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襲2秘密行動秘籍(樂高旋風忍者大電影 圖文攻略 全劇情流程全解密攻略)
突襲2秘密行動秘籍文章列表:
- 1、樂高旋風忍者大電影 圖文攻略 全劇情流程全解密攻略
- 2、皇室戰爭0氪高分秘籍第一期:新手誤區和通用組卡思路
- 3、我的世界杯,請你別來沾邊:被罵慘的世界杯少女,得罪了誰?
- 4、【衛生檢疫】海關船舶檢疫信號要求
- 5、前沿思考論壇實錄上期:微信和支付寶的秘密,華米 OV 的秘籍
樂高旋風忍者大電影 圖文攻略 全劇情流程全解密攻略
游戲介紹:
英文名稱:The LEGO NINJAGO Movie
游戲類型:動作冒險類(ACT)游戲
游戲制作:Traveller's Tales/TT Games
游戲發行:Warner Bros.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游戲平臺:PC
全新《樂高旋風忍者大電影》游戲帶你發現心中的忍者!扮演喜愛的忍著角色、Lloyd、Jay、Kai、Cole、Zane、Nya和Master Wu,保衛旋風忍者的家園,擊敗邪惡魔王Garmadon 和他的鯊魚軍隊。飛檐走壁,高空跳躍,與旋風忍者的敵人作戰,提升排名,升級忍者戰斗技巧。只有在《樂高旋風忍者大電影》游戲中,您才會體驗到電影中的內容,跨越8個滿載動作元素的場景,每一處都包含獨一無二的挑戰道場。借助戰斗地圖,與好友家人展開對戰,最多支持4個玩家!
系統界面:
初始界面可按任意鍵進入,畫面風格繼承傳統樂高童心類主題,讓人充滿游玩的興趣。
主菜單中包含,繼續游戲,新游戲,載入游戲,設置選項,返回桌面5大選項。
存檔位置可選擇4個存檔位置,也可將先前進度進行覆蓋操作。
設置界面中包含,控制選項,音頻,字幕,環境效果,視頻設定,制作團隊等6種可選性配置調整選項。
聲音設置:
聲音設置中可進行,總音量,音效,對話音量的調整,對與喜歡聽劇情的小伙伴,建議加大對話音量來更準確的聽取英文對話。
效果設定:
效果設定包含,環境光遮蔽,炫影材質,動畫特效,全屏反鋸齒,高光等5項選擇,其中炫影材質關閉可降低配顯卡的功耗。
視頻設置:
視頻設置包含,窗口化,分辨率,刷新速度,垂直同步,長寬比,紋理畫質,亮度等7項選擇,其中垂直同步,紋理畫質,這兩項降低可減少顯卡的功耗。
操作界面:
WASD:方向4。
CTRL:向上切換角色。
空格鍵:向下切換角色。
Enter:暫停/開始。
M:顯示地圖。
L:向左看。
·:向右看。
P:向上看。
::向下看。
并且包含,變更設置,重置預設選項,接受,取消等4種選項。
戰斗界面:
戰斗界面中左上角包含,人物角色類型,血量,當前角色所穿著服裝,武器,道具,正中間有任務完成提示與當前場景收集的積木數量顯示,右上角則P2玩家的熟悉界面。
樂高旋風忍者大電影
The LEGO? NINJAGO? Movie Video Game
發行商:Warner Bros.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平臺:PC,PS4,XBOXONE,Switch
類型:動作冒險(ACT)
發售日期:2017年9月23日
進入專題>>
序章:大師道場
序章的開始畫面相當有氣勢,本章以大師道場作為訓練科目。
劇情開始,男主一蹦一跳的趕往山頂道場,身手矯捷,翻身躍林,猶如龍出云海般進入道場。
男主剛到道場,整個道場雞飛狗跳連房頂都掀開一塊,筆者還以為是直接主題惡勢力砸場子呢。
男主勞埃德目瞪口呆看著道場外面這狼藉的一切,心急的呼喊吳大師。
通過和吳大師的對話得知,男主是大師的侄兒,并且這會道場來了一位神秘的不速之客,正是這位不速之客將道場搞的一片狼藉。
吳大師拉著勞埃德偷偷往里面看,勞埃德表示誰也沒見著哇。
原來大師嘴里的神秘高手,名叫:雞大師,那么這位雞大師到底是何須人也呢,請看下圖。
雞大師閃亮登場,什么?你說你沒看見,那么英姿颯爽,傲立雞群的大師你看不見?好吧,注意字幕S下面那只雞,請認準這只雞,雞大師就是這位白色小母雞。
吳大師要求勞埃德協助他制服雞大師,但前提是要會一些基礎功夫,首先學習脫兔突襲功。
脫兔突襲功,空間目標按H鍵進行多段連招型攻擊。
接著學習豬突猛進功.這是脫兔突襲功晉級招式。
從此招式開始就會出現秘籍動態教學,按R鍵呼叫。
豬突猛進功的釋放要領在于,配合方向鍵按H鍵來組合釋放,屬于突進型攻擊,比較適合追殺,沖陣使用。
學習完豬突猛進功之后開始學習空中技能,翩翩蝴蝶功。
咱們在蝴蝶功的動態秘籍里面可以看見,這招是專門用來對空反制空中目標的絕技。
釋放蝴蝶功時,可在擊殺第一個目標后空中再次反彈跳躍靠近空中第二目標再次釋放,如此循環使用。
學習完翩翩蝴蝶功的基礎后,開始進階學習骨贏俯沖功,這是一招威力巨大空對地絕技。
俯沖功釋放技巧在于,空中按跳躍2次,位于目標頭頂按H直接一招威力巨大的落地式來擊殺目標。
俯沖功對于抱團的敵人尤為有效,吳大師還提醒勞埃德這招可以用來灌籃,看來后面肯定有籃球場的互動喲。
最后吳大師教授勞埃德一招暈后大招,密封蟄刺功。
蜜蜂蟄刺功對于眩暈后的敵人進行快速多段次按鍵傷害,使勁按H即可,筆者最多按了60下,(鍵盤君表示要罷工)
完成訓練后,會自動進入勛章加點界面。
解鎖技能以召喚符文為基礎來學習。
看完幾點教程后,立馬就學到一個名字很吊的技能,升龍飛天功。
由于游戲跳出bug,攻略暫停,等待修復補丁后繼續打寫。
皇室戰爭0氪高分秘籍第一期:新手誤區和通用組卡思路
《皇室戰爭》iOS全球發布已近兩周,考慮到其中還是非R、小R玩家占多數,而國內也有一些0氪打到比較高分段的玩家,為幫助平民玩家上分,我們也邀請到了許多0氪高分玩家為大家分享經驗,并整理了一個“0氪高分秘籍庫”,會在此后陸續推薦給大家。
今天是“0氪高分秘籍庫”第一期,來自兩位0氪2500分段以上玩家思路分享,玩家“greache”講解萌新在前期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項,還有應該避免的一些誤區,而“Axin”則介紹比較通用的組卡思路,不管你在什么分段,手上有哪些卡,相信都會有用。
看完本文后,如果您還有什么疑問,也期待您加入愛玩網CR水友超級QQ群432253612(之前的群瞬間滿員了,所以另開了一個2000人群),群里多位0氪2000杯的準高玩&幾位世界前50的大神都會為您解答。
0氪一個月打到2500杯段玩家greache:
非土豪難以在短時間把所有卡牌同時升起來,所以,提前對自己未來方向有規劃,對盡快上A7乃至A8會非常有幫助。各種套路都有自己的深度,沒有大量實戰是難以發掘出一套卡組全部威力的。因此,想走技術路線的小伙伴們一定要提前選1~2個適合自己的流派,堅持下去。至于卡組等級,堅持培養到友誼戰的等級上限,即紫3橙6白8,即是小成,至于傳說,像我這種非洲人從不奢望的。
1級紫1級橙7級白卡也能上2000
·A4之前:不需要刻意培養卡。能升的就升,盡量每天看看商店,把沒有的橙卡買一張(解鎖卡牌,方便部落求援),套路需要的白卡買3張(部落捐白卡是5金幣,從商店買前3張依次是3、4、5金幣,買三張絕對不虧)。在此階段,大家都是初級兵種,牢記兵種相克,不盲目出手,卡組構筑沒有短板就行。3級就找個活躍點的部落,讓更高級的玩家給支援萬金油兵種野蠻人。
全杯段萬金油野蠻人
·A4到A5:同樣優先黃毛,但除了人海流外,其他流派也逐漸開始出現,什么冰豬電豬皮卡空軍……也有了特斯拉這樣的防守利器。個人建議,此階段人海依舊多,炸彈人、龍寶寶、箭雨等AOE一定要選1~2個配在卡組里。學習各種牌的應對方法,比如炸彈人解黃毛,法師解蒼蠅大軍之類的,以低費防守賺取費差最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我X弩流的基礎。另外每日開箱子部落捐卡都堅持做著。
·你可能會在意卡牌等級。以246打到A6可以接受,但并非極限,至少說明你流派已基本成型,技術入門。這時可與較牛逼的玩家交流,有些萌新時不明白的配卡策略、下卡思路也逐漸清晰,自然就上分了。246上2000比較好,257或者357上2500也沒啥問題,晚點而已。
萌新注意:
1、不要刻意降杯,為了想要的某張卡在低杯呆著是非常虧的,越高級的競技場,每日箱子的卡牌和金幣收益都會越高,長期來看,沖高杯劃算。
2、箱子滿了可以繼續沖杯,不會出現什么該有的紫箱子不見了這種烏龍的。放心,各類寶箱是按你得到的箱子數來記的,滿了繼續打得不到箱子,不會影響那些。
3、不需要升級全部卡牌(土豪無視之),金幣缺口比較大,想快速上分,還是盯著自己的套路升卡。
4、手上盡量留2000金幣,商店刷到需要的紫卡就買一張,別到時候看著眼饞抓不著,下一次刷出你要的紫卡還不知道是猴年馬月狗日的。當然了,看著20多個可升級選項強迫癥爆炸的童鞋,咱們還是以精神健康為主……
大致就寫這么些吧,要長期玩的小伙伴們,咱們爭取贏在起跑線上!
0氪2500杯玩家Axin分享組卡思路:
很多0氪玩家卡在1700-2000。其實在卡組搭配合理的情況下相差1級基本沒什么太大差別。相差2級的話只是有百分之10-20的優勢。合理的搭配卡組和熟悉卡牌之間的克制,反推技巧,算費,和下兵位置等才是最重要的。1級紫3級橙6級白照樣能上1700。2紫5橙7白照樣2500杯。
一些特定的流派,相信大家網上也看過不少。這里分析一些萬金油似的組卡思路,畢竟卡組可以別人提供,但思路終究還是你自己的,以此思路為基礎,你也可以自行修改組建一套有特定風格的流派:
·一套卡組,有那么幾套分類:法術、防御塔、突襲推塔者、主要輸出者,防空部隊,防守反推部隊。架構卡組基本要圍繞這幾個。
·皇室戰爭最主要的就是解場賺圣水差之后反推,有一些法術功能有點類似,可以只帶一個,冰凍加狂暴(2個法術都是有站場才能起作用),毒藥加火球(一個磨血一個解場相互矛盾)。小閃電加萬箭(2費加3費不如一個火球)。不然你可能一直在解場卻沒有反擊,或者一直在嘗試打臉卻沒有解場。
·在萬金油的思路里,法術培養價值:火球=萬箭齊發>毒藥=雷電>火箭=冰凍=電擊>狂暴。
·同樣在萬金油思路里,防御塔培養價值:電塔(能對空,費用不高)>地獄塔(能對空,對抗王子巨人效果也好)=炸彈塔(專打人海,但不能對空)>加農炮(不能對空,射程短,好處是費用低)
以上是法術和防御塔培養價值排序,當然并不絕對,有些卡在特定的卡組搭配下會有出人意料的效果,比如冰凍野豬。
下面介紹1700杯以后能上2500的萬金油卡組搭配思路:
·先拿一張【法術】牌(火球,萬箭齊發,毒藥,)
·再考慮帶一個【防御塔】
·然后帶一張【純偷塔輸出】(野豬,氣球,巨人,哥布林桶)
·帶不超過2種的【肉盾兼反擊輸出】(野蠻人,黑白王子,小皮卡,騎士,亡靈大軍,大皮卡或大骷髏一種)
·帶不超過2個的【遠程類輸出】(法師,龍,女槍,炸彈人,冰法,公主)
·帶1或2張【低費輸出或防守】(哥布林弓箭手,哥布林,女弓箭手,亡靈,小骷髏)
·最后選【0-2張自己喜歡的特色卡】(鏡子,冰凍,采集器,)平均費用保持在4.0—4.5最好。
附:愛玩網水友卡組優化案例分享:
看完前文后,最后附上愛玩網玩家交流群432253612討論的部分卡組優化案例,都是來自玩家之間的交流問答,新手朋友可以結合前文的思路介紹,進行實例參考。
·愛玩水友“安分守己”建議:火球可以換成萬箭,A3之前沒有黃毛,沒有各種奇葩的塔,可以不帶火球,對方鋪房子也不需要火球的。建議換成龍。
·愛玩水友“eric風中轉”建議:去掉骷髏,用皮卡。(這套牌組是立足防守,逐步戰場,同時在雙費之后兵海淹死對面。骷髏的功能性質有點重復。不如用皮卡配合切對面后排。
·愛玩水友“部落③–趴在海底吐泡泡的小金魚”建議:王子皮卡巨人中拿掉一個,不然顯得太重復。另外這套卡組容易被對面拿龍針對。
·愛玩網編輯編輯:費用太高了,被人強攻一波的時候容易卡手。而且兩個兵營費用都很高,一定要同時戰場的話可能會比較危險。建議拿掉5費的兵營和蒼蠅,換成小長矛和3費的蒼蠅,或者帶個塔以保護7費兵營下場后的真空期。到了雙費之后,兵營有了一些黃毛,再鋪下巨人,備好AOE,正式打一波。
·愛玩網編輯建議:火球炸彈人女武神在前期功能類似,實在有點浪費,建議至少火球換皮卡,另外女武神和炸彈人,其中選一個換成蒼蠅,用于點對方不能對空又躲在后排的炸彈人。
·愛玩網編輯建議:騎士皮卡近戰哥布林重復,建議近戰的哥布林可以換成飛桶,這樣整個卡組比較均衡。打穩一點,讓對方先攻你,你能穩穩解掉賺取優勢之時,再扔飛桶去偷。新手杯段對面容易打的沖動,這種擺大巴偷雞的打法會比較好用(好吧,其實之后也是)。
·愛玩網編輯建議:首先對空火力不是很好,另外更關鍵的原因是兩個兵營的防守作用都不是馬上體現的,外加一個飛桶也不以防守為主。這套牌組本身不具備快速的強推能力,而如果遇到對面強行10費狂暴一波,是否能立刻部署好防御力量,是個問題。建議把飛桶拿掉,換成哥布林長矛手或者加農炮之類的。
·愛玩網編輯建議:女武神炸彈人功能有點重復,有飛龍和炸彈人AOE應該夠了,建議王子換女武神。
最后,請允許我們再次安利一下:
如果你想提高《皇室戰爭》姿勢水平,微氪甚至0氪有效沖杯,期待您加入愛玩網CR水友超級QQ群432253612(之前的群瞬間滿員了,所以另開了一個2000人群),大神帶你逆襲土豪。你也可以在游戲內的部落頁面搜索“愛玩”,申請加入【愛玩網水友之家】部落,捐卡活躍度有高保障。
我的世界杯,請你別來沾邊:被罵慘的世界杯少女,得罪了誰?
