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直播app破解版_欧美国产日韩无遮挡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强奷白丝女仆在线观看,超碰三级大陆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前沿資訊

絲瓜絲瓜視頻看片app(現在都在吃絲瓜,今年自己種幾株,明年不用花錢買,還能用來養花)

導讀絲瓜絲瓜視頻看片app文章列表:1、現在都在吃絲瓜,今年自己種幾株,明年不用花錢買,還能用來養花2、只需要注意兩點 做好的蝦一定好吃內附8種蝦的常見做法3、胡亮:詩中的山水,詩

絲瓜絲瓜視頻看片app文章列表:

絲瓜絲瓜視頻看片app(現在都在吃絲瓜,今年自己種幾株,明年不用花錢買,還能用來養花)

現在都在吃絲瓜,今年自己種幾株,明年不用花錢買,還能用來養花

現在都在吃絲瓜,今年自己種幾株,明年不用花錢買,還能用來養花

說起蔬菜,當然要挑選當季的,這樣的蔬菜才夠新鮮,味道也是最好的。而現在這個時節什么蔬菜正當季呢?那就不得不提一下絲瓜了。

每年的八九月份就是絲瓜成熟的時節,這個時候去菜場買菜很容易就能找到它。絲瓜是一種長條狀的植物,煮熟之后吃起來軟軟的,口感鮮嫩,不管是煲湯還是炒著吃都很美味。絲瓜在不同的生長階段都有不同的價值,當它最嫩的時候可以當蔬菜吃,當它老了,曬干之后就能變成可以用來洗碗的絲瓜瓤。

除此之外,它還可以用來養花,放一些在盆底能讓土壤更加透氣,再也不用擔心積水了,這樣對根系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保護。今天小花就來跟大家說說怎么種絲瓜,有興趣的花友一起來了解下吧。

想要種好絲瓜首先要保證足夠的光照,大家肯定對絲瓜棚影響比較深刻吧。在鄉村,很多人家都會在院子里搭個棚,然后種上絲瓜,藤蔓就會慢慢地繞上去,最后爬滿整個棚。

所以說絲瓜總是往光照最好的地方爬,這樣它才能長得快,長得茂盛。因此大家在家種絲瓜的時候一定要放在光線最好的地方,比如朝南的陽臺,可以在盆邊搭個架子或者直接插根桿子,這樣瓜藤就能不斷地纏繞上去。

但是光照太強烈也是不行的,雖然現在已經入秋了,但是秋老虎也是非常厲害的。有時候秋天的光照也會很強烈,尤其是中午,所以如果戶外的陽光依舊很強烈的話,就是要適當地遮陰。等天氣沒那么曬了,就可以享受全日光了。

一根瓜藤上會長出許多根絲瓜,如果你種的絲瓜只長出了沒幾根,那可能是養分沒跟上。所以想要結出許多的絲瓜,除了光照之外,還得在水肥上下功夫。當植株還小的時候,要使用一些稀薄的液體肥,大家可以自己制作一些黃豆水或者淘米水等。當花朵授粉之后就可以追肥了,可以在盆中埋些緩釋肥,讓果實快速生長。同時別忘了澆上水,這樣肥力就能慢慢地融入土壤,從而被根系所吸收。

當絲瓜成熟之后,就可以采摘了。但別小看瓜藤的生長力,其實植株還能繼續長出絲瓜來。只要摘完之后繼續追肥,沒幾天就又能收獲新長出來的絲瓜了。這就是秋季種絲瓜的方法,大家學會了嗎?喜歡吃的話趕緊回去試試看吧。

只需要注意兩點 做好的蝦一定好吃內附8種蝦的常見做法

蝦的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咱們日常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材。通常咱們在家里做蝦,其實只需要注意兩點就可以將蝦做好吃。一是蝦要清理干凈,二是注意蝦的烹飪時間。

