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直播app破解版_欧美国产日韩无遮挡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强奷白丝女仆在线观看,超碰三级大陆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前沿資訊

出人頭地最初稱贊的是哪位大文豪(這5個硬氣的品質,讓韓愈成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從祀孔廟成為圣賢)

導讀出人頭地最初稱贊的是哪位大文豪文章列表:1、這5個硬氣的品質,讓韓愈成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從祀孔廟成為圣賢2、紀曉嵐清代第一才子,中國的大文豪之一3、開國上將之首蕭克:曾獲茅

出人頭地最初稱贊的是哪位大文豪文章列表:

出人頭地最初稱贊的是哪位大文豪(這5個硬氣的品質,讓韓愈成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從祀孔廟成為圣賢)

這5個硬氣的品質,讓韓愈成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從祀孔廟成為圣賢

提到韓愈,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我們中學課本里,不乏他撰寫的古文與詩詞,比較熟悉的就是《師說》以及那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那為什么說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北宋的大文豪蘇軾對他有個精準的評價: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

韓文公祠

所謂:“文起八代之衰”,意思是東漢一直到隋代,六百多年的時間里,所有的文章都趕不上韓愈,是一代文宗。“道濟天下之溺”,韓愈在唐代舉起了復興孔孟之道的大旗,用孔孟之道來復興大唐,消除安史之亂后的沉溺之氣。“忠犯人主之怒”,他為了要表明自己的立場和看法、勸諫皇帝,不惜得罪皇帝。“勇奪三軍之帥”,就連文人最缺乏的武功和英勇之氣,韓愈都具備。

再加上他掀起的古文運動,主張去掉駢文的華麗修飾,用散文的形式來更注重文字的表達功能。

所以,在明代人編修《唐宋八大家文鈔》將他推崇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倘若我們回到韓愈到生活的時代,會發現,他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還和他的性格有關:他無疑那個時代的硬漢。

首先,這個人命硬。

韓愈的先祖,是漢初的諸侯王,韓王信(注意,不是韓信)。從他開始,一直到韓愈的父親,韓仲卿都是在朝為官。

韓愈排行第三,父親是秘書郎,也就相當于國家級圖書館館長。

按理說韓愈的生活應當較為寬裕。

可是就在他三歲的那年父親,就去世了,而母親也早在他出生后不久也撒手人寰。

于是他就由大哥韓會撫養長大。

韓會也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以“文學才望”得到的賞識,成為了皇帝身邊的起居舍人,是記錄皇帝所發的命令的文官,雖然只是個從六品的中下層官員,但是和皇帝朝夕相處,另外第一時間知道國家的一手消息,這個職位自然就成了文官中的香餑餑。

可就在韓愈11歲那年,哥哥在受到當時宰相元載的牽連,被貶謫到廣東做刺史。不久遍病逝于任上。

韓愈先跟著大嫂回到原籍安葬哥哥,卻也無法常駐,只能隨嫂子避居江南,韓愈這一時期便是在困苦與顛沛中度過的。

但是顛沛流離的生活,并沒有讓韓愈失去對生活信心。反而讓他在磨礪中成長,他打小就知道自己是一個孤兒,想要出人頭地,必須刻苦讀書,不需要別人激勵。

他天分極高,在7歲時候,就開始讀書,尤其對孔孟、司馬遷、揚雄等人的著作十分感興趣。加上在此之前,有一位學識淵博的哥哥指導,他自然信心滿滿,“壯志起于心中”。

可是,命運并沒有像他想的那么順利。

韓愈畫像

這時候,韓愈的第二硬:性子硬,把他從打擊中拉扯出來。

在他十九歲開始,開始參加科考,然而一連三次名落孫山,而十幾年之后,韓愈才有資格入朝為官。

為什么這位未來的文壇領袖,在接連受到重創, 難道這之中有什么貓膩嗎?

其實,實事求是地講,并沒有什么貓膩,韓愈這么有才華的人之所以仕途之路如此坎坷是有幾點原因:

第一點原因是,唐朝的進士要求的文風和韓愈擅長的文風不一致。

韓愈的以古文也就是散文擅長,但是唐朝進士考試硬性要求是駢文。

第二點原因是:唐朝的進士特別難考。

在唐朝科舉,一般有兩種類型,一種叫“明經”,另一種就是“進士”。

明經的試題一般是摘錄經書的一句并遮去幾個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詞,或者是關于經文的問答。所以死記硬背,就很容易能夠考取;

而進士主要考的命題創作的詩、賦,需要考生充分發揮思想才能考中。

加上唐朝錄取的進士特別少,不到300年期間,才錄取了4000多個進士,而同是三百年左右的宋朝,卻錄取了4萬多名進士。

所以,在唐朝科舉中,流傳著一句話,“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就是說,你在考中明經的人里面,30歲都算老的了,而考中進士的人50歲都算年輕的。

甚至在唐朝時候,還有一個滑稽的榜單叫“五老榜”。唐昭宗時期,有天因為平定了內亂,皇帝心情不錯,說:“這次咱們放寬一點進士的名額吧。”

于是就錄取了五位年齡比較大的考生。其中兩位已經到了七十歲,另外幾位也年過六十。

然而,韓愈在25歲第四次就考取了進士,已經是很了不起了。

當然,韓愈能考上進士,除了才華和堅持不懈以外,還跟運氣有關。

在韓愈考上進士的那一年的副考官是梁肅,他的主要責任是向主考官推薦他覺得好的文章,這個人是韓愈哥哥的至交好友,這個因素十分重要,再加上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另一個倡導者之一,與韓愈的風格和觀念都十分一致。

另外主考官陸贄,這個人可是見過大世面的,擔任過德宗時期的宰相。他雖然擅長、喜好駢文,可是他十分務實,更注重考試的文章中,是否有真知灼見。

一個人的才華固然重要,然而給予對于一個人也很重要,但是在機遇背后,隱藏的更是對命運的抗爭和對夢想的堅持。

在這次科舉中,一共錄取了二十三人,里面都是有名的大人物,被后世稱為“龍虎榜”。

然而,韓愈的仕途并沒有順暢。

這就和唐朝入朝為官難的第三點原因有關:在唐代,考中進士只是有了具備做官的資格。下一步還要經吏部選試合格,才被授予官職。

這場考試被稱為"博學宏詞科",如果沒有通過銓選,得通過當權派的保舉,才能入朝為官。否則只能到地方節度使去做幕僚。

但是,第一次考試,韓愈就失敗了。他的硬脾氣也開始上演。

韓愈給當時的主考官寫了一封信,里面大致講了三點內容:

第一,這個考試不公平,肯定有人情的作用。在考試當天,有很多浮夸的人說,自己得到了報告,誰誰誰考中了,可是一天下來有九種不同的結果。另外當時有三個大家公認的人一定能考中,可是結果下來名不符其實的也在其中;第二,我之沒有考中,是因為沒有去走關系。從我來到長安開始,就從來沒有拜訪過那些德高望重的人,沒去送禮走后門。所以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有我這個人的存在,怎么可能能考中呢?但是,如果需要我拉著臉,卑躬屈膝地去給名門望住送禮。對不起,我拉不下這個臉,我要堅守我信仰的“孔孟之道”,寧愿聽天由命也不厚顏無恥地去“自我推薦”;第三,但是我不泄氣,我覺得我自己還有希望,雖然我已經窮困潦倒,沒有住處了,但是我的雄心壯志還在:“斯道未喪,天命不欺,豈遂殆哉,豈遂困哉?”老天爺還沒瞎眼呢,他看著我的努力,一切都還沒有結束呢,我難道會一直艱苦下去嗎?

然而,在接下來兩次考試中,韓愈又失敗了。在此期間,韓愈曾三次給宰相上書,但均未得到回復。

于是他只能到達幕府,去擔任地方官員。

在他兩入幕府期間,擔任觀察推官,指導李翱、張籍等年輕才俊的文章。同事極力地推廣宣傳他的古文思想。

在五年后,他終于在第四次"博學宏詞科"中及第。

在這個時間的前后,他表現出了他性格的第三硬:學識硬。

在幕府的時間,韓愈除了擔任觀察推官,其余的事件就是幫助地方節度使干一些雜活。

韓愈在此期間借用《雜說·四》也就是馬說來隱喻自己的遭遇: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在他通過了"博學宏詞科"后,擔任了國子監四門博士。

這一年,他遇見了一個叫李蟠的孩子,十七歲能,不受當時世俗流行駢文的影響向韓愈學習古文。于是韓愈寫了一篇《師說》送給他,里面有了膾炙人口的教育名句: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提出了老師不一定要強于弟子的觀點,頓時韓愈名聲大噪,一方面他鼓舞了更多青年才俊,另外也得罪了不少等級分明的頑固派,讓他本來就不順暢的仕途,更加難做。

韓愈《師說》

果然,在之后一年,韓愈升任監察御史后,第一次被當權派排擠出長安。

表面上看他被貶,是因為關中地區大旱,而京兆尹卻封鎖消息,韓愈在憤怒之下上《論天旱人饑狀》疏反映實情,反遭讒害。

但照柳宗元所說,這篇《師說》至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為他由此“狂名”更大,為更多的頑固派所疾惡。

此后,韓愈的仕途就像做過山車一樣,屢升屢降。因為各種事情和政治斗爭不斷地被貶官,再復官。

但是他復興古文以及在獎勵后學上進這兩點上,態度始終不變。

在他第二次復任國子博士后的一年,韓愈認為自己才高學深,卻屢遭貶謫,遍創作了另外一篇千古名篇《進學解》用以自我比喻: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宰相看后,很同情韓愈,并認為他很有史學方面的才識,便讓他修撰當時皇帝老爹,唐順宗的實錄。

唐憲宗看后甚為滿意,便提拔韓愈為中書舍人,類似于皇帝的總理。

韓愈的硬氣與堅持,讓他攀升到了人生的第一個巔峰。

韓愈第四硬:膽子硬。

在韓愈正在仕途上飛黃騰達時,唐朝迎來了一件大事,每三十一年迎奉一次佛骨(佛陀的指骨舍利)的傳統活動。

憲宗派使者前往鳳翔迎佛骨以祈求國泰明安、五谷豐登,另外也祈求自己長生不老。

然而韓愈覺得十分不妥,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論佛骨表》極力勸諫,認為供奉佛骨實在荒唐,要求將佛骨燒毀,不能讓天下人被佛骨誤導。

里面主要講了以下幾個內容:

一、說迎佛骨可以長生不老,純屬瞎扯,不信佛的都活得長久。你看,漢代以前,佛教沒有傳入中國時候,黃帝在位100年、 堯在位98年、舜和大禹都活過了百歲;二、信佛的都活得不長。漢代佛教傳入了中國后,既沒有一個長壽的國家,也沒有一個長壽的皇帝,你看漢明帝才在位十八年,最尊崇佛教的梁武帝下場也很慘,被活活餓死;三、你身為代表會讓老百姓不務正業,天天效仿您,丟棄了原有的工作和本分。

憲宗覽奏后大怒,要用極刑處死韓愈,群臣極力反對,但皇帝依然十分憤怒。后來,那些厭惡韓愈的人們都覺得給韓愈加的罪太重了,紛紛為韓愈說清。

皇帝這才將他貶到潮州做刺史。韓愈在被貶潮州的路上,心灰意冷,要知道這是當時最偏遠的地區之一,很多人被貶,都是到任不久就病死了,或者是死在了被貶的路上。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當時韓愈寫了一封千古聞名的送別詩: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其實憲宗是安史之亂后難得的好皇帝,重用賢才、勵精圖治、重振大唐的威望。

等韓愈到達潮州向皇帝上表謝恩后,皇帝跟大臣說:“韓愈這個人,很愛護我,我能不知道嗎?但是說事歸說事,我只是遵照我們大唐的習俗,他干嘛咒我短命呢?”

