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調查2021(2021年武漢兩會時間確定)
兩會調查2021文章列表:
- 1、2021年武漢兩會時間確定
- 2、第一觀察|春天的見證——總書記2022年兩會時間
- 3、朱征夫委員:防止冤假錯案,要高度重視無罪判決率過低問題 | 兩會聚焦·依法治國
- 4、展望2021,期待一份厚重的民生答卷 | 新京報社論
- 5、外媒:2021年兩會,為什么如此重要?
2021年武漢兩會時間確定
2021武漢兩會【2021年武漢兩會時間確定】 近日,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分別從市人大常委會和市政協獲悉,武漢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將于1月29日至2月1日召開,政協武漢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將于1月28日至1月31日召開。 2021年武漢兩會時間確定|(長江日報)
來源: 長江日報
第一觀察|春天的見證——總書記2022年兩會時間
2022年全國兩會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第十次。
除了出席人代會全體會議、到政協大會表示祝賀等日程外,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到團組參加審議討論,同代表委員深入交流、共商國是。
新華社國內部精心策劃推出一組9篇“第一觀察”系列重磅稿件,解碼習近平總書記的“兩會時間”。
點擊標題,閱讀原文
3月2日:第一觀察丨從總書記50次到團組透視民主的質量
2013年至2021年,九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50次參加團組審議討論,聽取370多位代表委員的發言,同大家交流互動,共商國是。
這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也是觀察中國民主的窗口。
3月3日:第一觀察·瞬間丨鏡頭里的總書記兩會故事
國徽下的誓言、兩張相似的照片……無言的鏡頭,講述著習近平總書記傾聽民聲、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的動人故事。
3月4日:第一觀察丨總書記的這一天
3月4日這一天很特殊,習近平總書記的工作日程排得很滿。
上午,人大預備會議、主席團第一次會議;下午,政協會議開幕;晚上,冬殘奧會開幕。
一天之內,出席多場重要活動,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真切寫照。
3月5日:第一觀察丨5次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總書記講話貫穿這個主題
今年兩會,習近平總書記第5次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在他的講話中“共同”成為高頻詞。
總書記在內蒙古代表團的5次講話,既為內蒙古的發展指引方向,也貫穿著推進民族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補齊短板、共同奮斗、共同發展的主題。
3月6日:第一觀察丨連續兩天,總書記作出兩個重要論斷
連續兩天的“兩會團組時間”,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兩個重要論斷。
在內蒙古代表團參加審議,提出5個“必由之路”,深刻揭示新時代中國的“成功密碼”;
看望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提出5個“戰略性的有利條件”,準確把握形勢,凝聚前行信心,指明前進方向。
兩個重要論斷,共同指向中國更加光明的未來、人民更加幸福的生活。
3月7日:第一觀察|連續十年,春天里的強軍號角
3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他強調,依法治軍是我們黨建軍治軍的基本方式,是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的必然要求。
這是連續第10年,習近平主席在催人奮進的春天里發出強軍號令。
3月8日:第一觀察|習近平心目中的“大食物觀”
“要樹立大食物觀”。習近平總書記在政協聯組會上講到的這個觀點引人關注。
早在1990年福建工作時,習近平就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提出:“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為綱的舊觀念。”
30多年來,習近平的“大食物觀”不斷豐富發展,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變遷和“三農”工作走向。
3月9日:第一觀察|兩會上,總書記提出這些重要論述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外界觀察中國政策走向的窗口。
“三嚴三實”、“親”“清”政商關系、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5個“必由之路”、5個“戰略性的有利條件”……十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提出這些重要論述,釋放重要信號,影響深遠。
3月10日:第一觀察丨讀懂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兩會時間
2022年的全國兩會,有著特殊意義。
從同大家一起回顧過去一年新的重大成就,到面向未來自信宣示5個“我們就一定能夠”;從關注“國之大者”的戰略視野,到牽掛“民生無小事”的拳拳之心……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明確要求、殷切期望,必將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困難挑戰,繼續創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跡。
監制:趙承
策劃:霍小光
主筆:黃玥、楊依軍、董博婷
統籌:張曉松、羅輝、王絢
視覺 | 編輯:張愛芳、張惠慧
