐風細月將樓,猶得公余款俊游。
喜入芳樽涼徹夜,風生綺席氣橫秋。
兩魁前躅高三輔,八雋飛觴照一州。
屈指吳門多盛事,眼看勛業佐宸旒。
王巖起樂齋
[宋代] 曾幾
歡悰挽不來,愁思推不去。
達人方寸地,固自有樂處。
得非山林歟,或用詩酒故。
一朝不在眼,便覺少佳趣。
人言顏子樂,瓢飲映蔬茹。
何曾夢見渠,浪自起欣慕。
此君與天游,于物初不寓。
攜持小齋名,扁榜隨所住。
要知真樂事,未省離跬步。
我亦欲睎顏,從君尚能屢。
兵部學士移鎮昭潭
[宋代] 宋祁
檣拂南云艤帛蘭,再麾湖外嘆違顏。
封君比籍千頭橘,瑞祝標祠九向山。
迎吏出郊驅駑箙,齊兵下席掩刀環。
漢條緩布褒書降,后乘蒸青幾兩還。
承劉學錄示三山佳詠兼欲下旬仙鯉湖宿約以詩
[宋代] 陳宓
誦君盈軸三山詠,喚起前回二紀游。
老我無因重一到,時將佳句洗昏眸。
趙清獻勤潔帖贊
[宋代] 岳珂
為御史而稱其鐵面,宜筆力之健。
尹成都而琴鶴以行,宜字體之清。
書法何出,心即其物,可以比魏公之笏。
建劍風土
[宋代] 陳藻
瞰水比連閣,開山上下廬。
四時篁有筍,兩岸鱔多魚。
白苧男抽肅,新絲女卷舒。
吾曹嗟跋涉,不合早看書。
步蟾宮
[宋代] 晁端禮
昨宵爭個甚閑事。又不道、被誰調戲。任孜孜、求告不回頭、誚滿眼、汪汪地淚。
奴歌一向不賭是。算誰敢、共他爭氣。且偎隨、須有喜歡時,待款款、說些道理。
七月二十一日重過贛灘十絕句 其一
[宋代] 徐鹿卿
矯矯雄張虎欲奔,低低蹲伏雁成群。丁寧莫礙行舟過,喚作長生萬石君。
過烏石大小二浪灘,俗呼浪為郎,因戲作竹枝
[宋代] 楊萬里
灘聲十里響千鼙,躍雪跳霜入眼奇。
記得年時上灘若,如今也有下灘時。
西昌陳誠之送黃樓芍藥仍枉長篇老懶不能次韻
[宋代] 周必大
芍藥名先記鄭風,那因嘉木辨雌雄。
姚黃后出今亡矣,合把黃樓列上公。
讀嚴光傳二首
[宋代] 劉克莊
一棲巖壑一沖霄,冠履聯翩建武朝。
招得故人來話舊,也呼文叔作唐堯。
詠裕老庵前老松
[宋代] 王韶
綠皮皺剝玉嶙峋,高節分明似古人。解與乾坤生氣概,幾因風雨長精神。
裝添景物年年換,擺捭窮愁日日新。惟有碧霄云里月,共君孤影最相親。
寄李舒州二首
[宋代] 趙蕃
剩欲寄書兼寄詩,病余殊覺不能支。
西山南浦風前恨,皖水灊山天外思。
四海舊知寧我識,百年深契舍公誰。
自違門第秋重老,華發蕭蕭異別時。
又和暮春蠶市
[宋代] 范純仁
古祠幽邃錦城隈,千騎歡游宴席開。盡日風光隨綵旆,一方民樂在春臺。
江頭佛寺藏深竹,郊外人家蔭綠槐。已奉更書催別緒,肯辭清賞屢追陪。
胡邦衡賦琉璃燈簾詩次韻
[宋代] 周必大
雞林空詫夜明簾,鰲禁曾迎金炬蓮。
卻向江城度元日,同看燈箔樂新年。
盤紅坐覺光如晝,鞍白端令意欲仙。
歸對短檠惟寂寞,酒醒漏永不成眼。
醴陵道中
[宋代] 趙汝鐩
入得湖南界,皆嫌堠子長。
煙巖松葉暗,風陌稻花香。
橋斷人迂路,車鳴水卷塘。
宿程雖不遠,木杪已斜陽。
秋夜露坐偶作
[宋代] 曾鞏
白云飛尚低,清露泫猶早。風來亦依微,濁暑焉得掃?
客堂虛四楹,灑水恨枯槁。喜茲宵漏初,露坐散襟抱。
河明帶飛觀,月白通馳道。顧眄塵慮銷,瓶泉謝頻倒。
恨無同聲人,詩義與探討。踟躕拂方床,歸臥夢亦好。
王提舉閤政錢夫人挽詩 其二
[宋代] 趙善括
山敞神仙宅,人辭富貴家。靚容深莫識,清節瑩無瑕。
蚌脫珠方璨,椿靈桂始華。他年容萬馬,今日送千車。
同魯直和普安院壁上蘇公詩
[宋代] 晁補之
畏暑聊尋寺,追涼故遶池。
雨園鳩喚婦,風徑燕將兒。
散篆縈簾額,留云暗井眉。
龍蛇動屋壁,知有長公詩。
在北題壁
[宋代] 趙佶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南無雁飛。
分類標簽:抒情思念國家悲傷
題竹和東坡韻
[宋代] 李甲
翠葉彤竿已占先,湘云千疊勢爭翻。
野夫不識天人面,知是虞皇第幾元。
歲暮吟
[宋代] 邵雍
世上紛華都不見,眼前惟見讀書尊。百千難過尚驚惕,三十歲前尤苦辛。
少日只知艱險事,老年方識太平身。家風幸有兒孫繼,足以無心伴白云。
鳳凰臺上憶吹簫
[宋代] 晁補之
才短官慵,命奇人棄,年年故里來還。記往歲、蓮塘送我,遠赴荊蠻。莫道風情似舊,青鏡里、綠鬢新斑。佳人怪,把盞為我,微斂眉山。
從來嗣宗高韻,獨見賞,青云敻絕塵間。謾回首、平生醉語,一夢驚殘。莫笑移花種柳,應備辦、投老同閑。從枯槁,松檜耐得霜寒。
留金陵送畢功大州判歸 其二
[宋代] 朱升
醅芽茶觜挹流泉,人世紛紛我是仙。客里自悲還自釋,歙山享用已多年。
范蜀公挽詩
[宋代] 李廌
關雎久盈耳,魏闕亦游心。
不廢江湖樂,親調鐘磬音。
九重初擊拊,千代正哇淫。
器在人亡矣,哀哉淚滿襟。
送沈侍郎二首 其二
[宋代] 王阮
重入脩門已有期,趣裝聊此著征衣。帝思宣室名儒對,人喜玄都舊客歸。
高節不難全晚歲,亨途未必盡危機。愿公且為蒼生起,莫向苕溪戀翠微。
元日馬上二絕
[宋代] 范成大
泥絮心情雪樣髯,詩囊羞澀酒杯嫌。
年來萬事都消減,惟有床頭歷日添。
題芳洲詩集 其一
[宋代] 馬廷鸞
采采芹甘不自謀,慇勤直欲奉王羞。可憐斜日三千字,曾獻當年十二旒。
次韻李道士觀南山三首 其二
[宋代] 張綱
山似圍屏六曲開,小溪如帶傍山來。結廬溪北對山住,俗駕何妨且勒回。
南園偶題
[宋代] 王禹偁
天子優賢是有唐,監湖恩賜賀知章。
他年我若功成去,乞取南園作醉鄉。
頌古十五首
[宋代] 釋慧遠
你愛我笊籬,我愛你木杓。
主山才放高,案山又岌嶪。
居士大同師,將錯便就錯。
歸去來兮天地寬,一對鐵槌何處著。
東流頓令罷官阻風示文有按風伯奏天閽之語答
[宋代] 王安石
令尹犀舟失去期,憮然憑幾占文移。
勸君慎莫讒風伯,會有開帆破浪時。
縣齋秋懷
[宋代] 程公許
云濤扶胥口,煙雨匯澤涯。
知心隔湖海,悠悠我之思。
玉堂真學士,衡門且棲遲。
那知古渠陽,無地逃駭機。
昔在戶洪崖,風騷屹相推。
道遠苦莫致,孰與一解頤。
皎皎彼白駒,空谷誰縶。
吉士國元氣,須造須扶持。
彭及之邀吳仲源楊公濟與某夜會望湖樓獨某后期為關所隔偶成四
[宋代] 強至
月底云樓一水湄,天光湖色兩琉璃。樽前更坐清風客,筆下爭翻白雪詞。
物外骨毛應自爽,世間笑語不容追。千年庾亮胡床后,此興今人亦未衰。
論語絕句 其三
[宋代] 張九成
雖然此影不離形,莫向形中便認真。形影兩亡都不見,當于此處認斯人。
代顏圣聞次韻即事
[宋代] 釋紹嵩
渡口水流急,憑欄凝睇勞。
遠山楓外淡,矮竹苣邊高。
古來叢青藹,鳊魚噀白濤。
幽閑無個事,痛飲讀離騷。
次韻國村送游黃山之作二首
[宋代] 李彌遜
雅道於今久寂寥,規橅君肯到祈如。
鯨牙浪闊傾三峽,鵬背云高負九霄。
但覓圖書供閉戶,不憂勛業誤題橋。
七言起我黃山興,若第詩功不愧蕭。
久雨妨於農收,因訪子上有嘆
[宋代] 楊萬里
君能過我意殊傾,我每看君腳便輕。
若為泥涂斷還往,端令老病底心情。
未霜楊柳秋猶碧,既雨芙蓉晚更明。
旱歲嫌晴不嫌熟,今年教熟不教晴。
水調歌頭 懷山中
[宋代] 徐沖淵
窮達付天命,生死見交情。人今老矣,□□狗茍與蠅營。
贏得一頭霜雪。閑卻五湖風月。鷗鳥負前盟。顏厚已如甲,太息誤平生。
初宿東閣追憶文簡丁公作
[宋代] 宋祁
辭閣玉堂東,依然昔所從。
舊池空嘆鳳,殘友不成龍。
制藁流塵積,磚花駁鮮重。
過車三步約,何日酹塋松。
還三嵎先寄舍弟
[宋代] 李新
客宦乘流同木偶,入村隨俗自猴冠。
鴒飛原上正相應,豆泣釜中當少寬。
貂闕長憂狗尾續,客來應借鳳毛看。
隴西衣缽傳無盡,熟看群兒現宰官。
白石潭
[宋代] 薛紹彭
輕舟系石依蒹葭,春后清江便是家。
蓬底爨煙將稚子,共攜漁網曬晴沙。
題天柱山
[宋代] 羅適
孤峰插太清,天柱此垂名。造化功成后,乾坤賴不傾。
夜星千栱小,秋漢一梁橫。欲問登臨處,重梯四面生。
童丱須知 君臣篇
[宋代] 史浩
渾沌判天地,高卑未相親。三才欲通貫,中間須有人。
人最靈于物,民至愚而神。天地寄聰明,動靜必相因。
飽食無用心,蚩蚩禽獸均。逸居茍不教,焉能敘彝倫。
天地憫此類,是故立君臣。君以圣居上,發政先施仁。
臣以賢作輔,法度期持循。圣賢適際會,利澤漸無垠。
君或肆酷虐,百姓皆顰呻。君或用忠恕,四海熙如春。
臣或進諂諛,陂僻正路堙。臣或善諫諍,君子之道伸。
所以委質者,恭敬日恂恂。權倖不敢附,賄賂不足珍。
窮達自有命,烏可毀天真。挺然秉中正,于以奉咨詢。
言必稱堯舜,孟氏醇乎醇。從容引當道,納誨每諄諄。
君如語好貨,公劉道可遵。居行有積裹,王業肇于豳。
君如語好色,太王愛妃嬪。當時無怨曠,后效應騶麟。
見牛未見羊,王政此問津。今樂猶古樂,樂在同乎民。
卒令歸正道,何必批逆鱗。拳拳愛主心,曾莫懈昏晨。
謀猷入以告,歸美法君陳。善則君所有,過思已自新。
況乃有幾事,不密則失身。但能持此戒,何愧古臣鄰。
漢唐德既衰,風俗愈不淳。上下懷猜貳,相視如越秦。
上固好自用,下亦非同寅。充員茍爵位,責效蔑涓塵。
朝居廊廟上,暮不齒簪紳。嗚呼君臣間,何乃如參辰。
恭惟我清朝,一德格穹旻。起喜歌聲洽,恩覃率土濱。
答尤溪趙廣文
[宋代] 劉克莊
怪來喜事上雙眉,袖有恬軒老子詩。
幾個□□□□斷,十年長敢比肩隨。
古耆舊傳猶堪續,今少微星更是誰。
笑殺太清劉管轄,此冠不掛待何時。
渡淮
[宋代] 范成大
船旗袞袞徑長淮,汴口人看撥不開。
昨夜南風浪如屋,果然雙節下天來。
和張器先十絕
[宋代] 楊萬里
我自窮愁坐綴文,何堪見子可憐生?