“誰能想到,看個世界杯,又被罵了。”
要說近期網上“全員關注”的話題,非卡塔爾世界杯莫屬。
充滿看點的賽事分組,讓人期待的、許多足壇名將要告別的“諸神黃昏”之戰,都讓人們興奮不已。
這種快樂的氛圍,早在開幕式之前就已經感染了許多朋友,各大短視頻平臺也流行起了“世界杯手勢舞”。
明星們也加入挑戰行列 圖源:@白鹿
以南非世界杯主題曲《WaKaWaKa》為背景,動感的音樂,配合簡單的動作,引來不少人模仿參與,看著十分快樂。
但點開評論區,一大波評論讓人猝不及防。
“懂球嗎?不懂就別來碰世界杯了吧。”
被罵慘的“世界杯少女”
得罪了誰
最近一段時間,如果你發現身邊有人白天精神不振、半夜朋友圈狂歡,不用太擔心他的精神狀況——
他大概只是在追世界杯。
作為“全世界國家級別球隊參與、象征足球界最高榮譽、具有最大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足球賽事”,每4年舉辦一次的世界杯總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今年當然也不例外。
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網絡上一股“球迷拷問文學”的風潮悄然崛起。
具體表現就是,在各種“世界杯手勢舞”“世界杯結果預測”的相關內容下,總會有人列隊提問:
“突擊檢查:皇家馬德里是否會拿下大力神杯?意大利能否挺進四強?哈蘭德本次世界杯能進幾個球?梅西是否會絕殺阿根廷?”
各種融梗、各種名詞,說是真心發問,內容卻真假參半。
說是誠摯科普,這種“我不懂球”的前提又充分說明并無幾分誠意……
種種跡象,與其說是“禮貌提問”,不如說是一場單方面的“鑒定真假球迷行動”。
不參加本次世界杯的球員們
通常會出現在問題當中
看個世界杯,動不動被抓住拷問一番已經讓人一頭霧水,而這還不算完。
在評論區留言拷問各種球隊、球員、比賽相關問題,還只是初級階段。
籃球球員也時常被cue到
各種接踵而來的質疑才是重頭戲。
參與挑戰“世界杯手勢舞”的女生們成了被吐槽的重災區。
發布相同內容后,男生評論區畫風(上)VS 女生評論區畫風(下)
有女生用《WaKaWaKa》制作并發布了視頻,評論區便有人怒氣沖沖來留言:
“怎么用了這首背景音樂?這可不行。”
“《WaKaWaKa》是2010年南非世界杯主題曲,和今年的卡塔爾世界杯有什么關系?
“想蹭世界杯流量的話,起碼應該尊重今年的主題曲吧?”
眼看賽事氛圍越來越火熱,有網友發出視頻為大熱選手加油,趕來留言的人又不樂意了:
“就知道喊C羅加油?你知道C羅的全名是克里斯蒂亞諾·羅納爾多嗎?”
莫名被cue的網友只能無奈表示:
似乎沒有哪條規矩說“卡塔爾世界杯期間往屆主題曲禁止播放”,更沒有誰明令規定“給球星加油必須喊全名”吧?
一時之間,仿佛世界杯不是各個球隊之間的比拼,而是演變成了“真假球迷”之間的“榮譽之戰”。
即便你兩耳不聞世界杯,大概率也逃不過朋友圈的陰陽怪氣。
總結就是:
想要來看個世界杯,最好全文背誦“世界杯百科全書”,通過層層選拔再來。
各大社交平臺上,“教你如何裝成老球迷”的經驗貼并不少見。
圖源:某紅書
在這些“速成”秘籍里,有人科普世界杯玩法,有人解釋各個國家球隊能力,還有人甩出近50年的世界杯舉辦國……
在“勢要讓你成為朋友圈里資歷最老的球迷”和“分分鐘勸退你這個偽球迷”之間無縫切換。
“球盲”等話題更是層出不窮,甚至還有人簡單總結之后直接下了結論:
隨手在網上搜索,還有各種類似橋段,視頻一開始就是一個女朋友問男友:
“世界杯比賽中國隊什么時候出場?
“詹姆斯怎么還沒出來?
“C羅就是三分球特別準的那個嗎?”
不了解足球知識≠沒有常識,望周知
從情節到問題,諷刺感滿滿。
而類似現象,并不是第一次發生。
“我的世界杯,請你別來沾邊”
就在今年,“全民運動”的風潮下,飛盤、騎行、爬山等運動走紅網絡。
幾乎同時,互聯網另一組“新詞”橫空出世。
因為“爬山熱”而加入爬山行列的女生,被稱為“爬山媛”。
除此之外,還有“機車媛”“健身媛”“籃球媛”,等等等等。
似乎在創造這些稱呼的人看來:
當一個人因為某項運動的流行而加入,就等于自動打上了“蹭熱度”“蹭流量”的標簽。
而那些所謂的“知識拷問”,無非是表達諷刺和不滿的工具。
一位博主發布視頻后也收到了類似的留言,但她一一給出正確答案后,得到的回復是:
“本來以為是‘媛’,沒想到她還真知道。”
要知道,類似的說法往往不會因為實際情況不同而有所改變。
世界杯賽事正式開始后,有消息傳出:
11月21日凌晨,世界杯東道主卡塔爾對陣厄瓜多爾的比賽中,厄瓜多爾以2-0戰勝卡塔爾——
“這場比賽猜中的球迷比例為18.25%,其中有57.4%為女性。”
而對此,話題中類似的說法不在少數——
比如,“瞎貓碰到死耗子”。
再比如,“這個結果相當于小時候摸獎小孩的手氣更好一樣,瞎摸一氣比認真研究更有效”。
女球迷猜對得多,就是“巧合罷了”;而女球迷一旦猜錯得多,就是“你看我就說她不懂球吧”。
這種所謂“對偽球迷的輕微調侃”也好,突然上升到了“對行為動機的審判”也罷,都未嘗不是一種傲慢的偏見。
設計“語言陷阱”的人從一開始就已經在心中敲定了結果,制定了屬于他們的鑒定標準。
一旦有人違反這種原則,就要被打上“偽球迷”“不配喜歡”的標簽,被拉入輿論的戰場,或者被居高臨下地評上一句:
“我們對他們的要求放低一點。”
然而,黃健翔什么時候、在哪里說過這話?
“不是真球迷,就不配喜歡世界杯。”
看似維護這項運動的背后,與其說是圈地自萌,不如說是在固化慣性思維的同時走進了死胡同。
對此種種,恐怕也只能說一句:
“不要在自己喜歡的東西上,附著不著邊際的價值。”
更不要因為自己的喜好,去阻攔別人參與任何事的機會。
看世界杯,到底需要多懂?
實際上,在爭論之前,或許我們需要弄明白的是:
看世界杯,或者討論足球,再或者參與世界杯話題,是不是“真球迷”真有那么重要嗎?
一項運動,是否真有“高貴”之說?不擅長、不“把它當成生活中最重要一部分”的人,是否就不配喜歡這項運動?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世界杯全球電視轉播的觀眾超過35億;世界杯每4年舉辦一次,任何國際足聯會員國(地區)都可以派出代表隊報名參加這項賽事。”
短短一個月里,無數人關注著這片綠茵場上的一舉一動。
屬于足球的強大勢能持續累積,4年一度的盛會,每個人都可以有參與進來的理由。
圖源:微博@央視新聞
只需要喊一句“一起來看世界杯”,就能邀上三五好友舉杯共祝。
它會在每個人心里烙下獨有的世界杯記憶,并伴隨多年,成為日后可以會心一笑的瞬間。
有人會因來自全世界的球員們熱血的對抗、緊密的配合、精彩的進球感到快樂;
有人會因主辦地的風土人情、經典的主題曲、賽事期間的各種插曲感到快樂;
還有人,會因為一路的陪伴、成長和共同度過的歲月而感到快樂……
這世上的快樂,從來只有類型的不同,而沒有什么“真偽”之分。
如果非要論個“盲”還是“不盲”,在那些職業球員、教練員、講師面前,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球盲”?
在“劃分地盤”之前,或許首先要做到的不是互扔石頭,而是彼此尊重。
這幾天,打開短視頻平臺,常能看到有人混剪了歷屆世界杯精彩片段,用了DJ版《心墻》做背景音樂。
圖源:網絡
因為節奏感強,副歌部分朗朗上口,這首歌早在世界杯前就被多個視頻博主用作精彩畫面集錦的配樂了。
世界杯開始后,“世界杯主題是心墻dj版”的詞條還上了熱搜。
然而,這明顯是調侃的“玩梗”,卻招來了一些刺耳的批評和罵聲。
在評論區,很多人都在一本正經地指責:
“球盲,卡塔爾主題曲怎么會是中文歌?”
“麻煩你們能不能尊重一下世界杯。”
一位網友解釋說:
“我們互聯網愛熱鬧的人是這樣的,雖然不一定懂,但是真的很喜歡大家一起歡樂的氛圍。”
對此,評論區另一位球迷的回復是:
“確實,你不需要懂,你不需要一定知道卡卡是誰,只要喜歡這個氛圍,尊重這項運動,就可以一起分享這份快樂。”
感受熱鬧的氛圍和享受快樂,不需要門檻。
世界杯是賽事,是盛事,不是考試。
所以,不妨丟掉“指南”,也丟掉定義,盡情享受一個月的精彩之旅吧。
請不要小看女球迷,她們可能真的懂球。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槽值(ID:caozhi163),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講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筆寫文,也能教你把妹撩,關注槽值尋找共鳴。微博@槽值。本文未標來源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衛生檢疫】海關船舶檢疫信號要求
當我們眺望港口,國際航行船舶往來如梭,水路航運呈現一片繁忙景象。為了防止境外疫情傳入國內,根據法律要求,入境的船舶必須在最先抵達口岸的指定地點接受檢疫,辦理入境檢疫手續。
如何從眾多船舶中確定哪條船需要檢疫,除了船方申報的船名、泊位信息外,醒目的檢疫信號也是鎖定對象的重要手段。
什么是檢疫信號
檢疫信號是指入境檢疫的船舶以號旗或號燈向陸地檢疫機關發出的關于檢疫情況的信號。
檢疫信號的種類
白天懸掛信號旗有:
1.“Q”字旗表示:本船沒有染疫,請發給入境檢疫證。
2.“QQ”字旗表示:本船有染疫或者染疫嫌疑,請即刻實施檢疫。
夜間懸掛燈號有:
1.紅燈三盞表示:本船沒有染疫,請發給入境檢疫證。
2.紅、紅、白、紅燈四盞表示:本船有染疫或者染疫嫌疑,請即刻實施檢疫。
船舶信號位置
檢疫信號燈和旗幟是船舶信號的一部分,通常位于駕駛臺上方主桅桿,在白天和夜間均可看到,即“白天看旗,晚上看燈”。
海關提醒
問
不按規定懸掛檢疫信號有何后果?