新華社國內部制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朱征夫委員:防止冤假錯案,要高度重視無罪判決率過低問題 | 兩會聚焦·依法治國
記者 | 見習記者 朱恩民
編輯 | 翟瑞民
全國兩會召開在即,我國刑事司法實踐中無罪判決率過低問題再次引起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浩天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會議主席朱征夫日前對界面新聞表示,近年來全國法院無罪判決率持續在極低位置運行。他在今年的兩會提案中建議,為防止和減少冤假錯案,要高度重視法院無罪判決率過低的問題,使無罪判決率逐步回歸正常。
無罪判決率,是法院作出無罪判決的被告人數占其刑事案件被告人判決生效人數的比率,它是考察案件質量的重要參數。此前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最高人民法院在工作報告中透露,2020年,中國各級法院共判處罪犯152.7萬人,同時依法宣告1040人無罪(公訴案件被告人656名、自訴案件被告人384名)。也就是說,2020年中國無罪判決率為6.8?。
界面新聞梳理最高法數據發現,2019年、2018年和2017年我國無罪人數和無罪率分別是1388人、8.4?;819人、5.7?;4874人、8.0?。媒體曾報道,中國近年無罪判決數據峰值出現在2000年,法院宣告無罪6617人、無罪率為1.02%,此后無罪判決率逐步走低。
“統計數據中還包含自訴案件,如果僅統計公訴案件,無罪判決率更低。”朱征夫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介紹,有關資料顯示,大陸法系國家或地區的無罪判決率一般在5%左右,英美法系國家或地區的無罪判決通常高達20%,我國香港地區的無罪判決率更是高達45%。這雖然與我國刑事訴訟的運行方式相關,且近年來檢察機關不起訴案件比例也有了顯著提升,但目前我國的無罪判決率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依然過低。
“審判機關與公訴機關就刑事被告人是否構成犯罪的意見不可能如此高度一致,這不符合司法規律。”朱征夫認為,目前極低的無罪判決率不僅體現出實踐中對于“疑罪從無”理念的貫徹并不徹底,同時也反映出的確存在著諸多影響法院、法官獨立裁判的因素。
朱征夫表示,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是司法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但實際上法官在裁判的時候,還不能夠完全依法裁判,還是不得不考慮相關因素,比如當事人被羈押的時間很長了,法官可能會考慮判無罪會不會造成什么影響,司法界同行會怎么看待等等。
朱征夫認為,實踐中對于存疑撤案、存疑不起訴、存疑無罪依然諱莫如深,“疑罪從輕”的處理手段依然大量存在,同時,對于前期全面依法保障一線辦案人員的獨立審判權的系列改革,其成效尚待觀察,干擾法官判案的各種無形壓力依然存在。
為此,朱征夫在提案中建議,堅持“疑罪從無”,對于有疑點的案件法官要敢于作出無罪判決。無論是偵查機關、檢察機關還是審判機關,都應當將無罪推定、疑罪從無原則奉為最高原則,尤其是作為司法最后一道防線的審判機關,更應該堅持該原則,對于有疑點的案件,要敢于作出無罪判決。
他建議,要深化司法改革,進一步提高法官的獨立審判權,為法官作出無罪判決創造堅實的內部條件。首先要加強法官隊伍的職業保障,除不斷改善法官物質待遇以外,還要增強法官的職業責任感和榮譽感,促進優秀的法律人才流入法官隊伍;其次,要進一步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排除一切外部干預,真正實現由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再次,用好人民陪審員制度,人民陪審員在頂住壓力依法作出無罪判決方面,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
同時,朱征夫認為還要合理引導社會公眾,為法官作出無罪判決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一方面要不斷提高社會和公眾關于“無罪推定”“疑罪從無”的法律意識,逐步引導人民群眾理解無罪判決的出現是辦案規律的必然。另一方面要引導媒體在案件判決前盡量少講“犯罪故事”,避免煽動社會情緒,特別是被害人家屬的情緒。
展望2021,期待一份厚重的民生答卷 | 新京報社論
全國“兩會”是一個承前啟后的節點,回望過去,也承載著國與民的新期待。資料圖。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2021年全國“兩會”已正式開啟。作為“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的“兩會”,今年的主題是聚焦“十四五”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這意味著,“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的建言獻策、所形成的施政綱領和共識,不僅關系到新一年國計民生的發展,也關乎未來五年的國家發展進程和民生福祉。
這其中,李克強總理在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將是一個重要的觀察窗口。其對2020年這個特殊年份的總結,對于新的一年以及未來五年政府工作的謀劃,都將承載國與民的新期待,尤其是對民生工作的安排部署,更是民眾關注焦點。
全國“兩會”,是一個承前啟后的節點。回望2020年,雖然“不容易”,“但我們還是勝利了”。在GDP首破百萬億元,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重大戰略成果等一系列宏觀成績之外,民生領域也結出累累碩果。
