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你懂我意思正能量在線觀看(40億宅男之光,女性禁區被暴露,成日本最成功的IP電影)
網站你懂我意思正能量在線觀看文章列表:
- 1、40億宅男之光,女性禁區被暴露,成日本最成功的IP電影
- 2、新時代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及其經驗
- 3、奇幻外衣下是人的成長
- 4、左手詩詞右手歷史 專訪蒙曼分享詩詞中的女性
- 5、以獨特審美特性生動詮釋時代生活豐富內涵
40億宅男之光,女性禁區被暴露,成日本最成功的IP電影
豆瓣十月熱門電影榜單上一直有部新片。
Sir看著它從出新,到出分;從備受期待,到口誅筆伐,分數緩緩下降……最后在朋友圈吵成一團。
不是因為它太刺眼了。
或許,是我們已經離這道光,太遠太遠。
《新·奧特曼》
シン?ウルトラマン
庵野秀明,重制初代奧特曼。
2019年剛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Sir還興奮過一陣子。
一個是為圓谷公司(奧特曼版權方) 東寶的大手筆,致敬圓谷英二,讓初代回歸大銀幕。
另一個則是庵野秀明親自操刀。
尤其后者,日本當下最具盛名的動畫人之一,被粉絲們稱為“痞子”的庵野秀明,二十多年前就靠著《新世紀福音戰士》系列封神。
當然擔憂也不少。
那可是庵野秀明,一個在TV版都能搞意識流的人。
會不會在奧特曼里繼續任性,填塞一堆堆的私貨和表達?會不會把重制版又搞得不上不下,爭議不斷?
事實證明了這些坑,不能說一點沒有,只能說完全猜中。
這個由庵野秀明親自擔任企劃和編劇,在EVA時期就與庵野搭檔的樋口真嗣擔任導演,還請來了長澤雅美、西島秀俊、齋藤工等演員參與的《新·奧特曼》。
在日本獲得超過40億日元票房,成為奧特曼系列有史以來的最成功的商業電影。
卻在口碑上卻收獲了兩極分化,老粉絲打高分,偏路人受眾各種吐槽。
(有趣的是在海外的評價里,很多給低分的人會覺得它缺乏了深度)
作為一個曾為奧特曼寫過長篇大論的人(鏈接)。
Sir想說點可能不太合時宜的話。
如果將“光”以長度計算。
《新·奧特曼》所有的糾結與爭議,只不過是奧特曼這個IP持續傳遞過程中的一道短暫偏出的“波紋”,它不是結束,而是陣痛。
01
先放下一句可能得罪粉絲的話。
重置初代奧特曼的《新·奧特曼》不算是一部好電影。
對,Sir強調了“電影”。
初代的設定很簡單。
1966年推出的特攝電視劇《奧特曼》,在長達39話的故事里,交代了來自M78星云的光之巨人奧特曼在地球與人間體相遇、融合,和人間體一起守護地球,打敗想侵略地球的怪獸與外星人,最后為了守護地球和平獻出生命的故事。
不僅創造了奧特曼這個英雄形象,也開創了奧特曼系列的敘事套路,“奧特曼打小怪獸”這句調侃也因此而出,讓這個系列此后半個世紀經久不衰。
但到了《新·奧特曼》,這部劇場版,卻試圖用兩個小時的時間,把奧特曼從來地球,到死掉的全部劇情,都展現出來。
在113分鐘里,走馬觀花地出現了五次打怪獸的段落。
當這些段落拼接在一起,就徹底拆碎了“電影感”。
首先文戲。
每一次的戰斗場景之間的文戲銜接,生硬乏味。
禍威獸特設對策室(簡稱“禍特對”)的小伙伴們和奧特曼之間的羈絆和關系,缺乏足夠的鋪陳。
它像劇集精剪版,但又沒有拍成劇集。
因此就少了很多鋪墊,比如隊員之間的關系,人與奧特曼之間的羈絆,奧特曼的轉型……
都需要粉絲自覺激活死去的記憶腦補。
沒有記憶?
那,看打斗。
電影用CG制作的打怪獸場景,相較于過去的特攝,也失去了《奧特曼》系列的儀式感。
明明使用了CG,又在打斗的效果,搞“致敬原作”,結果不少動作戲看起來,有如兒戲。
以上這些,還只是屬于劇本和企劃層面。
技術性門檻更大。
先給大家展現幾個鏡頭:
劇中大量的人物,不是從遠處角落的窺視,就是近景大特寫,還有各種低位、仰角的使用。
什么效果?