應當受入境檢疫的船舶在海關發給入境檢疫證前未懸掛檢疫信號,會造成該船舶已檢疫通過的假象,可能誤導相關人員靠近或上下船舶,加大疫情傳播的風險,同時船舶的所有人、使用人、運營人或負責人將面臨海關行政處罰。
法律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實施細則》(節選)
第二十五條
受入境檢疫的船舶,必須按照下列規定懸掛檢疫信號等候查驗,在衛生檢疫機關發給入境檢疫證前,不得降下檢疫信號。
第三十一條
船舶實施入境查驗完畢以后,對沒有染疫的船舶,檢疫醫師應當立即簽發入境檢疫證;如果該船有受衛生處理或者限制的事項,應當在入境檢疫證上簽注,并按照簽注事項辦理。對染疫船舶、染疫嫌疑船舶,除通知港務監督機關外,對該船舶還應當發給衛生處理通知書,該船舶上的引航員和經衛生檢疫機關許可上船的人員應當視同員工接受有關衛生處理,在衛生處理完畢以后,再發給入境檢疫證。
船舶領到衛生檢疫機關簽發的入境檢疫證后,可以降下檢疫信號。
第一百零九條、第一百一十條
應當受入境檢疫的船舶,不懸掛檢疫信號的,處以警告或者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轉載請注明來源“12360海關熱線”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供稿單位:青島海關
【衛生檢疫】海關帶您了解猴痘
【衛生檢疫】海關嚴把國門 防止“黃熱病”傳入
【衛生檢疫】埃博拉病毒病相關知識一鍵get!
【衛生檢疫】人類遺傳資源郵寄出境知多少
【衛生檢疫】這個病毒“猴”厲害
【衛生檢疫】海關衛生檢疫“黑科技”——“智能閘機通道”
【衛生檢疫】守衛口岸食品安全 | 國境口岸食品衛生監督
【衛生檢疫】科普丨黃熱病防治知識GET!
【衛生檢疫】世界卒中日| 識別“中風”癥狀,不再“卒”不及防
【衛生檢疫】入境船舶餐桌安全如何保障?
【衛生檢疫】航空器常用證書系列之《運輸工具檢疫證書》及申領流程
【衛生檢疫】埃博拉病毒小課堂
【衛生檢疫】尼帕病毒你知道多少?
【衛生檢疫】解讀 | 關于“霍亂”的防治知識
【衛生檢疫】世界心臟日丨讓我們談談“心”
【衛生檢疫】防疫小課堂之鼠疫篇
【衛生檢疫】船員健康新國標 | 送給海上奔波的你
【衛生檢疫】海關健康小提示:預防腸道傳染病
【衛生檢疫】帶你了解沙門氏菌
【衛生檢疫】帶你認識口岸重點關注傳染病
【衛生檢疫】霍亂知識知多少
【衛生檢疫】科普|海關帶你認識鸚鵡熱
【衛生檢疫】帶您了解埃博拉病毒病
【衛生檢疫】布病——它究竟有多大危害?
【衛生檢疫】防控霍亂 海關在行動
【衛生檢疫】這些防疫知識,請務必牢記
【衛生檢疫】病媒生物監測科普小課堂
【其他海關業務】國境衛生檢疫法科普小課堂
【衛生檢疫】遠離霍亂
【衛生檢疫】關注蜱蟲危害 維護生命健康
【衛生檢疫】特殊物品包裝及標簽有多特殊?
【衛生檢疫】致命的馬爾堡病毒病
【衛生檢疫】蚊媒傳染病小講堂
【衛生檢疫】科學認識這種致命病毒——“埃博拉”
【衛生檢疫】守衛健康國門 共創無瘧世界
【衛生檢疫】世界肝炎日丨從“小心肝”聊聊傳染病口岸防控
【衛生檢疫】關小衛課堂|珍愛生命 遠離血液傳染病
【衛生檢疫】流感來襲,請收下這份防流感秘籍!
【衛生檢疫】麻疹來襲,拒絕談“麻”色變
【衛生檢疫】夏季來臨 關注腸胃健康
【衛生檢疫】踏出國門 警惕瘧疾
【衛生檢疫】海關提醒 | 注意!亞洲已出現猴痘病例
【衛生檢疫】關于霍亂,你應該知道這些……
【衛生檢疫】猴痘來襲?莫慌,海關帶你一文了解
【衛生檢疫】帶你走近國境口岸衛生監督員
【衛生檢疫】以案普法|出入境人員違反規定逃避檢疫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衛生檢疫】防疫小課堂之猴痘篇
【衛生檢疫】特殊物品出入境——您需要了解的事情
【衛生檢疫】解讀 | 速來get《特殊物品海關檢驗檢疫名稱和商品編號對應名錄》最新知識點
【衛生檢疫】特殊物品出入境——您需要了解的事情
【衛生檢疫】關注衛生健康,守護美好家園
【衛生檢疫】科普 | 關“艾”課堂 共享健康
【衛生檢疫】特殊物品不再“特殊”!
【衛生檢疫】小小伊蚊蟲 大大“登革熱”
【衛生檢疫】警惕!軍團病疫情“來襲”
【衛生檢疫】登革熱,你知多少?
【衛生檢疫】不必“蚊”風喪膽,登革熱必備知識來啦
【衛生檢疫】流行性出血熱小知識
【衛生檢疫】新冠病毒試劑盒出境衛生檢疫指南
【衛生檢疫】一文讀懂不明原因兒童急性重型肝炎
【衛生檢疫】關于猴痘 | 你問我答
【衛生檢疫】多種傳染病頻發 這份海關提示請接收
【衛生檢疫】世界衛生組織唯一強制免疫疾病,是它!
【衛生檢疫】猴痘突襲來 國人需警惕
【衛生檢疫】國際航行船舶疫情防控及健康安全指南
【衛生檢疫】國產新冠抗原檢測試劑盒上市了, 可以帶出國嗎?
【衛生檢疫】科普|世界防治瘧疾日
【衛生檢疫】筑牢口岸防瘧陣線,鞏固消除瘧疾成果
【衛生檢疫】防止瘧疾輸入再傳播,共創無瘧世界
【衛生檢疫】《特殊物品海關檢驗檢疫名稱和商品編號對應名錄》解讀
【衛生檢疫】劃重點!關于生物醫藥企業特殊物品報關單自動核銷填報
【衛生檢疫】警惕人獸共患的拉沙熱
【衛生檢疫】出行篇丨沉浸式科普黃熱病
【衛生檢疫】3·24世界防治結核病日 | 海關助你學防治
【衛生檢疫】一篇文章帶您了解博鰲樂城醫療旅游先行區申報、監管模式
【衛生檢疫】冬季,這個風險悄悄來臨!
【衛生檢疫】世界艾滋病日丨生命至上 終結艾滋 健康平等
【衛生檢疫】“防艾”法律法規知多少?
【衛生檢疫】生命至上 終結艾滋 健康平等
【衛生檢疫】一文看懂特殊物品出口全流程
【衛生檢疫】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口岸部分公共場所《口岸衛生許可證核發》實施“審批改備案”改革
【衛生檢疫】海關技術規范解讀|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人員包機入境衛生檢疫規程
【衛生檢疫】正確認識鼠疫,莫恐慌
【衛生檢疫】我為群眾辦實事——一文讀懂國境口岸衛生許可“證照分離”改革
【衛生檢疫】你不一定了解的老鼠知識
【衛生檢疫】我為群眾辦實事——出入境特殊物品衛生檢疫審批有關事宜解讀
【衛生檢疫】一文讀懂公共場所口岸衛生許可證核發“告知承諾制”
【衛生檢疫】極端天氣,消化道傳染病“抱團來襲”
【衛生檢疫】旅客入境衛生檢疫“一碼通關”記
【衛生檢疫】做好霍亂防御,嗨吃一整夏!
【衛生檢疫】公共場所衛生許可“告知承諾制”詳解
【衛生檢疫】嚴防輸入,拒絕受“瘧”
【衛生檢疫】第八版健康聲明卡啟用了
【衛生檢疫】草爬子的自訴
【衛生檢疫】海關總署關于出入境特殊物品衛生檢疫審批有關事宜公告的解讀
【衛生檢疫】行政審批“碼”上辦系列 | 口岸衛生許可證核發(三)
【衛生檢疫】行政審批“碼”上辦系列 | 口岸衛生許可證核發(二)
【衛生檢疫】食安無小事,鑄就“食安國門”
【衛生檢疫】行政審批“碼”上辦系列 | 口岸衛生許可證核發(一)
【衛生檢疫】夏蚊猛如虎,“叮”你沒商量
【衛生檢疫】行政審批“碼”上辦系列 | 出入境特殊物品衛生檢疫審批
【衛生檢疫】海關總署關于修訂明確海關監管作業場所行政許可事項的公告解讀
【衛生檢疫】公布口岸公共衛生核心能力達標情況代表了什么
【衛生檢疫】關于防止萊索托高致病性禽流感傳入我國的公告解讀
【衛生檢疫】海關提醒您:出境旅行小心蚊媒傳染病
【衛生檢疫】一文帶你了解H5N1
【衛生檢疫】捕“蚊”者說,蚊類監測你該知道的事
【衛生檢疫】嚴把國門 關注霍亂
【衛生檢疫】出入境特殊物品的行政審批
【衛生檢疫】天氣漸熱,小心蚊子!
【衛生檢疫】一文帶您了解口蹄疫
【衛生檢疫】旅客出入境健康申明常見錯誤提示
【衛生檢疫】探秘萬米高空的舌尖安全
【衛生檢疫】全國瘧疾日 | 防止輸入再傳播,鞏固消除瘧疾成果
【衛生檢疫】人類與瘧疾的戰爭
【衛生檢疫】出入境常見傳染病衛生大講堂 | 關于“瘧疾”您了解多少
【衛生檢疫】驚蟄后的蚊蟲蠢蠢欲動,防范蚊媒傳染病,你準備好了嗎?
【衛生檢疫】帶你認識艾滋病
【衛生檢疫】世界防治結核病日——結核病,這樣防治!
【衛生檢疫】《公共場所衛生許可告知承諾制》帶來哪些利好?
【衛生檢疫】埃博拉再現,防范知識get一下
出入境常見傳染病衛生大講堂丨帶你認識病毒性肝炎
禽流感大起底
科普|海關帶你認識拉沙熱
出入境常見傳染病衛生大講堂 | 中東呼吸綜合征
前沿思考論壇實錄上期:微信和支付寶的秘密,華米 OV 的秘籍
摘要:微信的生態之路,華米 OV 的智能手機大戰和支付寶的進化之本。
12 月 20 日,在 GeekPark IF X 大會首日的前沿思考論壇上,極客公園創始人、總裁張鵬與得到 App 總編輯李翔一起,追溯上個十年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對人們生活及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的公司,以及他們背后值得學習和思考的方法論與世界觀。
在這一天上午的部分當中,我們借由微信的故事講述了「工具——平臺——生態」之路,在十年來智能手機跌宕起伏的「中場戰事」里一窺「戰略」的價值與邊界,通過支付寶的演化史讀懂「問題」的意義。
以下為 GeekPark IF X 前沿思考論壇上午的演講及嘉賓對談實錄,經極客公園編輯整理。
微信——通向平臺之路
演講人:張鵬
今天,我們就從微信這個案例,開啟前沿思考論壇。其實,微信記錄了很多你自己都不知道的真相,我先來說一個。
大家可以拿出手機,點開微信的通用設置,找到存儲空間,這里要跑下。我先告訴你,這之后會出現一個聊天記錄占據手機內存的排名。排在前面的,大概率會是你最親近的人,不妨試驗下。
你看,有時候,微信對你的了解,比你自己可能都深入。
毫無疑問,微信是中國移動互聯網十年里最成功的產品,這里有組數據也能看出來。談到微信的成功,多數人會想到,這是騰訊的產品,它有騰訊的支持。
只是這個原因嗎?這樣說,其實太籠統了。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細節,去還原微信誕生的這九年,去看看它經歷的關鍵時刻,如何塑造了今天的微信。
這些年,我們見到很多創業者,都希望自己建造的東西,是平臺,或者是生態。這兩個大詞是令人興奮的,可我們對它的理解往往特別簡單。
我覺得,我們需要對一些看上去簡單的詞,做深度思考。而微信這九年,它從平臺走向工具的路徑,恰恰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成功背后的恐懼
微信是 2011 年 1 月 21 日上線的,差不多半年之后,我們邀請了當時微信的產品總監曾鳴,來參加公園的線下活動。現在,我們有機會穿越時光,看看微信幼年是什么樣子。來看一段視頻。
這是非常珍貴的資料啊,在幼年的微信身上,你肯定看不懂它要做啥。從這里也看得出來,微信不是一開始就有冠軍相的。
其實,最早這一波移動通訊的創新,來自兩個創業公司。一個是 Kik,它首創了通過互聯網發消息的功能,讓你不再需要花錢一毛錢去發短信。另一個是 TalkBox,我們今天熟悉的 push to talk——按住發語音消息的功能,就是它首創的。
那時候,僅僅依靠功能創新就能帶來產品的快速增長。這種創新,也會引來許多創業公司的積極跟隨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團隊凸顯出來了。一個是米聊,一個是微信。
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個產品,他們是怎么發展起來的。從這張圖能看出來,兩個產品在上線初期,都獲得非常快速的用戶增長。
快到什么程度呢?騰訊聯合創始人、前 CTO 張志東跟我說,微信在推出語音對講功能之后,用戶幾乎以每天 10% 的速度在增長。與此同時,米聊也是這樣的狀況。
每天 10%,這樣說出來,大家可能沒什么感覺?我們算算賬。
如果你的用戶基數是 100 萬,每天 10%,一個月之后是 1700 萬,兩個月之后就是 3 億了。
當然,每天都做到 10%,實在太可怕了。但在早期,這樣的勢頭,足夠讓微信和米聊團隊興奮不已。因為他們都意識到,這是一場重大變革的開始。
興奮之外,兩個團隊也遇到了難題。
米聊背后是小米,雷軍當時主要做的是手機。在移動通訊產品上沒有太多經驗,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資源。這就像是無意中踩到了金礦,也讓人非常頭痛的。
接著來看微信,盡管張小龍之前做出過 QQ 郵箱這樣成功的產品。但不論是他在公司內的級別,還是微信團隊能動用的資源,在騰訊這樣一個大公司里都是有限的。
我們沒少看到大公司的產品被小公司打敗的案例。這么一個大金礦,微信能不能穩穩拿到,當時也是個未知數。
就在那個時間點,騰訊作為一家成立了十三年的上市公司,它內部卻迸發了一些出人意料的化學反應。大家可能不知道,馬化騰、張志東、張小龍有一個特別的共性,就是喜歡熬夜。這里面,張小龍的特點最明顯。
我以前跟微信的同事聊,他們說,龍哥經常下午才到公司,晚上十一點之后進入到興奮狀態。
這在馬化騰和張志東身上,也差不多。
看到了微信這么快速的用戶增長,他們就組成了一個午夜小組。每天深夜,微信當天的用戶數據跑出來,就開始在微信群里討論,產品下一步怎么走?資源如何投入?