在一年后的冬天,韓愈得以重新回到長安。

韓愈第五硬:武功硬。

我們對韓愈的刻板印象,你不就是個文人嗎?有啥武功。

其實不然,前面提到過蘇軾就稱韓愈,“勇奪三軍之帥”。

在韓愈諫迎佛骨之前,就顯現出了軍事才能。

當時韓愈隨宰相裴度征戰淮西,韓愈曾建議裴度派精兵千人從小路進入蔡州,必能擒拿吳元濟。裴度沒有采納,后來,李愬雪夜入蔡州(也是中學課本的文章),果然活捉吳元濟。

李愬雪夜入蔡州

三軍謀略之士,無不為韓愈惋惜。

五年后,韓愈出使鎮州。但是鎮州正經歷叛亂,百官都認為此行韓愈必死。

后來皇帝也后悔,讓他到邊境后,先觀察形勢,再決定要不要入境。

韓愈的硬脾氣又上來了,說:

“皇帝命我暫停入境,這是出于對我的愛;但是,我更應該不畏死去執行君命,這是我身為臣子的責任。”于是毅然只身前往。

到達營帳后,叛變成功自請為節度使的王庭湊,讓手下士兵張弓拔劍地迎接韓愈,想把這個書生嚇到。

韓愈呵斥王庭湊對待朝廷使者無禮。

王庭湊裝摸做樣地辯解道:

“之所以這么無禮,都是這些將士自己決定的,而不是我的本意。”

韓愈繼續呵斥:

“皇上認為你有將帥的才能,所以任命你為節度使,卻想不到你竟指揮不動這些士卒!”

之后韓愈繼續義正言辭:

“你們之前的老大,開始叛亂,后來歸順朝廷了,加官進爵。而一直不歸降的安祿山等人,他們子孫還有活著做官的嗎?只要你們好好干,朝廷一定會厚待你們。”

經過韓愈的幾番教育,王庭湊將士佩服至極,在完成韓愈囑托后,便和韓愈一起飲宴。

一場叛亂的風險,就這么煙消云散了。

縱觀韓愈的一生,剛正不阿,很少違背自己的理想行事,一硬到底。

這樣的硬氣和堅持,讓他從貧寒的孤兒,成長朝廷的高官,當然也讓他的仕途十分波折。

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的硬氣,讓他的教育觀念、思想文化以及他宣揚的古文運動,得以被歷史銘記。為他贏得了生前身后的盛名。

公元824年,韓愈病逝于長安的家中,獲贈禮部尚書,謚號文。

兩百多年后,北宋神宗追封韓愈為昌黎伯,并準其從祀孔廟。終成一代圣賢。

紀曉嵐清代第一才子,中國的大文豪之一

紀昀(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清代文學家。直隸獻縣(今中國河北獻縣)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份,是中國的大文豪之一,文采超過他的人屈指可數。四歲開始啟蒙讀書,十一歲隨父入京,二十一歲中秀才,三十一歲考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撰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卒于嘉慶十年(1805年)二月,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故卒后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代表著作《閱微草堂筆記》。

紀昀(1724—1805)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觀弈道人。清直隸獻縣(今河北省滄州市滄縣崔爾莊)人。又因其北京虎坊橋寓所有一巨大太湖石,故又稱孤石老人。紀曉嵐二十四歲時,考中順天鄉試第一名舉人,三十一歲中進士。他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勤奮好學。博古通今。他襟懷夷曠,機智詼諧,常常出語驚人,妙趣橫生,盛名當世,很得乾隆的賞識。1772年紀曉嵐受命為《四庫全書》的總纂官。此項工作先后歷時十九年,終于總纂完成了巨著《四庫全書》。在總纂該書過程中,他還用了八年時間,為該書所括的一萬余部書籍,精心撰寫了二百卷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除此之外,還有《閱微草堂筆記》、《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等。

總之,紀曉嵐一生才華和學術成就十分突出,多姿多彩。他曾給自己寫過一道詞,其中兩句:“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不老泉”,就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紀曉嵐不僅在清代被公認為文壇泰斗,學界領袖,一代文學宗師,就是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位少見的文化巨人。[1]

3

生平經歷

編輯

紀昀祖籍為應天府上元縣,傳其家為紀家邊。明永樂二年(1404年),奉命“遷大姓實畿輔”(乾隆《獻縣志》),人稱茶星始遷來獻縣,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獻縣城東九十里之景城鎮。到紀曉嵐,北遷已十四世。有據可考,紀曉嵐為紀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于這樣一個世代書香門第。

紀曉嵐兒時,居景城東三里之崔爾莊。四歲開始啟蒙讀書,十一歲隨父入京,讀書生云精舍。二十一歲中秀才,二十四歲應順天府鄉試,為解元。接著母親去世,在家服喪,閉門讀書。三十一歲考中進士,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授任編修,辦理院事。外放福建學政一年,丁父憂。服闋,即遷侍讀、侍講,晉升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貴州都勻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為侍讀學士。同年,因坐盧見曾鹽務案,謫烏魯木齊佐助軍務。召還,授編修,旋復侍讀學士官職,受命為《四庫全書》總纂官,慘淡經營十三年, 《四庫全書》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三千四百六十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九卷,分經、史、子、集四部。紀并親自撰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凡二百卷,每書悉撮舉大凡,條舉得失,評騭精審。同時,還奉詔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基礎上,精益求精,編寫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為涉獵《四庫全書》之門徑,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書。 《四庫全書》的修成,對于搜集整理古籍,保存和發揚歷史文化遺產,無疑是一重大貢獻。

在主編《四庫全書》期間,紀曉嵐由侍讀學士升為內閣學士,并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閣事,甚得皇上寵遇。接著升為左都御史。 《四庫全書》修成當年,遷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乾隆帝格外開恩,特賜其紫禁城內騎馬。嘉慶八年(1803),紀曉嵐八十大壽,皇帝派員祝賀,并賜上方珍物。不久,拜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兼國子監事。他六十歲以后,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禮部尚書。紀曉嵐卒后,筑墓崔爾莊南五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員,到北村臨穴致祭,嘉慶皇帝還親自為他作了碑文,極盡一時之榮哀。[2]

4

主要成就

編輯

紀曉嵐以才名世,號稱“河間才子”。一生精力,悉付《四庫全書》。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和一部《紀文達公遺集》傳世。 《閱微草堂筆記》共五種,二十四卷,其中包括《灤陽消夏錄》六卷, 《如是我聞》四卷, 《槐西雜志》四卷, 《姑妄聽之》四卷, 《灤陽續錄》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慶三年(1798)陸續寫成。嘉慶五年(1800),由其門人盛時彥合刊印行。《紀文達公遺集》 ,是紀曉嵐的一部詩文總集,包括詩、文各十六卷,為人作的墓志銘、碑文、祭文、序跋、書后等。

除此這外還撰寫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三十二卷《紀文達公遺集》(上十六卷文章,下十六卷詩賦)、十卷《評文心雕龍》、六十三卷《歷代職官表》、四卷《史通削繁》三十六卷《河源紀略》、《鏡煙堂十種》《畿輔通志》、《沈氏四聲考》二鄭、《唐人詩律說》一冊、《才調集》、《瀛奎律髓》評、《李義山詩》、《陳后山集鈔》二十一卷、《張為主客圖》、《史氏風雅遺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紀氏家譜》等。

書法造詣

清初書法,由于康熙、乾隆等人的倡導,書法大多受趙孟頫、董其昌的影響,他的書法書寫流利、圓融,顯得雍容華貴,書法大小相兼,收放結合,疏密得體,蒼勁多姿,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編撰貢獻

編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200卷,收正式入庫書3 461種;存目書6 819種,93 500余卷。乾隆三十八年(1773)開始纂修,初稿成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因《總目》卷帙浩繁,翻檢不便,又刪節編成《四庫全書簡明目錄》20卷。《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其進獻之書有105種,入存目者41種。藏書鈐有“春帆校正”、“心與古人會”、“校書天祿”、“河間紀昀”、“瀛海紀氏閱微草堂藏書之印”等。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紀文達公遺集》、《詩文》等。[3]

文學著作

五十以后,領修秘籍,復折而講考證”( 《姑妄聽之》 自序),加之治學刻苦,博聞強記,故貫徹儒籍,旁通百家。其學術,“主要在辨漢宋儒學之是非,析文流派之正偽”(紀維九《紀曉嵐》 ),主持風會,為世所宗,實處于當時文壇領袖地位。紀曉嵐為文,風格主張質樸簡淡,自然妙遠;內容上主張不夾雜私怨,不乖于風教。看得出,他很重視文學作品的藝術效果。除開其階級局限外,其在文風、文德上的主張,今天仍不失其借鑒價值。紀曉嵐以才名世,號稱“河間才子”。但一生精力,悉付《四庫全書》。又兼人已言之,己不欲言,故其卒后,只有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和一部《紀文達公遺集》傳世。本書內容豐富,醫卜星相,三教九流,無不涉及,知識性很強,語言質樸淡雅,風格亦莊亦諧,讀來饒有興味。內容上不僅有宣傳因果報應等深刻的一面,而且在不少篇章,尖銳地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揭穿了道學家的虛偽面目,對人民的悲慘遭遇寄予同情,對人民的勤勞智慧予以贊美,對當時社會上習以為常的許多不情之論,大膽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所以其可以說是一部有很高思想價值和學術價值的書籍。當時每脫一稿,即在社會上廣為傳抄,同曹雪芹之《紅樓夢》、蒲松齡之《聊齋志異》并行海內,經久不衰,至今仍擁有廣大讀者。魯迅先生對紀曉嵐筆記小說的藝術風格,給予很高的評價,稱其“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復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來無人能奪其席”( 《中國小說史略》)。此外還包括應子孫科舉之需的館課詩《我法集》,總之多系應酬之作。另外,二十歲以前,在京治考證之學,遍讀史籍,舉其扼要,尚著有《史通削繁》多卷,為學者掌握和熟悉中國史典提供了方便。