就Sir的觀感。
很有味道,很懂粉絲。
但很不“電影”,很沒必要。
而由此,更是給《新·奧特曼》帶來爭議。
男性凝視。
Sir是看了豆瓣評論區才發現這一層。
仔細一看,確實有一定嫌疑。
有粉絲辯駁,低位攝影和巨大化的女性是原著都有的場景。
Sir專門找來了對比。
確實是致敬。
但新版里特意加上了讓女主多次拍屁股的設計,以及讓巨大化的她穿裙子踢大樓的橋段,以及被拍視頻形成網絡暴力的情節。
對比老版本穿制服的巨大化,只能說這個設計就算是致敬。
至少,在當下肯定會對女性觀眾有冒犯。
有一說一,被罵不冤。
節奏過快,故事單薄,打斗不爽,人物拍攝風格化嚴重,漫畫到電影生硬的嫁接……
《新·奧特曼》怎么都算不上一部好電影。
尤其是對于普通觀眾。
當然。
只是對于“普通觀眾”。
02
這是一部優秀的“粉絲作品”。
面對粉絲,不論是奧特曼的粉絲,還是庵野秀明的粉絲。
《新·奧特曼》都有不少亮點。
說奧特曼。
很多人詬病,新版奧特曼取消了經典的倒計時燈的設計,換成了配色。
未與人類融合前是銀灰色,融合后正常為紅色,能量低為墨綠色。
但實際上,這可能是對奧特曼形象最初的設計師成田亨原畫稿的致敬。
△ 圖源:奧特曼吧
而過家家式的打斗,也是對初代奧特曼TV版的呼應。
當時演員穿的皮套由潛水服改制,打斗的動作設計在當下看起來比較笨拙。
踢,抱,摔,扔,用掌劈砍等都是主要技能。
在新版中做了還原:
抱摔。
△ 上:1966版,下:2022新版,下同
過肩摔。
而在真假奧特曼的段落(原TV第18話“行星來的兄弟”),新版幾乎做到了一比一的復刻。
雙方特寫,然后真奧特曼出招,假奧特曼反擊掐脖子,擋住另一只手,掐跳換邊,真奧特曼一掌劈在對方頭頂,手痛,甩了甩手。對方吃痛飛起想逃,真奧特曼迅速發射光線……
除了這些,新版電影劇情,是將原TV中的第3話“科特隊出擊”,第9話“電光火石作戰”,第18話“行星來的兄弟”,第33話“被禁止的語言”以及最后一話“再見了奧特曼”五個故事串了起來,由此帶來了一些老粉絲熟悉的名場面:
巨大化的女隊員,真假奧特曼。
以及粉絲津津樂道的“那位大人”——炎頭隊長沙福林的出場,更是令人驚喜。
△ 佐菲(Sophia)因翻譯曾被戲稱為沙福林,奧特曼宇宙中的強者
路人們也別怪奧特曼粉絲們會喜歡,《新·奧特曼》確實是一部粉絲受眾的作品。
沒完。
庵野秀明標志性的“私貨”,雖遲但到。
開場介紹怪獸出現在日本的混剪,除了在致敬奧特曼宇宙起源的《奧特Q》,風格直接照搬《新世紀福音戰士》的使徒來襲。
那些令人反感的鏡頭,其實更像是庵野秀明熟悉的動畫分鏡轉制。
而最后奧特曼打杰頓的場景,更是頗有《EVA》式的恢弘。
甚至連給配樂的鷺巢詩郎,都是《EVA》的御用。
還記得2016年《新·哥斯拉》里,庵野秀明通過展現日本社會對哥斯拉出現時的應對——開會,扯皮,互相推諉,被嚇尿,然后繼續開會,扯皮……
全方位無死角對日本的政府官僚主義進行嘲諷,幾乎把災難怪獸片拍成了一部政治電影。
而在《新·奧特曼》里,他也沒有放過這一點。
外星人來襲,日本政府的應對,各種玩政治梗。
自嘲是附庸國,美國人派兵的軍費堅持讓美國出,首相和外星人達成合作,希望能在全球政治里占取上風。
更別說庵野秀明在《新世紀福音戰士》里就一直在講的母題。
自我認知與身份困惑。
只不過在《新·奧特曼》里,認知換成了奧特曼自己。
一個神是如何一步步決定守護人的。
甚至最后讓佐菲扮演了“反派”角色的改編,也是對應了庵野秀明在《巨神兵》里表達的意思。
畏懼,才是神的本質。
庵野秀明試圖塑造出奧特曼“非人性”的一面,重新構建他與人類的羈絆。
一個“墮落”的神靈。
他保護人類,是因為被個體行為觸動到,是興趣,不惜為此違抗戒律,與人類融合,去閱讀,了解人類的知識與文化。
而面對政府的威脅,他也展現出神的一面,毫不留情。
對比的就是佐菲的選擇,屬于神明的視角。
人類有威脅到奧特曼的可能性,所以作為高等文明,應該清除掉他們。而且清除他們,和清除掉光之星的130億生命中的任何一個,沒有不同。
而且,消滅人類并不是出于情感,而是理性判斷。
是不是覺得很熟悉?
《三體》里也在傳達同樣的想法。
對一個文明最高的敬意是趕盡殺絕。
這也讓《新·奧特曼》作為一個重制作品,主題完成了自洽。
讓它更像是一部庵野秀明的《新》之奧特曼篇(類似于《新》之哥斯拉篇),而不僅僅是《奧特曼》新版。
因此站在這個角度。
即便作品有那么多的問題和門檻,Sir依然覺得這是一部優秀的粉絲向作品。
它披著奧特曼的面子,講庵野秀明的里子,兩手抓。
兩手都還算硬。
03
回到那個最開頭的問題。
當《新·奧特曼》上線,大家吵得面紅耳赤,到底在吵什么?
是粉絲的守護,還是觀眾被冒犯?
不。
真正想吵的是。
對于2022年的奧特曼作品,我們該抱有怎樣的正確期待。
注意,這不是那個相不相信光的問題,而是如果這道光還希望存續,它該以怎樣的方式傳遞。
粉絲們當然希望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被更多人喜歡,能原汁原味,能一比一復刻;普通觀眾也希望在老IP里發現更多精彩,能有更多的與時俱進,比如特效進步,比如更多巧思。
而這個定義權,卻是每個觀眾都想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這才是吵的根由。
也是幾乎所有作品重啟,創作者必然面臨的檻。
但說句得罪奧特曼粉絲的話。
當年的奧特曼特攝系列,穿著皮套打斗的設計,打怪獸拯救地球的套路……在2022年的當下,不論是技術水平,還是審美標準,都注定在很難再獲得大部分人的喜歡。
我們記憶中那道光并沒有消失過。
因為光從來不是靜止的。
新的設定,新的人物,新的故事邏輯,新的價值表達……它終究要改變。
如果不接受這份創新,再偉大的IP都只是自娛自樂。
就像這次的奧特曼,與其說庵野秀明在拍奧特曼,不如說他只是用奧特曼的設定,在講自己的故事,討論自己的表達。
借雞生蛋?