兩窮政好同詩社,一戰猶須債酒兵。
春日田園雜興
[宋代] 楊舜舉
露畦煙陌裹,名利等秋豪。
引犢隨牛放,祈靈望貢繅。
和根挑齊菜,帶葉摘櫻桃。
讀罷歸來賦,臨風欲和陶。
呈辛稼軒
[宋代] 劉過
閉門翹足觀山睡,松檜郁然云氣高。
說夢向人應不信,碧油幢下有旌旄。
次韻劉子厚人日立春
[宋代] 程洵
流光馳兔烏,弱質感蒲柳。新年有樂事,菜羹侑甘酒。
楚俗本自佳,顏巷敢嫌陋。陶然為一醉,闊步無何有。
畫屏貼綵人,赤牛負土偶。誰能效兒童,剪飾較妍丑。
城南有佳士,避世不回首。詩成試問之,如此近道否。
鈍根君勿嗤,著語不敢茍。
送大淵宰安溪七言三首 其一
[宋代] 劉克莊
御階人看放班回,誰記乾淳舊事哉。進卷已嘗觀所主,聞弦上欲老其才。
割雞必待民謠著,峨豸多由縣譜來。莫道勝流俱不屑,艾軒做了到誠齋。
漫興 其一
[宋代] 鄭樵
野鳥日啼戶外,涼風時入簾間。老夫夢后攲枕,稚子病中解顏。
九江庾樓作
[宋代] 章采
去晉千年后,風流尚庾郎。
地收三楚大,天過兩淮長。
北望驚塵暗,西歸短發蒼。
空留江上月,夜夜照興邙。
結架思梁日,登臨憶漢年。
佳游驚我老,孤思為誰牽。
春水江湖大,夕陽天地偏。
萋萋青草外,何處是秦川。
溪石呈李思道
[宋代] 高質齋
共坐溪邊石,溪清心自涼。
魚驚煙艇過,鷗笑野人忙。
細草侵衣綠,飛花點鬢香。
東風塵暫息,拍手送斜陽。
簡翁都官
[宋代] 曾鞏
倦游公府曳長裾,笑上扁舟指舊廬。
自有文章真杞梓,不須雕琢是璠歟。
浮蛆滿甕嘗春酒,垂露臨窗理索書。
況得君賓同壯節,一鄉清問更誰知。
觀山四首
[宋代] 陳造
每從迫隘面孱顏,劣比緣墻見髻鬟。
好在此亭同把酒,與君全體看南山。
題劉知宮愚圃三首 其一
[宋代] 王炎
蝸角橫戈不解,羊腸覆轍相尋。爭似藏明納智,淡然高臥山林。
田園吟
[宋代] 戴復古
自古田園活計長,醉敲牛角取宮商。
催耕啼后新秧綠,鍛磨鳴時大麥黃。
桐樹著花茶戶富,梅林無實秫田荒。
狂夫本是農家子,拋卻一犁游四方。
次韻斯遠入城見迎
[宋代] 趙蕃
舟才汭口過,山已鵝湖出。
檣隨鴉鵲興,纜與鷗鷺夕。
青青玩魚藻,爛爛數灘石。
經行盡吾舊,佳處悉不宅。
有身漫漂流,有志空郁積。
題詩喜將見,重子深垂憶。
吾儕信老大,觸事異疇昔。
君能師友偕,我愧灑掃役。
歲月又何如,駸駸戒輕擲。
絕知
[宋代] 羅與之
羈旅日騷騷,人間事若毛。絕知操筆誤,深羨把犁高。
百歲才能幾,終朝強作勞。虛名竟何益,肯把換蒲萄。
賀王委發提舉掛冠
[宋代] 姜特立
明主尚書識履聲,君持閩節復儀形。
八年可仕不謀祿,七秩及時斯引經。
肯把清名夸薄俗,只將厚德養修齡。
新詩祖送三千首,疏傅當時得寧馨。
訓世孝弟詩十首 其十
[宋代] 邵雍
子孝親兮弟敬哥,丈夫休聽室人唉。眼前金帛毋嫌少,膝下兒孫不厭多。
但得家和貧也好,若教不義富如何。王韓孝友垂青史,子孝親兮弟敬哥。
念奴嬌·早春時候
[宋代] 姚述堯
早春時候,占百花頭上,天香芳馥。寥廓寒分和氣到,知是花神全毓。獨步前林,挽回春色,素節輝冰玉。悠然一笑,便應掃盡粗俗。最愛瀟灑溪頭,孤標凜凜,不與凡華逐。自是玉堂深處客,聊寄疏籬茅屋。已報君王,為調金鼎,直與人間足。更看難老,歲寒長友松竹。
秋日即事八首
[宋代] 郭印
風到秋宵特地涼,臥看斜月半侵床。
來寒往暑誰能問,歸燕賓鴻各自忙。
九月十二日入南山憩一民舍冒雨炙衣久之
[宋代] 張耒
石棱如刀不容步,上挽垂藤下無路。
風寒雨滑徒旅愁,舍馬杖藜泥沒屨。
躋攀顛墜不容發,目眩心寒驚反顧。
亦知垂堂有遺戒,身仰微官欲誰愬。
蕭蕭茅屋映絕壁,門外汩汩清泉注。
解衣就火不能暖,旋拾山薪伐溪樹。
山翁生未食醯醢,脫粟寒蔬度朝暮。
人間平地固不少,何用崎嶇守磨兔。
秋聲四起山靄夕,壞屋疏籬睡無處,
披裘結束相勸歸,過盡重云下山去。
傷春詞
[宋代] 陳棣
春風兮颸颸,春日兮遲遲。
草木秀兮原野,蘭茝芳兮水湄。
美人去兮何所,白云深兮莫窺。
望極浦兮掩淚,倚危檻兮懷思。
囁嚅兮鳦語,連娟兮蝶飛。
感微物兮靈偶,私自憐兮芳時。
玲瓏兮瓊佩,沉寂兮蕙幃。
對芳時兮太息,豈獨凜秋兮足悲。
香消悴兮□鸞鏡,愁委積兮堆蛾眉。
登山臨水兮有蘭夢,斷雁沉魚兮無錦詩。
鶗鴂鳴兮眾芳衰,春冉冉兮不可羈。
人生行樂兮將何之,王孫王孫兮胡胡不歸。
和答國鎮五絕 其二
[宋代] 歐陽澈
年時煮茗共敲冰,澡雪襟懷一種清。回首舊游渾似夢,翻慚困踣未知名。
故王氏令人挽二首
[宋代] 楊萬里
西掖梧方茂,南瀕藻巳蕪。
謝庭風絮遠,潘室月窗孤。
有訓才吾子,無人乳何姑。
吊賓成白鶴,卜地得青烏。
詠西湖十洲 菊花洲
[宋代] 劉珵
金蕊含香冒雨開,清無俗格絕塵埃。休嗟不及東籬下,也有幽人載酒來。
重九宴陳東湖亭
[宋代] 趙必象
詩成歡未盡,月下客重來。
清影共千里,寒香更一杯。
龍山秋寂寞,牛渚夜徘徊。
飲待東方白,人生能幾回。
冬日齋中即事
[宋代] 陸游
我老苦寂寥,誰與娛晨暮?
貍奴共茵席,鹿麑隨杖屨。
歲薄食無余,恨使鳥雀去。
安得粟滿囷,作粥饋行路!
河中使君修撰陸公挽辭三首
[宋代] 王安石
前旌一幅粉書名,行路知君亦涕零。
遂失詞人空甫里,謾留悲鶴老華亭。
主張壽祿無三甲,收拾文章有六丁。
歸處仙龕終不遠,新墳東見海山青。
畫魚歌(湖州道中作。)
[宋代] 蘇軾
天寒水落魚在泥,短鉤畫水如耕犁。
渚蒲拔折藻荇亂,此意豈復遺鰍鯢。
偶然信手皆虛擊,本不辭勞幾萬一。
一魚中刃百魚驚,蝦蟹奔忙誤跳擲。
漁人養魚如養雛,插竿冠笠驚鵜鶘。
豈知白挺鬧如雨,攪水覓魚嗟已疏。
句 其八
[宋代] 李清照
詩情如夜鵲,三繞未能安。
琴趣為錢唐教諭方欽賦
[宋代] 鄧林
靖節琴無弦,興來時一撫。雅趣溢沖襟,寧于弦上取。
伯牙弦上聲,遙遙在山水。向非鐘子期,此意共誰語。
聞君酷友琴,琴趣在何許。大弦奏宮商,小弦調徵羽。
羑里思文王,杏壇憶宣父。悠哉復悠哉,上溯千萬古。
山居即事
[宋代] 余觀復
密竹環茆舍,應無俗士過。
睡濃嫌日出,坐久厭塵多。
斗雀翻危葉,饑鵝唼短莎。
世涂真九曲,奔走欲如何。
以易授玭有契於予心喜而成詩
[宋代] 吳沆
早日功名世背馳,擬將文字療寒饑。
雖無杜甫驚人句,庶免淵明責子詩。
總角宜興俱脫穎,含哺應惠尚兒癡。
殷勤謝爾傳心印,解后靈椿見五枝。
花時留郡歸已初夏事六首
[宋代] 黎廷瑞
正是花時坐弗邀,出門新綠滿江臯。
池塘滟滟鳴姑惡,草樹陰陰度伯勞。
宿酒轉添胸磊磈,游絲欲亂鬢蕭騷。
西疇昨夜春膏滿,免得人間費桔槹。
溪上行
[宋代] 張嵲
垂陰覆綠波,檀欒影空注。
傍有微徑通,穿云向何處。
挽疊山先生
[宋代] 洪光基
千古精忠日月光,恨無麟筆寫堂堂。
遷家恥作梁江總,辟谷誰知韓子房。
死后十年應有待,輕生萬里故非狂。
有兒可拾江邊骨,須信人亡道不亡。
湖山把菊
[宋代] 邵棠
少時歡笑已無緣,只有清閑守暮年。
目斷遙山青不了,手挼黃菊興悠悠。
蘭芽春暖供吟佩,蘆葉秋深隱釣船。
個里生涯元自好,莫教姓字達凌煙。
偶失一丹瓢戲書
[宋代] 李流謙
誰取一瓢去,虛勞九轉功。
徵杯驚羽化,開畫嘆幮空。
已墮寧論甑,雖亡未失弓。
人間閒得喪,盡付綠樽中。
自壽安之長水
[宋代] 李復
夜宿錦屏下,曉行伊水長。
露寒荷葉紫,秋晚稻花香。
女幾仙風斷,連昌輦路荒。
二年渾作客,山驛過重陽。
上元日詣昭應宮分獻凝命殿以憲職不預班獨歸
[宋代] 晏殊
別殿香三炷,斜廊酒一杯。
官間非侍從,騎馬卻歸來。
七月十一夜涼風聚至事書懷三絕句
[宋代] 傅察
涼飚此夕何佳哉,萬里朱炎去不來。
史入離入多少恨,卻將鬼夢到陽臺。
送友人還燕然
[宋代] 耶律鑄
去年來帝闕,籬客正黃菊。今年還燕然,春光明遠目。
再三挽不留,歸心何太速。回首落花多,滿川紅簌簌。
馳驅萬里程,阿誰慰幽獨。寂寂寒山行,寂寂寒山宿。
啼鳥幾聲遲,淡煙芳草綠。東風千里人,明月半軒竹。
漢苑穴狐兔,姑蘇走麋鹿。功名半紙薄,興亡等棋局。
可笑百年身,黃粱猶未熟。不發離別嘆,不唱陽關曲。
桃李醉逢場,夕陽倒船玉。
贈寫神者
[宋代] 李軏
弄墨調朱妙如神,底能瞥見寫吾真。
丁寧骨骼從渠灣,自有書生一樣人。
奉和府判學士景彝喜雪
[宋代] 韓維
朔風收盡凍云漫,細灑狂飄入夜寒。
潤浹土膏謠萬俗,喜聞玉色舞千官。
川原誰作呼鷹出,樓觀朝宜跋馬看。
亞尹勤民流詠嘆,一章高唱掩幽蘭。
送吳襄陽換承宣使歸奉時請二首
[宋代] 項安世
去年荊府參謀去,今歲襄州太守歸。
捐我漢南江北卻,從今樂事賞心稀。
南風日日菰蒲長,秋水年年鱖鯽肥。
已斷此生湖{左氵右晶}里,鱗鴻無用到柴扉。
再疊前韻別鶴峰
[宋代] 方一夔
仙鶴來富春,造次欲手控。偶然留一吷,喚醒千年夢。
興來屢相過,小醉側春甕。笑談驚座人,輸瀉無底洞。
森然栝柏材,曾伴揚州貢。班門無棄物,一睨果奇中。
當今搆廊廟,況聞棟桴空。行看飛騰去,不待吹噓送。
我亦懶散人,箋注鄙玄眾。向何寫懷抱,清苦等吟哢。
詩來出其右,云月困朝弄。風檐數四讀,愈我岑岑痛。
復作摩天飛,不斗雞鶩鬨。何時款君門,共把果下鞚。
醉鄉
[宋代] 李新
客至終投轄,朝回詎典衣。
待眠卿且去,亟酌我將歸。
泉郡新封邑,糟丘小翠微。
離家今萬里,坐隔羽觴飛。
九月十七日夜度蔡道嶺宿彌勒院
[宋代] 朱松
月出度松嶺,露香霏羽衣。肅肅夜氣清,蒼蒼煙徑微。
川光浴秋容,蘿影掛夕輝。冰輪碾空闊,飛轍無因依。
擬掬星渚波,恐觸天孫機。偓佺何時見,沆瀣聊獨揮。
未應青霞志,即與素愿違。稍休塵外軫,憩此巖下扉。
清吟寫萬籟,妙想絕百非。不須河漢言,盡解紛華圍。
飛仙亦戲劇,玄學乃庶幾。鰲山切丹極,歲晚行將歸。
句 其五
[宋代] 李燾
平蓋神仙院,武陽山水鄉。
寄云谷瑞泉庵主
[宋代] 朱熹
憶昔誅茅日,山房我自名。風埃猶俗累,煙雨負巖耕。
多謝空門侶,能同物外情。肯來分半壑,聊爾度平生。
少待清秋日,閑尋遠岳盟。不知誰是客,一笑絕塵纓。
李英才作墨梅于天慶觀壁
[宋代] 袁說友
小折霜林半壁間,春風日日付毫端。
秋高為借橫斜影,留與吾師歲晚看。
送魏彥成赴召
[宋代] 王庭圭
一騎追鋒下九重,手持丹詔紫泥封。君王夜半應前席,郡國名高莫說功。
民吏不須留召父,朝廷久已知弱翁。還如漢室中興相,治行于今有祖風。
癭木樽
[宋代] 劉敞
先民任天真,吾得見其器。其器云如何,蓋若刳木類。
不戕生以戚,不傷材以蔽。不以遠見遺,不以枯見棄。
因其無用姿,授以有用意。取彼自然象,廓此閎然制。
豈無彫磨工,不欲敗淳粹。豈無青黃文,不欲增巧偽。
其高豈無蓋,不設簋簠制。其下豈無舟,不著雞鳥麗。
任真肆穫落,肯慕金玉貴。兒童誚敦樸,婦女驚丑異。
豈若輕薄子,形容混茲世。矜愚以相高,飾貌以自喜。
淳風陷衰薄,古道喪簡易。自非窊樽民,慎勿同一醉。
和題東湖
[宋代] 祖無擇
晴煙羃{上罒下歴}澹湖光,勢勝居然占一方。
拂水萬絲楊柳弱,倚風千蓋芰荷香。
縱游閑泛蘭舟穩,半醉狂眠石席涼。
公退每來須度日,卻疑身出利名鄉。
贈曾桑中彈琴
[宋代] 王之道
春寒沍連冬,春雪深數尺。
千門擁瓊瑰,跬步燕越隔。
朝來有情意,淡日透云隙。
殷勤貴公子,訪我跨龍脊。
登堂笑不休,為言督詩責。
君嘗許我詩,挽仰歲三易。
至今猶未償,無乃言遂食。
我老苦健忘,百不記六七。
公子誠有意,何吝話疇昔。
昔也君過我,我方事琴歷。
嘗為陽春弄,次第長短側。
君乎鐘子期,此舉不輕擲。
聞之思茫然,彷佛見擘趯。
我有朱絲弦,塵埃久侵蝕。
試煩一再鼓,助我毛穎力。
公子不我拒,抱琴枕雙膝。
須臾扣商弦,當春變秋律。
涼風著草木,離離盡成實。
我貧人不知,陋巷家四壁。
何幸空乏中,登此黍與稷。
但恐時令乖,瘡痍至生疾。
公子其反是,叩角夾鐘激。
不然總四弦,命宮以調適。
坐令景風與慶云,為福為祥遍方國。
午睡聽雨
[宋代] 樓鑰
老年樂事莫如閑,午睡醒來夢已闌。
枕上欠伸猶懶起,更聽檐外雨珊珊。
郴江百詠并序·蘇仙祠
[宋代] 阮閱
羽節云旌事已空,舊庵今在最高峰。
拂壇不見當時竹,系馬猶存舊日松。
金陵即事 其四
[宋代] 黃文雷
王謝風流自一時,長干古巷記烏衣。尋常百姓幾番換,那有當年燕子飛。
韓侍郎 其二
[宋代] 仲并
社稷中興際,朝廷憶老成。我公傳祖烈,美譽冠時評。
相業光三世,官聯且貳卿。宸心方眷倚,行慶秉鈞衡。
虞姬墓
[宋代] 饒節
風悲月黑楚歌聞,泣下虞兮夜未分。千騎星飛向前死,不知誰為閉荒墳。
郡圃春晚
[宋代] 韓琦
溶溶春水滿方塘,欄檻風微落蕊香。
盡日楊花飛又歇,有時林鳥見還藏。
沉疴不為閑來減,流景知從靜處長。
欲戰萬愁無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
送馮貫道之東川轉而之行在
[宋代] 張嵲
秋風來萬里,草木日夜凋。
屬茲憀栗時,執別在今朝。
亂離多苦辛,況乃道路窮。
若人抱奇節,勁氣千云霄。
結交二十年,途窮識久要。
間關復會面,益若漆投膠。
感深念存歿,投分忘頑囂。
汝海昔為別,盛年意氣豪。
及茲分手日,星星悲二毛。
壯心隨遇盡,曩志與時消。
別夜月皎皎,首途方迢迢。
故園不足懷,令德乃所操。
君其愛爾軀,努力熙皇朝。
百字令/念奴嬌
[宋代] 韓淲
園居好處,是古梅飛動、欺霜凌雪。底問紛華桃李態,自倚天姿明潔。城外靈山,橋頭玉水,多少佳風月。歲寒時候,南枝尤與清絕。幾回喚酒尋詩,詩成小醉,絮帽渾敧側。領略不辭身跌宕,一洗群兒啁哳。太始遺音,元和新樣,到了都難說。草玄經在,對花何悶孤寂。
寄贈西川御史薛端公益州司理劉大著陜路運使
[宋代] 魏野
四賢同在兩川時,不獨民間斗察微。
蜀魄血流啼亦少,巴猿腸斷叫應稀。
文君酒旨停紅旆,神女云從慝繡衣。
雪盡沉冤題盡景,齊看詔向十州歸。
和吳謹微游仙都五首
[宋代] 許尹
黃帝得仙從此去,鼎湖傳說幾經年。
龍髯墮地成春草,直到如今不上天。
甲申雨
[宋代] 陸游
老農十口傳為古,春遇甲申常畏雨,風來東北云行西,雨勢已成那得御。
山陰泆湖二百歲,坐使膏腴成瘠鹵。
陂塘遺跡今悉存,嘆息當官誰可語!甲申畏雨古亦然,湖之未廢常豐年。
小人那知古來事,不怨豪家惟怨天!