這樣的動作,他們真的持續了三個月。是什么動力讓他們堅持下來的?很顯然,如果天天看到這些用戶數據的正反饋,沒有人不會興奮。
有意思的是,那時,馬化騰是騰訊的 CEO,張志東是 CTO,張小龍的級別其實沒那么高。張小龍就像是個團級干部,天天跟總司令部一起開會。
這時候,騰訊就開始把最頂級的資源給到微信。微信剛上線,很快得到 QQ 支持,讓用戶可以導入 QQ 的通訊錄,拉入他們的熟人關系。這對一個通訊工具太重要了。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在早期,微信和米聊的成長速度其實差不多。關鍵時刻發生在 2011 年 7 月。
這時候,微信的熟人關系導得差不多了,它們就推出了「查看附近的人」。這個功能,一下就擴大了微信的用戶量。這也直接導致微信的用戶大幅度超過米聊。
我想大家都能明白,如果微信不是用這么短的時間,完成熟人關系的拓展,他們對于陌生人關系的開發也許就不是這樣的節奏。從這個資源的支持上,也能看出,午夜小組的作用相當大。
2011 年 7 月,雷軍和米聊團隊也開了一次會,專門討論如何面對微信的全面趕超。會上,雷軍傳達的意思就是,不能硬碰硬了,只能打差異化的牌。
三個月后,米聊就上線了「米世界」,這里面也有「附近的人」、「附近的熱點」,本質上是鼓勵大家交友互動。這更像是一個社交產品,而不是通訊工具。
所以,表面上看,大家只是在功能上有差異,風格上有不同。但深層地想一想,米聊已經退出了這場通訊工具的競爭,轉向更細分的領域。
雷軍當時顯然意識到,這場戰斗,米聊已經沒有太大機會了。而這一切,就發生在 2011 年 5 月,微信推出語音對講功能,到 7 月,微信用戶大幅反超米聊,這三個月里。
想想都覺得非常戲劇。一場決定十億量級用戶的移動通訊工具大戰,三個月就分出了勝負。
為什么米聊三個月就轉方向了?雷軍對整個商業競爭,還是很有意識的。他說過,跟騰訊賭的就是時間差,「如果騰訊一年后才有所反應,米聊的勝率是 50%,如果騰訊兩三個月就有反應,米聊應該 100% 會死掉。」
特別巧,那時騰訊的張志東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如果騰訊當初沒有看清這個趨勢,沒有在微信起量的時候,集結全部注意力推動微信增長,微信勝出的概率也只有 50%。
兩人都提到了 50% 的概率,為什么他們會有這么一致的判斷呢?
我舉個例子,米聊在用戶增長非常快的階段,因為服務器和后臺架構的缺陷,其實出現過五次宕機。米聊這樣的小團隊,很難應對用戶的爆發增長。畢竟,創業公司的資源永遠是短缺的。
當時,作為通訊工具,用戶需要的不是多么復雜的功能,要的就是穩定,好用。
微信也面對穩定性的問題。因為午夜小組的存在,總司令部把 QQ 團隊里的技術大牛,直接抽調出來,去支持微信。QQ 可一直都是騰訊的產品根基,這個團隊也在研發移動端的通訊產品。
這就相當于,原來養家的大哥,被抽調給一個剛剛出生的小弟去擦屁股。你可以想象,這件事,如果不是總司令部調動,光是 QQ 團隊內部的情緒,就讓這件事情很難實現。
我們看到,當騰訊開始聚焦凝視微信這個產品,當它意識到這是一場通訊變革的時候,一個創業公司成功的機率就大幅度縮小了。
當時,為什么騰訊能如此全力地支援微信?是因為它有戰略的眼光嗎?是因為它天然有產品的意識嗎?可能都有。但我認為,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恐懼。
我們都知道,騰訊起家是靠 QQ。QQ 是 PC 時代底層的通訊產品。但在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興起之后,騰訊有過一段非常焦慮的時期。
當年微博出來,騰訊是個后手。馬化騰看到微博用戶通過私信交流時,恐懼的種子就埋下了。
所以,2011 年,騰訊看到,微信的用戶以如此高的速率增長時,它首先想到的,肯定不是說,抓到了一個產品,而是,如果這場競爭不是贏在我的手里,未來可能就萬劫不復了。
所以,有時候,讓你跑成世界冠軍的原動力,可能就是你身后那只別人看不見的老虎。
從通訊工具到平臺
結束了與米聊的戰爭之后,到 2012 年初,微信的用戶數就破億了。這時候,微信開始從通訊工具向平臺發展。
說起平臺,我們都知道,一定得積累很多用戶。只是,過去有不少產品,用戶量也很大。可是,它們不但沒有成為平臺,反而還消失了。所以,微信的平臺之路就很值得研究。
我們來看看,從 1 億到 8 億用戶,這一階段,微信的發展情況。從這張圖上,我們能看到,微信每一版重大功能的更新,都對用戶增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上,其實很少有像微信這樣的產品,用這么少的功能,實現了這么大,這么持續的用戶增長。
為什么微信能實現這點?外部對微信的發展歷程,有過很多解讀。我們先借用下大家比較約定俗成的理解。
騰訊有個 slogan 叫做連接一切。你看,朋友圈是人與人的連接。公眾號是人和信息的連接。微信支付是人與貨幣的連接。看上去,連接這個戰略,就是微信發展的核心路徑。
然而,在張小龍的腦子里,這些功能的推出,有一套他自己的邏輯。這些跟外部的宏大總結完全不同。接下來,讓我們通過張小龍的邏輯,重新理解微信的功能更新。
從 0 到 1 億用戶階段,搖一搖給微信帶來了巨大的用戶增長。因為,這個功能讓用戶有機會認識更多陌生人。這之后,微信的重大更新就是朋友圈。
張小龍發現,用戶加了一堆陌生人,聊了幾句,可能他們不在同一個時空里,就容易冷下來。冷下來后,這些好友就變成通訊錄里的數字 ID 了。
微信該如何用一個功能,讓逐漸冷卻的用戶關系能更持續地熱下去?
朋友圈的推出,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在這里,你能看到好友在不同時空發生的事情,你可以點贊,可以評論,這樣交流就多了起來。
我們再來看看微信支付和紅包,是不是也跟大家想的不同。
當年,馬云說過一句話,微信紅包是偷襲了支付寶的珍珠港。這件事,好像是微信經過非常復雜的計算,做出的戰略突襲。其實,真相是馬總想多啦。
騰訊的財付通做在線支付很多年,一直沒什么起色。2013 年 8 月,財付通跟微信合作,推出了微信支付,其實剛開始做的也不理想。
你看,不是說你有用戶量,就能想干啥就能干成的。而微信支付打開市場,反而是一個小小的嘗試引爆的。那就是,微信紅包。
紅包,其實是微信里一個小團隊,只花了十多天時間,開發出來的小功能。做紅包的初衷是:馬上就過年了,做個好玩的,讓大家樂呵樂呵。功能上線后,團隊成員也就準備回家過年了。
結果沒想到,2014 年的春節,微信紅包一下子就「炸」了。剛開始,紅包的用戶,可能沒大家傳的那么多。但這種朋友之間的禮尚往來,具有極強的網絡效應。
收發紅包就需要綁定銀行卡,這反倒一下打通了微信與貨幣的連接,實現了連接的戰略作用。從這里可以看出來,張小龍更加關注需求,關心哪些問題需要被解決,而不是戰略。
張小龍這個特點,在后續面對更多競爭的時候,起了很大的作用。大家可能會覺得,微信用戶過億之后,是不是就沒啥競爭對手了。真不是。一億用戶之后,還出現了一堆厲害的競爭者。
上市公司網易做了易信。阿里做了來往。中國移動也推出新版飛信。為什么這些產品也無法撼動微信的地位呢?我們可以跳到一個更大的時間線,找個新視角來理解。
這里有兩條線。藍線是智能手機的滲透率,這是市場大盤,代表在中國每年有多少人使用智能手機。這也是微信努力去抓取的用戶群體。
另一條線是微信的使用率,也就是說,用上智能手機的人,有多少在當年用了微信。
你會發現,微信使用率這條線,一直壓著智能手機滲透率的線,甚至比它還陡峭。這說明,當市場在快速爆發和增長的時候,微信穩穩地站在了這個市場的增速之上。
大家不要忘了,微信是做通訊產品,它有極強的網絡效應。當它在智能手機市場的滲透率一直都能超過 50% 以上,哪個競爭對手能輕易去挑戰微信的地位呢?
微信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它在恰當的節點,把用戶的關鍵需求解決了。這樣一來,留給別人的機會就大大變少了
你看國外,盡管有 facebook 這樣的社交巨頭,可還是有 Instagram、Snapchat 等 app。這些在細分領域出現的產品,也都積累了過億用戶。
然而,這些產品在國內卻沒有生存的機會。因為微信推出的朋友圈、視頻通話、公眾號等等,把這些需求都解決了。
張小龍圍繞用戶核心需求更新微信的功能。這反而在中國的通訊和社交產品領域,構建了一個很高的創新之墻。
這堵墻,導致后來的競爭者只能被迫做差異化的創新。這些創新并不是用戶最關鍵的需求,所以可能就是無效的。
從 1 億到 8 億用戶的階段,微信重大的功能更新,差不多一年一次。外界對這個的解讀是,微信做產品挺克制。但張小龍覺得,大家說得不準確。
張小龍說過這么一句話:「我不是克制,克制是一種壓制行為,我不壓制自己,而是會去想一個產品功能的合理性問題。如果不合理,就放棄。」
當然,我們講了微信這么多的方法論,不是要膜拜它。因為過度膜拜,可能會產生一些誤解。其實,張小龍對合理性的追求,不是沒有缺陷。
比如說,它會限制一些想象,減少一些探索。這兩年,短視頻火起來,我們看到快手、抖音,迅速崛起,也都成了上億用戶的產品。短視頻這個機會,微信是沒有抓到的。也許,在張小龍眼里,不需要抓這些,他覺得用戶在微信上花的時間已經太多了。
從平臺到生態
如果說「恐懼」使騰訊能足夠專注地,點亮了微信這個成功的工具,張小龍的產品觀,又讓微信在移動互聯網的浪潮中,穩穩地變成了一個成功的平臺。
這時候,如何讓這個平臺釋放出更多價值,其實是一個全新的挑戰。要解決這個問題,你首先要思考,這個平臺未來的架構和規則怎么設立。
其實,在中國,已經有比較成熟、甚至是約定俗成的平臺玩法。比如說,阿里就是個非常典型的平臺。
在這個電商生態里,商家給阿里交了廣告費,就能獲得流量,獲得更好的展示位,銷量也就提升了。阿里在幫助商家導流的同時,也完善了電商物流等各個體系。這些都讓它成為市值萬億的公司。很顯然,阿里的平臺玩法,就是一種中心化的方式。
有意思的是,微信也擁有巨大的用戶量。但微信在構建平臺時,卻沒有選擇比較成熟的平臺玩法,而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方式。張小龍就說:「微信不會提供一個中心化的流量入口。相反,是鼓勵第三方去中心化地組織自己的客戶。」
意思是,張小龍不希望微信自己去造宮殿,而是要建設一個森林,讓動植物在這里自由生長。如果有人需要使用森林的資源,就得靠自己努力挖掘。
這個想法,很早就有所體現。微信做公眾號,張小龍定下的 slogan 就是,再小的個體也應該有自己的品牌。
公眾號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機制。微信不直接給公眾號的文章分配流量,也不做用戶引導。只有用戶自己發現了,才能看得到公號內容。
公眾號作者需要精細運營,并且不斷推出優質內容,才能沉淀用戶。微信反倒是在一邊推出各種政策,來維護這個生態的正常發展。比如長期不發內容的賬號,可能會被折疊,甚至注銷。
如果說公眾號只是微信去中心化的一個小實驗,那么當微信成為平臺后,推出的最重要的功能,小程序,可以說是微信去中心化模式的大實踐。
小程序本質上是人與組織的連接。組織可以是企業、機構。
在這個數字化的時代,企業都希望跟自己的用戶有更緊密的關聯,以及數字化的溝通。可是,要讓每個企業都開發自己的 app,用戶干啥都得去裝 app。這顯然不合理。
張小龍就想,是不是可以在微信生態內做一個架構,解決這些問題。在確定這個架構的規則時,張小龍選擇了去中心化的方式。
你看,在小程序內,一家餐飲店想獲得流量,就得在線下門店多貼些二維碼,讓顧客掃一掃。你多給一些優惠,用戶就可能成為回頭客,持續使用你的小程序。
在這個過程中,微信不會主動給商家分配流量,只能靠自己的勤奮,努力。
如果在一個系統里,每個人都想著如何正向創造價值,這對一個系統來說,肯定是好事。因為沒有人能去搶紅利,通過紅利變成貴族,然后躺在紅利上賺錢。
所以,一個好的規則,會激發所有人更多正向的東西。這對微信的長期繁榮,意義重大。張小龍也是這么思考的。他說過一句話,我們可以看下。
他說:「每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思考,都有自己的大腦,我們認為這樣一種系統的健壯度,可能會遠遠超過只有一個大腦來驅動的系統。」
關于系統健壯度的思考,不是他在做小程序的時候才開始的。微信做公眾號,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微信的邊界》。
因為,我看過微博早期那種讓人興奮,但是后來一堆營銷號進來,弄得一地雞毛的狀況。所以我認為,一個越有無限可能的產品,越要束縛自己的想象。
正是這篇文章,讓我認識了張小龍,之后也有機會跟他深聊。可能不是因為我文章寫得好,而是張小龍恰好在思考這個問題。
到 2017 年,小程序推出的時候,也出現過一波熱潮。一堆人希望爭奪紅利,小程序創業也很火爆。但是,幾個月之后,大家都非常失望。
因為小程序開放的資源很有限,你既不能快速地獲取流量和用戶,積累紅利,也不能迅速地實現商業變現。
其實,張小龍是成心這么做的。因為當時小程序剛剛起步,很多東西需要驗證。而且,張小龍也希望這一波挫敗,讓大家對小程序的認知,回到他的初衷上。