不,目前看是雙贏。
因為票房證明了這一點,《新·奧特曼》是奧特曼系列商業成績最好的作品。
而根據透露的消息,這個系列應該有三部曲。
在它完結之前,所有的爭論,都只能是這個老IP重啟之路上的陣痛。
幸運的是,它這第一步,還算響。
就已經超過了很多重啟失敗的作品了。
當然路人也會有疑問。
2022年了。
為什么很多人依然會為了那笨拙的皮套,拉跨的特效,重復的故事套路,而追得津津有味?
恰恰就在于這份純粹。
作為一部子供向作品,奧特曼的初代創作者們都謹記一個原則。
正因為是給小孩子看的,所以要格外認真。我們都是造夢的人,是給小孩子以希望和未來的偉大的人。這樣一想,并覺得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再累也值得。
這份信念感,才是《奧特曼》能夠火半個世紀的保障。
當年大人以為我們看的是皮套人對打。
其實呢?
開始可能是。
而追逐這道光一直到今天的人終于發現。
皮套之下,那始終如一傳遞的表達:
和平,正義,善良,勇氣,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睦,要保護地球,要保護弱小……
每一個喊著“相信光”的人,關于奧特曼,都有著自己的白月光。
只不過,那道光里,不只有奧特曼。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吉爾莫的陀螺
新時代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及其經驗
作者:魏曉燕(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網絡社會發展的新動向和新特點,密切結合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與網絡信息工作實踐,高度重視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從“最前沿”“最大變量”和“維護國家政治安全”“長期執政”等角度不斷推進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現代化,讓網絡空間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
一
意識形態安全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同樣也是如此。網絡的快速發展,對黨的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黨管媒體就是要把各級各類媒體特別是網絡新媒體都置于黨的領導之下,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把網信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牢牢掌握在黨的手里,這也是打贏網絡意識形態斗爭的根本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要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必須“加強黨中央對網信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網信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為了加強黨中央對網信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不斷開創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新局面,我國不斷完善網絡安全工作頂層設計,推進體制機制建設。2014年,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集中統一領導全國互聯網工作。2018年,黨中央將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改為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負責網信領域重大工作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在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中央網信辦統籌協調,各地網信機構逐漸建立,網絡安全管理工作格局逐步成熟。中央、省、市三級網信管理工作體系逐步建立起來,省市網信辦又進一步向區和縣延伸,市、區、街鎮三級網信工作體系和縣、鄉(鎮)、村三級網信工作體系也日益健全完善,形成了全國一盤棋的網信工作格局。各級黨委都把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作為守土盡責的重要工作,對于黨牢牢掌控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工作的主導權和主動權,不斷鞏固網絡意識形態高地具有重要意義。
網絡是多元主體共同活動的虛擬空間,網絡問題的復雜性、系統性,決定了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既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又要充分發揮多元主體的參與作用,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網格局。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維護網絡安全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廣大網民共同參與,共筑網絡安全防線。黨委是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的領導力量;政府是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的主導力量,公安、情報和司法部門的作用尤為重要;企業是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的關鍵力量;社會組織是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的協助力量;網民是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的基礎力量,尤其應該充分發揮其作用。將動員機制與利益機制緊密結合,注重信息技術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引進,充分發揮多元主體的力量與作用,健全權責意識,走出一條齊抓共治、良性互動的治理之路。