題王孫口致爽亭賡陳左史韻
[宋代] 陳宓
溪山一路送還迎,管領溪山有此亭。
我為舉杯相勞勉,他年端不負山靈。
北窗試筆
[宋代] 陸游
老來日月速,去若弦上箭;方看出土牛,已復送巢燕。
清晨覓縑衣,正午廢紈扇。
北窗小雨余,盆山郁蔥蒨。
病體為之輕,一笑玩筆硯。
雖無顏柳工,揮灑亦忘倦。
紙窮墨漸燥,蛇蚖爭入卷。
屬兒善藏之,勿遣俗子見。
答杜仲高來書哭兄伯高及辛待制且言杜氏至仲
[宋代] 項安世
康廬之麓蠡之皋,太息書來杜仲高。
待制功名千古杰,賢良文字萬夫豪。
淚痕頻向西風滴,場屋新隨舉子曹。
且為門闌辟青紫,軻親威父一生勞。
劉仙巖
[宋代] 劉克莊
絕頂來尋煉藥蹤,老仙端的是吾宗。
寄聲月白風清夜,定許相期第幾峰。
再次前韻
[宋代] 廖行之
午日晴明軒眼力,煙浮波面融融碧。
隔溪誰家雞一聲,人在叢篁更深寂。
纖鱗弄暖吹波微,饑雁為作低回飛。
漁翁可是生涯闊,放漾終日忘塵機。
心旌忽為家山起,遙憶瀟湘鱠鱸尾。
誰能一席助清風,歸去蒸江弄蒸水。
夜游宮
[宋代] 方千里
一帶垂楊蘸水。映芳草、萋萋千里。跋馬回堤少年子。擁青蛾,向紅樓,南酒市。
拼飲鶯花底。恣歡笑、粉融香墜。不趁臨分醉中起。但依稀,寫柔情,留蜀紙。
沁園春·民吾同胞
[宋代] 汪晫
民吾同胞,剖破藩籬,元是大家。故見之誥詔,視如子弟,諄勤懇切,悃愊無華。孝悌力田,職當勸相,起早非干為看花。親酌酒,老農唯諾,句句仁芽。曉來猶覺寒些。看雨濕風吹旗□斜。笑吾生八十,盡諳農事,公筵既徹,更共烹茶。高唱豳風,敬酬令尹,王道桑麻樂有涯。春務急,見溪頭楊柳,已可藏鴉。
贈端上人
[宋代] 李覯
佛法本無二,誰論律與禪。
水行到處入,月出有時圓。
事去可嘗念,忙中不廢眠。
松堂白日永,幡影自飄然。
示衢子
[宋代] 于石
我學三十年,巧不能勝拙。
汝年今弱冠,慎勿虛歲月。
何必千里師,而后可受業。
何必萬卷書,而后稱博洽。
讀書貴有用,豈徒資筆舌。
立身一弗謹,萬事皆瓦裂。
蔬肉同一飽,自可甘薇蕨。
布帛同一暖,何必輕裋褐。
貧賤士之常,紛華安足悅。
晴窗明幾硯,夜燈耿風雪。
汝今其勉旃,經史須涉獵。
顧我何足學,當學古賢哲。
奉同原甫賦澄心堂紙
[宋代] 韓維
江南國土未破前,澄心名紙世已傳。高堂久傾不復見,誰謂此物猶依然。
當時萬杵搗云葉,鋪出幾案滑且堅。剡溪藤骨不足數,蜀江玉屑誰復憐。
君臣嬉燕盛文采,駢章麗曲斗巧儇。一朝零落隨散地,中原篋笥生光鮮。
君安得此尚百幅,題以大句先群賢。群賢落筆富精麗,瓊琚寶玦相鉤聯。
嗟予材力豈當敵,雖欲強賦何能妍。耽獨玩物古所戒,崇尚浮藻政豈先。
江南可哀紙可惜,后有觀者存吾篇。
贈星命嚴叔遇
[宋代] 卓田
聰明要是讀書人,占藝名家事事精。試問五星嚴叔遇,更無三個蜀君平。
的言盡中尤其中,真術如生不是生。有伎不須人借重,伎高翻覺我言輕。
王漕舟行邵伯枯河之間一花獨秀有詩次韻
[宋代] 章甫
志在冥鴻上,舟行白鷺群。
水花明晚色,詩態藹春云。
獨立興三嘆,孤斟為十分。
錦囊曾不惜,還遣野人聞。
孟子·枉尺直尋
[宋代] 陳普
計利無非患得心,誰能枉己直於人。
既甘隱忍無羞惡,氣餒如何更復伸。
真珠簾(四時懷古夏詞)
[宋代] 陳著
青云玉樹南薰扇。京華地、別是瀟湘圖展。茉莉芰荷香,拍滿笙蕭院。雪藕盈盈歌裊處,早已帶、秋聲凄怨。堪嘆。把時光輕靠,冰山一片。
從古幻境如輪,問銅駝、應是多番曾見。誰把笛吹涼,總是腔新換。水枕風船空入夢,但極目、波流云遠。消黯。更華林蟬咽,系人腸斷。
漁家傲
[宋代] 盧祖皋
小閣騰騰人似醉。鳴階簌簌霜林墜。起向樓頭看雪意。云猶未。雁聲一片江風起。
官里從容何日是。偷閑著便尋幽事。見說小橋清淺水。梅欲蕊。吟邊陡覺添風味。
送馬太初之越
[宋代] 柴望
一去山陰一冉溪,如何還只恁分攜。
雨無聊賴人無寐,水又潺湲鳥又啼。
明日不知君上馬,中宵誰與共間雞。
去時應有蘭亭句,為我臨池援筆題。
巾子山
[宋代] 董嗣杲
岌嶪山形丑莫收,傍湖獨整傲春秋。幾株烏桕無根在,一幅華陽有樣留。
寒日霜乾還掠額,曉天嵐重且遮頭。東籬漉酒人知得,醒立風前不可求。
過沛題旅壁
[宋代] 家鉉翁
單呂早識隆準公,擇婿能得人中龍。
云何托女不托宗,歡娛未了萬事空。
沛人猶言令善相,善相如此術亦窮。
高皇先識萬物表,芟刈群雄如薙草。
孽女近在目睫間,濫觴不戒使滔天。
向非遺后余此二三老,安知北軍袒右與袒左。
嗟哉涂山啟夏任啟周,女德王功相匹休。
令名堂堂照千古,不似沛中呂氏女。
亂后送人歸越
[宋代] 朱升
百戰一身存,生還獨有君。
越山臨海盡,吳地到江分。
暮郭留晴靄,荒林翳夕曛。
歸途當歲晚,霜葉落紛紛。
送錢守歸朝除大農二首 其二
[宋代] 唐仲友
賤跡歸田里,高懷不世情。細傾憂國酒,頻話及時耕。
紫橐恩將近,茅茨計未成。攀轅無好語,所愿達時英。
張彥度挽詩二首 其一
[宋代] 張綱
京兆吾宗不乏人,煌煌朱紱照簪紳。棠陰訟簡弦歌樂,蓮幕才高畫諾新。
北海但知樽有酒,萊蕪誰念甑生塵。哀笳忽送秋風急,忍看遺蹤萬古陳。
泊韶村
[宋代] 董嗣杲
泛然歸息苦冬陰,小泊煙塍卻舊尋。
荷葉久空晴浦近,麥芒還吐晚村深。
鱠鱸雨壓還吳興,寄雁云迷客楚心。
便可放懷天地外,攬將奇思援孤琴。
過野翁亭因登岝崿山憩崇壽院僧軒共成四絕句
[宋代] 張镃
巖隈蕭寺得躋攀,數翠邀嵐不復難。
已向城中專一壑,更須隨處款青山。
某寒熱伏枕已數日忽聞車騎明當接頓睡中得韻
[宋代] 張耒
山羊卷酥如切玉,翦毛胡羊花作肉。
燭前醉客淋漓時,山泉更煮如珠粟。
深泥三尺歸不記,日到床前初睡足。
爾來七日戰寒熱,朝飯齋糜不盈掬。
客來但辦君且去,臥聽涓涓雪消屋。
因山事嚴京兆出,十驛人人如在目。
駝裘便面行野時,晴郊已動陳根綠。
偈
[宋代] 僧某
一水吞空遠,三峰峭壁危。猊臺重拂拭,共喜主人歸。
秋日登玉峰
[宋代] 徐璣
玉琢孤峰厭富沙,人行峰頂步云霞。
溪流緩去幾回曲,樹色幽分無數家。
翠拂寒煙平似水,紅飄霜葉遠如花。
明朝重向城中望,對此孤峰應不差。
齊安秋日
[宋代] 張耒
齊安荒僻郡,平昔處放臣。
幸此公酒美,復此高秋晨。
百憂雖搶攘,一榼奈芳醇。
舉杯三酌后,遙作葛天民。
退居五首
[宋代] 宋祁
干祿非三釜,躬耕戀一丘。
才無作奏巧,窮有著書愁。
雀噪門羅晚,蓬飛鬢葆秋。
平生鷗鳥志,未去戀滄洲。
次花翁自笑韻
[宋代] 杜范
村翁活計謝田莊,肯與時人較短長。
余事詩篇陵鮑謝,太平胸次到黃唐。
以通為隱渾無礙,有樂償貧似略當。
自笑此生成鶻突,誰知鶻突正難量。
行縣福清憩廬山院竹軒用壁間韻
[宋代] 李正民
伏雨闌風倦暑途,傍檐疏竹暫清虛。藍田頗畏趙卿日,裹飯頻經乾竺居。
過嶺黃云收?稏,隔溪煙瞑點舂鋤。山川信美懷吾土,何必臨川更羨魚。
阮郎歸(西湖摘楊梅作)
[宋代] 周紫芝
西湖山下水潺潺。滿山風雨寒。枝頭紅日曉斕斑。越梅催曉丹。
連翠葉,擁金盤。玉池生乳泉。此生三度試甘酸。欲歸歸尚難。
永和遇風
[宋代] 楊萬里
未嫌春晚不多花,只愛青原綠似瓜。剩欲開懷納巖壑,可堪病眼著風沙。
待船小立看鷗沒,倚杖微吟盡帽斜。客里更無詩遣悶,不愁兩鬢不成華。
金縷歌·陪履齋先生滄浪看梅
[宋代] 吳文英
喬木生云氣。訪中興、英雄陳跡,暗追前事。戰艦東風慳借便,夢斷神州故里。旋小筑、吳宮閑地。華表月明歸夜鶴,嘆當時、花竹今如此。枝上露,濺清淚。
遨頭小簇行春隊。步蒼苔、尋幽別塢,問梅開未。重唱梅邊新度曲,催發寒梢凍蕊。此心與、東君同意。后不如今今非昔,兩無言、相對滄浪水。懷此恨,寄殘醉。
分類標簽:宋詞精選豪邁詠史懷古梅花愛國憂憤
水調歌頭(丙午登白鷺亭作)
[宋代] 周紫芝
歲晚念行役,江闊渺風煙。六朝文物何在,回首更凄然。倚盡危樓杰觀,暗想瓊枝璧月,羅襪步承蓮。桃葉山前鷺,無語下寒灘。
潮寂寞,浸孤壘,漲平川。莫愁艇子何處,煙樹杳無邊。王謝堂前雙燕,空繞烏衣門巷,斜日草連天。只有臺城月,千古照嬋娟。
和宋都官乞梅
[宋代] 邵雍
小園雖有四般梅,不似江南迎臘開。
長恨東君少風韻,先時未肯放春來。
同年楊謹仲示薌林諸帖皆以老杜相期惟童敏德
[宋代] 周必大
過江人物向汪曾,一世龍門未易登。
常恐斯文無砥柱,獨推佳句有師承。
波瀾正使來西蜀,廉陛何妨逼少陵。
天遣百年如衛武,會賡懿戒頌中興。
題全氏三桂堂
[宋代] 真德秀
唐人重科甲,擬以折桂榮。
一登群仙籍,不羨千佛經。
終全歲寒姿,乃比秋香清。
咄彼牛李輩,伊優至公卿。
迨今齒其人,名字猶臊腥。
卓哉劉戶曹,直氣霜棱棱。
一朝脫淡墨,千古揚芬馨。
雞峰有名家,奕葉彯儒纓。
庭中三嘉樹,屹立長寧寧。
西風正搖落,翠葆黃金英。
勁節松可友,孤芳梅謂兄。
丁寧命諸郎,我豈貪浮名。
愛此臭味同,故以書吾楹。
爾曹方茂學,志取宮袍青。
要須勉植立,毋但希騰凌。
己大外物小,道充人爵輕。
當如燕山竇,義方垂世評。
勿效東堂詵,射策矜虛聲。
懿哉君斯言,可折末俗醒。
刻詩堂之楣,室觀全氏興。
和王安之六老詩
[宋代] 呂公著
林下狂歌不貼腔,貼腔安得謂之狂。
小車行處鶯花鬧,大筆落時神鬼忙。
門掩紫荊阛阓,墻開甕牖薜蘿香。
一般天下難尋物,洛浦清風拂面涼。
廬陵劉兄焱袖詩編稿相訪借所和施從可唱酬韻
[宋代] 程公許
清愁如海渺無邊,強整衰容傍酒船。
若許白鷗同保社,五湖秋水碧於天。
送王道元運判致政歸潛皖
[宋代] 王铚
好山如幽人,深絕常避地。
潛峰獨呈露,孤立信奇最。
高擁一峰寒,縹緲亂云氣。
萬古招行人,誰與賞心會。
我公實仙才,昆閬失品次。
挽公青霞襟,來作繡衣使。
終尋汗漫游,高舉九霄外。
行色開畫圖,秋容掩新霽。
造化為我娛,神超物無累。
我窮知音稀,與世久無味。
落葉掃不禁,歲月水東逝。
愁作送公詩,出門更何詣。
贈言詞亦貧,無以掃高誼。
野宿慎衣裘,寒霜方夜墜。
月上海棠·南枝昨夜先回暖
[宋代] 佚名
南枝昨夜先回暖。便臨寒、開花暗香遠。化工忒?,把瓊瑤、恣情裁翦。皚皚的、點綴梢頭又遍。橫斜影蘸清溪淺。似玉人、臨鸞照粉面。大家休折,且遲留、對花開宴。祝東風、吹作和羹未晚。
看梅雜興
[宋代] 釋永頤
春動晴山照野扉,早梅開后失歸期。
夕陽無柰山郵路,過盡行人雪滿枝。
棖花
[宋代] 董嗣杲
秾芳比似橘花肥,當日曾從細雨移。
老有縐顏羞晚出,清無柔性結春知。
雪香四月蜂攢處,風味重陽蟹健時。
院落彩妝人最巧,攙先茉莉簇涼枝。
芒種後經旬無日不雨偶得長句
[宋代] 陸游
芒種初過雨及時,紗廚睡起角巾欹。
癡云不散常遮塔,野水無聲自入池。
綠樹晚涼鳩語鬧,畫梁晝寂燕歸遲。
閑身自喜渾無事,衣覆熏籠獨誦詩。
湖邊曉行
[宋代] 陸游
蹇驢清曉掠湖堤,緩轡迎涼帽影低。
露拆渚蓮紅漸鬧,雨催陂稻綠初齊。
先秋葉已時時墮,失旦雞猶續續啼。
不是老來忘睡美,戴星南畝慣扶犁。