你看,他說過,一堆人為了爭奪紅利殺過來,可能會透支掉微信的流量,傷害用戶體驗。這會動搖微信的根基。張小龍不能容忍一幫蝗蟲去毀掉微信這套體系。
所以,微信平臺要釋放價值,必須以去中心化為起點去做,這才可能是健康、持久的。我覺得,這是張小龍的一種世界觀。它影響了微信平臺的規則,也影響了這個生態的發展方向。
你看小程序,由熱到冷,再到平穩發展,現在正逐漸走向繁榮。這里有一張小程序生態圖。
在游戲、金融、餐飲,多個領域,企業都在利用小程序完善自己的服務。
這件事上給了我們一些啟發。去中心化,或許也是一種釋放平臺價值的新思路。它可能會慢,但也可能會更穩健,并且讓這個生態可以持續繁榮。
信仰的力量
講完微信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它不是生出來就是穩贏的。它也有自己的挑戰和不確定,它能夠從 0 做到 1,可能恰恰是因為那個恐懼。
張小龍固然是值得敬仰的。但我們從張小龍身上,真的能學到什么呢?我覺得是一句話:有時候,簡單的信仰,比復雜的計算,更有持續的力量。
移動終端的中場戰事
演講人:李翔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回顧過去十年,展望下一個十年。張鵬剛剛已經講了,過去十年里中國用戶數最大的產品——微信。
除此之外,我們也會談很多這十年里,中國商業圈出現的創新和改變。我們可以看到,包括社交、出行、支付等等領域,都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是所有這些改變,都會與我們接下來要說的這個變化,息息相關。如果沒有這個變化,其他所有的改變,那些能夠帶給大家這么多便捷的創新,這么多厲害的中國公司,應該都不會如此快的出現。
這個變化是什么?智能手機。
在我看來,過去十年里,中國智能手機的大規模普及,給整個中國的移動互聯網打下了基礎。
我們的手機廠商們,在彼此之間的廝殺和競爭中,讓智能手機得以大規模普及。
這是中國科技公司做的,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是他們以及中國的運營商們,一起把整個中國,放在了移動互聯網這個基礎設施上。
這就像是當年工業化時代的公路和鐵路,鋪設這個基礎設施的,不是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家公司,它是多個公司一起,是一場歷時十年,聲勢浩大的工程。
那么,究竟有哪些公司參與到了這個進程中呢?先不要急著說,我們先來看一下,過去十年,整個智能手機行業的變化。
大家看到,(屏幕)左邊,是十年前和今天,中國市場上最暢銷的智能手機品牌。右邊這個排名,是同一時間,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排名。
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十年發生了兩個現象。
第一個現象,中國的智能手機行業已經完成了一個徹底的洗牌,十年之前的玩家,沒有一家還站在牌桌上。
第二個現象是,過去十年,中國的智能手機行業,從草莽階段,發展到今天,已經可以在國際市場上,和三星、蘋果這樣的國際巨頭媲美競爭。
我們會發現,整個智能手機行業這十年,像小米,OPPO(當然也要提到師出同門的 vivo,我們習慣把 OV 放在一起說),還有華為,這三股勢力先后登場,可以說是各領風騷。
他們都曾經遇到過屬于自己的時代紅利,抓住了時代給予他們的優勢,一路狂奔,到行業的最前沿。
高速發展幾年之后,紅利慢慢耗盡,他們也很快,到達了自己的邊界,必須作出戰略上的調整,來跟上行業的發展與變遷。
這就是我們說的,屬于智能手機的中場戰事。
為什么我們今天要把這個產業,放在聚光燈下來打量呢?因為在我看來,它提供了一個非常罕見的,去觀察一個行業從開始到成熟,去觀察整個產業演進的機會。
我們經常談戰略,什么是戰略呢?戰略是在特定環境下,目標與手段的匹配,只有達成這種匹配,公司的戰略才能勢如破竹,取的理想的結果。
借助對智能手機這個產業的觀察,我們會發現,這些典型的玩家,在不同的環境下,都經歷過這種勢如破竹的階段,他們都適應了環境,找到了匹配自己目標的手段。
所以,在接下來的 30 分鐘時間里,大家可以帶著這樣的問題,來去重新審視這個產業的發展邏輯,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需要怎樣的手段或者打法,來匹配他們的目標。
我們還要回到這幾家攪動全球市場的公司身上。
小米的「鐵人三項」
故事的開始,要從雷軍創辦的小米說起。雷軍和小米公司對于中國的智能手機產業是有啟蒙意義的。我舉兩個例子。
比如,羅永浩老師就曾公開感謝過雷軍。他是這么說的:雷軍作為一個手機行業之外的人,愣頭愣腦殺進這個行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供應鏈的廠商不再對外面殺進來的愣頭青持完全戒備和懷疑的態度。
大家知道羅老師平時不怎么夸人,所以一旦夸了,這個話的分量還是很足的。
包括雷軍自己也說過一句話:華為是中國企業的驕傲,華為今天之所以做得很好,我認為也有小米的貢獻,五年前華為開始做手機也是學習小米做產品、做用戶體驗。
這兩句話,想說的很簡單,就是小米今天無論成績如何,它對中國智能手機產業的啟迪和教育作用,都是不容忽視的。
今天我們去評判小米的價值,很多人只會看它的市值多少億,看它股價有多少。但是,從一個更長的時間維度上來看,這些當下的數字,其實并不能給小米一個公平的評價。
我們先回到十年前的歷史現場,去看一看當時具體發生了什么。
大家都知道,雷總講過一句著名的話:順勢而為。另一句不怎么好聽,叫「風口上連豬都能飛起來」。
我相信很多人對后一句更加熟悉,而且大家更關注的其實是那頭飛起來的豬。其實,更重要的是吹起豬的「風」,是前面的那個「勢」,或者,我們所說的,環境的變化。
雷軍是最早意識到移動互聯網的勢和風口出現的中國創業者之一,他可能也是最堅定地去實踐順勢而為的創業者。
這個勢,或者說,環境的變化是什么呢?
2007 年,喬布斯發布了第一代的 iPhone。這個時間點的意義后來被人們無限放大。因為我們很難想象,這個時刻后來會影響到芬蘭的經濟發展、超市里口香糖的銷量、還有我們的 BAT 大格局。
但是,雷軍看到的不只是這么一款炫酷的產品。他看到的是蘋果公司創造出的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什么模式:一部高端手機,一個手機操作系統,以及,一個應用生態。在這個生態里,你可以做一個 app 去賣,然后分 30% 的收入給蘋果,中國創業者管它叫「蘋果稅」。
蘋果開創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非常重要的商業模式。
這跟雷軍有什么關系呢?2008 年,谷歌推出了安卓系統。安卓是開源給所有廠商的。這樣,其他廠商也能夠利用 Android 構建一個自己的生態系統,和蘋果那個一樣。
雷軍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風口,這樣一個大勢:利用安卓構建起一個生態。這不是我說的。這是雷軍自己說的。
接下來有一段視頻,是小米第一款手機發布前一周,雷軍在極客公園的活動上做的分享。這應該是他首次對公眾透露他創業的思維體系。
我們來一起看一下這段視頻。
簡單來說,雷軍認為,蘋果開創了一個大市場,但是其他廠商都沒跟進。所以,他決定來做這件事。
他是怎么做的呢?有些剛剛雷軍在視頻里也說了,我們列在了屏幕上,大家可以看一下。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詞,這里我就不再逐一解釋了。
其實這些詞背后是一套完整的系統。我們先來解構一下,雷軍的這套打法,和它背后的邏輯。
我們分成產品、商業和組織,三個方面來拆解,首先說產品。
我們回到剛剛說的,蘋果創造的那個新的模式。大家覺得雷軍從蘋果的那一套模式里學到了什么?他最想做的是從應用商店里分成收稅這套模式嗎?
我們都知道,雖然蘋果的收稅模式非常成功,但是其實它最賺錢的還是硬件,還是 iPhone 的收入。
所以最開始的時候,硬件是絕對的核心,為什么蘋果能賣出這么多 iPhone,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 iPhone 好用。
但是安卓機呢?當時的安卓機大家有用過的應該知道,說難用真的一點不過分。
所以雷軍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善安卓機的體驗。這個體驗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硬件配置,配置上去,性能才能提高,所以小米需要更好的硬件。軟件系統,MIUI 為中國用戶量身打造。
互聯網服務。MIUI 每周更新一次,把系統本身做成服務。另一方面,用戶能夠直接通過網絡論壇直接向小米的工程師反饋手機的問題。
這一整套就是雷軍說的「鐵人三項」:硬件、軟件、互聯網。就是靠這個,在環境變化的時候,抓住了這波機會,把手機產品本身做好了。
商業層面上呢?我們先來看一組對比。屏幕上是,2012 年,小米發布的 Mi2 和 HTC 旗艦機的配置對比。
大家看到,配置其實幾乎相同,小米在處理器和電池容量上還略好一些,但是小米的售價大家都知道,是 1999。而 HTC 這款手機的定價是多少呢?3999,整整貴了一倍。
這就是小米當時的殺手锏——性價比。
但是為什么它能把高配置的手機價格壓到 2000 元以下?原因是小米成功砍掉了兩塊成本。
第一塊成本是銷售渠道。大家知道,小米一開始是純線上銷售,只做電商。雷軍在電商方面是有很多經驗的,當年卓越網就是雷軍一手創辦的。通過電商銷售,就省下了線下零售渠道的成本。
第二個是品牌市場成本。在當年,業內人都知道,小米幾乎沒什么市場費用,完全通過互聯網來發聲。
小米內部說,最開始的時候,他們每年的市場預算只有幾百萬,也就是別人拍一個廣告片的價格。正是因為資源所限,迫不得已,小米才用上了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方式,去做口碑的突圍。
舉個例子,社交網絡,當時雷軍自己對微博的運營都非常上心。開完發布會,下臺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發微博。
第三點,組織層面上,我們可以分兩塊說,一個是組織內的人。
前面我們說的,從產品到商業,雷軍其實已經想得很清楚了,他唯一需要的就是有人來幫他做。做的事情,還是那三個詞,軟件硬件互聯網。
所以,做軟件,他從金山和微軟挖人,硬件從摩托羅拉挖人,互聯網從谷歌挖人。當時剛好是谷歌要退出中國,摩托羅拉全球敗退,雷軍很好地抓住了這些時機,找到了他需要的人才。
能找到這些人才,本身也是雷軍自己忽悠、挖人的能力強。業界有傳言說,雷軍挖人,不是靠開天價工資,靠的其實是,讓他們知道,這是他們一生不能錯過的機遇。
就是因為雷軍自己想清楚了,所以這里他才能讓一大群從成功上市公司出來的高管跟著他干。
這是組織內部的人才,那么外部呢?雷軍需要一個能夠支撐他投身硬件產業的外部網絡。
這里我們說兩個重要的條件。
第一個是供應鏈。當時全球智能手機的供應鏈已經有了雛形,很多廠商用的都是谷歌的安卓系統加上高通的芯片,然后三星的屏幕、索尼的攝像頭等等,這套成熟的供應鏈體系,降低了智能手機行業的門檻。
第二個是中國的制造業基礎。中國有著非常好的手機制造業基礎,依靠中國本地的代工廠,小米能夠迅速鋪開產量。
所以,無論是公司內部的員工結構還是外部的供應鏈體系,小米都有一個思路非常清晰的系統。
那么分析完這三點,我們來看看小米依靠這套打法的成績如何?我們來看下數據:14 年 6500 萬臺,成為全國第一。
雷軍一戰封神,互聯網思維大行其道。結果就是,屬于中華酷聯的手機時代結束了。一個新的智能手機時代開始了。
這個階段,屬于雷軍的互聯網模式。一個從軟件和互聯網行業過來的創業者,用一套全新的思維模式去做一個新的行業,并且大獲全勝。
在我們看來,這是智能手機的第一個階段。這是一個創新模式致勝的階段。
2010 年到 2014 年,是中國智能手機行業的小米時代。
蘋果和谷歌開創了智能手機時代。在中國,手機行業因此出現了一個大機會。小米就是這一波機會最早的捕捉者。
在這個階段,經驗豐富的創業者雷軍,拿著一整套互聯網打法去做智能手機,在不到五年時間內,成就了一家市值百億美金公司。
不過,就像歷史上無數次預演的那樣,一旦一個產業被開啟,在巨大的紅利效應驅使下,它一定向前發展,而不會停留在原地。商業英雄們會先后進入,既學習先行者的經驗,也挑戰領先者的地位。
崛起的 OV
那么時間推移,2015 年。
前一年小米成為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第一之后,它為 2015 年定下的目標是 8000 萬—1 億臺。不過,當這一年結束時,小米公布自己的銷量是 7000 萬臺。遠沒有達到預期。
大家可能都看過雷軍「Are you OK?」的鬼畜,2015 年小米年會的時候,雷軍是這么調侃自己的:說實話,我不 OK,過去的一年我們是在過得太不容易了。他還說,小米接下來要「補課」。
那么究竟為什么「不容易」?又要補什么課呢?