除此這外還撰寫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三十二卷《紀文達公遺集》(上十六卷文章,十十六卷詩賦)、十卷《評文心雕龍》、六十三卷《歷代職官表》、四卷《史通削繁》三十六卷《河源紀略》、《鏡煙堂十種》《畿輔通志》、《沈氏四聲考》二鄭、《唐人詩律說》一冊、《才調集》、《瀛奎律髓》評、《李義山詩》、《陳后山集鈔》二十一卷、《張為主客圖》、《史氏風雅遺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紀氏家譜》等。他還參與編選、評點其它一些書籍,也參與了另外一些官書的纂修。

5

人物評價

編輯

紀曉嵐一生,有兩件事情做得最多,一是主持科舉,二是領導編修。他曾兩次為鄉試考官,六次為文武會試考官,故門下士甚眾,在士林影響頗大。其主持編修,次數更多,先后做過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館纂修官、功臣館總纂官、國史館總纂官、方略館總校官、四庫全書館總纂官、勝國功臣殉節錄總纂官、職官表總裁官、八旗通志館總裁官、實錄館副總裁官、會典館副總裁官等。人稱一時之大手筆,實非過譽之辭。紀曉嵐晚年,曾自作挽聯云:“浮沉宦海同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堪稱其畢生之真實寫照。

紀曉嵐天資穎悟,才華過人,幼年即有過目成誦之譽,但其學識之淵博,主要還是力學不倦的結果。他三十歲以前,致力于考證之學,“所坐之處,典籍環繞如獺祭。三十以后,以文章與天下相馳驟,抽黃對白,恒徹夜構思。

紀曉嵐一生才華和學術成就十分突出,他曾給自己寫過一首詞,其中兩句:“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不老泉”。紀曉嵐在清代被公認為文壇泰斗,學界領袖,一代文學宗師,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是一位文化巨人。[4]

他一生詼諧、滑稽,機敏多變,才華出眾,給后世留下許多趣話,素有“風流才子”和“幽默大師”之稱。他是清代著名的學者、詩人、目錄學家和小說家。[5]

6

家庭成員

編輯

自紀曉嵐上推七世,都是讀書人。

高祖紀坤(1570—1642),庠生,屢試不第,有詩名,著有詩集《花王閣剩稿》。

曾祖父紀鈺(1632—1716),十七歲補博士弟子員,后入太學,才學曾受皇帝褒獎。

祖父紀天申(1665—1732),監生,做過縣丞。

父親紀容舒(1685—1764),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舉人,歷任戶部、刑部屬官,外放云南姚安知府,為政有賢聲。其道德文章,皆名一時,尤長考據之學,著有《唐韻考》、《杜律疏》、《玉臺新詠考異》等書。至紀容舒,紀氏家道衰而復興,更加重視讀書,遺訓尚有“貧莫斷書香”一語。[6]

據史書記載,紀曉嵐先后有一位夫人和六房妾。紀曉嵐的夫人姓馬,馬夫人直到紀曉嵐七十二歲那年才去世。他有一房妾名為文鸞,是他從小青梅竹馬的朋友。郭彩符是紀的侍姬之一,沈明玕是紀的另一侍姬。[7]

7

軼事典故

編輯

一燈謎聯難倒君臣

有一年元宵節前夕,乾隆帝讓每位大臣都糊一盞燈,上面寫好謎語、對聯或詩文送進宮來,讓大家一同欣賞,共度元宵佳節。

到了元宵節這天,各式各樣的彩燈掛滿了御花園。乾隆與文武百官在御花園里走動,就好像是在燈海里神游。他們每到一盞燈前,或賞詩,或猜謎,或對句,不時發出一陣陣酣暢的笑聲。

文武大臣眾星捧月般地陪著乾隆帝來到紀曉嵐獻的彩燈前,只見上面掛著一副燈謎對聯,上寫: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仿佛,即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也有,詞也有,論語上也有;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滿朝文武看了這副燈謎對聯,立刻收斂了笑容,皺起眉頭,他們都被難住了。

既愛對句又喜猜謎的乾隆帝,這時也沒了轍。君臣一起,搜腸刮肚,絞盡了腦汁,但猜來猜去,還是不知所云。最后,只得讓紀曉嵐自己揭開謎底。

原來,謎聯是打兩個字,上聯是“猜”,下聯是“謎”。

二巧對賀壽聯

話說,乾隆帝在位五十年時,為了慶祝大清當時的繁榮富強,更為了慶祝自己在位五十年,乾隆皇帝遍請全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到北京赴宴。乾隆皇帝非常高興,遍問誰是最年長者,其中一位稱自己141歲,皇帝大喜。

因為,大清國從l644年入關至此,正好是141年,此人正好見證了大清的這一歷史,皇帝大喜,便招紀曉嵐與己對一聯:

上聯: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花甲為60歲,重逢為120,再加上3×7=21,正好是141);

紀曉嵐思考片刻,即對出下聯:

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古稀為70歲,雙慶為140,多一度即再加一也,正好是141)。

此聯對得如此之工整,紀曉嵐真可謂天下第一才子也。[8]

紀曉嵐幼時讀私塾,聰敏過人,過目成誦,強記不忘,有小神童美譽。其師石先生甚愛之,只因功課對他毫無壓力,他便偷閑喂家雀塞進墻洞里,再用磚頭把洞堵上,石先生發現這個秘密,怪其不務正業,便偷偷將家雀摔死又放入洞中,然后在堵洞口的磚上戲題一上聯:

細羽家禽磚后死,

紀曉嵐下課又去喂家雀,見磚上對聯言明家雀已死,知是石先生所為,便在旁邊續對下聯:

粗毛野獸石先生。

石先生看到續聯大為惱火,手持教鞭責問紀曉嵐,為何辱罵先生?紀曉嵐不慌不忙答辨說:

“我是按先生的上聯續對的下聯。請看,粗對細,毛對羽,野對家,獸對禽,石對磚,先對后,生對死。是不是樣對,請先生指教。”

石先生無言對答,指袖而去。不幾天紀昀去見石先生,石先生怒氣未消,面沉似水,穩坐太師椅,不迎不送。紀曉嵐又出了怪招,從先生屋走而復返,又請教“鬮” 字的念法和寫法。石先生并無介意,等紀昀走后才醒過味來。原來“鬮”即“門內龜”,是罵自己不出門送客的,但又不好加責,暗罵:

“豎生,歪才也!”

有一天,紀昀與同伴數人在街道玩球,適太守大人官轎經過,他們的球偏巧投入轎內,一時間衙役厲聲呵斥,眾玩童驚逃四散,唯紀昀挺身攔轎索球。太守喜其膽識過人,且憨態可掬,未加怪罪,并和顏悅色問其姓氏年齡,故意試一試他的才華說:“我有一聯,若能續對下聯,就把球還給你。”紀曉嵐點頭同意。太守的一聯說:

“童子六七人,惟汝狡。”

紀曉嵐隨口對道:

“太守兩千石,獨公……”最后一字遲遲不說。太守訝然問道:“何以不說末字?”“太守大人如果把球還給我,就是。獨公廉,假如不還……”“不還怎樣?”“那便是……獨公貪啦!”太守見他聰明伶俐,對答如流,將來必能出人頭地,就把球還給了他。

8

河間才子入翰林

編輯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六月十五日,紀曉嵐出生于直隸河間府(今獻縣)崔爾莊(現行政規劃為河北省滄縣)。關于他的出生,長久以來就流傳著種種神奇的傳說。據朱為之寫的墓志銘說,在他出生的前夕,“水中夜夜有光怪”,并有一道火光閃入其出生地對云樓,后遂被人們認為他是“靈物化身”。于是“昀”就被作為了他的名字。“昀”即日光的意思,曉嵐是他的字。

這奇異的出生顯然是后人編造的傳說,但是,紀昀自幼就具有一種特異功能倒是事實。他本人69歲時在《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中自述:“余四五歲時,夜中能見物,與晝無異。七八歲后漸昏閽,十歲后遂全無睹。或半夜睡醒,偶然能見,片刻則如故。十六七歲以至今,則一兩年或一見,如電光石火,彈指即過。蓋嗜欲日增,則神明日減耳”。垂老之言,大概不會虛妄吧。

紀曉嵐從小就有“神童”之稱。關于他少年時非凡的才華,民間有很多故事流傳。據說,紀曉嵐一日在街上與同伴們玩球,正好太守經過,不巧球誤扔進太守的官轎。別的孩子早四處逃散,他居然上前攔轎索球。太守見他憨態可掬,于是說:“我有一聯,如果你能對上,就把球還你,否則就歸我。”紀昀同意了。太守出上聯:“童子六七人,唯汝狡”。紀昀不加思索地答道:“太守二千石,獨公……”最后一個字遲遲不說。太守問他“何以不說出末一字?”他回答說:“太守若將球還我,就是‘廉’字;若不還,便是‘貪’了。”太守不禁大笑,自然把球還他了。

天資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學習更是紀曉嵐成為“一代通儒”的基本要素。紀昀從小就深受父親影響,也受到家人嚴格督促。當然,他自己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加上他自己的聰穎稟賦,其學問與日俱增。

雍正十二年,紀曉嵐隨父入京,受業于著名畫家董邦達門下。董邦達是清代皇家畫院中繼王原祁之后的一代宗匠。名師自然出高徒。

乾隆五年(1740),紀昀返鄉應童子試。乾隆十二年應鄉試,其文章寫得詞采富麗,才氣飛揚,引人入勝。這次鄉試的主考官就是當時大名鼎鼎的阿克敦和劉統勛。兩人不禁為之拍案稱絕,被擢為鄉試第一。十九年三月中進士,會試列第22名,殿試中名列二甲第四名。同年進入翰林院,開始了他的官宦生涯。此后他先后擔任山西、順天鄉試的主考官,并曾視學福建。紀昀在奔忙于學官和侍奉皇帝期間,每每君臣之間,同僚之間,多有酬唱應答,妙語佳對,不僅贏得廣泛贊譽,而且也頗得乾隆帝嘉獎。

紀曉嵐入主翰林后,他的聰明才智得到了盡情發揮。有一年乾隆帝東巡泰山,紀昀隨駕。至東岳彌高巖前,乾隆帝突然想起《論語》里的“仰之彌高”之句,欣然集成一幅頗難應對的上聯:“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可以彌上也。”紀曉嵐不假思索地念出了下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對得自然工巧,無懈可擊。

9

宦途生涯多煙云

編輯

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三十三年(1768年),是紀昀在翰林院春風得意、酣酒高歌的日子。這時與他交游的朋友中有王鳴盛、錢大昕、朱筠、盧文?、王昶等。乾隆二十年,紀昀在北京歙縣會館拜見了戴震。兩人一見如故,并折節與交。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六月,據《清高宗實錄》記載,兩淮鹽政盧見曾因有營私貪污行為而被革職查辦。紀昀則因為通風報信而被發配烏魯木齊。這件事《清朝野史大觀》的記載更為生動有趣:當時紀昀得知消息,想預先通知盧家。但又怕引火燒身,不敢輕易傳話、寫信。他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把一點食鹽和茶葉封在一個空信封里,里外未寫一字,星夜送往盧家。盧見曾從中終于悟出其中的隱語:“鹽案虧空查封”。后經劉統勛等人的嚴密偵緝,紀昀終于敗露,同年十月,被遣戍烏魯木齊贖罪。