關于蝦的清理,以下主要說一下去除蝦線的方法。蝦線就是蝦的消化道,在蝦的背部。里面儲存了不少臟東西,它的存在,會影響蝦的口感。所以,一定要把它去掉。去除蝦線的方法有很多,最常見的是用牙簽來挑蝦線。從蝦頭和蝦身的連接處向下數第3個關節處用牙簽穿過蝦身,即可挑出一條黑色的線,然后用手拽干凈就可以了。

關于蝦的烹飪時間。蝦是很容易成熟的,一般完全變色即可。如果烹飪時間太長,則會影響口感。所以,一定要把握好。

以下和大家分享八種蝦的做法,都很常見,也很美味。集齊不容易,希望大家會喜歡。

第一道:油燜大蝦

油燜大蝦,色澤紅亮誘人,非常喜慶。吃起來油潤適口、鮮嫩微甜,是一道非常著名的美味佳肴。

具體制作方法

第一步:準備食材。鮮蝦適量、姜一小塊、蔥一段。

第二步:將蝦須剪掉。

第三步:去掉蝦線。

第四步:姜切片,蔥切段備用。

第五步:鍋中倒入適量油,油熱后將蝦放入鍋中開始煎炸。煎炸至表皮有點起泡時盛出備用。(油不用放太多,比平時炒菜稍多一點就行,半煎半炸)

第六步:鍋中留少許底油,油熱后放入姜片和蔥段煸炒出香味。

第七步:將蝦放入鍋中。然后放入2勺料酒、1勺鹽、2勺糖、1勺生抽翻炒勻均。

第八步:倒入小半碗水或高湯,然后蓋好鍋蓋,小火燜煮5分鐘即揭蓋裝盤。

第二道:香辣蝦

這道香辣蝦有一點干鍋的感覺,汁濃味道,色澤紅亮,香辣誘人,方法簡單,很適合居家制作。

具體制作方法

第一步:準備食材。鮮蝦500克、芹菜200克、大蔥200克、姜適量、香菜、干紅辣椒適量。(辣椒的量隨自己的口味來)

第二步:將蝦須剪掉。

第三步:去掉蝦線。

第四步:芹菜切段、大蔥切段、姜切片、紅辣椒剪成段、香菜切段備用。

第五步:鍋中倒入少許油,油熱時將蝦放入鍋中半煎半炸至全部變色,如圖。然后瀝干油,盛出備用。(我用的半煎半炸的方法,這樣比較省油。如果想口感更加酥脆,大家可以改成油炸)

第六步:鍋中倒入少許油,油熱后放入干辣椒、2勺郫縣豆瓣醬煸炒出紅油,然后放入姜片煸炒出香味。

第七步:將蝦放入鍋中煸炒勻均。

第八步:將蔥段和芹菜放入鍋中煸炒1分鐘。

第九步:調味,放入2勺生抽、1勺白糖、半勺鹽翻炒勻均,出鍋前再撒少許白芝麻即可。裝盤后可以再放一些香菜點綴。

第三道:蒜蓉粉絲蒸蝦

蝦和粉絲兩種食材結合在一起,再搭配上蒜的香味,簡直美呆!咬在嘴里,都想多嚼一會兒的那種。還有不得不提的是,個人覺得這道菜里粉絲比蝦還要好吃,大概是它充分吸收了蝦的鮮味和湯汁的原因吧,總之就是回味無窮,超贊超贊~親們有時間試試看吧~

具體制作方法

第一步:準備食材。蝦幾只、蒜1-2頭、粉絲2小把、香蔥適量。(蒜的量可以大一些)

第二步:提前將粉絲用熱水泡軟。

第三步:蒜切末、香蔥切末備用。

第四步:開始收拾蝦。蝦清洗干凈,剪掉須腳,如圖。

第五步:從尾部開始,用剪刀沿著蝦的背部剪開,如圖。

第六步:然后用刀將蝦切開,但不要切斷,如圖。

第七步:切開后,先將蝦身里的黑線去掉。然后用菜刀輕輕的將蝦拍平一些,如圖。(這樣可以防止蝦在蒸好后卷曲,影響美觀。)