送友人楊仲能東下以一蹴自造青云分韻得一字
[宋代] 孫應時
君王急搜羅,九土規混一。
蜀山甚疏遠,去者今稍密。
夫君傳才具,文字尤炳蔚。
陸深簿領中,塵霧昏玉質。
正應著臺省,邂逅破回遹。
輕膛下三峽,春浪平如席。
攬觀山川奇,感嘆日月疾。
便好作諫書,胸憤吐堙郁。
薰風御爐香,一陛踏文石。
此時恨見晚,端不負疇時。
或求西南州,為國撫貧瘠。
因以壽老親,繡幰圍畫戟。
日邊豈無心,遲了付異日。
離樽聊共持,愁思黯難釋。
勇去仍趣歸,修途護眠食。
謝錢處和惠燕坐搘頤蓮
[宋代] 曹勛
不倚蒲團有妙機,搘頤真可助癡兒。
輟君拄頰看山用,拯我垂頭欲睡時。
燕坐巧能留蝶夢,吟髭聊復寄蓮枝。
從今寧有靈龜嘆,一枕跏趺總不知。
冬夜讀幾案間雜書得六言二十首
[宋代] 劉克莊
鸚鵡洲猶自若,銅雀臺安在哉。
老瞞真大不道,狂生恃小有才。
賦聞角
[宋代] 黃庶
角本金鼓儔,獨主昏曉色。日收云氣黃,月斜霜露白。
征夫朝夕聞,淚落甲鎧黑。時平腐櫜鞬,白首眼不識。
嚴城重啟閉,不廢角人職。老農鼓腹聽,安識天子德。
再次韻十首 其五
[宋代] 陳造
朝家無闕政,秋禜繼春雩。恤緯憐吾怯,知言敢自誣。
閉陰寧董傅,為己肯楊朱。未斷蝸緣壁,仍多豕負涂。
蝶戀花
[宋代] 呂勝己
墻角栽梅分兩下。夾竹穿松,巧傍柴門亞。不似西湖明月夜。展開一片江南畫。
老子尋芳心已罷。為愛孤高,結約如蓮社。清靜界中觀物化。憧憧門外馳車馬。
次韻虞退夫除夕七絕句
[宋代] 魏了翁
幾度將心安處安,有時中夜起長嘆。
年來識得安心法,否泰元從隨蟲看。
南園四首
[宋代] 陸游
南游云海嘆茫茫,又泛歸舟到栝蒼。
城郭凄涼嘆遼鶴,鬢毛蕭颯點吳霜。
酴醾可把春無幾,弦索初陳燕未央。
樓下清溪三百里,溪流不似客愁長。
淳熙十三年六月中使奉承德壽宮命捕金銀魚
[宋代] 胡某
千頃山高六十里,上有寒潭清且泚。
神龍久向此中蟠,作霖肯為蒼生起。
群魚從之時浮枕,噞喁光彩歲月深。
自然形質異凡鬣,或如美玉或如金。
或青或紅或間色,縱使丹青模不得。
幾年潛伏少人知,一旦聲名動京國。
插家太平端好奇,麟欲效瑞鳳欲儀。
白不銀甕爭走獻,豈得汝輩藏洿池。
深山大澤多遺寶,紆馀舊犖皆娟好。
愿移綱罟聊一施,嶄然頭角趨明時。
讀何斯舉黃州秋居雜詠次其韻
[宋代] 陸游
造請非所長,一帶每嬾束;揖客雖小殊,亦未勝仆仆。
正須駕柴車,歸藝東籬菊,故山甘水泉,群飲友麋鹿。
百年不堪玩,萬事要自燭。
小人欺屋漏,吾輩當戒獨。
閬中蒲氏園亭十詠 其七 涵碧亭
[宋代] 馮山
日影搖吟筆,煙光落酒杯。猶嫌池外俗,移入鏡中來。
神宗皇帝挽辭 其二
[宋代] 黃裳
一息捐朝野,春秋日正中。月明宮怨滿,天遠世緣空。
勇智貽王業,文章紹帝風。生民瞻不及,終日向遺弓。
山居詩
[宋代] 釋延壽
貪生養命事皆同,獨坐閑居意頗慵。
入夏驅馳巢樹鵲,經春勞役探花蜂。
石爐午盡寒灰薄,鐵磬聲微古鏽濃。
寂寂虛懷無一念,任從蒼鮮沒行蹤。
贄奉使總領大卿
[宋代] 林宗放
昔賢兩手并擎天,鰲極功成勢晏然。
宗廟鼎彝刊祖烈,相門衣缽付家傳。
藍田種玉連連好,滄海遺珠顆顆圓。
六合共知推書錦,云來重為拂青氈。
龍女祠后塘自生荷花數權與史誠之更相酬和
[宋代] 司馬光
素舸朱篷青竹稿,棹歌風散近還遙。
斜陽借問歸何處,家住水村郎姓蕭。
踏莎行·水落槎枯
[宋代] 張炎
水落槎枯,田荒玉碎。夜闌秉燭驚相對。故家人物已無傳,一燈卻照清江外。色展天機,光搖海貝。錦囊日月奚童背。重逢何處撫孤松,共吟風月西湖醉。
和徐季功舒蘄道中二十首
[宋代] 王之道
山下溪邊阿母家,春雷初過茗生芽。
馬頭睡思濃無那,一椀何妨泛乳花。
題三徑圖
[宋代] 趙蕃
憶在宜春日,曾看三徑圖。
腥膻尚京洛,覊旅久江湖。
豈曰有安宅,絕然忘故都。
人琴悵俱已,松菊孰充娛。
二月十九日攜白酒鱸魚過詹使君食槐葉冷淘
[宋代] 蘇軾
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嘗滟玉蛆。
暫借垂蓮十分盞,一澆空腹五車書。
青浮卵碗槐芽餅,紅點冰盤藿葉魚。
醉飽高眠真事業,此生有味在三余。
望江南二首(送黃冕仲知福唐)
[宋代] 廖剛
無諸好,方面鎮全閩。千騎泛云歸洞府,三山明玉外風塵。依約是蓬瀛。
賢刺史,龍虎擅香名。金花已傳當日夢,錦衣聊慰故鄉情。和氣萬家春。又無諸好,金地遍重城。烏石亭危千嶂合,荔枝樓暖百花明。十里暮潮平。
賢刺史,來暮相歡迎。終向鳳池朝紫極,暫依猿洞駐朱輪。風月錦堂春。
田家屋上壺
[宋代] 梅堯臣
修蔓屋頭綴,大壺檐外重。
霜乾葉猶苦,風斷根未移。
收掛煙突近,開充酒具遲。
賤生無所用,會有千金時。
句
[宋代] 陳曄
朝看碧溪初騰日,暮對青山淡抹云。
咸淳戊辰余月下澣去郡歸里因訪菊巖龔先生用
[宋代] 洪濤
人生囂塵中,幾若駒過隙。
安得坐此山,枕流復漱石。
呈菊坡先生陳樞使
[宋代] 宋伯仁
但知猿鶴伴閑居,不覺憂時鬢已疏。
對客怕言今日事,挑燈重讀少年書。
樓迎山色詩堪畫,門對梅花月共鋤。
相業累興明主意,先生只恐自躊躇。
晚春二首
[宋代] 陳傅良
莫道春歸事已非,水邊天際綠成圍。
隔籬聽得農家語,雨過田田麥含肥。
湖上
[宋代] 徐元杰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
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分類標簽:古詩三百首春游西湖寫景
解瞌睡頌
[宋代] 黃庭堅
文殊吐酒臥,觀音被杻械。
普賢盜鑄錢,釋迦扇爐韝。
范上座殺牛,黃魯直害癩。
蓬戶
[宋代] 釋文珦
蓬戶何須啟,年來已絕交。
色空原自了,玄白任渠嘲。
琴譜添新曲,書囊屏舊抄。
摶風九萬里,安隱愧枝巢。
贈友納寵 其二
[宋代] 章甫
佳人一出浣溪沙,愧殺妝樓姊妹家。秋月上鉤梳柳絮,春風入夢扇桃花。
千金買得回頭笑,萬喚羞來半面遮。未免有情誰遣此,妒郎消受碧窗紗。
上巳前一日學射山、萬歲池故事
[宋代] 范成大
北郊征路記前回,三尺驚塵馬踏開。
新漲忽明多病眼,好風如把及時杯。
青黃麥壟平平去,疏密榿林整整來。
游騎不知都幾許?長堤十里轉輕雷。
謝李仲賓墨竹
[宋代] 戴表元
君不見筆端如謂,頃刻匹紙生瑯玕。
霜柯雪干鐵石色,忽作小山煙雨寒。
問君何從得此本,湖州嫌濃眉州軟。
風軒月檻一相逢,妙處不與人意遠。
人言學畫先學影,此君風骨青云并。
林深有路鳥聲真,日高無人山氣靜。
平生見此我不疏,逢侯得畫兩有余。
從今洗眼空山底,更讀人間瀟灑書。
二月十二日夜夢奏事
[宋代] 周必大
曾抱疲駑佐圣明,枕中議政似平生。
五更鼓角驚殘夢,彷佛待司報點聲。
慈姥望夫二磯
[宋代] 徐俯
慈姥磯頭秋雨聲,望夫山下暮潮生。離鸞只說閨中事,舐犢誰知目下情。
次韻曹子方
[宋代] 毛滂
盾威正赫忽衰殲,人意渾如水面寬。
觸石端來慰枯槁,隨車定見濕朱丹。
初憂連軫秋無種,豈望始云晚可觀。
天遣商羊為公舞,絕勝九仞見鸞。
登真觀在利州嘉川縣西五里南臨宋江相傳云張
[宋代] 張嵲
天師羽化久,殊館臨官道。
系馬松門深,風清亂蟬噪。
開基今幾時,庭樹皆連抱。
有池號遺履,無地尋丹灶。
金像獨儼然,詎識何人造。
學仙匪吾事,訪古乃其好。
物色聊默存,他年憶曾到。
滿江紅·……正秋容萬里
[宋代] 華岳
……正秋容萬里,十分明潔。后羿久忘逃去處,東方尚憶來年月。但無端、燕賀賦聲詩,容凡客。
危語
[宋代] 宋祁
奔車下山朽索轡,倒行垂踵臨無地。
棋子十二卵相累,手探驪珠觸龍睡。
贈狀元先輩孫僅
[宋代] 王禹偁
病中何事忽開顏,記得詩稱小狀元。
粉壁乍懸龍虎榜,錦標終屬鶺領原。
青云隨步登花塔,紅雪飄衣醉杏園。
還有一條遺恨處,不教英俊在吾門。
憶秦娥(冬夜宴東堂)
[宋代] 毛滂
醉醉。醉擊珊瑚碎。花花。先借春光與酒家。
夜寒我醉誰扶我。應抱瑤琴臥。清清。攬月吟風不用人。
沅陵契丈用蕃將至辰州寄在伯兄韻作詩見屬用
[宋代] 趙蕃
能事豈工刀與筆,閒情聊付詠而觴。
生前憂累須陶寫,身后聲名盡在亡。
宿廣惠寺
[宋代] 黃庭堅
鴉啼殘照下層城,僧舍初寒夜氣清。
風亂竹枝垂地影,霜乾桐葉落階聲。
不遑將母傷今日,無以為家笑此生。
都下苦無書信到,數行歸雁月邊橫。
一犁春雨圖次趙正字韻題之 其一
[宋代] 韓淲
莫問今人與古人,漢家紅腐本陳陳。年來饑饉因師旅,何計歸田了此身。
次韻自詠
[宋代] 項安世
生意斷無幾,死灰難復然。
世方尊臘臘,吾亦夢先邊。
江水青無地,巖云白似天。
短蓑將鬢發,聽唱謝郎船。
瑞鶴仙(友人買妾名雪香)
[宋代] 蔣捷
素肌元是雪。向雪里帶香,更添奇絕。梅花太孤潔。問梨花何似,風標難說。長洲漾楫。料鴛邊、嬌蓉乍折。對珠櫳、自翦涼衣,愛把淡羅輕疊。
清徹。螺心翠靨,龍吻瓊涎,總成虛設。微微醉纈。窗燈暈,弄明滅。算銀臺高處,芳菲仙佩,步遍纖云萬葉。覺來時、人在紅幬,半廊界月。
送祖上人歸蜀
[宋代] 釋廣聞
只因月下甕吞蛇,贏得南來兩眼花。換手槌胸應有日,知他死款屬誰家。
寓興十首
[宋代] 張至龍
夏月灌鞠根,見花在秋日。
先時不施工,臨花已何及。
立春帖子 其四 太上皇帝閣
[宋代] 周必大
□□□□□□□,□□□□□□□。□□一聲爭理鬢,官家來奉萬年卮。
南湖書事五首 其三
[宋代] 張镃
科樹梯斜倚暮暉,犬聲如蛤透疏籬。謝天排出江村景,副我憑欄一望時。
南歌子(壽廣文)
[宋代] 王千秋
鵲起驚紅雨,潮生漲碧瀾。水晶城館月方圓。誰喚騎鯨仙伯、下三山。
筆勢翔鸞媚,詞鋒射斗寒。向來文價重賢關。便合批風支月、紫薇間。
山中寄外
[宋代] 龍輔
一到空山下,回看遠俗塵。
松枝堪作塵,無計贈情人。
覽明覺語
[宋代] 釋云岫
瀑雪一千余丈白,洞庭七十二峰寒。
當年若也收歸藏,此錄誰知是別傳。
步蟾宮 慶友人四月初四
[宋代] 佚名
蓂開四葉祥光發。又還是、清和時節。昴星呈瑞夜來明,慶此日、挺生英杰。
和子融聞琴
[宋代] 陳文蔚
古曲誰彈起,千年無此音。
尚憐惟韻在,端欲后人尋。
指上雖傳操,聲中要識心。
半生孤此志,弦續自而今。
贈宇文貢士
[宋代] 劉克莊
君家忠節著先朝,廟院如今稍寂寥。
晉代褒勛侯謝澹,唐人詔姓取顏標。
地寒訪我門羅爵,天定看君世珥貂。
欲掃空齋同夜話,山荒黃獨尚無苗。
朝天續集和陸務觀見賀歸館之韻二首
[宋代] 楊萬里
君詩如精金,入手知價重。
鑄作鼎及鼒,所向一一中。
我如駑并驥,夷涂不應共。
難追紫蛇電,徒掣青絲鞚。
折膠偶投漆,異榻豈同夢。
不知清廟茅,可望明堂棟。
平生憐坡老,高眼薄蕭統。
渠若有猗那,心肯師晉宋。
破琴聊再行,新笛正三弄。
因君發狂言,湖山春已動。
癸亥初到嶺下寄汪圣錫
[宋代] 張九成