在乾隆三十六年六月奉召回到京城之前,紀昀在新疆呆了兩年多。在這兩年多時間中,其大兒子紀汝佶病亡,愛妾郭彩符在紀昀東歸不久也撒手人寰。在這段日子里,紀曉嵐對人生有了更深切的感悟,體會到了君主的無常、官場的險惡與世態的炎涼。一種人生的空幻感與彌漫感傷的情緒時時縈繞于心際。在這期間,他曾為自己的一塊硯臺賦詩:“枯硯無嫌似鐵頑,相隨曾出玉門關。龍沙萬里交游少,只爾多情共往還。”他還曾為一幅《八仙對弈圖》題詩,圖上,韓湘子、何仙姑對局,五仙旁觀,鐵拐李酣然大睡。紀昀端詳過后,無限感慨涌上心頭,信筆寫道:

“十八年來閱宦途,此心久似水中鳧。如何才踏青明路,又看仙人對弈圖。

局中局外兩沉吟,猶是人間勝負心。哪似頑仙癡不省,春風蝴蝶睡鄉深。”

重返翰林院,使紀曉嵐的思想為仕與隱的抉擇產生過激烈的斗爭。他對人生世事的認識更加清醒,對勝衰榮枯之理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與其爭強好勝,還不如酣然“癡不省”而來得快活。

但是,紀昀最終還是選擇了繼續過那種“水中鳧”的生活,火熱的經世情懷終于戰勝了退隱的念頭。紀昀生活后期,備受恩寵。他三遷御史,三入禮部,兩次執掌兵符,最后竟以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紀昀不僅居高位,享盛名,而且執學術牛耳,為士林所宗仰。洪亮吉就稱他“當代無人可并論”,是名副其實的一代文宗。雖然如此,他晚年的內心世界卻日益封閉。年輕時一度才華橫溢、血氣方剛的他,至此,日感疲憊,再“無復著書之志,唯時作雜記,聊以消閑”,其《閱微草堂筆記》正是這一心境的產物。所以當《閱微草堂筆記》脫稿時,他不無抱憾地吟詠道:“平生心力坐銷磨,紙上煙云過眼多。擬著書倉今老矣,只應說鬼似東坡。”

嘉慶十年(1805)二月十四日,一代鴻儒紀曉嵐去世,終年82歲。嘉慶帝曾親自前往祭奠,并追謚文達。

10

立身之道與交友

編輯

交友甚廣

紀曉嵐在清代官場上馳騁近半個世紀,又多次擔任鄉試、會試的主考官,另外他還主持編纂《四庫全書》,是乾嘉時期公認的文壇領袖。他官位雖大,但為人通達,禮賢下士,人情味很濃,所以交友甚廣,其友朋知己、門生故吏不計其數。從其作品或一些文獻里可以查證,當時許多著名漢學家、文人學士都和他有密切的交誼,諸如戴震、王昶、盧文弨、王鳴盛、錢大昕、余集、邵晉涵、孫星衍、王念孫、段玉裁、朱皀、朱筠、阮元、蔣士銓、洪亮吉、黃仲則、羅聘、劉墉等,乾嘉漢學風尚的形成,紀曉嵐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紀曉嵐與戴震

乾隆二十年夏,紀昀初識戴震。當時戴震是來京避難的。兩人情深意篤。紀昀還曾出資將戴震的《考工記圖》付梓,并為之作序。戴震后來幾次到京師都住在紀昀家。乾隆三十八年,戴震還因紀昀的推薦進入四庫館。戴震去世后,紀昀曾深情賦詩,說是“披肝露膽兩無疑”的朋友。戴震對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等扼殺人性的尖銳抨擊,這在紀曉嵐纂修的《閱微草堂筆記》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也都有相當深刻的反映。

紀曉嵐與陸青

晚年的紀曉嵐多次述及他和陸青來的結交經過。陸青來曾官至湖南巡撫、戶部郎中。治學倡導經世致用。他與紀曉嵐少年時代同受業于董邦達,是非常要好的同學。紀曉嵐說,他小的時候常喜歡戲侮陸青來,但青來并不為忤,稱紀曉嵐的喜怒變化是真性情的表現。為此,紀昀頗有知己之感。

紀曉嵐與董元度

紀曉嵐的同窗好友還有一個董元度。董元度,字寄廬,號曲江,山東平原人。乾隆十七年進士。二人相識于乾隆十三年,交誼甚篤,有多首酬唱詩傳世。董氏性情灑脫,不喜歡受人約束。入翰林作官后,仍常乞假外游。后仕途不順,窮困而死,所以其詩多清婉而感傷。紀昀《戲贈曲江》詩中曾說他“疏狂全未減,落拓久無聊”,并稱:“愛爾如兄弟,結交三載余。每憐同寂寞,相與惜居諸。”《閱微草堂筆記》也多次表示對董元度所稟持的“人到無求品自高”的處世態度推崇備至。

紀曉嵐與劉墉

紀昀和劉墉更有著不解之緣。劉墉的父親劉統勛正是紀昀的鄉試主考官。對劉統勛的知遇之恩,紀曉嵐一直是感激零涕、念念不忘的。而后來紀昀被發配的案件,又恰是劉統勛負責。還有更巧的,舉薦紀昀擔任四庫館總纂官的,也是這位劉大人。劉墉,字崇石,號石庵,劉統勛長子。劉墉在民間是個頗具知名度的人物,家喻戶曉的《劉公案》就是表彰他的。劉墉比紀昀年長4歲,都是一代才子。相傳劉墉當年參加殿試時曾有上乘表現。乾隆皇帝讓其以自身駝背為題賦詩,他不無自嘲兼揶揄地寫道:“背駝負乾坤,腹內滿經綸。一眼辨忠奸,單腿躍龍門。丹心扶社稷,涂腦報皇恩。以貌取人者,豈是圣賢人!”和珅專權數十年,內外諸臣,無不趨走,唯劉墉、紀昀等為數不多的幾個大臣始終不曾依附。他們一個善文,一個工書,卻都有收藏硯臺的癖好。有時相互贈送,也常為一個心愛之物而互相攘奪,但彼此都恬不為意,并以之為笑談。

紀曉嵐與和珅

傳聞二人結怨頗多,事實上,紀曉嵐與和珅的關系就像是忘年交。年輕的和珅處世外向潑辣。年老的、處世逐漸內斂圓滑的紀曉嵐會時時善意地提醒和珅。兩人既有政見不同帶來的爭吵,也有默契的配合。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和珅對紀曉嵐的關照;在人際關系上,更多的是紀曉嵐對和珅的幫助。 同時,紀曉嵐對自己的能力也非常了解,在文學上固然無人可比,但在治國和理財上,自己遠不如和珅。而紀曉嵐本身就只是一個御用文人,也就是說,紀曉嵐與和珅不會有不可調和的利益沖突,另一方面兩個人也是當時清朝最重要的兩個支柱,乾隆最仰仗的兩個大臣,如果真的斗的不可開交,那就不可能有康乾盛世了。

紀曉嵐與其他

紀昀交游的名單當然遠不止這些,還有像錢大昕、盧文弨、王杰、王鳴盛、朱皀、朱筠、王昶、洪亮吉等人,這些都是一代著名大師,是清代乾嘉時期的文化脊梁。正是這么一批人,為盛世學術文化思潮的形成增添了一道絢麗的色彩。

紀曉嵐與老太監

一老太監在冬天看見紀曉嵐穿著皮衣,手執一把扇子(文人的習慣),感到十分好笑,遂說:“小翰林,穿冬裝,執夏扇,一部春秋可讀否?”

紀曉嵐聽老太監南方口音,對道:“老總管,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嗎?”

酒席的賭約

清朝名士紀曉嵐,有一天和朋友一起上街。走在街上,看見前面有一家小店,店里的老板娘正忙著。紀曉嵐就和他的朋友打賭,“我會一句話讓老板娘笑,再一句話讓老板娘鬧。”

朋友們不相信,決定以一桌酒席為賭。只見紀曉嵐走向小店,向店門前的看門狗鞠了一躬,叫道“爹!”,老板娘“噗”地一聲樂了。紀曉嵐轉過身又沖老板娘叫了一聲“娘!”。頓時,老板娘勃然大怒,直罵紀曉嵐。

于是,紀曉嵐贏得了一桌酒席。

題聯諷庸醫

相傳,有一個庸醫,醫道拙劣,常出事故,曾把紀曉嵐耽誤了好幾次,紀曉嵐對他十分不滿。這醫生偏偏再三來請求紀曉嵐的“墨寶”,其用意當然是相借紀曉嵐的名望地位來抬高自己的身價。

紀曉嵐一時卻不過情面,只好替他寫了一塊匾額:“明遠堂”。醫生看這字面很漂亮,就高高興興而去。旁人不解紀曉嵐題這三字究竟什么用意,他解釋說:“經書上不是有‘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和‘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的句子嗎?象這樣的醫生,只好說他‘不行’。”聽的人為之啞然。于是又問他:“假如這醫生再來糾纏不休,定要配幅對聯,你打算怎樣?”

紀曉嵐回答說,早已想好了兩幅對聯,一幅五言的,是把孟浩然一首五言律詩里的“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兩句變換兩個字,成為:“不明財主棄,多故病人疏”(上聯中的“不明”是指醫道不高明,“財主”就是借求醫的病家,下聯中的“故”字解釋為“事故”);另一幅七言對聯,上聯是用杜甫《兵車行》詩里的現成句子:“新鬼煩冤舊鬼哭,”下聯是用李商隱《馬嵬》詩里的現成句子:“他生未卜此生休。”

想來這兩幅對聯后來是不會寫出去的,但就其對仗而言,就可以說是天衣無縫,而且引人發笑。

巧言釋褒貶

紀曉嵐常在皇帝面前揭和珅的短兒,弄得和珅好不尷尬。乾隆也是有意偏袒和珅,總是找個機會捉弄紀曉嵐。一天,乾隆在批閱奏章時,忽然發現一件參劾紀曉嵐的奏折。奏折上說,紀曉嵐寬于治民之說是有意收買人心,博取虛名,不如和珅嚴刑峻法,斂財富以利國家,堪稱治世能臣。乾隆看罷,眼前一亮,心想,待我逗一逗紀曉嵐,看他如何分解?