簡單來回答就是:小米的模式已經觸達了邊界。
小米的打法只適用于有著高度互聯網水平的一二線城市,這些地區從社交網絡到電商市場都相對成熟,屬于社交和電商都已經廝殺過的戰場。
相比之下,我們今天所說的下沉市場,在當時跟一二線城市仍然存在著信息不對稱,電商滲透率也不高。小米的打法碰壁,這才陷入了增長困難。
與此同時,其他的手機廠商,也都學會了小米的打法。他們共同定義了一個詞語叫作「互聯網手機」,而且友商之間的廝殺,非常慘烈。
大家看到,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環境的變化中,反而隱藏著一波新的機會:誰來為哪些北上廣之外的、還不習慣從網上買手機的用戶提供便宜的智能手機?誰能夠率先抵達這些用戶,誰就會成為贏家。
結果就是,這一年智能手機行業的明星是兩家誰也沒想到的公司:OPPO 和 vivo。
這是兩家低調的中國公司。而且,它們的做法看上去跟小米完全不同。
小米強調直接通過電子商務的銷售渠道來把手機賣給用戶;而 OPPO 和 vivo 則有龐大的線下分銷網絡。
小米幾乎沒有市場營銷費用,全靠社交網絡和社區論壇來做營銷;而 OPPO 和 vivo,他們喜歡請流量明星來拍精美的廣告片,還會在電視黃金時段播放。
當小米手中的時代紅利耗盡了之后,市場就變成了 OV 的主場。在小米不熟悉的地方,還有著非常廣闊的天地,等著新的玩家去「大有作為」。
今天回過頭去看,OV 的崛起,標志著智能手機行業演進到了第二個階段:渠道致勝階段。
OPPO 和 vivo 這兩家公司的創始人,都出自于大神步步高創始人段永平的門下。
從步步高的學習機、游戲機開始,整個步步高系,最擅長的就是:做出差異化產品,然后通過強大的渠道能力和營銷能力,把產品賣到其他廠商非常難抵達的用戶手中。
他們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是銷售渠道。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商業,其實有著一層一層平行的市場,每一層有每一層的特點,比如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鄉村小鎮等,各有各的市場特征。玩家只有搞懂這塊市場的特征,才有可能占據這個市場。
步步高背景的這兩家公司,出于歷史原因,非常熟悉中國數碼產品的銷售渠道,他們在線下鋪設了大量的門店,尤其在三四線城市。
全國具體有多少家 OV 的門店?我們能查到的官方數據是,巔峰時期,每家至少有 25 萬個門店。
第二,是營銷手段。OV 非常重注傳統媒體宣傳渠道,包括報紙雜志、電視(尤其綜藝節目)和線下廣告位。這些渠道距離下沉市場的消費者更近,因此效果也更好。
最后是產品的差異化。OV 在當時已經開始主推手機在自拍、充電、音樂等功能上的優勢,這些都是在產品上找到的突破口。
對用戶來說,做選擇也非常明確。而同期的小米還在強調手機機身的特殊工藝,這就離用戶的感知太遠了。
在 OV 崛起的這兩年,線下市場受到了各大廠商的重視。當時小米、華為都開始在線下補課。
小米有自營的小米之家和小米體驗店,在全國開了兩千多家。華為更為兇猛,直接與 OV 正面競爭,后來有 OV 門店的地方,基本上也都能看到華為了。
這時候的小米已經失去了對整個產業節奏的掌控。不過,在另一方面,在手機業務被華為、OV 捶打的同時,小米抓住了 IoT 的機會,迅速把小米模式復用在其他產業,從手機周邊到百貨商店。
當然,這是后話了。
在我們看來,這是中國智能手機產業的第二階段。同樣,可以用一張 PPT 來總結這個階段出現的環境變化 、競爭的打法,以及這種市場競爭對行業的影響。
華為的「技術」
接下來,很快,環境又發生了變化。進入到 2017 年,新的情況出現了。
以往所有的智能手機廠商,包括移動互聯網公司,面對其實的都是一個不斷有空白、等待去填補的市場。用戶就在那里,就看你有沒有本事抵達用戶,說服他購買或使用你的產品。
但是到了 2017 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首次迎來整體性下滑,我們可以看一眼數據,那一年出貨量只有 4.91 億臺,比 2016 年相比減少了超過 12%。
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智能手機的市場已經接近飽和,手機廠商進入了存量市場的競爭。
出貨量下滑有幾個原因,一方面,線上線下渠道鋪滿,廠商們已經很難找到高速增長的市場。另一方面,手機越做越好,產品更耐用了,換機率也隨之下降了。
這時候,智能手機市場的競爭已經完全變樣了,小米、OV 此時此刻在打的仗,其實與 17 年之前完全不一樣。
2015 年之前,小米發現了智能手機市場的空白,用一套新的打法和新的模式橫空出世;2017 年之前,OPPO 和 vivo 教育了大家,下沉市場非常重要。受到競爭和增長的驅動,有實力的廠商包括小米、包括華為,都紛紛開始在線下跑馬圈地。
但是到了 2017 年,市場進入了存量市場,致勝點就變成了硬拼產品和技術的時候。
精明的商業模式和與之相配的打法,還在牌桌上的玩家都學會了;通過渠道和營銷做下沉,仍然在牌桌上的玩家們也都已經做到了。
這時候,長期戰略的作用開始凸顯了。時代紅利的接力棒,傳到了另外一家中國公司——華為的手中。
華為長期對技術的投入,集中資源、飽和攻擊的戰略打法,以及勢必拿下智能手機的決心,讓華為在這個階段取得了領先的優勢。
我們先看一下華為在智能手機市場上做了哪些事。
今天大家印象最深的華為手機,是 Mate 系列和 P 系列,這兩條產品線早期口碑都很一般,很多人不看好華為。但是,所有人都忽略了一點,那就是華為的學習速度。
今天我們看到,在高端市場,華為已經成為了最有競爭力的中國品牌。
華為為什么能做到這一點?
一個原因是,華為長期以來在研發上投入的成果。
我曾問過任正非,全世界也很罕見能有一家公司,同時能做好 To B 的產品和 To C 的產品,華為是怎么做到的?
任正非的回答是,華為只不過是把在做 To B 產品過程中積累下來的一些技術,用到了自己的消費者終端產品上。
從整個公司層面來說,2018 年華為在研發上投入 1015 億元,研發人員 8 萬多。相比之下,小米的研發投入是 58 億元,研發團隊 3700 人,20 多倍的差距。
另一個原因是,華為由戰略決定的打法。
2011 年,華為著名的「三亞會議」,任正非做出戰略調整,宣布華為正式開啟消費者終端業務。終端成為華為三條最重要的業務線之一。華為開始對智能手機,投入公司級別的資源。
什么是公司級別的資源?任正非經常講,要使用「范弗里特彈藥量」。
什么是「范弗利特彈藥量」?它是一個軍事術語,指的是:不計成本地投入大量彈藥,壓制對手,在對手組織起防御之前,就完成毀滅性的打擊。
所以任正非的意思是,華為要集中所有炮火,攻擊一處城墻,要采用飽和攻擊的策略。
當華為把這種打法用到智能手機行業上時,整個行業都見識到了這家老牌公司的威力。我們來看一下五年來華為在全球手機市場的增長勢頭。
在今年,華為將超過蘋果,成為全球出貨量第二。
華為的成功是中國智能手機產業的第三個階段:技術和產品致勝階段。同樣,我們可以總結一下智能手機產業的這個階段。
戰略的邊界
以上這些,就是智能手機行業在中國演進的這三個階段。我們希望大家能從中收獲些什么呢?
第一,大家可以看到,這三個階段分別有三種不同的引擎在驅動著它,包括小米的模式驅動,OV 的渠道驅動,以及華為的技術驅動。
當然,對于這個產業而言,它的演化還沒結束。但我想說的是,這三個階段,其實不僅在這個產業,在很多產業,都會出現。
在座各位可以自己想下,你所在的產業,現在是哪個階段?是模式致勝的輕騎兵階段,是渠道下沉階段,還是已經到了比拼硬氣功的階段?
第二點啟發,我們會發現戰略的適用性和戰略邊界的重要性。
大家會發現,沒有哪一家的戰略和打法能夠一直正確,包打天下,它總是需要不斷調整的,這是因為戰略和打法總有它自己的邊界。
小米的互聯網模式,在一二線市場階段性飽和的時候,觸達了邊界,小米必須去開線下店。
OPPO、vivo 線下的跑馬圈地,在產業進入存量市場的時候,觸達了邊界。
華為重兵投入、大軍壓境的打法,在今天的國際形勢下,卻被迫不得不擠在中國這一塊市場,對它而言,這也是邊界。
所以說,沒有哪一個戰略是萬金油,它們都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里受到限制。
在整個產業演進的過程中,直到今天還能坐在牌桌上的玩家,其實都懂得一個道理。
什么道理呢?不要驕傲到不屑于學習,也不要謙卑到失去自我。
不管是小米、OV 還是華為,其實都在彼此學習,同時也在不斷探索自我的優勢。
當下這個時期,就是小米、OV 向華為學習,囤兵囤糧,比技術比產品的階段。
但是呢,大家也能看到,當所有廠商都在攻堅技術,都在加大研發投入,手機產品本身發生了什么變化?
不知道在做的各位有沒有很喜歡看手機發布會的,你可能會發現,發布會現在好像越來越無聊了。
以前的手機發布會,廠商們都在講語音助手,都在講新增了什么激動人心的功能,哪怕是相機,多了個人像模式,也是讓人眼前一亮的。
但是最近這段時間呢?廠商們追求的技術,最后變成了相機多少多少像素,拍慢鏡頭多少多少赫茲,這種技術的探索其實正在陷入一種死胡同。
所以說,第三階段的探索,或許正在進入一種「技術迷茫期」。在技術迷茫期,華為的集中火力死磕技術的打法,也會遇到挑戰。
那么,在這個階段,手機行業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或者說,在經歷了模式、渠道和技術三輪競爭之后,智能手機下一階段的制勝點會變成什么?與之相匹配的打法又會是什么?
從目前來看,我們認為,在技術迷茫期發生的,一個可能的變化是,競爭開始從爭奪新用戶轉向到留住老用戶。
這里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個行業的開創者蘋果是怎么做的。
它的打法,一方面是建立一個硬件生態。手機、電腦、平板、手表和耳機之間的協同。
另一方面,蘋果圍繞自己的硬件生態去提供更好的服務和內容,比如蘋果在著力打造的音樂、電影、新聞閱讀服務。
我們可以看下一下蘋果的收入構成表。
這兩年大家總是說,iPhone 賣的不行了,蘋果手機的營收下降了,但從這個表上能看到,蘋果的收入正在變得多元化,iPhone 之外,服務、可穿戴設備的收入占比正在增加。
這只是一種可能。我們不能排除,未來會有足以改變戰局的打法出現。這些都可能會影響產業下一步的演進。可以確定的是,接下來的十年里,我們一定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當然,不論這個行業接下來會出現怎樣的創新,一定不要忘記,我們剛剛說過的這一句話:不要驕傲到不屑于抄襲,也不要謙卑地失去自我。
支付寶——工具的價值論
演講人:倪行軍 張鵬 李翔
剛才李翔講的是戰略的意義和邊界,戰略看起來很重要,但是這一趴要說的是,戰略可能也沒那么重要,反而問題更重要。
我和李翔已經講了兩場,大家聽的都很認真。我還是有點忐忑,不知道大家覺得我們講的如何。
我們現場來個實時反饋吧。
舉手、投票那都過時了。咱們來看一張圖。一塊錢給個鼓勵,主要是看下大家的態度哈
這個環節不是為了打賞,而是要討論這個現象。發現沒,看到這個二維碼的時候,不由自主想舉手機,大家對這個二維碼太熟悉了,反應都是下意識的。
我們每天都可能看到過好多次二維碼,掃碼付錢,掃碼加好友,我估計啊,比你們天自拍次數都多。
過去十年,移動支付就這樣不知不覺地,改變了我們的行為和習慣。甚至干掉了現金和銀行卡。
我們現場觀眾里面,揣著錢包帶著卡的人,應該不多吧?
從支付寶到螞蟻金服
雖然每天都在用二維碼,你知道二維碼支付這個技術,是誰最先做出來的嗎?就是我們都很熟悉的一家公司—螞蟻金服。
螞蟻金服前身,就是我們天天都在用的支付寶。支付寶什么時候開始推動二維碼支付這件事的呢?是 2010 年。
那一年,支付寶首席技術架構師倪行軍,花名苗人鳳,帶領三個工程師,研發出了二維碼支付的技術,我們現在養成的掃碼的習慣,都和當年這四個人有關系。
在過去十年,支付寶經歷了很多很大的變化。首先,它的用戶從 2 億,增長到了現在全球 12 億用戶;它的估值,十年前還不到 30 億美元,現在已經是 1600 億美元。漲了 50 倍!