人物苦難得,閉眼不敢看。
孤芳擢荒穢,秀色出榛菅。
懷我同心友,正在天一端。
文字妙入圣,操履到所難。
美玉經三煆,貞松過凝寒。
憐我竄庾嶺,色慘顏不歡。
書來每慰薦,苦語余辛酸。
不上泰山頂,安知天地寬。
相思暮煙起,片月過前灘。
賢者之孝二百四十首·房景伯
[宋代] 林同
親見房太守,殷勤奉旨甘。
那能不心愧,豈止是顏慚。
幽州歌
[宋代] 汪元量
漢兒辮發籠氈笠,日暮黃金臺上立。
臂鷹解帶忽放飛,一行塞雁南征急。
三江小渡
[宋代] 楊萬里
溪水將橋不復回,小舟猶倚短篙開。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風波去又來。
分類標簽:古詩三百首送別友情寫景
喜子及第
[宋代] 張師錫
御榜今朝至,見名心始安。
爾能俱中第,吾遂可休官。
賀客留連飲,家書反覆看。
世科誰不繼,得慰二親難。
辛亥九日晚登騎山樓
[宋代] 強至
樓倚秋風引興長,龍山吹帽憶前良。
簾虛霜氣清逾逼,葉脫天形遠更詳。
巧送四筵雙舞袖,坐收萬景一詩囊。
登高且醉銅臺酒,黃合多年望袞章。
和百塔寺四首·四開亭
[宋代] 黃庶
亭前流水醒客耳,亭上白云開客顏。
老僧有意厚來往,四面更令看好山。
魏文侯城
[宋代] 趙瞻
曰自戰國爭雄來,何城不荒為壘培。治亂興廢詎足哀,矧無名號寒於灰。
晉壤剖裂分家陪,魏至文侯功業恢。三師經術王跡開,五臣禦侮強敵摧。
況有成子相君才,吳起將兵亦偉哉。內咨禮樂古典該,外強師旅騰風雷。
足尊天子朝靈臺,烏用此城高崔嵬。城之峻矣維其頹,宮之廣矣今蒿萊。
黍離興難悲邅回,如侯萬國徒塵埃。一時火熾俄燼煨,惟有陋俗知營財。
次景文聽松風韻
[宋代] 徐瑞
萬壑蒼煙深閉閣,此客入山童放鶴。天球琬琰一代珍,合止笙鏞九成樂。
胸懷正自小滄溟,風骨端宜寘巖壑。三年烏帽墊京塵,至今夢里喧車鐸。
渴來醉臥白云根,飽聽松風中夜作。空中起用一何奇,聲外生聞本無著。
閒情空自貞白癡,雅罰何妨半山謔。知君此興復不淺,安得松間相倚薄。
君山吟嘯早歸來,蛟鱷縱橫風水惡。
三部樂 黃鐘商,俗名大石調賦姜石帚漁隱
[宋代] 吳文英
江鹢初飛,蕩萬里素云,際空如沐。詠情吟思,不在秦箏金屋。
夜潮上,明月蘆花,傍釣蓑夢遠,句清敲玉。翠罌汲曉,欸乃一聲秋曲。
初到郡齋三首
[宋代] 宋祁
我里誠云樂,公今況釋勞。
秋蒪不下豉,霜蟹恣持螯。
林靜來晨燎,江喧入夜濤。
功成奮嘉藻,寧欲傍離騷。
平江臘月廿五夜作
[宋代] 陳藻
昨日宰豬家祭灶,今宵洗豆俗為糜。
燔柴夾水明如晝,截竹當階爆御魑。
故國賽還新歲愿,老翁回憶幼年時。
才高命薄天相戲,我亦剛腸不肯悲。
謝陳蘇州送酒
[宋代] 喻良能
宮庠寂寂雀羅門,寧有賢人倒綠樽。
賴得蘇州情義重,肯令從事問寒溫。
送王炎弼赴山陽守以兵衛森畫戟宴寢凝清香為
[宋代] 曾協
公材如武庫,劍槊方森森。
亦復擅風流,坐繼正始音。
戲作絕句以唐人句終之
[宋代] 陸游
雨細穿梅塢,風和上柳橋。
山居無歷日,今日是何朝?
滿路花
[宋代] 楊澤民
雙眼滟秋波,兩臉凝春雪。尊前初見處,琴心絕。千磨百難,石上瓊簪折。人非天樣闊。車馬難通,奈何沒個關節。
深盟密約,嚙臂曾流血。須知弦斷有,鸞膠接。別離日久,轉覺歸心切。先把新詞說。憔悴相容,怕伊相見離別。
春晚游蔣園次韻
[宋代] 胡仲弓
挽住斜陽腳,殷勤向小園。
柳眠猶學舞,花笑獨無言。
自擬湖山景,親承雨露恩,
只愁人散后,腐草點苔痕。
送處道丈之臺任民掾
[宋代] 韋驤
詞曹新調補,術學久堅完。有位欲行志,愛民無小官。
脂車乘短日,山國動微寒。即聽佳聲滿,賢勞豈或嘆。
菩薩蠻
[宋代] 晏幾道
相逢欲話相思苦。淺情肯信相思否。還恐漫相思。淺情人不知。
憶曾攜手處。月滿窗前路。長到月來時。不眠猶待伊。
代壽韓平原
[宋代] 劉過
疇昔張旃過相時,相人爭睹漢官儀。
未能劖刻燕然石,不忍摩挲書錦碑。
慷慨欲平千載恨,經營已嘆十年遲。
要令閱古詩篇偉,好讀車攻復古詩。
微雨中賞月桂獨酌
[宋代] 陳與義
人間跌宕簡齋老,天下風流月桂花。
一壺不覺叢邊盡,暮雨霏霏欲濕鴉。
句
[宋代] 李柬之
莫教獨欠赤松游。
寒夜有懷晁無斁
[宋代] 陳師道
同好共城郭,十日不一顧。
人事雖好乖,吾生亦多忤。
闔門對妻子,歲月不可度。
閉目寧用遮,停杯仍下箸。
獨無區中緣,永懷巖下趣。
平生三徑資,安得一朝具。
萬里初歷塊,前驅告曛暮。
懷歸屬有思,棄世不待怒。
老境厭逶遲,人情費將護。
向來張長公,吾亦從茲去。
燈花頻作喜,月色正可步。
預恐何水曹,明朝有新句。
可久道人之歙州兼簡知郡李學士
[宋代] 楊億
獨攜瓶錫新安去,寒雨西風落葉頻。
江水淺深清見底,山程高下險摧輪。
社中香火延開士,肘后方書濟俗人。
鄉樹再尋南國路,禪房空鎖帝城塵。
舊傳心印都忘念,自有衣珠豈患貧。
四眾仰瞻誰見頂,千家應供定分身。
宰官多結空門友,外護須依守土臣。
想到臨川逢內史。翻經相對一嚬伸。
煉丹砂
[宋代] 丘處機
守分莫強圖。遣日閑居。樂天知命忍蕭疏。萬事休論成與敗,兀兀前途。
霜天曉角 其一 三衢道中
[宋代] 趙師俠
雨馀風勁。霧重千山暝。茅舍寒林相映。分明是、畫圖景。
狗蠅黃
[宋代] 賈似道
麻頭黃項翅鋪金,腿腳班黃肉蜜色。
牙鉗若是黑如灰,敵盡場中為第一。
哭王仲密四首
[宋代] 強至
群居三益友,再拜十年兄。
一別長南北,相逢遂死生。
淚流添渭水,心折注江城。
聞訃悲尤劇,書成仆未行。
題贈芥堂老僧偶來
[宋代] 賀鑄
歲計江邊二頃田,不能多應世間緣。
閉門密竹荒松里,杯粥爐香六十年。
題慧二梅圖
[宋代] 徐照
水波上頭竹枝下,隙月斜穿雪輕酒。
東君只付一家春,俗眼自分宮與野。
從來詩子多好奇,寒暖又別南北枝。
山翁酒醉不復語,窮驢破帽松風吹。
呂待制所居八詠·舒嘯
[宋代] 王炎
黃山峙立高崔嵬,上有飛仙時往來。
問之誰作東道主,舒嘯亭中人姓回。
坐對危峰倒樽酒,偃仰胡床篆煙吐。
劃然清響透云端,此意悠悠眇千古。
好是夜深孤月明,風松泉石清更清。
我來擬作叔夜輩,一聽空山鸞鳳聲。
訴衷情
[宋代] 高觀國
西樓楊柳未勝煙。寒峭落梅天。東風渡頭波晚,一棹木蘭船。
花態度,酒因緣。足春憐。屏開山翠,雨怯云嬌,盡付愁邊。
小游仟詞
[宋代] 武衍
天風吹上碧嶙峋,鸞鶴聲清草木薰。
金闕玉樓行欲遍,卻攜明月出紅云。
送章推官
[宋代] 陳師道
從事有多譽,還家能少留。
持杯猶潁尾,解纜即沙頭。
好事今猶壯,論文老自休。
風埃留我老,說與五湖秋。
唐律寄呈父鳳山提舉十首
[宋代] 汪元量
燕山只在亂云邊,過了黃河便豁然。
鼠帽蒙頭車上坐,貂裘擁鼻草間眠。
秋砧搗落千營月,曉寨炊殘萬灶煙。
說與奚奴休笑我,詩人要看好山川。
下馬橋
[宋代] 張嵲
悠悠望深松,置馬長路側。
豈為服誓言,良以尊舊德。
荔子
[宋代] 劉子翚
炎蒸午枕夢滄浪,落落星苞喜乍嘗。
筆下丹青千品色,釵頭風露一枝香。
雞冠借諭何輕許,馬乳爭名固不量。
直待當時妃子笑,驪山千古事凄涼。
鷓鴣天(暮春)
[宋代] 黃升
沈水香銷夢半醒。斜陽恰照竹間亭,戲臨小草書團扇,自揀殘花插凈瓶。
鶯宛轉,燕丁寧。晴波不動晚山青。玉人只怨春歸去,不道槐云綠滿庭。
次韻使君吏部見贈時欲游鶴山以雨止
[宋代] 陸游
蟆頤江上約同行,白鶴峰前辱寄聲。
青史功名男子事,後堂歌舞故人情。
午甌誰致葉家白,春甕旋撥郎官清。
登覽不嫌鳩喚雨,十年芒屩慣山程。
讀道書
[宋代] 潘牥
道人清曉炷爐薰,嵐重衣巾濕露痕。
課罷楞嚴經一卷,小窗徙倚候啼猿。
頌古十七首
[宋代] 釋大觀
葉脫風高天地秋,長江袞袞只東流。
行人不折離亭柳,羌笛空吹落日愁。
贈自然表白大師 其二
[宋代] 文彥博
紫府仙人每馭飆,朝游三島暮三茅。他年內史功成后,愿結山陰世外交。
尋梅
[宋代] 吳錫疇
迤邐尋梅過別村,歸來新月照黃昏。
更無可覓春風面,捻斷冰髭立斷魂。
中秋日賓興宴
[宋代] 黃裳
九十秋分今夜景,銀色界中秋意靜。
獻賢時入帝王州,鼓瑟筵開山水境。西風勁,衫袖冷。
遙度天香到酒邊,中有醉翁吹復醒。徘徊態,淩亂影。
急須行樂慰勞生,相得相忘無食頃。姮娥信,諸生聽。
一年人愛此回圓,十分仙桂都開盡。自有清光隨我身,游寶蠟何須秉。
明年誰是奪標人,史君推轂今何幸。
鷺鷥林
[宋代] 史彌寧
驛路逢梅香滿襟,攜家又過鷺鷥林。
含風野水琉璃軟,沐雨春山翡翠深。
瑞鶴仙(壽)
[宋代] 張元干
喜西園放鑰。對燕寢香潤,棠陰寒薄。東風夜來惡。禁煙時天氣,鶯啼花落。新晴共約。怕韶光、容易過卻。把銅壺、緩浮金杯,禊游行樂。
弦索。笙簧聲里,還記蘭房,正垂羅幕。初眠柳弱。梅如豆,玉如琢。向鳳凰池上,鴛鴦影里,他年何啻紫橐。看流芳,繼踵韋平,盛傳鞏洛。
春江曲
[宋代] 釋居簡
十里西江日日佳,回汀曲渚艷春華。秋來等得明如練,未必蒲花似柳花。
書小窗所見
[宋代] 劉克莊
干接枝分整復斜,隨緣裝點野人家。
小窗有喜無人見,蘭在林中出一花。
真定述事
[宋代] 宋祁
莫嫌屯壘是邊州,試聽河山說上游。
帳下文書三幕府,馬前韡靺五諸侯。
王藩故社經除國,俠窟馀風解報仇。
四十年來民緩帶,使君何事不輕裘。
慈鳥
[宋代] 連文鳳
步出東南林,啞啞聞哀音。
哀音不堪聞,而有所哺心。
子母誰無情,爾情抑何深。
昔人稱爾孝,鳥中之曾參。
人於物最靈,奈何不如禽。
小春聞提壺鳥戲成
[宋代] 舒岳祥
越鳥憂兄行不得,蜀禽勸客不如歸。
何如聽此提壺語,美酒沽來總息機。
宮詞
[宋代] 王仲修
地雷設象圣言詔,上應星辰轉玉杓。
陽管氣升君道正,忠賢類進小人消。
采桑子·霜風漏泄春消息
[宋代] 佚名
霜風漏泄春消息,折破孤芳。野興彷徨。姑射神仙觸處藏。新妝不假施朱粉,雪月交光。欲贈東皇。冷淡龍涎點點香。
寄羅主管四首 其二
[宋代] 項安世
把酒東南望,關心歙水邊。三君同別我,小友不論年。
賈虎風行地,王珠月映川。州人亦驚倒,此客定能賢。
督運宿明堂川
[宋代] 李復
督運晚宿明堂川,鑿冰飲馬沙岡窟。
風沙正面立不得,驍騎輕兵忽馳突。
密雪擁渡無定河,河帶血流侵人骨。
帳中令下星騎來,半夜促行更倉猝。
寄題蘇州靈巖
[宋代] 呂本中
水分西子采香徑,山是吳王避暑宮。可惜同來不同賞,落花飛絮曉濛濛。
用尊字韻寄胡約之
[宋代] 汪晫
芙蓉紅晚對高軒,何日論文共一尊。祇作古詩十九首,不消柱史五千言。
一聲南雁霜華重,連夜西風木葉翻。自嘆須眉今白盡,復愁友道更昏昏。
朝中措(戲贈鄭干)
[宋代] 韓淲
扁舟撐月轉江湖。煙水湛金鋪。篷底曉涼歌罷,肌膚冰雪初扶。
詩人自是風塵表,佳處句能摹。屬玉一雙飛去,荷花香動菰蒲。
用東坡武昌寒溪韻三篇
[宋代] 朱槔
漫郎古邑埋蒿萊,五柳合抱何人栽。
浯溪未作天寶頌,爽氣已壓南昌梅。