次日早朝,議罷政事散朝時皇帝把紀曉嵐與和珅這對兒逗口冤家留下。他先對紀曉嵐說:“紀愛卿,你天天說和珅如何*詐,如何貪婪,群臣如何憤恨,敢怒而不敢言,還說天下皆曰可殺,可是你看看這個奏折,有人稱和珅是治世之能臣,而你紀曉嵐只不過是好圖虛名罷了。”

紀曉嵐接過奏折,用眼一溜就放在龍書案上,和珅連忙抓到手里,一邊看,一邊得意洋洋。“紀曉嵐,你還有什么話說”乾隆故意敲山震虎。

和珅在一旁奸笑:“皇上,其實臣也沒有奏折上說的那么好,只不過為皇上盡職盡責,盡心盡力而已。至于紀曉嵐嘛,嘻嘻,雖然不是什么好東西,可也不至于罪大惡極。我看皇上就開恩留下他這條小命,料他一條小泥鰍也翻不了大船,把他削職為民也就算了。”

紀曉嵐微微一笑:“啟稟皇上,臣有話要說。”

“說吧!”乾隆把臉一黑。

“臣雖下愚,亦知世間萬物,紛繁復雜。凡事不可一概而論。有人奏稱和大人為能臣,并詆毀臣下,不足為怪。譬如春雨如油,農夫喜其潤澤,而行旅之人則惡其道路泥濘;月光皎潔,佳人悅其舒朗,而盜賊則惡其光亮。上天尚且不能盡如人意,何況臣乎?至于和大人之能,臣亦明了其中道理。大糞臭污,其質倒可肥田;烏龜丑陋,皮肉卻能延壽。”

和珅聽了,自然氣得咬牙跺腳,指著紀曉嵐的鼻子:“你,你,你——”乾隆哈哈大笑,心中暗想,這個紀曉嵐,言語雖然尖刻。釋辯倒也得體,舉例妥帖,終是機智敏捷,于是趕緊圓場:“兩位愛卿,不要鬧了,你倆都是朕的股肱之臣,朕需要你,也需要他,一個也不能少,望你們能攜起手來,共保大清江山。”

明玕的慨嘆

沈氏,字明玕,自幼神思朗徹,這位立志“不為田家婦、寧當貴家媵”的姑蘇女子,如愿做了紀曉嵐的一個小妾。她的芳名明美如玉,在紀曉嵐的一妻三妾中,也大概是頂有才氣的。可惜,三十歲的她竟過早地受到閻君的召見,給紀曉嵐留下了“可是香魂月下歸”的傷感。明玕的名字遠遠不及她留下的一個曾難倒紀大學士的聯語響亮。

那是一個暑日,她用一種很薄的類似于紗布的夏布糊窗,陽光透過橫豎相間的窗欞,自然讓每個欞格里都很亮堂,她偶得一句:“夏布糊窗,個個孔明諸格亮。”句中,巧妙地鑲嵌三國人物諸葛亮字孔明,切“葛”與“格”又為諧音,明白如話,自然有趣,可謂妙手偶得,精巧之致,難怪聯壇不倒翁紀曉嵐為之卻步。

自康熙至乾隆,是整個清朝的鼎盛時期,史稱康乾盛世。乾隆在位六十年,不僅治國有方,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可以說乾隆一生既日理萬機,又風流倜儻。紀曉嵐能在清朝眾多才子里面脫穎而出,絕非偶然,只有在那樣的年代,有了那樣的皇帝,才能造就出紀曉嵐這樣的人物。

乾隆一生多次去江南巡游。乾隆下江南的真正意義除實地考察一些民情外,更主要的便是游山玩水。因此在扈從官員中,少不了紀曉嵐、劉墉、袁枚等文人雅士們開心湊趣,開心解悶,而每次下江南都能給后世留下一些可資談笑的風流佳話。說話這年,乾隆皇帝在宮里住得煩悶,又想出來走走,決定再次下江南,隨行人員中依舊有紀曉嵐、袁枚、和珅等人。出得紫禁城,拋卻宮中的繁雜事務,立刻覺得神清氣爽,格外舒暢。不多時間即到了通州。乾隆打起轎簾一看,通州道路寬暢,行人來來往往,車水馬龍,一片熱鬧景象。立刻來了興致,召紀曉嵐至轎前說:“紀愛卿,通州乃京門首驛,一派繁華,你可知江蘇也有一通州,也是交通要道,這真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紀曉嵐一聽,知道乾隆無意中出了一個上聯,要自己對下聯。剛出京,可千萬不能掃了皇帝的雅性。可這個上聯說的巧,下聯很難對。紀曉嵐往路左右一瞅,看到有好多當鋪,便有了主意,說:“萬歲,你瞧這路東西兩側,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乾隆一聽,說:“紀愛卿果然名不虛傳,此聯對得即景生辭,自然天成”。隨后君臣一行棄馬登舟,沿著京杭運河興致勃勃地繼續南行。

來至滄州地界,遠遠看到運河東岸有一寺院,飛檐斗拱,亭臺樓閣,氣派宏大。乾隆說:“紀愛卿,到了你老家滄州了,這是什么寺院如此恢弘?”

紀曉嵐馬上回答:“啟稟萬歲!此乃滄州名剎的水月寺。”

乾隆說:“水月寺,好啊!紀愛卿,我有一聯,你何不對來?”

紀曉嵐說:“請皇上賜聯!”

乾隆吟道:“水月寺魚游兔走。”這個上聯看似平常無奇,實則構思巧妙,水中有魚,月中有兔,月映水中,兔伴魚動。又是本地風光,現成之景。

紀曉嵐聽后,略加思索,便說:“山海關虎躍龍飛。”山海關對水月寺,虎躍龍飛對魚游兔走,而且山中有虎,海中有龍,山海關本身又依山傍海,上下呼應,自然貼切,乾隆聽后拍手稱妙。

君臣一行過了長江,大自然也換了個天地,一改江北遼闊粗獷的面貌,處處山清水秀,景色怡人,乾隆不住稱好。

這時江南大才子袁枚上前說:“萬歲,我們南方是多山多水多才子。”乾隆稱是。

紀曉嵐上前說:“袁大人,你們南方雖是多山多水多才子,但我們北方有一天一地一圣人。”

乾隆聽后說:“紀愛卿真是厲害,連開玩笑也不讓過。”說完三人哈哈大笑,繼續前行。

到了杭州,已是黃昏時分,君臣一行下榻行宮。

第二天一早,暢游西湖。西湖的早晨別有一番景致:四周裊裊的炊煙,湖面上一層薄霧,水中的紅鯉成群結隊地游來游去。遠處有一艄公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劃著小船,唱著漁歌,悠哉游哉,自得其樂。見此情景,乾隆興致大增,問到:“眾位愛卿,誰能就眼前景象用十個‘一’字做一首詩?”話音落后,沉默了很長時間,無人答話。

乾隆說:“論文才,有‘南袁北紀’之說,袁愛卿先說說看。”只見袁枚搜腸刮肚,一臉的木訥,說:“萬歲,微臣愚鈍,一時想不起來。”

乾隆說:“那紀愛卿呢?”

其實紀曉嵐早就想好了,只是一路上出盡了風頭,這次不愿占先罷了。聽到皇上欽點,才輕輕吟道:“一篙一櫓一漁舟,一個艄公一釣鉤;一拍一呼還一笑,一人獨占一江秋。”吟罷,大家一數不多不少,正好十個“一”字,乾隆贊嘆到:“論才華還是紀愛卿勝大家一籌啊!”

到了湖心,但見紅蓮映日,綠葉接天。船兒輕輕劃過,一只青蛙從水中跳到一個荷葉上。

這時一直悶悶不樂的和珅詭秘一笑,心想紀曉嵐一路上算是風光夠了,這次我也要在皇上面前露一手,捉弄捉弄他。于是指著剛剛跳起的青蛙對紀曉嵐說:“出水蛤蟆穿綠襖。”紀曉嵐時任侍郎,著綠色官服,和珅此句是把紀曉嵐比作蛤蟆加以戲弄。

紀曉嵐聽后,立刻面帶微笑地說:“和大人,落湯螃蟹罩紅袍啊!”和珅當時為尚書,著紅色官服。紀曉嵐回敬的這一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把和珅比作橫行霸道的螃蟹,暗含譏諷。眾人聽后都忍俊不禁,大笑不止,弄得和珅面紅耳赤。

君臣等人一唱眾和,妙語連珠,氣氛高漲,時不時地傳出一陣笑聲。不覺已到傍晚,艷紅的晚霞照在湖上,波光鱗鱗,樹影倒立,給美麗的西湖增加了一層誘人的光環。

突然,一只白鶴長嘯一聲飄然飛過。乾隆本來興猶未盡,見此情景,臉上更是流光溢彩,起身道:“紀愛卿,朕要你以此鶴為題,做詩一首助興。”

紀曉嵐哪敢怠慢,上前吟到:“萬里長空一鶴飛,朱砂為頂玉為衣。”

剛吟到這兒,乾隆靈機一動,指著遠去的黑點說:“紀愛卿,你說錯了,那鶴明明是黑色的。”

紀曉嵐微微一笑,接著吟到:“只因覓食歸來晚,誤入羲之洗硯池。”

乾隆和眾大臣一聽,都為紀曉嵐的靈活機智贊嘆不已。

后來,乾隆游錢塘江邊之六合塔時,又出一聯:“寶塔六七層,四面東西南北。”紀曉嵐以“憲書十二月,一年春夏秋冬”對之,再次博得了乾隆的歡心.。

巧解老頭子

一年盛夏,紀曉嵐和幾位同僚一起,在書館里校閱書稿。

紀曉嵐是個近視眼,因為身體肥胖,經不起炎熱酷暑,于是就脫掉了上衣,赤著上身,把辮子也盤到了頭頂上。

不巧,這時,乾隆皇帝慢慢走進館來。當紀曉嵐發覺時,已經來不及穿衣服了,于是他趕緊把脖子一縮,鉆到了書桌底下。其實,乾隆早就看見紀曉嵐的動作了,但他裝作不知,就在館里故意與其他官員閑聊,遲遲沒有離去的意思。紀曉嵐在桌子下面大汗淋漓,紀曉嵐實在是熬不住了,就探出頭來問道:“‘老頭子’走了沒?”他的話音剛落,抬頭一看,乾隆皇帝就坐在他面前。許多人覺得好笑,但乾隆不覺得好笑。

乾隆大怒道:“紀曉嵐,你好無禮。為何叫朕老頭子,如果你解釋得當,朕就放過你。”所有官員都為紀曉嵐捏了把汗。

紀曉嵐真不愧是鐵齒銅牙,他從容的回答道:“皇上萬壽無疆,難道不叫‘老’嗎?您至高無上,難道不叫‘頭’嗎?天地是皇上的父母,難道不是‘子’嗎?連起來不就是‘老頭子’嗎?”

乾隆聽了,立即轉怒為喜,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還獎賞了他。

11

治學為人“近人情”

編輯

紀昀為人寬厚,學識淵博,是乾嘉時期官方學術名副其實的領軍人物。江藩在《國朝漢學師承記》中曾這樣評論紀昀:“于書無所不通”。但他廣博的學問與其通達的為人是相輔相成的。他治學為人皆講求寬容,表現了一代通儒的博大胸懷。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就說他“其處世貴寬,論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特有違言。……且于不情之論,世間習而不察者,亦每設疑難,揭其拘迂。”

其《閱微草堂筆記》便每每以是否通情達理作為評論的標準。《如是我聞》(四)里便說:“圣人通幽明之禮,故能以人情知鬼神之情也;不近人情,又烏知《禮》意哉!”