二
網絡意識形態斗爭的技術屬性非常鮮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網絡強國,要有自己的技術,有過硬的技術。”技術治理是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的關鍵性手段,要“以技術對技術,以技術管技術,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掌握網絡核心技術,就很難在網絡應用、監管和意識形態安全治理上占據優勢。但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高端芯片、開發平臺和基本算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和局限。網絡核心技術主要包括基礎技術、通用技術,非對稱技術、“殺手锏”技術以及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必須在這些領域構建戰略發展、安全可控的核心技術體系,從根本上完善我國網絡治理的技術支撐,并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全面推動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的科學化、智能化和精準化。
依法治理是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的基礎性手段。網絡空間是現實社會的延伸,并不是法外之地,必須堅持依法治網,讓互聯網始終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2016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審議通過,2017年6月正式施行。此后,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條例,出臺了《網絡安全審查辦法》《云計算服務安全評估辦法》《黨委(黨組)網絡安全工作責任制實施辦法》和《黨委(黨組)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實施細則》等政策文件,制定了網絡安全審查、云計算服務安全評估和數據安全管理等規章制度。2020年3月,《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開始施行。這一規定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網絡信息內容治理,明確了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使用者、服務平臺和監管部門等的行為邊界和懲罰機制,進一步推動了網絡空間生態治理法治化水平的躍升。
三
隨著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媒介技術的不斷演進,網絡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對信息資源的掌控和壟斷,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傳統黨報黨刊黨媒面臨著新的挑戰。基于這一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難題的新舉措新辦法,特別是要適應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的新情況,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媒體融合發展先后經歷了啟動爬坡、攻堅推進、深度融合等不同階段。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作出了總體部署。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從重要意義、目標任務和工作原則等方面明確了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既要堅持導向為魂,注重內容為王,又要堅持技術賦能,注重技術創新,從而讓內容提質和技術創新雙輪驅動,讓網絡正能量與大流量同頻共振。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了“講好中國故事”的明確要求。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上再次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網絡信息傳播是沒有國界的,做好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把握國際傳播領域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的趨勢,在構建對外傳播話語體系上下功夫,在樂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讓更多國外受眾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明白,不斷提升對外傳播效果”。要進一步提升我國參與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的能力與水平,加快提升我國對網絡空間的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不斷通過網絡傳播技術創新來提升在國際網絡傳播治理中的輻射力,不斷通過網絡傳播內容創新來提升在國際網絡傳播治理中的影響力,不斷通過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來提升在國際網絡傳播治理中的感召力,推動全球互聯網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邁進。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29日0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奇幻外衣下是人的成長
作者:金 燕
近期,一部奇幻懸疑題材的劇集《唐朝詭事錄》意外走紅。這個非熱門題材、無流量明星、無強勢宣傳的“三無”作品,本該是小眾中的小眾,開播之初并不被人看好,后期卻口口相傳,成為許多不關注古裝懸疑劇的觀眾們津津樂道的網絡熱點,持續占據著播出平臺的熱門榜首。