蘇公鄧公先后到,一時玉立高嵬嵬。
扁舟載酒渡江水,千山軟翠昏樓臺。
洼尊抔飲追太古,云荒石老無紛埃。
歸來玉署念赤避,側身西望銀濤堆。
英辭杰句相震發,尚記野鳥窺空罍。
只今卻數未百載,蟲篆想見留巖隈。
中原膻腥雜夷夏,淮北城壘生莓苔。
公乎天與濟世具,曷不手引梟鸞開。
空遺筆力配元祐,頓覺紙上千軍摧。
禁中頗牧知在即,號令前日頒風雷。
丹青元向大羽出,貂蟬要兜鍪來。
數公文字雖勝絕,莫使變作離騷哀。
送鄭叔貞從駕巡邊三首 其一
[宋代] 王紳
時雨沐芳甸,林木薦南薰。賢王肅命駕,廣道先清塵。
奔走給眾役,呵護勞百神。山川本自嘉,徼塞須遠巡。
前驅盡褒鄂,旁侍皆白申。豈惟耀威武,亦欲昭至仁。
馳驅匪云邈,屬車無停輪。遙遙盼紅云,擬候廣漢濱。
登致爽閣觀山用種字韻同賦一首
[宋代] 郭印
群峰郁崔嵬,西北天壁竦。
短松被南岡,發立何種種。
中間一川平,楸枰界千隴。
晨光霽霧搴,冥色寒煙重。
幽人每登臨,氣與秋山聳。
萬象入嘲弄,敏思飛泉涌。
嗟予老索寞,高躅難繼踵。
風光本自如,綺語浪嘉寵。
況復將此心,勃勃塵慮壅。
日月不假借,學道須猛勇。
誓當守株愚,從人呼傝{左冗右辱}。
李撫州挽詞
[宋代] 樓鑰
與物初無忤,臺評反謂傾。
麾符成漫仕,林壑寄平生。
跪履嗟何晚,揮犀空復情。
天臺隔風浪,無地拜佳城。
留題新安幕府聚秀軒
[宋代] 李彌遜
星聚群賢上幕賓,層軒高敞枕溪漘。
一時盧駱五楊輩,萬里東西南北人。
句里江山端有助,學馀民社政須親。
青冥接跡他年事,晉地卿材半楚臣。
雙柏
[宋代] 陸游
雙柏屹相向,剛嚴如巨人。
龍呤風雨夕,山立雪霜晨。
閱世易成古。
刳心不復春。
扶顛要力量,歲晚莫全身。
柳
[宋代] 寇準
曉帶輕煙間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
長條別有風流處,密映錢塘蘇小家。
竹
[宋代] 石延年
擢翠向人孤,潭潭省署虛。
雨馀秋更晚,風月共蕭疏。
題祇園庵
[宋代] 釋清遠
祇園誰住此,謂是钁頭通。物外庵邊竹,人間耳畔風。
露畦青戢戢,煙浦綠濛濛。祇個潛心處,分明古者同。
上喻史君重建霞起堂六首
[宋代] 陳夢建
詩社神交識乃翁,耳孫凜凜有仙風。
青云垂上斜飛去,時要題詩偏浙東。
句
[宋代] 繆瑜
棲雅照日黃。
題李公麟山莊圖
[宋代] 蘇轍
層崖落飛泉,微風泛喬木。坐遣谷中人,家家有琴筑。
三月三日
[宋代] 朱淑真
林花落盡草初齊,客里蕭條思欲迷。又是春光去時節,滿城飛絮亂鶯啼。
過董叔達故居
[宋代] 王休
短石拂荒阡,誦君孝行全。
甘泉潛易地,至德上通天。
明詔再三下,承歡八十年。
草堂遺址在,溪水繞涓涓。
減字木蘭花(四之四)
[宋代] 賀鑄
多情多病。萬斛閑愁量有剩。一顧傾城。惟覺尊前笑不成。
探香幽徑。好住東風誰主領。多謝流鶯。欲別頻啼四五聲。
酹江月(萬載龍江眼界)
[宋代] 趙師俠
平生奇觀,愛登高臨遠,尋幽選勝。欲上層巔窮望眼,一半崎嶇危徑。萬瓦鱗鱗,四山簇簇,咫尺疏林映。山川城郭,恍然多少清興。
殘照斜斂余紅,橫陳平遠,一抹輕煙暝。何處飛來雙白鷺,點破遙空澄瑩。鶴嶺云平,龍江波渺,不羨瀟湘詠。襟懷舒曠,曲欄倚了還憑。
八月八日發潭州后得絕句四十首
[宋代] 趙蕃
溪上秋來境倍佳,附城猶爾況村賒。
卻嗟政爾營行棹,不得于茲理釣車。
送江朝宗之官
[宋代] 吳芾
芳草連天柳拂堤,憐君俯首去勾稽。
賦成梁苑方同樂,唱徹陽關遽解攜。
指日鹍鵬當直上,待時鸞鳳且卑棲。
若逢訪戴人乘興,莫惜相隨泛剡溪。
過綠楊橋
[宋代] 陸游
過縣東馳十里遙,行吟不覺度溪橋。硙輪激水無時息,酒旆迎風盡日搖。
半掩店門燈煜煜,橫穿村市馬蕭蕭。秦吳萬里行幾遍,莫恨尊前綠鬢凋。
自京回次韻鄧志宏見贈
[宋代] 陳淵
妙齡才思涌如泉,末技文章不自賢。馀子豈知多問寡,老生端許一當千。
淹留莫止為山簣,收拾終同至海川。云路筆間天尺五,會令雞犬亦能仙。
送琛老住硤山
[宋代] 釋居簡
珍御權收掛垢衣,憨憨穩放一頭低。全身直入草里輥,東倒何妨復擂西。
送范宣德
[宋代] 徐積
客有斯人,而有美質。可養而充,其在不息。養之以正,充之以義。
何適不可,何為弗至。
楊州官滿辭后土題玉立亭
[宋代] 高似孫
且更淮南了歲華,天香深窈竹西家。
忽然踏碎瓊樓月,相伴夫人暮倚花。
次少伊韻反招隱
[宋代] 周行己
我已逾衰齒,公猶小五年。少時能作賦,平日不言錢。
風采桓公雅,詩情白樂天。朝綱方有賴,未可話歸田。
移住郭婆井官廨二絕句
[宋代] 程公許
絕知家具少於車,伴我奔馳幾篋書。
賴是官清饒暇日,忍教書冊與人疏。
趙和宗挽詩三首
[宋代] 曹彥約
壯日民師帥,中年國典刑。
六分名郡竹,兩粲使華星。
彩戲方娛侍,丹旌忽篆銘。
空馀泉一滴,萬古嘆清泠。
宮詞
[宋代] 張公庠
東君回馭已春殘,紅日長時人意閑。
玉鼻琵琶聲正急,更憐鶯語亦綿蠻。
調笑/調笑令
[宋代] 佚名
來見。蕊宮殿。記得隨班迎鳳輦。馀花落盡蒼苔院。斜掩金鋪一片。千金買笑無方便。和淚盈盈嬌眼。
三九十九日過松江五絕
[宋代] 汪莘
煎茶徐讀散人傳,對酒朗吟漁父詞。
除卻月風同此意,禰應煙雨暗相知。
和答孫推官入病新起見過錢塘之什二首
[宋代] 蔡襄
病來安健賦詩夸,甲子新移一歲加,
吾道所存唯浩氣,世緣何著但空花。
煙云已過同歸雁,楊柳初藏并宿鴉。
便擬尋山逐幽趣,春泥隨馬不須遮。
葺居五首
[宋代] 蘇轍
雜花生竹間,竹荒花亦瘁。
移花通狂鞭,春到兩皆遂。
墻東破茅屋,排去收遺址。
時來拾瓦礫,細細留花地。
浙江小磯春日
[宋代] 范成大
客里無人共一杯,故園桃李為誰開?
春潮不管天涯恨,更卷西興暮雨來。
次韻吉老十小詩
[宋代] 黃庭堅
萬木霜搖落,山呈斧鑿痕。
癡蠅思附尾,警鶴畏乘軒。
漁笛
[宋代] 林景熙
楚竹聲何遠,蒼茫想釣舟。
橫當半逢月,吹破一江秋。
落葉紛前浦,驚鳴過別洲。
曲終枕蓑臥,無夢到涼州。
滿江紅
[宋代] 曹冠
實予始生之日。國瑞用舊詞韻作滿江紅為壽,因和述懷
味道韜光,伴耕釣、城南澗曲。吾不羨、煉丹金井,訪仙王屋。清潔無瑕通隱顯,滿堂豈肯貪金玉。向北窗、高臥水風涼,槐陰綠。
閑自賞,東籬菊。偏喜種,幽居竹。信巍然良貴,有榮無辱。外物隨緣姑泛應,無心仕止常知足。喜圣時、協氣屢豐年,西疇熟。
范公彌誕之辰輒述閭巷語為邑大夫壽且俟採詩
[宋代] 林亦之
錦樓壽曲未須吹,且聽江邊老婦詞。
但愿年年好官長,一如官長在官時。
夜坐戲作
[宋代] 陸游
颼颼松韻生魚眼,洶洶云濤涌兔毫。
促膝細論同此味,絕勝痛飲讀離騷。
題王忠文公新祠
[宋代] 陳宓
仰瞻新像凜清秋,猶帶當時體國憂。
聽斷直教心悅服,撫縻端自意誠求。
遂令百世思嚬笑,不但三年絕嘆愁。
甲子一周遺愛在,后來多少踵前修。
諭鷗
[宋代] 梅堯臣
翩翩沙上鷗,安用避漁舟。
漁人在魚利,何異爾所求。
偈頌二十四首 其十六
[宋代] 釋智愚
春入湖山,先放花明。御苑人歸上國,南山鶴唳青松。
壯皇都人杰地靈,窺紫府洞天風月。透聲透色,絕類離倫。
不妨垂手入廛,畢竟難逃至化。且望闕酬恩,如何祝贊。
版圖遠奏堯天闊,萬物呈祥樂圣情。
太皇太后合春帖子
[宋代] 趙湘
九奏清新稱玉斝,八珍和旨奉蘭羞。
須知天子娛親意,不為乘春事燕游。
蓬居詠楷杷
[宋代] 葛天民
早誦相如賦,知渠舊姓盧。
花香冰里見,風味藥中須。
細雨同梅熟,清聲混樂呼。
山禽嗔老子,拍竹護金珠。
句
[宋代] 成銳
憑高看漸遠,更上最高樓。
十蟲吟
[宋代] 舒岳祥
蟲有避債夫,緝繭枝間綴。
竊食檉松毛,負之以為蓋。
首鼠開兩端,見人深拒閉。
想汝作債初,已作逃匿計。
小兒不汝赦,推尋見根柢。
計窮挺身走,終日失其竁。
某兩使遼塞俱值郊禮之歲今以至日到北帳感事言懷寄呈同館諸公
[宋代] 蘇頌
兩忝臨潢使,俱逢泰畤祠。國陽隨仗日,塞外抗旃時。
盛禮群公預,丹心萬里馳。周南嘆留滯,何似異方悲。
青金翅
[宋代] 賈似道
麻頭青項翅如金,肉腿如同銀打成。
牙鉗更生如漆黑,贏盡諸人匣內金。
代馀姚李宰燕交致語口號
[宋代] 史浩
郁蔥佳瑞藹姚州,令尹聯翩得勝流。報最已聞騰茂績,告新行復著芳猷。
歌傳白雪歡聲洽,酒浥青樽喜氣浮。莫惜通宵恣談謔,他年接武侍宸游。
和景夔梅四首
[宋代] 張明中
雪月精神冰玉肌,未饒六六詫宮妃。
玉龍春筍調三弄,更向妝臺檐外飛。
對酒歌
[宋代] 陳襄
我聞靈鰲萬丈居海宮,峨峨頭戴三神峰。
匣有神刀刃如雪,便欲鱠之雕俎中。
又聞銀濤一派天上來,寒光湛湛浸瑤魁。
然后酩酊歸醉鄉,不問其天之高、地之厚。
征婦怨
[宋代] 釋文珦
寧為路傍草,莫作戰士妻。初嫁席未溫,夫今戍遼西。
憶與夫別時,山川正飛雪。腰間弓箭重,冰凍馬蹄裂。
夫君在萬里,如何可相求。瞻彼日月光,使妾心悠悠。
悠悠復悠悠,想思曷云已。夜夜勞夢魂,遙遙渡遼水。
軍中有紀律,君當慎終始。勿以念室家,無心事戎壘。
自昔忠義人,從軍皆效死。
隋堤草
[宋代] 曹勛
綿綿隋堤草,草色翠如茵。
梧桐間桃李,穠艷驕陽春。
楊柳垂金堤,拂舞無纖塵。
行人不敢折,守吏嚴呵嗔。
大業一崩隕,九廟猶荊榛。
隋堤草與木,采斫雜樵薪。
秋風號枯枝,野火燒陳根。
園林宮館尚禾黍,草木於爾何足論。
點絳唇(崇陽野次)
[宋代] 王炎
雨濕東風,誰家燕子穿庭戶。孤村薄暮。花落春歸去。
浪走天涯,歸思縈心緒。家何處。亂山無數。不記來時路。
偈頌一百零九首 其九十七
[宋代] 釋可湘
我此震旦人,到底少意氣。放伊過界來,波濤起平地。
直指單傳,有甚巴鼻。神光因為這些,著了娘生只臂。
是旃檀,是驢屎。等閑一嗅腦門開,二十八代西天記。
清渭八景·清渭晴嵐
[宋代] 何子舉
清渭盤旋似太行,嵐光過雨郁蒼蒼。
氤氳如霧凌空起,縹緲隨風到處揚。
谷轉孤村芳樹綠,水流雙澗落花香。
興來秣馬尋高隱,泉石徜徉樂更長。
端嘉雜詩二十首
[宋代] 劉克莊
鞠躬解作華人語,辮發來持虜帳書。
只合索绹牽畜狗,不煩伐鼓享鶢鶋。
再遣朝華
[宋代] 秦觀
玉人前去卻重來,此度分攜更不回。
腸斷龜山離別處,夕陽孤塔自崔嵬。
偈公六十五首
[宋代] 釋咸杰
四月明十五日結,七月十明五日解。
六只骰子滿盆紅,大都只是看頭米。
足趙丈句
[宋代] 蘇泂
跨湖樓好客閑行,身遠紅塵步亦輕。
月在波心流不去,蒹葭影里一舟橫。
玉融嘉禾歌
[宋代] 林希逸
新來盛事喧南北,爭道玉融調玉燭。乍可優曇現出花,未見嘉禾長似竹。
一莖五穗各垂頭,千人萬人齊拭目。元戎如佛令尹賢,清朝有道吾君福。
來處況是太平鄉,此事須傳瑞應錄。便當圖本上九天,看取三登上上熟。
送劉嗣復都官赴辟秦州幕府四首
[宋代] 強至
幾載關西任醉醒,一朝意緒屬青冥。
舌端江海傾談韻,掌內風云指陣形。
烏府中丞知國器,鴻樞學士納邊庭。