紀昀論文有一個基本要求,這就是堅持“務取持平”的批評原則,盡量做到客觀公正。詩文作品是一種復雜的創造性活動。在他看來,“人生境遇不同,寄托務異,心靈浚發,其變無窮”(《瀛奎律髓刊誤序》),所以,其是非得失,不可簡單處理。他能比較公允地評價李清、錢謙益等人,對于文學史上各種流派也能夠比較客觀地加以評價。比如明代前后七子的復古,紀昀就把他們放到當時的社會背景中進行認真考察,得出的結論是令人信服的。

另外,紀昀身為漢學大家,卻沒有一點門戶之見。他最反對文人結社,而強調學術獨立。他在《耳溪詩集序》中就曾說:“余天性孤峭,雅不喜文社詩壇互相標榜。第念文章之患,莫大乎門戶。……朋黨之見,君子病焉。”紀昀對出自性靈的各種不同風格的作品都是充分肯定的。作為乾隆年間的一名封建正統文人,紀曉嵐對文學創作的要求自然也是“溫柔敦厚”的詩教原則,他也說“詩本性情”,但他所說的性情與別人有所不同,他強調的是植根于人之本性基礎上的“本天而動”的“至性至情”。“詩之分葩競艷,要皆發乎情思,抒乎性靈”(《冰甌詩草序》)。他反對充滿理氣的文章,同時也反對不近人情的道學。在其《閱微草堂筆記》中,他就曾大力揭露道學家的虛偽和無情。

12

夙興夜寐四庫館

編輯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在清高宗親自主持下廣泛展開。經劉統勛舉薦,紀昀和陸錫熊出任總纂官。在纂修《四庫全書》期間,紀昀曾得到過乾隆帝的許多賞賜,但也遇到很多麻煩。一次,乾隆帝發現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中“有引李清、錢謙益諸說未經刪削者”,而這部書當初是紀昀親自校理的。于是龍顏大怒,專諭詰責紀昀:“何以并未刪去?”令其速“刪改換篇”,并“自行賠寫”。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四庫全書》復校完成,后發現大量訛誤,乾隆帝又“令紀昀、陸錫熊兩人一體分賠”。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六日,第一部《四庫全書》終于抄繕告成。紀昀為此專門寫了《欽定四庫全書告成恭進表》,后收入《四庫全書》卷首。全文條分縷析,詞采飛揚,富麗精湛,被稱為“集中第一篇大文字”。第二部《四庫全書》完成于次年十一月,第三部完成于四十八年十一月,第四部完成于四十九年十一月。這即是內四閣《四庫全書》。這四部全書當時分藏于大內(紫金城)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避暑山莊(承德)文津閣及盛京(沈陽)故宮文溯閣。歷史戰火把文源閣的那一部化為了灰燼,其他三部現分別見于臺灣故宮博物院、甘肅省圖書館和北京圖書館。南三閣《四庫全書》后分藏于揚州大觀堂文匯閣、鎮江金山寺文宗閣和杭州圣因寺之文瀾閣。同樣由于歷史戰火的原因,揚州、鎮江的那兩部皆付之一炬,現僅杭州的那部尚殘缺不全地存于浙江省圖書館。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紀昀又殫十年之力,編纂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編纂《四庫全書》時,當時各纂修官每校閱一種書籍,便要撰寫一篇提要,最后由紀昀、陸錫熊筆削考校、再三潤飾。陸錫熊死得較早,主要工作是紀昀完成的。因此,《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可視為紀昀學術文化思想的代表性文獻。當時的大學者朱?在《紀曉嵐墓志銘》中就說:“公館書局,筆削考核,一手刪定為《全書總目》”(《知足齋文集》卷六);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亦云:“公一生精力,萃于《提要》一書”;張維屏《聽松廬文鈔》亦稱:“文達一生精力,具見于《四庫全書提要》,又何必更著書!”

紀昀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對保存和整理我國古代文化遺產功不可沒。全書共收錄各種書籍達3503種,79337卷,存目達6783種。其中有380多種佚書是經過眾多學者長期搜集失而復得的珍品。還有不少書籍,經過艱苦的考訂而恢復了原貌。酈道元的《水經注》,便是經戴震精心研究而使長期混淆的“經”與“注”得以區別開來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頗有思想學術價值,介紹著錄與存目書籍,寫明作者名姓、所處時代、該書要旨和基本評價,是一部非常優秀的目錄學著作。清人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卷三十二曾這樣評價《四庫提要》:“竊謂自漢以后薄錄之書,無論官撰私著,凡卷第之繁富,門類之允當,考證之精審,議論之公平,莫有過于是編。”積平生精力研讀《四庫提要》的余嘉錫亦全面肯定其應有的學術價值:“嘉(慶)、道(光)以后,通儒輩出,莫不資其津逮,奉作指南,功既巨矣,用亦弘矣。”(《四庫提要辯證·序錄》)

但由于《四庫全書》的編纂是一種官方行為,編纂指導思想受政治目的所左右,所以著錄的書籍并非兼收并蓄,而有著嚴格的取舍標準。這在《四庫全書》卷首的《圣諭》中說得很清楚。他們在對古代書籍進行輯佚、校勘、考辨等整理的同時,也在干著對不利于清朝的一些書籍進行銷毀、刪削或改易的不光彩勾當;在鉤沉、輯佚、保存古籍的同時,也在破壞、摧殘文化。其結果,不僅使許多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書籍遭到摒棄,而且使收錄的一部分書籍尤其是宋元以后的許多具有異端色彩的書籍失去了原貌。從此意義上說,也是一次文化浩劫。如對明代李贄的言論,清政府就不僅把他的著作列為焚毀書目,而且直斥李贄“非圣無法,敢為異端”,“為小人無忌憚之尤”。(《四庫提要》卷五十史部·別史類存目《藏書》提要)再如對屈大均等那些強烈抵觸清朝人的作品,自然盡在銷毀之列;至于偶有一二語傷觸清朝而又氣節凜然的明代遺民作品,則稍加“酌改”即為我所用。(《清高宗實錄》卷1095)其政治目的是顯而易見的。據官方上報的數字統計,在編纂《四庫全書》期間,銷毀、抽毀的書目多達2600多種,其實際情況恐怕還不止這個數字。

13

閱微草堂度晚年

編輯

《閱微草堂筆記》是繼《聊齋志異》之后出現的又一部有重要影響的文言小說集。由于紀昀當時特殊的身份,加之為人通達、學識淵博而詼諧,另外他在敘述故事時采用了“追錄見聞、憶及即書”(《灤陽消夏錄序》)的寫實手法,所以藝術風格獨特。

《閱微草堂筆記》共24卷,約40萬字。包括《灤陽消夏錄》6卷、《如是我聞》4卷、《槐西雜志》4卷、《姑妄聽之》4卷、《灤陽續錄》6卷。該書寫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慶三年(1798)之間。該書是紀曉嵐十年心血的結晶,又是紀曉嵐晚年心靈世界的反映,也從某一個側面顯現出清代中期紛繁復雜的時代文化風貌。該書的取材,一是來自于紀曉嵐本人的親身經歷和耳聞目睹,二是來自于他人提供或轉述的材料。小說涉及的社會生活領域,從文人學士、妓女乞丐,到三教九流、花妖狐魅,幾乎無所不包。豐富的生活素材,為作家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書中有些怪異奇譎的故事,雖然充滿了因果報應、禍福天定的迷信思想和忠孝節義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念,但也客觀而真實地反映了清中葉的某些人生實相,并觸及到當時某些社會弊端,不僅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而且表現了一定的進步思想傾向。

《閱微草堂筆記》有不少故事章節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場的腐朽和黑暗,道學家的虛偽和卑鄙。如官吏的營私舞弊、草菅人命;有的貌似正人君子,道貌岸然,其實一肚子男盜女娼,卑鄙下流。諸如此類,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那個光怪陸離的時代。如《灤陽消夏錄》(六)第十則,作者就借山中“鬼隱士”之口,生動地描繪出幽冥世界亦如人間世道,充滿了相互傾軋和追名逐利,揭露了官場的黑暗腐朽。《灤陽消夏錄》卷四則寫“有兩塾師臨村居,皆以道學自任”。在公開場合,他們“剖析理欲,嚴詞正色,如對圣賢”,暗里卻互相勾結,喪盡天良,謀奪寡婦田產。

另外,《閱微草堂筆記》中還有不少篇章揭示了處于社會下層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況及悲慘境遇。作為乾隆皇帝的一個文學侍臣,紀曉嵐雖缺乏直面慘淡人生的勇氣,但他忠實記錄傳聞的寫作精神及其正義感,在某種程度上也透露了他的是非觀念和善惡標準。《灤陽續錄》(五)就講到一件既令人心酸又使人深思的事情。河北滄州有個董華,家里窮得無立錐之地,以賣藥卜卦為生,“一母一妻,以縫紉浣濯佐之,猶日不舉火。”適逢這年又發生了大饑荒,更使董家雪上加霜,全家人奄奄待斃。無奈之下,董華只好“鬻婦以求活”。在這則故事里,作者對那名“萬不得已而失身”的女子沒有絲毫的指責之意,反添幾分同情和理解,真實形象地展現了當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

《閱微草堂筆記》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所說,有“過于議論”之嫌,“不安于僅為小說,更欲有益人心”,但其中不少形象化的寓言和諷喻性的故事還是頗為生動風趣的,甚至能給人以啟發和教益。《如是我聞》卷三寫一“相見轍講學”的翰林官員,別人也以為他“崖岸高峻”,美名在外。沒想到,他也竟會因沒有及時接受來賓的送禮而“悵悵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數刻”——人物表里不一的個性特征和心靈世界,著實讓人難以忘懷。另外諸如《姑妄聽之》卷二“河中尋獸”之類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也往往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紀昀雖把《閱微草堂筆記》視為“消遣歲月”(《灤陽消夏錄序》)的一部閑書,甚至也很難與《聊齋志異》相媲美,但它不蹈舊轍,自成一家,風格獨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紀曉嵐治學為人皆講求寬容,表現了一代通儒的博大胸懷。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就說他“其處世貴寬,論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特有違言。

……且于不情之論,世間習而不察者,亦每設疑難,揭其拘迂。”

開國上將之首蕭克:曾獲茅盾文學獎,102歲逝世

1955年,為嘉獎那些曾經為新中國立下赫赫戰功的戰士們,新中國舉辦第一次授銜儀式。

接受授銜的戰士們的人生像是一本厚重的歷史書,值得所有人細細品味。而在這些戰士中,有一位深得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前夫人的欣賞,并以“軍人學者”之名稱贊他。

這位戰士便是蕭克。

按照蕭克的資歷和精力,足以被評為大將,好幾位和他同期的戰友們都被評為元帥或是大將。不少人在聽說他只是上將時,紛紛為他鳴不平。

不過蕭克本人對此并不在意,1955年授銜儀式結束,人們便很少再聽說他的消息。直到1991年,一部榮獲得茅盾文學獎的《浴血羅霄》讓他又重新到大眾面前。

蕭克究竟是什么人?他有著怎樣的功績?又是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寫出這本巨作的?