復盤該劇低開高走的過程會發現,該劇前期的不被看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創作者在節奏上沒有遵循“黃金七分鐘、生死前三集”的法則,在人物設定上則一反古裝劇男主情商智商雙在線的套路。而其在后期口碑出圈,則是因為主創在懸疑探案玄幻的故事外殼下,講好了一個動人的成長故事。
作為懸疑探案故事集,開篇的故事《長安紅茶》表現得中規中矩,情節緊湊但也說不上多么驚心動魄,缺少特別的記憶點,屬于不難看但也不驚艷的及格水準。男一號人物、中郎將盧凌風雖然身居高位儀表堂堂,但其性格傲慢、莽撞、冒失、沖動、簡單到幼稚、耿直到低情商、為人處事直愣愣硬邦邦,智商雖高,卻因性情的不圓融而顯得笨拙,甚至屢屢壞事,可以說除了外形俊朗毫無亮點。
讓人看下去的是作為他對立面及搭檔的區區縣尉蘇無名。這個官階低微貌不驚人的中年男人,身上有著與盧凌風截然相反的人物個性。他人情練達,深諳官場潛規則,有著圓融的世俗智慧,初看起來油滑老辣,但卻內心剛正,只求真相不畏權貴,時刻以師傅狄仁杰為行為標準。性情截然相反的兩人圍繞同一案件的屢次碰撞妙趣橫生,讓人有了繼續追劇的欲望。
及至第二個案件《甘棠驛案》時,被貶為平民已經一無所有的盧凌風雖然還努力保持著貴族出身的矜持和驕傲,但已經開始信任足智多謀的“一介書生”蘇無名了,兩人在詭事連連的甘棠驛中開始有了合作的默契。第三個案件《石橋圖案》中,盧凌風依然處在放不下世家出身的包袱、情感面前放不下面子的人生尷尬階段。但隨著劇情的一點點鋪陳,大家都看到,楞硬耿直的盧凌風對追求真相的癡迷和對蒼生黎民的不忍,不管身處何種窘迫境地,都不曾改變過。于是他的正直純良連同他的明顯的性格缺陷都開始被觀眾看見和接受。整部劇中段以后,上帝視角的觀眾都看得明白,擁有赤子之心的盧凌風猶如一塊璞玉,正在被蘇無名信念篤定有條不紊地打磨。
十分有趣的一個觀劇現象是,作為一個懸疑探案劇,兩三個故事過后,案件本身如何發展已經不是很重要,主角的境遇是否慘淡是否能重歸高位也不重要,這個天資優秀但性格并不討喜的核心人物如何在辦案過程中得到錘煉,如何成長蛻變才是觀眾最值得期待的事。
隨著劇情進展,盧凌風復雜的身世被漸漸解密,他性格中的各種缺陷也都有了可信的落腳點。比如傲慢背后是來自童年被遺棄的自卑,不會談情說愛是因為從小沒有受到過情感灌注等等。而與男女老少組成的探案五人組協同辦案的過程中,他的創傷被一點點治愈。他的成長也與案件的發展絲絲相扣,一次次尋找真相的過程,也是智慧超群又深得狄公真傳的蘇無名手把手教盧凌風專業與做人的過程。一年的歷練,讓曾經傲慢急躁的中郎將漸漸變得謙卑謹慎,在情感上,也不知不覺卸下自己堅硬的盔甲,敢于面對自己的創痛和真實的內心。看似脫軌的人生旅程與人物內心的成長交織在一起,其變化令人信服。
縱觀該劇,我們會發現,人物的性格有由來,人物的成長有依憑,人物的思想情感有至高的歸屬地,這一完整的生長鏈條,結實地附著在一個又一個奇幻案件上,通過辦案的歷練,盧凌風從少年輕狂傲慢自負到心懷蒼生有勇有謀,其成長軌跡清晰自然合情合理,人物不扁平不甜膩,在古裝劇里算是一股清流。
可以說,這部貼著懸疑探案玄幻標簽的詭異故事集,真正的內核是一個人的成長,奇幻懸疑的案件和精良的服化道只是它的外衣。一部小眾題材的作品能破圈,正是因為這部劇的精神內核給人帶來的鼓舞和安慰。實際上,拔高主題的古裝網絡劇現在并不少見,天下、蒼生、家國、自我、成長等等字樣屢見不鮮,但很多劇的中心思想會流于口號,與劇情本身并不能緊密貼合,所以很難像《唐》劇這樣形成一股貫穿全劇的精神氣韻。
當盧凌風通過重重歷練已經成長為業務干練成熟穩重心存敬畏與謙卑的優秀探案人才,一向示弱隨時求武力保護的蘇無名在狄公排位前正色跪拜道:“恩師狄公在上,當年您說過,之所以不收盧凌風為徒,是因為他年少輕狂,恃才傲物,但您又說,此人心地純良天資聰穎,性格率真,心懷天下,是可塑之才,若終有一日,他能經過歷練,知曉民間疾苦,真正懂得百姓即社稷的道理,便可由蘇無名代師收徒。”這一段義正辭嚴的獨白,不僅震撼了盧凌風,也震撼了觀眾的心。盧凌風經歷了蛻變之后,終于找到了精神上的父親。相較于古裝網絡劇中隨處可見的男歡女愛,這是更能給予觀眾以高級精神滿足的大團圓結局。
當然,單有正能量的思想主題和巧妙構思的劇情,也并不足以讓一部劇引發如此廣泛的關注,該劇在各個方面的表現都超出了水準線,是一部整體上制作精良的用心之作。
首先,演員演技全體在線,兩位男主角的表演與角色的契合度更是妙不可言,楊旭文把中郎將盧凌風的酷與楞、楊志剛把蘇無名的滑與正,都表現得絲絲入扣。其次,劇中武打場面是一大亮點,場面的巧妙調度,動作推陳出新的精彩設計,使得每一個案件都有一個高燃的結尾。再者,環境造型和布景制作也甚為用心,將晚唐時期的風土人情、民間習俗依次展現給觀眾。或破敗陰森或富麗堂皇,每個段落的布景都與劇情相得益彰,給觀眾帶來十足的視覺享受;高度還原唐朝服裝樣式,雙男主的每一套圓領袍在用料和紋路細節處都極為考究,劇中人物的幞頭裝扮也頗具美感,令觀眾充分體會到唐裝之美。
回過頭來看,該劇的反套路設計是一種極大的冒險,如果不是有明確的價值追求,不是對思想內涵精神內蘊的力量有著高度的信念,通常是不敢這樣操作的。我想該劇的主創團隊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所以能夠自信地把精彩留在后半程,讓人物在越來越精彩、格局越來越開闊的故事情節中,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成長,在每個段落都有小高潮的基礎上,最后疊加成整部劇的大高潮。觀眾需要娛樂不假,但有靈魂的作品才能真正擊中觀眾的心。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副研究員)
來源: 文匯報
左手詩詞右手歷史 專訪蒙曼分享詩詞中的女性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詩經》中說“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意思是,有本事的男子成就一個國家,有本事的女子毀掉一個國家。《詩經》作為文學文本是經典的,但其觀點未必全部都可取。比如“哲婦傾城”,在學者蒙曼看來,就是歷史的偏見,是古人在這個觀念上不完整、不公平的體現。“女子有的成城、有的傾城,成城和傾城間,比男子有更多的幽微隱曲,也因此產生了更多的詩詞和故事。”
由此蒙曼產生一個想法:借詩詞透視女性,講述構成歷史、更創造歷史的“她們”,及其翻卷起來的歷史風云。她專門寫了一本書,名為《哲婦:蒙曼女性詩詞課》,將自己擅長的詩詞解析和歷史專業研究相結合,以詩詞為引,順著歷史朝代更替的順序,梳理講述詩詞背后28位女子的精彩人生,以及她們背后的中國歷史。
翻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女性多被當作歷史的配角記載,或在特定的《后妃傳》《烈女傳》中出現。蒙曼說:“每個被當作配角的女性都有自己的人生,這些人生就記錄在詩詞中。” 蒙曼從娥皇、女英,講到褒姒、西施,從王昭君、趙飛燕講到平陽公主、長孫皇后,從武則天講到楊貴妃,從蕭太后講到孝莊太后、秋瑾。