二公遠近觀成效,莫使旄頭尚有星。
范正獻書畢帖贊
[宋代] 岳珂
士之以道義相從,豈計其功,
而況乎公。當其任紬繹唐事之寄,
所以極簡編之從容。亦既上成書于邇英,
而公猶得以三百年之鑒,信其遺風。
則是一紀之淹,乃所以就百世之功。
石渠蘭臺,片言帝聰,
考盤弗為,皦然初終,
尤以見公子于元豐。蓋盡其魏闕之心,
而裕陵之于溫國,未嘗不知其畎畝之忠也。
此帖之存,公心天通。
詆斥之誣,吁嗟麟窮。
買劍
[宋代] 張煒
袖攜一劍三尺銛,試與豪士論丑妍。
鋒芒閃爍走冰雪,靶鞘激烈拏風煙。
斷蛟截犀挺靈怪,照人切玉光牽聯。
昔時歐冶不再出,純鉤磐郢名空傳。
越王茍不遇薛燭,萬戶駿馬誰肯捐。
物雖有價瑤無價,瑤逢識者逾精鮮。
主人得之亦自壯,十襲珍秘輕萬錢。
何當佩服卻戎羌,會令沙漠無戈鋋。
招鄰父啜菜羹
[宋代] 陸游
老境遺人事,窮居砭世肓。
茅檐聽雪滴,瓦鼎爇松肪。
不愿封侯印,惟求煮菜方。
杯羹須及熱,剩欲喚君嘗。
依韻和王平甫見寄
[宋代] 梅堯臣
兄為太守兩輪朱,仲泛吳人燕尾艫。
且看洞庭多橘柚,莫懷江國有枌榆。
少游山水殊非俗,老愛詩書又似愚。
百事輸君休問我,風沙不比在云湖。
將進酒·君不見青青河畔草
[宋代] 李新
君不見青青河畔草,秋死嚴霜春滿道。
又不見天邊日,薄暮入虞泉,
曉來復更出。匆匆年光不相待,
桑海由來有遷改。人生荏苒百年間,
世上誰能駐光彩。秦皇漢武希長生,
區區煙霧求蓬瀛。驪山茂陵皆蔓,
悠悠千載空含情。榮枯自有主,
富貴不可求。正值百花飛似雪,
如休不飲令心憂。
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其三十九
[宋代] 釋祖欽
弄晴微雨濕春風,柳自青青花自紅。寄語游人急回首,歌樓不在畫橋東。
舂陵聞雁
[宋代] 寇準
危欄秋盡偶來憑,霜落秋山爽氣澄。
誰道衡陽無雁過,數聲殘日下舂陵。
次韻蘇主管青溪十絕句
[宋代] 項安世
日西何事客歸遲,等看娟娟一寸眉。
卻民嫦娥太夸客,和宮推出桂花枝。
和鄧慎思未試即事難書率用秋日同文館為首句
[宋代] 耿南仲
敗葉掃還飛,秋容肅粉闈。
青錢如已選,白璧會須歸。
燕坐書橫案,孤吟月滿衣。
還同潘散騎,魚鳥性都違。
酬成賢良
[宋代] 陳起
獻璞無成喜弄璋,世間得失事相參。
劉蕡不得言時事,半為當時記樸庵。
寄內
[宋代] 劉敞
風雨驚春老,山川入夢遙。此時看破鏡,何處正吹簫。
舊種萱叢碧,新歸燕語嬌。佳期漫自笑,不似浙江潮。
朱濠州挽詞二首 其一
[宋代] 謝薖
俊軼金閨彥,風流粉署郎。憂民形玉色,治郡輟鹓行。
籍甚聞前席,居然嘆掩芒。何人殺青簡,惠政在濠梁。
早春汪若水宋壽谷見過
[宋代] 鄭芬
云起松洋路,吾廬蹴水開。
故人嫌俗縛,雙騎出城來。
春晝散微雨,隣家多早梅。
彈琴徵古調,何處可登臺。
獄中附家二首
[宋代] 趙良坦
一著南冠二載余,安危不必問何如。
精金百鏈鋼還銳,勁竹三冬節不枯。
對月欲同鵑帶血,臨風會有雁傳書。
瓦杯冷落孤燈里,幾度吞聲只自吁。
次韻江子我見戲長句
[宋代] 晁說之
江家宅在多文史,兄弟論文詎我遺。
長逝不來荒馬鬣,後生亦老倦車帷。
契成自賣寧無恨,詩到相嘲雅見知。
山水尚憐天付與,暮年漂薄向仇池。
洛社老僧聽琴
[宋代] 樓鑰
宴坐蕭齋不作勞,謂予何事走蓬蒿。
從容試問今年幾,手植黃楊三丈高。
離都
[宋代] 韓琦
握節背都門,春天景半溫。柔鞭難駐馬,芳草易銷魂。
遠目和煙重,離懷助酒昏。好花無奈野,時復映遙村。
送贊可參議赴臨安粹三首
[宋代] 郭印
紛紛稱別駕,天邑獨為榮。
日月光偏近,云霄路正平。
幾年留楚峽,一旦上蓬瀛。
廊廟皆知己,彈冠意氣生。
送韓存中侍郎赴隨州
[宋代] 張擴
昔時公卿門,一飯日三吐。末流士自棄,此道久如土。
韓公昌黎裔,樂善從其祖。低頭拜東野,舉頸望杜甫。
今年河陽歸,坐穩得處所。開關逢俗人,卻走唾腐鼠。
禪房大如掌,僅著范蘇呂。小人江湖散,賦性甚愚魯。
青衫插手板,舌卷紙上語。曾從諸公游,過聽謬見許。
嘗聞公姓名,桓桓貔與虎。乞身雖及早,朝論久未與。
昨日恩詔下,還分一麾去。風霜侵行李,笳角嚴曉鼓。
漢東諸侯國,文物略近古。下車訪諸生,往往得何武。
莫空樽前酒,豈乏戶外屨。應還二三子,雪擁一環堵。
詩成欲相寄,黃鵠短翎羽。阿連儻可借,千里亦跬步。
慶春宮·云接平岡
[宋代] 周邦彥
云接平岡,山圍寒野,路回漸轉孤城。衰柳啼鴉,驚風驅雁,動人一片秋聲。倦途休駕,淡煙里、微茫見星。塵埃憔悴,生怕黃昏,離思牽縈。
華堂舊日逢迎。花艷參差,香霧飄零。弦管當頭,偏憐嬌鳳,夜深簧暖笙清。眼波傳意,恨密約、匆匆未成。許多煩惱,只為當時,一餉留情。
分類標簽:羈旅懷人相思
胡教授來因酌海棠下見和前韻復答賦
[宋代] 韓淲
輕陰催雨濕汀沙,山崦寒生一倍加。好事肯同杯酒詠,綠嬌紅小是誰花。
客路寄崔帥
[宋代] 陳造
笑語生春慰老懷,鄒枚端復顧凡才。
酒邊徐罷長鯨吸,夢里還驚去鹢催。
野渡水渾妨轉柂,霜林寒淺未逢梅。
神馳縹緲凝香地,卻惜無人為挽回。
吳王井
[宋代] 楊備
石甃遺蹤傍古臺,一泓寒影鑒光開。
何人照面金釵落,曾見越溪紅粉來。
次韻景仁飲宋溫之南軒二首 其一
[宋代] 蘇轍
白發迎新歲,皤然國老更。感時能細說,對酒任徐行。
畫軸高分品,詩詞妙入評。疏狂先醉倒,應許恃鄉情。
和唐公舍人訪凈因
[宋代] 王安石
西城方外士,傳法自南華。
高蹈玩一世,旁通兼數家。
來游仁者靜,傳詠正而葩。
乘興何時再,還能托後車。
騷詞二章
[宋代] 釋善珍
獲印兮汾陽,結茆兮湘之崗。
湘之岳兮帝宮謁帝,帝不敢驕兮奔魑魅而走蜚龍。
余行兮余意,一笑兮足驚一世。
人不知兮謂余立異,豈人見兮勝帝。
調古兮湘童,大道兮壺之中。
白璧蒼蠅兮何污,噤不敢陳兮君怒。
蒼蒼上兮皇皇下,樂莫樂兮郴之土。
藐郴城兮楚涯,身非余兮辱余奚為。
策空鳴兮余去,人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
生可玩兮不可留,宛故廬兮風翛翛。
弈棋絕句二首 其二
[宋代] 洪炎
鷺落寒江鴉點汀,晴窗飛雹擊槃聲。方圓動靜隨機見,清簟疏簾眼倍明。
久旱得雨連陰彌旬農者云復宜得數日晴作二龍行
[宋代] 黎廷瑞
赤龍推車出旸谷,欲將燭光燒卻珊瑚屋。黑龍奮怒起天池,欲倒海水浸卻扶桑枝。
黔黎代為黑龍訴,帝命赤龍且回馭。已欣膏澤沃焦塵,復畏連陰起寒霧。
地裂不補難望秋,天漏不補亦可憂。我愿二龍行天各一日,水火停齊萬寶畢。
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
[宋代] 梅堯臣
春芽研白膏,夜火焙紫餅。
價與黃金齊,包開青蒻整。
碾為玉色塵,遠及蘆底井。
一啜同醉翁,思君聊引領。
和毛 其三
[宋代] 穆脩
江墅幽居好,溪山數里長。徑通茶塢綠,門枕橘園香。
藉石還勝榻,聽松不讓簧。閒游驚里巷,自作隱淪裝。
淵源堂十二詩 其一 淵源堂
[宋代] 王十朋
像貌崇賢圣,名言訓子孫。日親師與友,力學探淵源。
弄筆吟
[宋代] 邵雍
人生所貴有精神,既有精神卻不純。
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輸勤。
因饑得飽飽猶病,為病求安安未真。
人誤圣人人不少,圣人無誤世間人。
送魏莊赴舉
[宋代] 魏野
再戰去何如,羸僮逐蹇驢。
路貧多捧刺,學富少擔書。
已念離家晚,仍憂取事疏。
西風酒旗下,欲別更躊躇。
題解生山水圖
[宋代] 劉宰
長江水水西南來,江北江南圖畫開。
君從何處得此景,錦帆似泛長江回。
槎牙老樹連荒島,兩兩人家出林杪。
鷗飛欲下洲渚寬,云橫不斷關山杳。
圖窮雙嶼金焦峙,仙宮縹緲浮寒水。
柂樓捩轉吳波平,閶闔中天日月明。
朱昭父挽些
[宋代] 王柏
春風初開兮別君南浦,誄君輁軸兮冬又暮。
曾歲律之未改兮生死異路,吁嗟乎實齋兮有前修之風度。
瑟瑟僩僩兮凝然寒素,不忮不求兮未嘗偭繩墨而改錯。
視萬馬之奔逸兮斂組轡而獨駐,安於一實兮豈斯世之足語。
天何賦之厚兮而奪之遽,何旅翣之未返兮合豺虎而哮呼。
凜世道之{鱷魚換目}兮良士瞿瞿,想君一笑於冥兮豁然大悟。
山靡靡兮旁園,水潺潺兮在下。
付萬事兮云空,顓一壑兮千古。
詩約范直夫游萬葉寺觀瀑泉
[宋代] 洪邁
范侯隱下吏,夙尚本丘園。
身投攫金市,聚書以自藩。
炯然如孤月,不愛黃流渾。
要知句律工,競病何足論。
我生群末俗,涇渭同一源。
同心無楚越,傾蓋如弟昆。
人生各有役,不暇捧一尊。
風蒲掛南浦,念欲東南奔。
對床定何夕,青燈照晤言。
懸知吟詩處,千尺銀河翻。
衢學講堂更名時心和貳車韻車韻五首
[宋代] 袁甫
終身不察是凡人,一日三回省此身。
參也親傳端的處,品題宜亞不違仁。
滬貢士二十人端平元年手書增郡國貢士員滬增
[宋代] 魏了翁
天地中間著此身,合將位育入經綸。
陰陽固自生成我,爵祿安能富貴人。
利欲當權心退舍,诐淫得路俗迷律。
諸君自此騰驤去,原以先知覺此民。
寄林信州
[宋代] 趙蕃
嶺近梅花開已多,水南梅事又如何。
使君假日曾游否,客子臨風空屢哦。
好士何妨勤下榻,豐年那有拙催科。
倦游我亦懷三徑,何況傳聞政免苛。
王立之以小詩送并蒂牡丹戲答二首 其二
[宋代] 黃庭堅
露晞風晚別春叢,拂掠殘妝可意紅。多病廢詩仍止酒,可憐雖在與誰同。
詠史上·黃霸
[宋代] 陳普
鳳凰不一至尼山,獨為皇不少慳。
圖畫紛紛上麟閣,五年宰相獨何顏。
巫秀麗為四川之奇觀其一晴
[宋代] 高吉
巫峽秋深景最幽,山嵐潑翠淡煙浮。
看來不復成云雨,空鎖襄王舊日愁。
辛酉大雪戲成十詩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為韻 其三
[宋代] 周麟之
松桂亦華顛,瓦石背玉表。造物不作難,夜半月出皎。
書窗互照映,甕牖驚易曉。舉頭忽彌望,萬里絕飛鳥。
秋霖二首
[宋代] 王禹偁
山云百日雨,山水十丈波。
田疇與道路,一夕成江河。
巨石大於鱉,吹轉如蓬窠。
夏旱既損麥,秋潦復無禾。
津梁盡傾壞,商販絕經過。
斗米二百金,吾生將奈何。
安敢比夷齊,愚圣不同科。
應如元魯山,餓死深山阿。
陶然軒呈孔掾
[宋代] 郭祥正
我醉不在酒,心常醉于天。出處無固必,四時任陶然。
世網誰拘拘,冥鴻自翩翩。隱凡樂吾樂,陶然名此軒。
采掇富菊杞,芬香籍蘭荃。啼鳥助春喜,相呼語涓涓。
好風集清微,時寫朱絲弦。秋月瑩池上,臘雪堆檐前。
客來亦把酒,客去醉還眠。為君發短調,意將千載傳。
范丞相堯夫挽詞二首
[宋代] 蘇轍
持身守忠恕,臨事恥浮沉。
直道更三黜,平生惟一心。
家風來自遠,國論老彌深。
令德真如玉,泥沙枉見侵。
次韻文潛館中作
[宋代] 晁補之