所以你看,它在改變了我們支付行為的同時,自身的價值也經歷了爆發性的增長,從當時還沒那么好用的支付工具,變成了現在估值萬億人民幣的螞蟻金服。
很多人覺得,支付寶能發展成現在這樣,理所當然。畢竟它背靠著阿里這棵大樹,做的還是支付,而且它還有金融牌照。
確實,這些可能也是它創造這么大價值的原因之一。但如果只是這么簡單去解讀的話,會掉入了宿命論,不在大公司的話,我們就做不出影響世界的事了?肯定不是這樣的。
在支付寶發展的背后,還有很多容易被大家忽視的充滿著沖突、風險、和挑戰的關鍵時刻。只有我們還原了這些關鍵時刻,才能看清,過去十年支付寶真正的發展歷程。
工具「基因」
小調研,10 年前就用過支付寶的舉個手,我看看有多少人是支付寶的老用戶。哎呀,看到你們,終于找到共鳴了。
10 年前支付寶有多難用大家知道嗎?我看到有人在點頭,咱們都是受過傷害的。
10 年前,也就是 2009 年時,支付寶已成立五年。2003 年剛誕生,支付寶在淘寶體系內部,做擔保交易。發展了發不多三四年吧,團隊遇到了一個問題,是繼續服務淘寶,還是去開拓更大的市場,服務更多的人。
阿里和支付寶選擇了后者,方針定下來,支付寶團隊就開始開拓市場,接入到更多新場景。
到 2009 年,支付寶用戶超過兩億、交易額超過 2800 億,占了中國電商市場一半的份額,相當成功了吧。
但大家知道那時的支付成功率是多少嗎?不到 60%!這意味什么?三次里就有一次,支付是不成功。我是國內最早一批體驗電商的用戶,那時候,要想網購,沒點極客精神是不行的,
沒點堅韌的意志,也是不行的,需要勇氣和耐心,一遍遍地嘗試,才能把錢付了把東西買到手。
這個問題,支付寶團隊在 2010 年,終于開始意識到,并進行了一次深刻的反思。
2010 年,支付寶團隊年會,大家不知道,當時內部說,這場年會差點開成「追悼會」。
馬云在年會上當著支付寶團隊好幾百人的面,把當時支付寶的管理團隊給罵成了大紅臉。馬云的原話是:「爛!非常爛!爛到了極點!」
表面上,馬云是在罵支付寶的體驗差,60% 的支付成功率,體驗肯定差,被罵也正常。
但馬云真正想說的是,支付寶走出淘寶后的那幾年,關注的焦點已經從解決支付問題,變成了占領市場,產品優化一直改文案、改交互,沒有深層次創新和改變。反正 60% 的成功率已經是行業最高了。
一個工具不去解決最根本的問題,是有重大隱患的。所以馬云才在支付寶年會放了狠話。
這件事對支付寶團隊,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阿里體系的老人彭蕾,在年會上成為支付寶 CEO,隨后召開了著名的「駱駝大會」。
在這次大會上,是支付寶的新起點,大家找到共識,就是支付寶作為工具,就要解決問題,而不是把市場份額當成最重要的目標。
那最該干的事是什么呢?首先,就是要提高支付成功率。2010 年,支付寶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快捷支付,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產品,也是痛苦反思之后的方案。
大家可能不知道,以前呢,我們每次點擊支付,頁面都會跳轉到相應銀行的網銀頁面,從點擊支付,到最后完成,總共需要跳轉 7 次。有數據統計,每次跳轉都會流失至少 5% 的用戶,7 次之后剩不下幾個了!
而這個過程,支付寶是無法控制的,網銀頁面屬于銀行,支付寶可不就只能改顏色了。
當團隊意識到,提高支付成功率,就是必須解決的問題,他們想盡辦法,最后提出了快捷支付,這個系統性解決方案。
快捷支付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呢,簡單說呢,就是通過綁定支付寶賬戶和銀行卡賬戶,繞過復雜的網銀頁面,直接在支付寶體系內完成付款。
就是通過這么一個全新的架構,背后是全新的技術,將支付成功率從 60%,提高到了 95% 以上,解決了電商支付的老大難問題。
在那個瞬間,支付寶不是任何東西,沒有任何戰略,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工具。工具要把問題解決到位的思想,被刻進支付寶的基因。
這是支付寶走向成年,有自己成熟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節點。這個節點之后,接下來的十年,是支付寶發展最迅猛的階段。
這十年間,支付寶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產品,比如二維碼支付、余額寶、芝麻信用和小程序。這些產品讓支付寶從一個幾十億美金的公司,變成了現在 1600 億美元的公司。
支付寶從一個工具,變成這么大的一個組織,是因為高瞻遠矚的戰略嗎,是最開始就設計好了嗎?我之前曾這么問過支付寶的人,他們的回答是,當時說能想到這些戰略,那是瞎扯了,一個支付成功率,都要拼命去解決呢。
讓支付寶從那個節點,變成現在這樣一家公司的關鍵,恰恰是每個產品背后,那種解決問題的思考。
為了還原這個過程,我們很榮幸,把前面提到的當年開發二維碼支付的「始作俑者」,支付寶事業群總裁,寫下支付寶第一行代碼的倪行軍,苗人鳳,老苗上臺,和大家一起分享支付寶背后的秘密。我和李翔一起探尋支付寶十年來的發展歷程。
以下為對談實錄
張鵬:我特別感謝老苗,因為他平時很少上臺,我覺得這次很難得能把你請出來跟我們復盤,你上臺沒有壓力吧?
倪行軍:我覺得很高興受張鵬老師、李翔老師的邀請,參加極客公園的論壇。這也是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論壇,我還是比較習慣在辦公室里用產品、代碼解決問題。
二維碼支付的「普適性」
張鵬:第一個問題有關二維碼支付。今天二維碼支付已經對人們的行為習慣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這件事最早是支付寶開始嘗試的。為什么在那個時候會想到用這樣的方式解決移動支付的問題?這件事情的原點是什么樣的?
倪行軍:早期二維碼支付并沒有一個宏大的戰略。我們很榮幸、很感恩這個時代,作為碼農,能夠做這樣一件事情,對整個中國社會產生如此之深遠的影響。回到二維碼是怎么做出來的這個話題,支付寶一直有一個夢想和使命,我們想讓支付這件事變得更加便利、簡單,我們也一直相信現金、銀行卡會過渡到另外一個載體。在 PC 時代我們就已經這樣思考了。
所以,移動支付這件事我們在 2008、2009 年就有布局了,但是當時有各種技術條件的限制,很難真正展開實現。當時是 PC 時代,支付主要是在線上,我們一直有一個想法是做線下,但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技術載體去實現。
當時有同事分享公交公司和我們之間的交流,他們希望有一個方案能解決公交的收款問題,這是典型的線下支付案例。我們同事還去參觀了這個過程,一天下來有大量的硬幣,需要拉回到一個小房間里,好多人戴著口罩在數硬幣,里面還有很多不是硬幣,可能是游戲銅幣,或者其他東西。清點完還要拿到銀行,銀行再點一次,才能把公交公司的錢給存進去。另外乘客出門還要帶硬幣,整個流程都很不方便,支付寶一直有這樣的夢想,在這些領域用技術創造一種新的工具,去解決大家不方便的問題。
我們覺得移動一定是一個方向,我們真正有掃碼支付這個設想有兩個原因:
第一,我們一直在尋找這樣一個載體,這個載體可以有普適性,而不是在局部的商業領域。因為支付行為是連貫的,用戶很不習慣在這個商場用這個支付工具,出了門吃碗拉面又要用現金,這是很不舒服的。
2010、2011 年出現了一個很好的機會,智能手機開始普及,支付寶為了解決 PC 支付的支付成功率問題構建了快捷支付,因此移動支付的體驗得以實現,這是基礎。大家可能很多人經歷過 PC 時代的支付,需要在銀行之間跳轉,有一定的復雜性,不可能在手機上實現這樣的支付體驗。
移動支付加上智能手機的普及性,讓我們更加堅定這個事情是可做的,就差一個載體。這個載體我們內部爭論比較大,到底用軟的方案還是用硬的方案?最終我們選擇了軟的方案,因為硬的方案有局限性,不夠普及,可能大的商場會接受,但是到一個比較碎片化的長尾市場,比如攤販、菜市場,會很難普及。
所以,我們必須要選擇這樣的工具,可以讓手機跟它結合,發生支付,最終我們把它定格在基于二維碼技術實現的移動支付上。
張鵬:聽起來是起初有一個很有體感的問題,后來發現這其實是一串問題。支付寶有一個新的系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那就再找一個最佳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就是這么一個思考路徑。
倪行軍:對,一路在解決問題,尋找更好的辦法、技術手段去解決那些問題。2012 年、2013 年實驗了兩年以后,2014 年正式推向市場。后來我們覺得已經打磨了兩年,比較成熟了,所以 2014 年雙十二,我們第一次大規模開始普及使用。到 2015 年大量的友商一起加入,整個助推了中國市場快速進入無現金時代,利用二維碼支付。可能很多人這兩年已經不帶現金了,這個超出我們的想象。
李翔:剛才聽你講即使在支付寶,當時內部也存在做移動支付的硬件和軟件兩派之爭,是嗎?
倪行軍:是的。
李翔:你在當時屬于哪一派?軟件派的勝出在內部是什么樣的過程,需要內部有比較激烈的討論,甚至「斗爭」嗎?
倪行軍:答案很明顯,我肯定屬于軟件派。
張鵬:他是寫代碼的。
倪行軍:公司里面的聲音是軟件派居多,因為支付寶做事情、螞蟻金服做事情,是把「普惠」作為我們產品取舍的衡量標準。硬件有硬件的方便之處,很容易得到一部分商家的響應。但想要更廣泛的中長尾市場、更廣泛的商家接受的話,你會發現硬件很難做到,成本非常高,很難實現「普惠」。從這個角度選擇,我們最終覺得用二維碼這樣的技術實現移動支付,更具有普遍性、普惠性。
張鵬:要從更大的角度去思考它的效率。如果只是局部的發展速度快,不能突破更大的邊界,其實就不是好的選擇方向。
倪行軍:對,進了商場用 NFC,出了商場門就要用現金,那么人們的支付習慣是被打斷的,不連貫。
移動支付的彎路和初心
李翔:支付寶確實是一家非常了不起的公司,但是微信也做了微信支付。當年微信紅包出來,馬云跳出來說微信「偷襲珍珠港」,我不知道這次事件對于支付寶整個團隊的影響是什么?你們的心理變化是什么?
倪行軍:第一個反應是比較緊張,甚至到后面緊張到有點焦慮,這是基本人性的反應。在微信支付出來之前,可以說我們沒有經歷過真正的大規模競爭,這也造成了支付寶公司在競爭能力上是缺失的,沒有大規模歷練過。所以,我們一開始緊張到不知道怎么面對競爭對手,而且它又是那么陌生。
早期我們在 PC 時代的競爭對手都非常熟悉,大家都是做支付的,而微信是從社交領域過來的,所以我們感到是一個陌生的競爭對手,力量又這么大。從人性的角度來講,人都會緊張,人一緊張就會犯錯,公司是人組成的嘛。
李翔:當時「圈子事件」引起了輿論上比較大的反響,很多人的反應是,看不出支付寶這樣「濃眉大眼」的,也背叛革命了。我很好奇,你們當時內部的決策是怎么做出來的,怎么背叛革命了?你們怎么又意識到這個決策可能是不對的,這個動作變形了。
倪行軍:我剛才說,我們沒有遇到過這么優秀的競爭對手。那么如何競爭,我們可能會從本能反應。社交對支付影響很大,從這個角度出發,可能我們也需要有社交的功能、社交的能量。但是,我們做社交并沒有想要進入社交這個產業,更多是為了支付做一些社交的事情,加強社交支付的競爭力。但是,這種做法讓我們更多地關注友商的擅長,忘記了自己的擅長,忘記了支付這件事情的本質,甚至把客戶也往后挪了挪。所以最后犯了一些錯,違背了客戶的意愿,從這個角度來看是必然的。
張鵬:某種程度上來說,當時可能把自己放到了前面,要解決的問題反而放到了后面。
倪行軍:想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是解決客戶的問題,這是在競爭下非常容易犯錯的一種狀態。
余額寶:解決流動與收益的根本矛盾
張鵬:我觀察到經歷這個過程,支付寶的調整還是很迅速的。后面給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產品是余額寶,我理財的概念就是從那兒開始啟蒙的。我很感興趣,因為外界有很多對余額寶的定義和說法。余額寶這件事是怎么出來的?前面圈子事件剛剛經歷了那么一波,大家也意識到要開始做反思和調整,余額寶這件事的原點、問題是什么?