經由蒙曼的帶領,我們看到,詩詞里女性,不僅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神采,有“凌波微步,羅襪生塵”的風度,更有“長揖雄談態自殊,美人巨眼識窮途”的眼光,有“蜀錦征袍自裁成,桃花馬上請長纓”的豪情。這些女子溫柔,但卻抓鐵有痕,更能攪動歷史風云,她們的所思所想在詩詞里,她們的人生故事也在詩詞里。這是你我未知的另一半詩詞,另一半史。
將詩詞講解和歷史專業研究結合起來
早在2007年,當時32歲的蒙曼受邀在央視《百家講壇》上講《武則天》。之后她陸續主講《大隋風云》《太平公主》《長恨歌》等系列,其表現出來的深厚的學術素養、幽默靈動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很多人都喜歡上了這位年輕有才、飽讀詩書的女教授。2016年起,她擔任《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的嘉賓,2021年起擔任《典籍里的中國》文化嘉賓,以其深厚的學養、獨到的見解與銳利的點評,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在節目現場,她出口成章,氣質優雅,也是憑實力吸粉的典型。
蒙曼(出版社供圖)
雖然蒙曼是因為講詩詞進入大眾視野,但其實她自己的學術專業并非詩詞,而是歷史學。2002年,蒙曼從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畢業后,回到她讀本科和碩士的母校——中央民族大學,成為一名老師。如今她是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婦聯副主席(兼)。
蒙曼的專業研究領域主要為隋唐五代史及中國古代女性史,曾出版專著《唐代前期北衙禁軍制度研究》等。
這次,她充分發揮自己這兩方面的特長,左手詩詞,右手歷史,以詩詞找歷史,以歷史解詩詞。比如說,“斑竹一枝千滴淚”,娥皇女英跨越千里去尋找丈夫舜,最終為情投身湘水,留下了“斑竹”“湘夫人”的典故,愛哭的黛玉“瀟湘妃子”的雅號便是來自她們的故事。在歷史的背面,蒙曼帶你讀到的,不僅是她們有關的詩詞,還有姐妹倆為何二女共嫁舜?這背后反映的是古代政治聯姻制度、媵妾制度(同《羋月傳》羋月和羋姝共嫁秦皇)。娥皇女英為何千里尋夫?這背后其實是禪讓制的黑暗真相。
再比如,書中講到了在春秋戰國時代,“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西施。我們看到的歷史是越王勾踐用了美人計,用西施滅掉了吳國。在歷史的背面,蒙曼告訴讀者,越王勾踐除了美人計外,一共用了哪些計謀滅吳,其中有個計謀,是金庸《越女劍》的靈感來源;史書記載的西施結局究竟有幾個?西施最后是跟著范蠡乘舟,同泛五湖而去嗎?蒙曼的答案是:不!西施很可能是被越國殺死的。這是為什么?她都一一在書中講來。
此外,蒙曼還為流傳已久的段子辟謠:周幽王為褒姒烽火戲諸侯?假的!曹植的《洛神賦》寫的是嫂子甄夫人?假的!她給讀者科普:《甄嬛傳》里安陵容用的息肌丸來自趙飛燕,驚鴻舞來自甄夫人,沈眉莊依傍太后學的是班婕妤;“紅顏禍水”來自趙飛燕,“傾城傾國”來自李夫人;凌波微步、越女劍……金庸的武俠借鑒了很多古代女子的故事;武則天的名字不是則天,她寫詩催花開、貶牡丹至洛陽的故事,背后其實是政治斗爭;給李白脫靴的高力士不是普通人,他出身世族,他的家族由一個女子打下,歷經四朝,權傾嶺南……
在電視劇《清平樂》里看不到的“弱德之美”
人們在電視劇《清平樂》里看到曹皇后,往往只關注她的愛情故事。 蒙曼在分析曹皇后時,視角則是:宋朝以后,對女性的束縛越來越厲害。曹皇后的退讓也罷,本分也罷,其實都不過是心甘情愿地當弱者!是不是呢?又不盡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先生發明了一個詞,叫“弱德之美”。她說:“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堅持,你還要有你自己的一種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這種品格才是弱德。”
蒙曼認為,在曹皇后身上就體現著“弱德之美”,她的丈夫宋仁宗吃到沙子也不聲張,生怕御廚房的人受處分,這也是弱德之美。再往遠了說,唐太宗納諫是弱德之美,漢景帝節儉還是弱德之美。甚至,我們整個中華文化的特征就是屈己尊人,克己復禮,這都是弱德之美。弱德培養出來的不是弱者,恰恰相反,能夠承受打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都是真正的強者。遙想當年,宋遼對峙,北邊有蕭太后橫刀立馬,南邊有曹太后克己復禮,看似一強一弱,可也如同太極圖的陰陽魚一樣,相互轉化,生生不息。《易經》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2022年9月,趁新書《哲婦》出版之際,封面新聞記者電話采訪到蒙曼老師。
蒙曼:看看女性在有限的歷史條件下如何作出自己的選擇
封面新聞:女性在古代因為社會地位不高,受教育水準普遍較低。在研究歷史的時候,對女性在歷史上的作用,您有哪些比較深刻的體會?
蒙曼:讓我感受最深的體會是,歷代的女性一直在試著順應自己的時代,并且在改變這個時代。在歷史上對女性角色的要求,主要是賢妻良母。賢妻良母的意思是,你要好好地輔佐你的丈夫,你要好好地教育你的兒子。這也需要智慧。所以實際上女性一直在有限的空間里尋找自己的位置,而且儲存著自己的能量,我覺得這是歷史告訴我們最重要的話題。我覺得我們可以看看,一代一代的婦女,她們定位在那個時代的時候,那個時代要求她做什么,她又怎么樣去做,在做的過程中如何改變那個時代。
封面新聞:不管是怎樣的領域,不難發現,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他們往往有一個比較聰慧的母親或者是祖母,哪怕母親沒有上過學,但他一定會提到母親很聰明,或者是很愛干凈,或者是待人處世很好。
蒙曼:這一點,我是認同的。比方說我母親80歲了,她每天都在讀書,閱讀量不少于我。得了白內障,做手術期間,醫生告訴她不要看書,但她經常會偷偷看。我母親對于我們家來說,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力量,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的福氣,也是我們的榜樣。
封面新聞:在研究蘇軾的時候,人們也會發現,根據一些記載,蘇軾的母親是一個非常非常有智慧的女人。
蒙曼:他們的母親當然值得關注和研究。但是我們要意識到,歷史一般不會記載普通的女性。在文字上留下痕跡的普通女性,一般是因為她的丈夫或者她的兒子有名。我這本書的名字叫《哲婦》,意思是有政治智慧的女性。我寫的這本書,主要還是跟政治直接相關的女性。她們才得以在歷史上有痕跡。
封面新聞:其實在正史中對女性的記載是相對較少的,在研究的過程當中有沒有給您造成什么困難,是怎么克服的?