蓬山前臨九軌路,三日街晴案吹土。
直廬鑿牖面宮垣,青壁嶄嶄看垂雨。
殿閣風斜碧瓦寒,翅濕蒼鳶不能乳。
卻思窮巷亦可言,一埽蚊虻通昔苦。
郁蒸書課未須忙,午漏傳休聽天語。
平生豪氣對樽酒,山雞見鏡猶能舞。
城南寺近晚堪過,笙歌涼月聞千戶。
但憂伏日細君須,割肉無緣待歸俎。
讀慶元黨人家乘蜀
[宋代] 王邁
本朝諸大老,謚議兩忠公。
公去道鄉遠,名垂太史同。
理無顯豬位,千載播清風。
韓品多孫子,毋須添乃翁。
秋懷十首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為韻
[宋代] 楊冠卿
幽花上籬落,寒煙婘楸桐。
絡緯勉婦織,暮色凄房櫳。
日月如跳丸,蟲魚不書攻。
發黑今益白,脫巾成老翁。
拜相第五十五
[宋代] 文天祥
我來屬時危,朝野色枯槁。
倚君金華省,不在相逢早。
賦新繁周表權如詔亭
[宋代] 馮彭年
先生教子作通儒,詩禮親闈伯鯉趨。
亭構義方名昔著,詔頒封爵語今符。
榮因慈孝家聲振,默契絲綸寵數殊。
善慶誰能肩懿躅,賢哉奮達美相須。
送李監岳二首
[宋代] 陳造
寥寥黃陳后,詩律日就卑。
京江一燈續,天乃不憗遺。
念君從之游,十年塤應篪。
盡渠磋磨巧,況君粹美資。
奪標快一得,不計弟子師。
向來誦新作,格力欲并馳。
扃戶玩明月,寒餓用一岐。
及今辦一飽,無取空名垂。
送張君玉赴寧江幕府七首
[宋代] 晁公溯
遠景樓高風月清,酒酣要看筆縱橫。
山川有待君知否,可是東坡賦不成。
以糟蟹洞庭甘送丁端叔,端叔有詩,因和其韻
[宋代] 楊萬里
斗州只解寄鵝毛,鼎肉何曾饋百牢。
驅使木奴供露顆,催科郭索獻霜螯。
鄉封萬戶只名醉,天作一丘都是糟。
卻被新詩太清絕,喚將雪虐更風饕。
贈張駉
[宋代] 陳必復
乍見語相合,苦吟心更親。
老於琴得趣,隱與牧為鄰。
一夜檐花雨,十年江樹春。
所交半湖海,恨晚識斯人。
次韻子瞻題仙游潭中興寺
[宋代] 蘇轍
潭邊沙水不成泥,潭上孤禽掛險啼。
繚繞飛橋能試客,蒙茸翠蔓巧藏溪。
云為絳帳馬融室,石作屏風玉女閨。
仙果知君今未足,臨潭腳戰怕長梯。
故相國潁公挽歌辭三首
[宋代] 司馬光
滄波與鄧林,魚鳥久飛沈。
一旦成陳跡,何人識寸心。
高山亡景行,流水失知音。
淚盡離東閣,歸來破故琴。
戲書元明廳壁
[宋代] 李新
漲急灘流隨眼落,市忙烏合轉頭空。
一年三百六十日,卻有半年閒守窮。
句
[宋代] 宋白
回眸已覺三山近,滿壁潛驚五月寒。
辭眾偈
[宋代] 釋法作
七十七年,幻緣忽破。
秋水無痕,霜天月墮。
山水圖歌
[宋代] 呂本中
君不見南江老龍夜不眠,令我破屋開青天。千巖倒壁卷角上,一榻卻在洪濤前。
又不見江頭古木一尺圍,猿猱接手懸高枝。雨中寒蘆披靡去,天際風帆先后歸。
陳生故是可憐人,筆雖未到心已親。南村北村渴欲死,怪此一室無纖塵。
鄭虔祁岳不解奇,韓干畫馬空多肥。萬里咫尺君得之,更看湘江雷雨垂。
次韻章太博遷匠丞不入
[宋代] 方岳
解頤鼎鼎得匡來,凈洗詩脾萬古埃。
何以報君青玉案,誰其醑我紫霞杯。
此生只可夸耕墅,小藁曾經到講臺。
富貴自嫌吟骨瘦,底須雌甲問河魁。
寄題刁景純藏春塢
[宋代] 蘇軾
自首歸來種萬松,待看千尺舞霜風。
年拋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屨中。
楊柳長齊低戶暗,櫻桃爛熟滴階紅。
何時卻與徐元直,共訪襄陽龐德公。
雜詠一百首·馬祖
[宋代] 劉克莊
若非大氣魄,只是小機鋒。
老子一聲喝,學人三日聾。
謝詹中美惠五典毓蒙書
[宋代] 陸文圭
山上有佳木,春風抽新萌。
勿從羊與斧,條葉隨敷榮。
山下有流泉,涓涓滴深清。
勿投泥與沙,支派任縱橫。
物爾人亦然,習與性俱成。
位可望賢圣,教乃始孩嬰。
五典敘千古,一編粹群英。
屬辭不厭巧,立義不厭精。
金玉二三子,源委諸老生。
寒燈讀未竟,眵眼開雙明。
惜哉書晚出,會使世盛行。
價知貴洛紙,報愧乏齊瓊。
雪後尋梅偶得絕句十首
[宋代] 陸游
青帝宮中第一妃,寶香熏徹素綃衣。
定知謫墮不容久,萬斛玉塵來聘歸。
重辟西湖
[宋代] 林票
鐘奩平處小橋西,橋外輕鷗掠鏡飛,
鑒破青云放山出,撥開碧蘚引湖歸。
帶煙插柳陰雖瘦,趁雨栽荷綠已肥。
欲借禽魚祝君壽,君恩寬大此情微。
句 其六
[宋代] 趙佶
網羅今不密,回首不須驚。
轉調二郎神/二郎神
[宋代] 張孝祥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云恨水。陣陣回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凝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送宋飲冰過四明郡齋
[宋代] 薛嵎
元戎招士重親臨,喜遂詩書萬里心。
乍免客愁供帳具,暫停游事戟門深。
秋空矯首瞻魁彩,夜燭憑花聽雁音。
從此文名滄海闊,好風三日到雞林。
相州春日
[宋代] 宋庠
北上無繁卉,空亭有暝陰。
狂飛憎野絮,多舌恨春禽。
地燥山如朽,池寒水不深。
生平箕潁志,軒冕獨何心。
和閭丘省干喜雨韻
[宋代] 吳芾
鈴齋坐嘯不為頗,愁嘆翻然變詠歌。
千里正憂無舊谷,一朝俄喜浹新禾。
云師蔽日如張幟,雨陣橫空似擁戈。
我忝郡丞何所補,但將新句對松哦。
菊花十二首
[宋代] 史鑄
露叢芬馥敵蘭芽,清賞終存好事家。
莫遺兒童容易折,此花開后更無花。
王勃與梓州通泉惠普寺碑
公元670年,客居巴蜀的奇才詩人王勃自玄武 (四川中江)游歷川東諸地,一路吟唱頗豐。梓州,作為隋唐時期巴渝第二大城市,川東第一重鎮,是很多入蜀詩人都不會錯過的地方,而王勃應該是第一個光顧它的入蜀大詩人 。
年少成名,學博志堅,多少讓王勃多了一些豪放之氣,十四歲便成名入仕,然而與之相應的卻是短短的仕途,十九歲,正是意發氣盛之年,區區的幾行文字使得他匆匆的離開了他極度渴望大放異彩的舞臺。
次年,二十歲的王勃雖“等終軍之弱冠”,“慕宗愨之長風”,然而“時運不濟,命運多舛”,也只好“安貧”、“知命”。巴蜀真的是唐時遷客騷人的后花園,像后來的杜甫、李商隱都曾入蜀安生立命。
公元670年,二十一歲的王勃與梓州與通泉相會了,如果把歷史看成一條時間的長軸的話,那王勃駐留通泉的時間應該就可以近似看成一個點吧,而那一刻,應該算的上是梓州是通泉最耀眼的一個點之一吧。
那一刻的王勃應該不會想到五年后,他將在洪州江邊留下千古名篇,他也不會想到,僅僅六年后,他將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走完自己短暫的一生,不知道當他溺入水中的時候,能像個“達人”一樣“知命”嗎?
好在,雖是短暫的交匯,但他還是在通泉留下了東西,那就是惠普寺的碑文,碑文是駢文,而王勃絕對是駢文的頂尖寫手,《滕王閣序》便是絕佳的印證,而如果回頭仰瞻《梓州通泉寺惠普碑》的碑文的時候就會發現,其實,滕王閣的底子早就打下了。
若夫元機默運,披睿烈於三精;素鍵潛融,肇神功於萬匯。則有靈期,龜龍負河洛之圖;帝緒氤氳,賢哲舉乾坤之策。雖功懸日月,終植軌於寰中;業靜云雷,未光規於象外。爾其譯雉林之寶偈,詮鷲嶺之真圖,抽紫玉於禪山,朗元珠於智水。不生不滅,光臨妙物之津;無去無來,發乘時之契。仗三明而獨運,施洽平分;據二諦而同歸,功超邃古。故能使三千法界,向風知衽席之師;百億天王,聞道失巖廊之貴。非釋迦之神化,其孰能與於此乎?既而正法將隱,微言不嗣;應身既沒,遺儀間起。恒星夜掩,西天銜風霧之悲,夢日宵成,東漢肅壇場之禮。由是鹿園層敞,象教旁流。宣妙獎於希夷,范靈蹤於顯晦。瑤龕寶座,光華震旦之墟;鳳剎裳,斧藻閻浮之域。
其寺蓋梁大同中年所建,地分彭蜀,嶺對岷峨。憑廣漢之遺墟,藉犍為之舊壤。西馳峭,山連白雉之郊;東赴長川,江走黃牛之峽。崇墉卻峙之勢,庭衢四會;勝里九曲之分,閭閻萬積。危冠ㄚ服,參差軒蓋之前;露渚風畦,隱軫亭皋之望。是惟仙境,實啟香城;煥若神明,恍同化出。紺壇煙屬,疏絕閣而三休;紫殿云深徹回廊而四注。重欒復棟,霧緝霞張;繡桷雕楣,鸞伸鶴。珍臺控景,羲和獲練轡之因;綺榭裁氛,屏翳得停鑣之所。連甍積翠,交玉瑣於星衢;洞戶流丹,綴金鋪於月竇。垂珠網露,傍傾漢浦之琛;列鐸吟飆,上合鈞天之樂;固以輪奐之美,冠真宰以先鳴;雕范之奇,告靈基而得雋。乃造彌勒下生像一座,相好端足,華姿朗備。貞觀末年,靈暉繼發,房櫳匝曜,疑連不夜之城。戶牖皆明,似出重昏之境。自非理參幽贊,道葉冥機,宣佛鏡於無方,演慈燈於已絕。
豈能寫丹青於實相,妙色長存;圖銑鋈於真容,神光不昧?若乃時暄福地,低落照於晴暉;候肅禪房,初華於霽景。千千寶樹,若在雙林;一一妙香,仍清八味。山亻素晚,葉嶼而相鳴;野燕迎晨,拂花簾而自樂。松楹秀蔓,曲成蘿薜之衣;砌石生蓮,直起芙蓉之座。則有施身童子,戾止巖扃;忍辱仙人,來儀間戶。都人野彥,希梵席而投裾;趙美燕姝,望齋庭而繼履。莫不青鳧委貫,俱欣不舍之壇;紫貝蒹明,共化無緣之力。故能使雕形畫塔,象設年滋;彩帙瑤箱,龍編月久。豈西周之道備,南國之風成者乎?爰有寺主等,覃機色外,練跡塵間。浴甘露於身田,集祥風於性宇。棲情不二,忽起初地之權。援手大千,猶擁彌天之具。縣令等或公侯百代,元貂列駟之門;或文史三冬,吐鳳回鸞之客。銅章墨綬,任切臨人;鐵印黃簪,功宣漸陸。
局牛烹而待價,肆蠖屈以求伸。揮鋒九仞之隅,作鏡雙流之外。錄事柳元等,丹軒紫紱,家傳方面之勛;驥子魚文,地列膏腴之右。昔承隋運,屢委天書;爰自皇初,顓流帝禮。等賓渝之奉漢,類微濮之匡周。威申白馬之盟,并受飛龍之托。
故能遺風罔墜,代濟其美。望重西南,功宣法俗。咸以為弦歌小政,猶篆德而垂芳;鐘鼎微榮,尚銘勛而作鑒。況乎神威自在,方傳宰匠之功;豈可棟宇常存,不勒山河之贊?爰托幽鄙,奉揚微猷。敢宣此義,而為頌曰:
天地定位,君臣作極。道在巖廊,功г寰域。尚清皇盼,猶歌帝力。況我能仁,惟神不測。誕生迦室,利見王城。機覃有應,業會無生。長驅定境,振旅魔營。恩兼動植,勢絕隨迎。燕山傾仞,鶴林埋景。慧日西沈,慈波東騁。競窺靈相,爭參佛影。月殿分城,云龕動嶺。長江舊域,廣漢遺區。川分潼峽,塞接岷渝。閭閣四會,亭障威紆。爰開寶地,實控名都。霞墻百雉,云甍四注。紫闕尋煙,樓結霧。波流虹起,雷奔蠖步。綱罩星鶉,棲月兔。靈機藻纟率,禪室安閑。雕金范玉,舉翠浮丹。神宮不夜,虛室長寒。光超有色,貺出無端。清露花徑,飛泉業戶。間綠苔秋,山蒼樹古。茫茫庶類,巍巍凈土。鵝鷺同歸,華夷共聚。第一義諦,寥廓法門,跡離生滅,思舉乾坤。情迷則復,道在為尊一,惟名與器,萬古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