國務院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17項量化指標任務全部完成,多項惠企利民指標更是超額完成: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超額完成原定的900萬人以上的目標;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4.03萬個,高于3.9萬個的年度目標任務;新增減稅降費累計超過5000億元,全年累計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截至2020年12月底,各地人均補助水平均達到或超過國家標準,實現了每人每年不低于550元……這些民生工作成果,繼續充實了民眾獲得感,也為“十四五”發展奠定了基礎,凝聚了民心、信心。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展望2021及下一個五年,民生工作依然是重中之重。為此,就需要樹立戰略眼光,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適應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進程,不斷推動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進展。而這也正是“十四五”規劃綱要所強調的,民生福祉要達到新水平。
具體來看,新發展周期下的民生工作,包含諸多現實命題。比如,要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數據顯示,預計2021年全國應屆高校畢業生總數將達到909萬人,同比增加35萬人,再創歷年新高;國家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后,要讓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更協調,讓民眾更多享受改革發展成果;醫療、教育、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和保障力度,還需要繼續跟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要順利實現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銜接,加快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人口政策要更好回應老齡化挑戰,有力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及時化解社會生育壓力……這些,都是需要妥善回應的民生重大關切。
要不負眾望,除了需要繼續堅持戰略定力,也要有“準確識變、科學應變”的能力,以高效應對內外部挑戰。如,疫情防控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世界局勢、國際競爭依然復雜嚴峻;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仍面臨壓力……只有穩妥處理好這些挑戰,社會安居樂業、民生福祉持續改善,才有根本依托。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民生乃執政之基,歷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把民生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保障民生的新謀劃、新承諾,更寄托著14億人民對未來五年的民生憧憬,愈顯其分量和重要性。相信,遵循著這份新的民生畫卷,在全國民眾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夠如約交上一份厚重的民生答卷。
編輯:何睿 校對:付春愔
來源:新京報
外媒:2021年兩會,為什么如此重要?
來源:環球時報
香港《南華早報》3月2日文章 預計5000多名中國政治精英3月初齊聚北京,參加政治日歷上最重大的活動。2021年的全國政協和人大會議尤為重要,因為今年是下一個五年規劃的開端,且正值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以下是我們需了解的幾點:
中國將繼續采取嚴格疫情防控措施,比如大部分采訪將在線上進行等。
今年全國人大的任務之一是審議十四五規劃的最終版本。值得注意的是,新五年規劃將首次專辟一章講科技,強調科技自主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這標志著重心轉向產業和國家安全,并減少科技產品進口。
隨著中共準備慶祝建黨100周年,今年兩會尤顯重要。除了十四五規劃,兩會上還可能公布中國經濟遠景目標。
特朗普任期內,中美關系迅速惡化,如今尋求重啟兩國關系。中國在傳遞政治信息方面會特別謹慎,因為任何進一步的國際反彈都可能影響到國內經濟規劃。(作者Mellisha Zhu)
馬來西亞《星報》3月2日文章,原題:中國兩會,北京將展示后疫情的經濟自信今年兩會期間,北京將傳遞出從新冠疫情中恢復經濟的無與倫比的成功信息,并具體公布未來五年如何實現新的目標。
中國是去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歐美經濟則受到疫情摧殘。有經濟學家表示,隨著疫情得到控制及美國新總統上任,北京希望增強市場對中國經濟未來的信心,兩會將突出中國向世界展示正面形象的領域,包括減少碳排放的產業計劃、金融和經濟開放、針對低收入群體的措施等。
經濟快速復蘇令中國高層決策者(及民眾)信心大增。一些分析師甚至認為,由于中美從疫情中的恢復迥異,中國將在2028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作者Cissy Zhou)
《日本時報》3月2日文章,原題:中國進行科技革命,減少對西方依賴在美國政客看來,中國主導敏感尖端技術的潛力是未來最大的地緣政治威脅。北京也擔心美國會阻撓中國崛起,本周將公布提高科技自主的計劃。中國立法機構的年度會議將審議新的五年藍圖,以減少計算機芯片等關鍵零部件對西方的依賴,同時大力發展從氫能汽車到生物科技等新興技術。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教授巴里·諾頓說:“最重要的是(中國)雄心很大——比日韓或美國做過的任何事情都要大,就是要把經濟推向技術革命關口的雄心。”
最先進技術的競賽引發美中關系緊張。現在,兩國都以在戰略領域實現自主為目標。對北京領導人來說,這不僅關系到改善中國14億人民的生活,還要表明黨能在引導經濟方面發揮成功的作用,特別是在特朗普政府試圖打壓中國科技龍頭企業后。
隨著原有經濟模式效率下降,如今中國對科技的關注變得更加迫切,必須利用科技來提高生產效率,以實現宏大的經濟目標。全球投資者正密切關注中國兩會。(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