一、棄筆從戎的少年英雄

如果蕭克出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他一定是一個少時成名的大文豪。蕭克出生于湖南嘉禾縣小街田村的一個書香世家.

他的祖父和外祖父是貢生,是可以前往國子監讀書的優秀人才,父親是清朝的秀才,文采斐然,按照當地人的話來說,他們一家子都是文曲星投胎的。

可惜他出生時正值時局混亂,又加上家境艱難,蕭克不得不做工讀生才有書念。他熱愛讀書,如果不是一次意外,他可能會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個教書先生。

然而命運就是這么難測。

由于他們一家人生活艱苦,家里的田地根本不夠,他們一大家子生活,所以被迫租租了地主的糧田。

地主作為他們那邊的土皇帝,經常剝削佃戶,對他們動輒打罵,甚至是草菅人命。

當時蕭克的大哥不知怎的得罪了地主,被地主隨便安上一個罪名,關進牢里,擇日處決。

眼睜睜看著兄長被害的蕭克痛恨地主的所作所為,然而作為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他什么都做不了,于是他決定要棄筆從戎,他要打倒地主!

經過多方打聽,蕭克得知廣州的黃埔軍校正在招生,便打算前去報名。

教書先生知道他的宏愿后直接借給他七塊錢大洋,預祝他一路順風。

可惜由于路途遙遠,他遲來一步,黃埔軍校已經停止報名,正當他絕望之際,發現國民政府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憲兵訓練所也在招生。

他便退而求其次,加入訓練所。

不過,該憲兵所一年后并入黃埔軍校,蕭克也算是得償所愿。

在黃埔軍校學習的日子里,蕭克閱讀大量關于軍事和兵法方面的書籍,他暗自發誓,一定要出人頭地,打倒一切地主,拯救那些像他哥哥和家人一樣被剝削的農民!

很快,蕭克成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生,正式開啟他轟轟烈烈的戎馬生涯。

二、戎馬半生,授銜上將

為什么很多人在聽到蕭克只是“上將”時,紛紛為他感到不平?

究其根本,還是因為蕭克的確有著赫赫戰功。

1927年,蔣介石叛變,蕭克對他背信棄義的行為感到不齒,憤然離開國民黨的軍隊,加入到由葉挺擔任師長的二十四師。

雖是剛剛加入共產黨,但蕭克英勇的表現很快得到二十四師所有人的認可,被任命為第四連連長,并在該年六月份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黨的一股新生的力量,

蕭克加入黨不久,便跟隨葉挺共同參與了當時南昌起義,因為為人沉穩、反應機敏,上頭交給他一項重要的任務——消滅駐扎在匡廬中學附近的汪精衛集團第六軍57團。

為確保起義順利進行,蕭克趁著夜色對57團發動突襲,憑借詭詐的戰術將對方一網打盡。

經過四個小時的激戰,起義軍占領了南昌,取得重大的勝利。

這場戰役是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也是蕭克的戎馬生涯中的第一個亮眼戰績。

南昌起義雖然意義重大,但共產黨新生的力量還太過弱小,根本無法保住南昌起義的勝利果實。

起義軍很快被打散,跟大隊伍分散的蕭克只能被迫回到湖南老家準備著再一次的行動。然而,時機很快來臨。

1928年,在家鄉組建游擊隊的蕭克參與到朱德和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中,并在不久后前往井岡山同毛主席的隊伍匯合。

其實蕭克要比陳毅和朱德更早見到毛主席,當時他們的隊伍正在往羅霄山行進。在途中正好與下來接錢朱德和陳毅的毛主席碰面。

那是蕭克第一次見毛主席,當時他對面前面容和善的男人心生好感,在毛主席的詢問下,蕭克將他們游擊隊的情況合盤托出。

在得知他們只有幾百個人,單憑著飛鏢和幾支毛毛槍打敗不少反動勢力時,毛主席由衷的感嘆他們的舉動才真真算得上是揭竿而起。

在井岡山和洪軍大部分主力重新匯合后,蕭克再次升官,成為29團二營七連的連長,并參與四次反圍剿戰斗。

在此期間,蕭克憑借優秀的戰績聲名大噪,一路高升,在紅四軍進入贛南閩西后,被任命為紅四軍第三縱隊司令員,隨著戰功的不斷積累,他最后直接坐到師長的位置。

1934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蕭克率領的紅六軍作為先鋒部隊率先西征,和國民黨斗智斗勇,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到達貴州,跟紅二方面軍勝利會師。

據一位國民黨將領回憶,當時,在紅軍長征途中,他們最怕的便是和蕭克的隊伍碰上,只要碰上不死,也要刮層皮。當時一份呈遞給蔣介石的電報上赫然寫著:“欲除朱毛,先除蕭賀。”

對于共產黨而言,蕭克絕對是一把好刀,而且是一把非常聽話的利刃。他從來沒有違抗過上級的命令,嚴格遵循軍人“指哪打哪”的原則。

蕭克不僅在紅軍長征時期戰功累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英雄名冊上也有他的一席之地。

如此戰績,在1955年時僅被封為上將,的確讓很多人感到唏噓。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蕭克還曾在特殊時期慘遭批斗。

許多老革命家在被批斗時因不堪受辱而亡,但蕭克一直相信黨會為他正名,因此不管遇到怎樣非人的對待,他都咬牙堅持,樂觀面對,甚至還苦中作樂,寫下不少文章。

蕭克一生中寫過不少書,其中最出名的便是那本曾經榮獲茅盾文學獎的《浴血羅霄》。

三、醞釀50年的著作問世

之前提到過蕭克出生于書香世家,雖然棄筆從戎,但是這么多年行軍路途,他一直沒有放棄學習和讀書,是開國元勛中少有的儒將。

在為革命事業拼搏的道路上,蕭克接觸到的書籍大多都是一些國外的進步書籍,對他影響最深的莫過于蘇聯作家亞歷山大?綏拉菲靡維奇的長篇小說《鐵流》。

蕭克對書中那只工農武裝隊伍的成長經歷感觸頗深,便萌生出寫一本紅軍隊伍的書籍。

他的這一想法受到很多戰友的鼓舞,在1937年5月的一個晚上,蕭克正式落筆開始創作。

此時的蕭克并不知道,這本書的問世居然要等半個世紀。

并不是他拖稿,實在是這本書歷經波折。

蕭克白日里工作繁忙,只有晚上的時候才有空寫幾個字,每次創作他都是全神貫注的,說起這個,他的妻子蹇先佛還有些吃醋。

據蹇先佛所說,由于夫妻兩個人工作都比較繁忙,并不經常團聚,他得空的時候她不得空,她剛剛休息幾天,蕭克就又要上戰場。

有次,她好不容易得空,又得知丈夫也休息,興高采烈地前來找他。然而蕭克整整一個下午都對著他的稿紙,連理都沒理她。

蕭克就這樣每天抓著戰事的縫隙寫作,終于在兩年后完成20多萬字的初稿。

他的這篇稿子剛投過去,《晉察冀日報》的主編鄧拓便意識到這本小說很可能會引起軒然大波,遂叮囑蕭克再多寫一些,可以加更多自己的親身經歷。

于是,蕭克又將稿子增加到40萬字。

好不容易完成稿子,又遇上戰事告急,蕭克只能將稿子交給妻子,希望她小心保管,蹇先佛當然知道這些稿子就像是丈夫的另一個孩子一樣,所以她一直細心保管,但還是差點被偷,好在最后還是找了回來。

可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卻讓蹇先佛懊惱如果稿子丟了該多好。

1958年,有不懷好意的人將蕭克所寫的小說打上“宣傳戰爭恐怖論”的標簽,甚至說許多書中的反動言論暗藏他對黨的不滿,蕭克因此吃了不少苦頭。

直到1985年,所有的事情塵埃落定,蕭克也從一線上退下來,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的人再次提起他的這本小說。

出版社的編輯看完稿子,特別期望能夠將這本書進行出版。不過,蕭克基于之前的經歷,決定先對小說進行修改,再出版。

這一改便是三年,因為年事已高,蕭克對于小說中記載的一些事情已經記不大清,于是他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重走羅霄山之路!

他想通過重回故地重游的方式回憶他在小說中注入的感情,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修改。

可他已經是耄耋之年,萬一出什么事該怎么辦,他的家人紛紛勸他消這個念頭,蕭克卻一意孤行,家里人拗不過他,只能同意。

經過他重回羅霄山脈這一遭,蕭克終于找回曾經創作時的感情。

1988年建軍節前夕,《浴血羅霄》歷時五十年終于出版,這本著作一經出版,便得到一片叫好聲。

不少人評價他為一本真實反映紅軍戰爭的書籍,不是親自參加過那場戰爭的人,根本寫不出來這樣的文字。

中國作家協會的人更是將它納入1991年第三屆矛盾文學獎的獲獎名單中。

自此,蕭克成為第一位擁有茅盾文學獎的將軍。

對此,蕭老將軍沒有驕傲,反而愈發低調。

當他再一次被眾人提起,是在他的兒子蕭星華榮獲少將的時候。

四、將軍世家,家風嚴謹

蕭克和妻子蹇先佛在長征時相遇相戀,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演出生在長征途中的那片大草原上。

那時候大人們存活尚且不易,更別提小孩子。

但蹇先佛不愿意放棄這個孩子,拼著命從大草原上把他帶回來,后因戰士吃緊,只得先將他送回老家。

然而,她用命護下來的孩子,最終死在日軍的轟炸機下,這成為蹇先佛和蕭克心中永遠的痛。

第一個孩子的早亡,讓他們在對待第二個孩子的問題上非常嚴肅,為避免孩子被戰事波及,他們第二個孩子蕭星華出生后便被寄養在普通農戶家中。

那個年代物資匱乏,很多人都是挨著餓長大的,蕭星華也不例外。好不容易等到戰事和緩,他被父母接到身邊扶養。

蕭星華本以為自己的苦日子已經到頭,畢竟父親這么大的官職,自己以后肯定能過上好日子,可惜,事情并未像他預料的那般發展。

蕭克對他很好,將自己所有的父愛全部傾注在他一人身上,可與此同時,蕭克對他同樣十分嚴格。

雖沒再餓過肚子,但蕭星華也沒有享受過什么山珍海味,普通老百姓家吃什么,他們一就也吃什么,他身上的衣服也是保暖卻并不美觀的,補丁一個又一個。

當時在學校里有人笑話蕭星華穿補丁的衣服,他感到很委屈,回家向父親“告狀”,并希望父親能夠給他買一件好看的衣服。

蕭克告訴他穿有補丁的衣服,沒什么丟人的。又和他講了很多他們革命時期的艱苦條件,以此來激勵兒子。

在父親的諄諄教誨下,蕭星華逐漸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并把這個習慣傳遞給他的兒子和女兒。

后來兩個孩子同樣穿著有補丁的衣服前往學校,當時大環境逐漸變好,穿補丁衣服的人越來越少,這導致老師看到他們二人的著裝,還以為他們家境貧困。

老師曾旁敲側擊地想要幫助孩子們,卻不知道他們的爺爺就是蕭克將軍,他們并非是家境貧寒,而是在履行節儉的家風。

俗話說好竹難出歹筍。在蕭克的嚴格要求下,他的后代均取得不錯的成就,尤其是他的兒子蕭星華,不僅考上北京大學,甚至還被授予少將軍銜。

可以說,蕭家滿門均是英才,他們家族的榮光將會繼續,只可惜這一切蕭克無法看到。

2008年,已經102歲的蕭克將軍安詳地離開人世。

他這一生文韜武略,為中國革命事業貢獻了不可多得的助力,正因為有像他這樣負重前行的人存在,我們才能夠有今日的和平與安寧!