蒙曼:受材料限制,我們沒有辦法像塑造一個男性的歷史那樣,去塑造女性的歷史。但是可以在一個時代至少找出一個被記錄下來的、能具有經典代表意義的女性。看看她們如何在有限的歷史條件下,作出自己的選擇。
封面新聞:您在高校任教,是專業學者。您特別善于通過向大眾說話做一些知識普及的工作。做專業研究和向大眾說話,這兩項同時做好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您是怎么做到的?
蒙曼:我不覺得我做得很好。其實我一直很喜歡做教育,因為我喜歡跟人溝通。溝通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讓人聽得懂。就像你做談判也好,講課也好,寫文章也好,都是希望別人支持你的觀點,或者說至少理解你的觀點。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一顆愿意并且努力讓別人聽懂的心,而不是說故弄玄虛去嚇唬別人,讓別人覺得你很厲害。我一直認為,真正有效的溝通,必須是讓別人聽懂你說話。
封面新聞:通常的看法是,學術論文的主要讀者是業內同行。那么在您做研究、寫論文的時候,是不是要改變筆墨風格?
蒙曼:其實我不太認可目前這樣的一個狀況——學者寫專業文章只是希望給專業內的人看。如果那樣的話,學術圈子會非常狹窄。尤其是我們人文學科,更不應該如此。自然科學無論怎么樣放低姿態,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普通讀者就是看不懂。但人文學科的門檻沒有那么大。專業學者的研究,除了讓同行閱讀之外,還應該盡量成為大眾知識譜系中的一個環節。所以,即使我在寫專業研究論文,我也希望能讓更多的人看懂,而不會預設,你看不懂,我不是寫給你的。
封面新聞:您是做歷史研究的。您如何看待信息、知識的表現媒介、傳播載體?比如說,這兩年關于中國傳統題材的電視劇很受歡迎,里邊有對一個朝代的想象,比如說宋代很優雅。這種文化現象您關注嗎?包括現在一些短視頻作品,其傳播的速度之快、范圍之廣,確實是超過文字。
蒙曼:我是這么想的,人類剛開始發明紙張的時候,肯定也有過這種狂喜感——原來只能寫到絲綢上,寫到竹簡上,后來居然有了紙,有了那么方便的流通工具。不光是貴族家的子弟可以念書,平民家的子弟也可以念書了。那個時候的人們,應該也會發現天地變大了。
現在的視頻讓人們有更多的手段去參與、描述生活,我覺得是挺好的一件事。當然,就目前而言,更多的知識、更多的人類的精神還是以書籍的形式承載著,而不是以短視頻的形式承載著。
封面新聞:您好像幾乎沒有使用個人的社交賬號與讀者分享。
蒙曼:因為我覺得那個不是我擅長的。我更擅長說話,而且我不喜歡自言自語式的說話。我更希望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溝通,比方說教學是我擅長的一種溝通方式,比方說我做音頻,也是會預期聽眾是誰,會跟聽眾進行溝通。
封面新聞:古典詩詞的精華怎么樣轉化為現實生活的生命力量,您有怎樣的體會?
蒙曼:我覺得古典詩詞最重要的是告訴我們什么是美的。人如果有能力看到美,就會有力量。我們為什么活在這個世界上,因為這個世界非常美好,它有值得我們活下去的東西。古典詩詞會告訴我們美在哪。比方說,春花秋月是非常美的,人的成長也是非常美的,甚至人的很多不如意、他那時候迸發出來的精神力量,仍然是非常美的。如果你把這樣的一些東西吸收進去,你能更敏感地體會到世界的美。我覺得美和善是直接相連的,什么叫善?護美就是善。我最近在網上跟大家講紅樓夢。我認為賈寶玉的最大優點,是他對女孩子的體貼呵護。在他眼里,女孩子天真純潔,是美的。
封面新聞:請蒙曼老師談談您的閱讀呢。除了做研究之外,一般還愛讀什么書?
蒙曼:我個人還是愛讀歷史更多一些。讀文學書,也不一定只讀詩詞,我也喜歡讀小說。由于時間精力有限,讀歷史上的經典作品更多一些。但當代的非虛構作品我也會看。比如說,最近我手頭正在看一本叫《城記》的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新華社資深記者王軍寫的,關于北京城地理規劃、建筑史變革的一本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以獨特審美特性生動詮釋時代生活豐富內涵
付李琢
這是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飛速發展的十年,也是文藝生態發生巨大變化的十年。尤其是網絡文藝,作為一種新興的審美藝術形式,經過十年的蓬勃發展,在豐富多樣的實踐中錘煉品質,在與傳統文藝的創新性融合中凝聚特性,已具有了特定的、鮮明的內在規定性,成為了時代文藝的最新代表類型。
近年來,網絡文藝逐漸進入提質轉型、創新升級的新階段,以“精品化”與“主流化”為典型特征,走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高質量、精品化發展,標志網絡文藝走向成熟
網絡文藝誕生、發展的初期,“野蠻生長”是其鮮明的特征。這種媒介特性是帶來網絡文藝繁榮的根本動力,但同時也造成了網絡文藝作品在質量上的參差不齊。隨著網絡文藝發展初具規模,資本也敏銳地發現了這一片未經開拓的藍海,開始大舉進軍,開拓網絡文藝的市場,帶來的后果是網絡文藝進入爆發性增長的階段,但在數量劇增的同時卻忽視了質量的提升,甚至出現了一些為吸引流量打擦邊球的不良作品。這些現象在網絡文學、網絡劇、網絡電影等領域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現,也成為很多人對早期網絡文藝“粗制濫造”印象的來源。