倪行軍:余額寶是在圈子事件之前出來的。余額寶是 2013 年推出的,圈子事件是 2016 年。2013 年微信還沒有做支付,做余額寶主要是因為我們遇到了幾個問題:
第一,核心問題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也是我們自己感受到的比較大的問題。2010、2011 年快捷支付推出以后,在支付成功率和支付體驗上有很大的進步。2009 年天貓開始搞雙十一,從支付寶的角度來說,一直到 2012 年,我們的雙十一都搞的比較狼狽。
快捷支付是個雙刃劍,雖然在支付的時候體驗很好,但是雙十一前半小時對支付的容量需求之大遠遠超過銀行可以提供的支付能力,這在當時的環境下比較麻煩。因為快捷支付嚴重依賴于銀行提供的支付能力,所以當時做雙十一的時候大家都很辛苦。
張鵬:因為大家都在 12 點下單。
倪行軍:是的,因為要搶秒殺,事情變得很狼狽。所以 2011、2012 年雙十一之前支付寶經常干一件事,就是充值送紅包。當時還有很多批評的聲音,說支付寶要趁機圈錢,其實根本不是這么回事,因為這個流轉鏈路太長了,不能滿足需求。
張鵬:把錢充進去,在支付寶體系里就可以比較快速流動了。
倪行軍:鏈路太長。要縮短這個鏈路,才能經得起秒殺的峰值。
另外一個方面,螞蟻一直有普惠金融的思想。我們觀察到理財一直是富人的事情,但其中又有一個矛盾,越是窮、越是擁有較少財富的人,對財富的流動性要求越強,流動性越強,背后投資資產的收益就會越低。所以早年銀行存款會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要么選擇定期,可能有 2%、3% 的收益,但是不能提前支取,一旦提前支取收益就沒有了。如果經常使用就存活期,但是這樣的話收益就比較低,這是一個矛盾體。這個矛盾體造成財富擁有比較少的大規模用戶群體、老百姓群體不容易享受投資市場,公司一直希望在這個地方有所嘗試。
這兩股力量最后在 2012 年一次會議上會師了,我們最后決定做這個項目,取了個名字叫做二號項目,這個產品一大部分是解決客戶的訴求,一大部分是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
張鵬:你說的自己的問題是指,當時要把錢充到支付寶里,但是錢進來了,你得給用戶收益。
倪行軍:錢進來了,用戶要受益。
張鵬:用戶遲早也會提,為什么我把錢擱進去沒有利息。
倪行軍:但是用戶的收益怎么給,你選擇活期還是選擇定期?又沖突、又矛盾。用戶要的是確定性的收益,所以我們結合貨幣基金整體做了一個改造,把它升級,既能解決我們支付容量的問題,又能解決用戶想要有收益的問題。而且這個收益是確定的,用戶能夠同時享受定期的收益和活期的流動性,這是比較大的創新點。
李翔:當時關于余額寶,我聽到過兩個評價:一個是大家覺得余額寶是很了不起、普惠性的產品,確實讓更多的人開始理財了;另一個是這不就是貨幣基金嗎,當然不可否認流動性比貨幣基金強。能不能給大家解釋一下,余額寶相對于普通的貨幣基金來說,創新點、難點在哪里?
倪行軍:有幾創新點:第一,要符合普惠,當時貨幣基金購買是 5 萬起步,那就是富人的游戲,我們直接拉回到一塊錢也可以購買貨幣基金;第二,要確保這批人對資金流動性的需求,一般傳統的基金贖回需要 3-4 天,這個時間周期我們需要把它解決掉;第三,我們有支付工具的屬性,可以直接解決用戶在生活場景中遇到的線上、線下支付問題,支付是我們做余額寶的核心需求之一。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早年推出余額寶之后,友商也推出了類似的產品,但是友商不能用于支付,只能用于理財,這就是兩個不同問題驅動所造成的產品差異。
我們在這些方面做了創新,創新背后更多的是技術的力量,讓創新得以實現。我們早期選擇了排名在 50 名左右的一家基金,叫天弘基金。當時我們沒有想到有這么大的市場響應度,我帶著架構師去做技術容量的時候,發現所有的預測都是失敗的,實際容量遠遠超過了預測的規模。
后來我們迅速把天弘基金整體的技術進行了升級。因為我們要面對的不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產品,而是一個高流動性的產品,而且波動性很強,很難有規律,所以用常規技術支撐的話會特別麻煩,成本居高。我們采用了云技術,把天弘基金所有的技術上云。云比較有彈性,大規模使用的時候云能接得住,低的時候成本又不是問題,所以用云的技術解決。
另外還有一個流動性帶來的問題。必須要讓這件事變得相對可預測,這樣一來資金相對可管理,背后要用數據思想解決這個問題。比較幸運的是當時余額寶的主要應用場景是淘寶,淘寶用戶的消費規律、消費頻率的波峰、波谷我們都掌握了,所以可以快速利用這個數據搭建基于數據的預測管理平臺,做到比較合理的資金分配,應付流動性和資產增值之間的矛盾問題。所以這件事背后是用數據思想、云計算思想才能托得起來。
我聽到市場上說這不就是貨幣基金嗎。余額寶和傳統在互聯網上售賣的基金完全是兩件事情,你見不到幾億人規模頻繁使用的貨幣基金,這在背后需要有一系列的技術變革。
張鵬:歸根到底,如果沒有云的架構、阿里對于數據的體系化積累,想做成這種量級的、普惠的產品是非常難的。
倪行軍:是的。
張鵬:把自己原來擅長的東西帶進去解決問題,反而出乎意料地引爆了市場,我覺得這是非常精彩的一個故事。
倪行軍:包括「互聯網金融」這個名詞都是后面學者、教授給我們總結的,我們覺得這個名詞很好。
張鵬:不是你們自己想的嗎?我覺得阿里在制造概念方面很厲害,「互聯網金融」不是你們造的嗎?
倪行軍:是教授給我們總結的。后來我們覺得這個名詞很好,我們就叫互聯網金融吧。
「小」芝麻 解決大問題
張鵬:是借鑒的。其實在余額寶之后,還有一個讓我們印象很深的變化,就是芝麻信用。最早支付寶誕生初期是用來擔保交易,本身就是解決信任問題,到芝麻信用之后,我覺得這個事變成更廣泛的概念,我想了解做那個決策的原點是什么?怎么想到開始做芝麻信用,把擔保交易放到更大的場景里。
倪行軍:芝麻信用解決信任的問題。支付寶創始的初心、立身之本就是在淘寶上解決信任問題,所以「信任」兩個字是支付寶做業務產品創新團隊骨子里面的東西,如果從阿里的使命(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螞蟻金服的愿景(實現普惠金融)角度來看,我們要分析什么東西阻礙了服務不夠普惠、讓生意變得這么難做。我們應該投入什么、做什么事情,才能變得更普惠、讓生意更好做一些?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兩個東西讓普惠變得很難實現、讓生意變得很難做:
第一,在我們看到的主要問題中,一半以上的問題是信任問題。消費者和商家、消費者和消費者、商家和供應鏈之間彼此不信任,會把一些事情變得非常復雜,交易門檻會變得非常高,消費體驗就會變得比較差,很多交易機會就失去了。
第二,工具的先進性問題,我們相信只有持續對技術的投入和突破才會讓工具變得進步,芝麻信用是圍繞信用這個問題去構建的。
2003 年支付寶在淘寶上做了擔保交易,很好地解決了淘寶市場上買賣雙方不信任的問題,讓交易機會變得迅速發生,極大地促進了淘寶的發展,也拉動了中國電商市場的發展。但是,除了淘寶市場之外,這個商業社會仍然存在大量的信任問題,造成服務體驗很差、優質服務得不到普及,我們一直希望有更好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擔保交易的模式有它的局限性,讓它去解決在淘寶這樣的市場之外的商業社會信任問題是比較困難的。我們一直在探尋有沒有其它的方式可以解決淘寶之外的市場,在廣泛的商業、生活中因為信任引起的復雜問題。
最后,我們定格在芝麻信用上面,用人點滴的行為積累、信用積累,讓消費者和商家之間有更多的信任感。商家敢于提供更好、更便利的服務給消費者,同時也會獲得更多的生意,我覺得這是信任的價值和基礎。
做芝麻信用是在 2013 年左右。因為芝麻信用背后本身也是需要技術、數據、思想的,2013 年我們覺得到了這個時間點,我們就做了這樣的事情,而且芝麻信用需要有一個積累的過程,越早積累,后面的作用會越大,所以 2013 年開始正式推出芝麻信用這樣的產品。
李翔:芝麻信用是一款普惠的產品,所以必須得找盡量多的外部使用場景,這個問題你們是怎么解決的?
倪行軍:從小事做起。
張鵬:所以之所以叫芝麻信用,是因為瞄準的場景是小場景?
倪行軍:對,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一旦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很多時候大家就會放松下來,服務的體驗就會變得更好。在現實社會中大家都會遇到過,一些比較簡單、瑣碎的事情,比如說到公園里面租把雨傘、租車等等都要證明你是誰,你還需要現金做押金,沒有很好的享受感,沒有被尊重的感覺。
但是,從商家的角度來講,需要考慮經營風險,看上去也合理,所以正好存在這樣一個錯位。我們從具體的問題著手,芝麻信用首先在這些場景中得以使用。后面共享經濟到來,一些真正規模比較大的場景起來,不管是單車也好,還是租充電寶也好,都能夠和芝麻信用很好地結合。這些公司也把芝麻信用推給了更多的用戶,讓更多的用戶接受這樣一件事情,更加珍惜自己的信用問題。
張鵬:從小場景一步步變成了解決大問題的工具,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視角。
倪行軍:包括你出國旅行去辦簽證,以前要厚厚的一疊材料,因為有芝麻信用的介入,你可以少準備一半的材料。
技術積累帶來開放
張鵬:支付寶作為一個功能,最早解決淘寶的問題,后來把解決問題的事往外推,向更細、更小的場景,更長尾的群體一步步走。后來,就到了小程序這件事,我問過內部的人,大家當時玩圈子沒玩起來活躍度,反倒是小程序對支付寶活躍用戶數量起到了很大的拉升作用,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你有沒有總結過小程序這件事支付寶是怎么想的,以及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效果?
倪行軍:小程序首先是個技術思想。移動技術的開放讓更多的商戶或者生態能夠低成本、低門檻地快速擁抱移動互聯網,小程序的背后是迎合了這個問題。很多人把小程序跟社交捆綁起來了,這個大可不必,這是兩件事情。小程序就是小程序,社交就是社交,可以結合,但是是獨立的兩件事情。
所以,不存在圈子沒有做起來,小程序好像延續了社交。支付寶希望給用戶提供支付以外更多的便利性的服務。小程序推出、開放之前,很多的應用是以我們自己研發為主,所以我們打磨了小程序這樣的技術,讓它具備可開放性。
實際上在 2016 年,我們已經在規劃這樣的事情,技術在一步步打磨往前走,到 2017 年我們覺得差不多了,就開放出來。創新不能只是支付寶自己的事情,開放可以獲得更大規模的創新,跟生態、跟商家一起來。他們需要的是低門檻的技術,我們就把它開放出來。
支付寶天生是開放的,只是有一些東西不夠成熟,需要一些過程。支付工具自己用沒有意思,一定是要開放的,它本身就具備一定的連接性,所以很自然地小程序這件事就發生了。
李翔:剛剛張鵬講了微信的小程序,支付寶的小程序跟微信的小程序區別在哪里?是你強調的數據、技術方面嗎?
倪行軍:首先講一下共同點,移動互聯網發展到這個程度,包括現在來到數字經濟時代,更多商業體、商戶都有這樣的訴求,要去擁抱這個時代。擁抱的背后不光是利用互聯網的思想,更需要互聯網的技術,我們不可能讓所有的商戶都擁有一支互聯網很強的技術團隊,所以平臺有這樣的責任,把技術以門檻更低的形式開放出來,我們兩方面都有這樣的共同點。
差異是我們的著力點不一樣。微信基于端的特點,它可能更廣泛一點,它是連接一切。對支付寶來說,我們會專注一些,專注在商業、生活服務領域,游戲互動類的小程序可能不是我們的方向。
所以,我們背后的核心能力打造會有側重點的差異。我們更側重在支撐商業的小程序、解決老百姓生活服務的小程序上,背后不僅需要移動技術,也需要很多商業基礎能力。這方面是我們的專注,也是阿里這么多年沉淀的核心優勢能力,我們通過小程序把它開放出來。
張鵬:把自己的邊界做了一些定義,有一些不是我做的,有一些是我一定要做好的。支付寶還是側重在離錢近的,跟經營相關的東西上。
倪行軍:對,要支撐不同種類的小程序,背后需要不一樣的基礎設施。
解決問題 才是答案
張鵬:我們今天這個舞臺的主題是復盤。你加入阿里 16 年,支付寶成立到現在 15 年你全都在,你又是寫下第一行支付寶代碼的人。如果讓你復盤一下,你覺得這些年行進過來,經歷了這么多事,有什么是可以被總結的思考,什么是值得分享的東西?
倪行軍:任何宏偉的戰略、優雅的商業模式,最終都必須要落地到解決具體問題、給客戶創造具體價值這一點上。很多時候這一點很容易被忽略,很容易受一個宏偉的戰略、宏偉的方向、優雅的商業模式吸引,忽視了一些點滴的、解決具體問題的、持續的投入和關注。
所以,我覺得支付寶這么多年,做出這么多的創新,基本上很少是戰略在前。往往是具體的實際問題驅動,扎實地解決客戶的訴求,這樣會有更好的產品創新和成功的可能。但凡試圖首先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是解決客戶真正的問題,往往教訓比較慘痛。
張鵬:我覺得總結得特別好,給我們很多啟發。再恢宏的東西我們也要思考它的原點是什么?什么在前,什么在后。特別感謝老倪!
互聯網創業圈里,一直有一個鄙視鏈,最底層就是做工具的。一聽說誰是做工具的,好像沒那么高級,投資人也問,你這怎么變現?他們很難回答。
聽了老苗的分享,我發現,即使做工具,只要你能解決真問題、大問題、難問題,并且持續不斷地去解決這些問題,反而可能讓你有機會成為更了不起的公司。
這十年來,出現了無數的風口,也催生出無數的概念。而我們的創業者,太容易因為一個新概念而興奮,用概念去驅動公司,聽完了老苗的分享,我覺得,我們為之興奮的應該是問題,而不是概念。
責任編輯:臥蟲
圖片來源:V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