細說盧作孚嚴家炎盧曉蓉

分享《青春》傳播文化

讀完由張魯和張湛昀兩位作者共同創作的長篇小說《盧作孚》,我們像是攀爬了一座奇偉雄峻的大山。

如果說,這座大山是由小說主人公盧作孚和他的同道們,用其血肉之軀和赤膽忠魂創造的無數奇跡堆積起來的寶藏,那么這條通往山頂無限風光的崎嶇之路,便是兩位作者不辭艱辛,用生命之筆一步一個臺階地開鑿出來的。

這部小說是一部典型的傳記小說。作為傳記,它幾乎囊括了盧作孚短暫卻又波瀾壯闊的一生;作為小說,它在藝術結構、情節懸念、戲劇效果、地方特色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許多新的嘗試和突破。

盧作孚只活了59歲,卻在革命救國、教育救國、實業救國三大領域都建立了不朽的功勛。與他有關的人物,上自國家領袖,下至平民百姓;與他相關的事件涉及中外政治、經濟、實業、軍事、科學、文化、教育、黨派、幫會。在2003年重慶市評選十大歷史人物的活動中,盧作孚名列榜首。評語認為,他留下的“民生公司、北碚實驗區、《盧作孚文集》,其中任一項都足以改變歷史”。盧作孚在世時,郭沫若先生曾表示想給他寫傳。盧作孚婉言辭謝:“我的傳記只能由我自己來寫。”大抵也是因為他的傳記確實不容易寫的緣故。

要寫好這樣一個人物的生平,與盧作孚同代的大文豪都難以做到,何況作者還是隔了兩代的人,而且寫的又是小說,需要進行藝術的再創造。與盧作孚有關的文獻資料、素材可謂堆積如山。是通過認真搜集、閱讀、消化、吸收、篩選,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提煉、加工,寫出一部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文學作品,還是淺嘗輒止、浮光掠影、移花接木、拼湊粘貼,憑空杜撰出一部“戲說”,無疑是對作者敬業素質的一大考驗。兩位作者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前者。兩年多來,他們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不僅啃完了一座座資料大山,還克服重重困難采訪了相關的家屬和親歷者,查閱了塵封多年的檔案;為了寫好“十萬青年十萬兵”的悲壯場面,他們曾冒著嚴寒酷暑三次到四川大邑縣的抗戰博物館參觀,每每悲淚慨嘆;從而占有了大量一、二手資料,有了寬廣的歷史視野,為塑造好盧作孚這個主人公以及書中的其他真實或虛構的人物,打下了厚實的基礎。小說中有相當一部分與故事情節有關的史料,都是第一次公開披露的。比如來自臺北國史館的數封盧作孚與蔣介石的往來信件、作者獨家采訪的盧作孚親屬和友人的口述回憶等等。書中寫到的與盧作孚有關的傳奇經歷和歷史事件,幾乎全有出處;盧作孚在各種不同場合的演講、對話、文章、書信,其核心內容都有證可考。

比如,小說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盧作孚為了開闊北碚市民認識和接受新事物的眼界,特請航空公司派飛機免費到北碚上空飛一圈(當地人戲稱“剎一腳”)。航空公司不僅應約前來,而且還多飛了兩圈。這個看似天方夜譚的靈感,正是作者讀到《盧作孚文集》中一篇文章的“偶然”發現。而小說中的盧作孚借此機會,指著一幅巨大的四川地圖,對滿場民眾宣講的一段話:“這是一幅普通的四川地圖。我們站在地面上,就這么看去,會對四川的真實大小得到錯誤印象。它那山嶺重疊、綿延起伏的地形使它具有比地圖所顯示出來的更多的土地。同是一平方公里的土地,與中原比,它的面積卻要大些……”則來自于盧作孚在抗戰末期寫的一篇佚文《中國中心的偉大基地》。把這兩件真事“串聯”在一起,當然是虛構,但因其有真實的基礎,便使藝術的虛構有了不一般的魅力,又因為藝術源于真實,方使真實具有不同凡響的感染力。

小說中,有盧作孚弟兄二人因觸犯了“言論罪”,被合川縣長投下死牢,命在旦夕,終因盧作孚一篇《告全縣人民書》贏得民眾聲援得以解救的故事。這件事是真的,但小說中的《告全縣人民書》卻是虛構的。憑兩位作者對盧作孚的透徹了解和文學功底,要虛構這篇千把字的文章應該易如反掌,然而這篇千字文來得卻很不容易。當作者從親人回憶錄中得知這一素材后,便很想找到這份名噪一時的文獻,于是遍訪了有關親屬、知情人、盧作孚家鄉的老人,查閱了合川地方志和有關報章雜志。“哪怕是找到一兩句話也好,我們可以用來做個‘藥引子’。”最后盡管這個“藥引子”沒找到,但潛移默化在他們心中的盧作孚的精氣神這個“藥引子”,卻在關鍵時刻發揮了作用:一篇精彩絕倫的“救命書”應運而生,并且顯示了作者的古文功底。類似的例子在小說中不勝枚舉。

盧作孚在《什么叫做自私自利》一文中說過這樣一段話:“你的生路會沉溺在這強烈的社會要求當中,如醉如癡,如火如荼,比較沉溺在漂亮的衣服,高大的房屋,名貴的陳設,富有的財產,出人頭地的地位,其要求人的力氣和生命,更深刻而濃厚。只要社會變更了要求,人就會變更了行動。”小說作者把它用在了盧作孚對北碚青年的培訓中,這何嘗不是兩位作者的自身寫照。梁漱溟先生曾說:“作孚先生胸懷高曠,公而忘私,為而不有,庶幾乎可比于古之賢哲焉。”從這個角度而言,兩位作者立足于真實和天職,為讀者奉獻出的這部小說,不啻是一部“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教科書。

盡管這部小說具有相當可信的真實性和濃厚的傳記色彩,它首先還是一部小說。正如作者所言:“史家記下的是正史,小說家寫下的也不是野史。小說寫下的與史書記下的,同是信史。不過,史書記下的是一個國家堂堂正正的歷史,‘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小說偏愛的,偏是史書大脈絡大經緯無暇顧及的、可聞可見、可圈可點、可悲可喜、可嗔可憐的那些個細枝末節。”正是出于這種“偏愛”,兩位作者依靠豐厚的學養和嫻熟的小說技巧,而不是以色情、婚外戀、燈紅酒綠、爾虞我詐、血腥暴力為賣點,創作了這部構思奇特,風格迥異,可讀性很強,且具有鮮明思想性和藝術開拓性的小說,為廣大讀者獻上了一份厚禮。

全國青年文學期刊 推動青年文學創作

青春雜志社

執行總編輯:育邦

美術編輯:王主

實習編輯:牛亞南 陳志煒

欄目主持人:邵風華 何同彬 韓東 朵漁 梁雪波

本社地址:210016 南京市太平門街53號

郵發代號:28-11

月刊,每冊定價:10元

亦可直接與本社聯系訂閱:025-83611931

↑↑↑長按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一鍵關注

公眾號評論功能已開通,歡迎評論↓↓↓

這本小說主角是橙紅年代劉子光的爺爺,國士無雙!評分9.4

小說推薦:國士無雙

小說作者:驍騎校

推薦指數:四顆星

小說領域:歷史架空

小說標簽:激情熱血、正能量

?

【小說簡介】:

還記得當年那個白馬銀槍的少年郎

那北平火車站的一瞥那個羞澀的姑娘

那些拜過的兄弟那些說好的理想

那些快意恩仇的江湖,那些刀光劍影的戰場

那一夜單槍匹馬鴻門宴

那一場為國為家為民為義生死兩亡

那一支永不生銹的槍

那一位國士無雙!

【小說點評】:

《國士無雙》作者是“驍騎校”,網文圈稱呼其為“校長”,筆下的作品多為熱血傳奇,每一個人物都屬于俠肝義膽的設定。從《橙紅年代》、《鐵器時代》的劉子光,到本次推薦的《國士無雙》中的陳子錕,都是鋤強扶弱,一往無前的角色。該書在追書神器中評分高達9.4,是驍騎校的巔峰之作!

?

說來,驍騎校筆下的主角大都是“劉”姓,《匹夫的逆襲》中劉漢東是劉子光親戚,而《國士無雙》陳子錕為劉子光的爺爺。至于其中錯綜復雜的關系,為什么改姓等,大家可以在書中找到原因,我就不啰嗦了。

?

《國士無雙》主要講述主角陳子錕為追尋自己的身世,來到了北京,為泡妞拉黃包車,智斗當地糞王,北大拜師辜鴻銘,火燒趙家樓,在那個黑色的年代平步青云,后期整體反轉,流落海外,讓人唏噓不已。講真,這本小說閱讀很久了,許多劇情也記得不大清了,但前期市井的描寫,與歷史中那一個個人物孫中山、吳佩孚、李大釗、陳獨秀等的互動都非常熱血,而隨著主角陳子錕的身影參與到一個個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鮮明活躍于我們的眼前。而到了后期,在那個特殊的時期,就如同《亮劍》中李云龍遭到壓迫的劇情,讓人心生憤怒,熱血轉向壓抑。

?

《國士無雙》最讓人吃驚的無疑是那豐滿的人物塑造,且作者對于那一段歷史研究頗為深入,將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都糅合進去,筆力很好,據忠實書迷考據:歷史框架真實性90%,歷史細節真實性1%。作為一本正能量的小說,主角一生為國,就算后期受盡委屈,但心心念念卻始終忘不了這個國家。

?

【總結】:

文筆流暢,劇情出彩,立意高大,質量過硬,一個一心為國、努力奮斗的人物躍然紙上,與《飛升之后》中的風云無忌一般無二,推薦閱讀!

【同好推薦】:

《民國大文豪》、《重生之出人頭地》、《民國諜影》、《永不解密》

原創不易,你的關注和點贊是我更新的最大動力!

?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