近年來,在市場監管加強、觀眾審美提高、市場競爭加劇、行業生態重塑等因素的合力作用下,網絡文藝創作生產回歸理性和常態,開始向著高質量、精品化方向發展。
宏觀上看,網絡文藝各典型形態大多在數量上小幅增長,但質量大幅提升:題材上多元探索,增強表征時代生活的能力;成本上加大投入,助推優質生產;制作上精益求精,提升作品審美品質;技術上賦能,讓作品越來越“懂”受眾;產業發展上強化IP價值,推進全產業鏈運營;價值上強化有意思、有意義,讓有溫度、有文化、有質感的優質內容既贏得口碑又贏得市場。
具體而言,網絡文藝諸形態均有生產方式的轉變,比如,網絡劇“短劇化”特點鮮明,《我是余歡水》《沉默的真相》《我在他鄉挺好的》等作品因內容精干、情節緊湊、敘事流暢等取得了口碑、收益的雙豐收;網絡電影的“優質化”“減量提質”和多樣探索與創新帶來明顯效益,《毛驢上樹》《目中無人》《浴血無名川》等作品獲得了媒體與觀眾的一致認可;網絡綜藝走向精致化與品牌化,如《中國新說唱》《脫口秀大會》《這!就是街舞》等節目均開展系列制作,既體現了類型多樣化、垂直化,也展現了節目制作、審美品味等的提升;網絡動漫領域精品頻出,《霧山五行》憑借全手繪水墨畫的獨特風格,被譽為國漫崛起的代表作;國產手游《江南百景圖》將國風與二次元融合,有極高的熱度和討論度,《原神》則憑借其優秀的品質俘獲了一眾國內外玩家,成為網絡游戲出海的經典案例;網絡紀錄片則以真切的現實關懷和鮮明的人文色彩而引人矚目,如《小小少年》《人生一串》等作品獲得了優秀的口碑。
總之,經過近年來的理性沉淀和經驗積累,以往那種跑馬圈地、大水漫灌式的粗放生產方式已是陳年往事,而“質量為王”導向下的穩量提質成為了網絡文藝發展的新方向。
精品化是網絡文藝發展的必由之路,這既是社會對網絡文藝的外在要求,也是文藝發展的內在規律。精品化標志著網絡文藝逐漸走向成熟,通過精品化創作生產,網絡文藝既生動詮釋時代生活的豐富內涵,又積極促進了自身審美特性的生成。
網絡文藝從“新興”走向“主流”
隨著網絡文藝向著精品化方向發展,主流文化對網絡文藝的態度也從拒斥與否定逐漸轉變為接納與同化,網絡文藝獲得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開始自覺向著主流文化靠攏。
其實,網絡文藝自誕生以來就具有鮮明的亞文化色彩,小眾性、草根性、反叛性、后現代性等特征一度被認為是其質的規定性,是與主流文化互見分野的文藝形態。近年來,隨著網絡用戶規模的不斷擴大與網絡文藝本身的提質升級,網絡文藝逐漸蛻變,慢慢脫去了濃重的亞文化色彩,主流化成為其突出的發展趨勢。
網絡文學、網絡劇、網絡電影、二次元等多個領域加速向主流靠攏,比如,各大網文平臺都不約而同地著力推動主流創作,閱文、掌閱、縱橫文學都舉辦征文大賽,弘揚現實主義、傳統文化的作品層出不窮;各大電視劇主流權威獎項開始向網絡劇開放,飛天獎、金鷹獎、白玉蘭獎紛紛向“純網劇”打開了大門,其中《破冰行動》最終獲得白玉蘭獎,成為首部獲獎的網絡首播劇。主流獎項對網生內容的承認,是對生產不斷提質升級的網絡文藝的肯定,也是網絡文藝走向主流,不斷與主流價值融合的標志。再比如,二次元文化曾是小眾、亞文化的代表,但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二次元平臺也逐漸認識到擴大用戶范圍,吸引多年齡用戶的重要性,以B站為代表,平臺方通過與其他圈層結合的方式,力求“破圈”,舉辦傳統文化與二次元文化相融合的跨年晚會,吸引大眾關注。
網絡文藝中的現實題材也在不斷崛起,而現實題材創作正是網絡文藝貼近主流的典型表現。比如,網絡文學描寫改革開放進程,聚焦社會熱點話題,反映現實生活,《明月度關山》《擁抱謊言擁抱你》《北斗星辰》等一批反映現實、充滿正能量的作品受到網民的熱捧;網絡劇、網絡電影、網絡紀錄片將鏡頭聚焦現實生活,以清新、細膩、網感鮮明的視聽語言呈現人們時代生活中真切、豐富的現代性體驗,網感與美感兼備,并呈現出題材細分各具千秋的特色;網絡音樂立足時代生活的深刻感悟,表現當代人的真情實感;在短視頻的風行中,生活化、日常化的文藝性短視頻在記錄時代生活、展現人們精神風貌上體現出真實、共情的鮮明特征。
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和成果積累,網絡文藝逐漸從“邊緣”走向“中心”、從“新興”走向“主流”。當然,主流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審美話語日趨多元的社會文化語境中,網絡文藝的主流化必然是藝術、審美、技術、產業等多種因素矢量合理作用的產物,更是主流文化、大眾文化等交流、碰撞、磨合、發展的結果。網絡文藝的主流化不僅印證了其巨大的發展活力與潛力,更確證了其在當代中國文藝中的地位、價值和影響力。
一時代有一時代之精神,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藝。網絡文藝是時代文藝的生力軍,也將是未來的主力軍,要吹響時代精神的號角,通過審美轉換把文藝力量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勁動力。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
來源: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