第八步:把泡好的粉絲鋪在盤子底部,再將蝦放在粉絲上面,如圖。

第九步:鍋中倒入少許油,油熱后將蒜末放入鍋中煸炒出香味。

第十步:往鍋中依次放入2勺生抽、1勺白糖、半勺鹽、煸炒勻均,然后關火。(喜歡吃辣的朋友,也可以放少許紅辣椒)

第十一步:將炒好的蒜末鋪在蝦身上,如圖。

第十二步:開水上鍋,大火蒸6-8分鐘即可。

第十三步:蒸好后,淋幾許蒸魚豉油,再撒一些香蔥,最后往盤中淋一小勺熱油,即可上桌。

第四道:蝦仁絲瓜盅

絲瓜中含的維生素B1可防止皮膚老化,維生素C能增白保護皮膚、消除斑塊,使皮膚細嫩。另外,絲瓜汁也有“美人水”之稱。蝦的營養價值極高,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力、補腎壯陽、抗衰老。二者結合,口味豐富、營養全面、造型也漂亮,居家、宴客都非常適合。

具體制作方法

第一步:準備食材。絲瓜兩根、蝦數個、小紅辣椒幾個、蒜適量、粉絲一小把。調味料有:食用油適量、鹽適量、糖適量、蒸魚豉油適量、香油適量。

第二步:將粉絲泡軟后焯水備用。

第三步:將絲瓜去皮切段、蒜切末、小紅辣椒切段備用。

第四步:蝦清洗干凈后,去頭去蝦線剝殼備用。

第五步:用挖球器在絲瓜上挖一個小窩。

第六步:將蝦仁放到絲瓜里。

第七步:鍋中加入少許底油,油熱時倒入蒜末,煸炒出香味。然后撒少許鹽和糖調味。

第八步:將炒好的蒜蓉放到蝦仁上。

第九步:蒸鍋中放適量的水,水開后將絲瓜蝦仁放上去蒸八分鐘。

第十步:在蒸蝦仁的時候,用蒸魚豉油、小紅辣椒、香油調一個碗汁。

第十一步:絲瓜蝦仁蒸好后開始擺盤。先在盤子底部鋪一層粉絲,然后放一個絲瓜蝦仁盅。最后淋上碗汁、澆少許熱油即可。

小提示

1、 這道菜主要用蒜來提味,所以蒜的用量一定要大。

2、 根據絲瓜和蝦仁的大小來選擇蒸制的時間。但切不要蒸太久,那樣會影響絲瓜的形狀。

3、 由于要單個擺盤,所以粉絲單做。如果是整盤,就可以將粉絲與絲瓜蝦仁一起蒸。

第五道:水煮盆盆蝦

這道水煮盆盆蝦其實和水煮肉片的做法差不多,很香很辣當然也很過癮,配米飯吃絕對屬于“飯掃光”那一類的。喜歡吃辣又喜歡吃蝦的朋友,一定要試試看看,保證讓你無法抗拒它的味道~

具體制作方法

第一步:準備食材。清洗干凈的蝦400克、生菜半個、香菇適量、蔥姜蒜適量、干辣椒適量。(配菜可以按自己的喜好來選擇)

第二步:生菜撕塊、香菇切塊、蔥姜蒜切末、辣椒剪成段。

第三步:把生菜放入大碗中備用。(最后煮好的熱湯直接澆在生菜上口感更好。所以,不把生菜煮熟也可以)

第四步:把一半的辣椒放入鍋中煸炒出香味,然后盛出備用。

第五步:把蝦放入鍋中煸炒至變色然后盛出。

第六步:鍋中倒入適量的底油,油熱后把2勺郫縣豆瓣醬、蔥姜蒜放入鍋中煸炒出紅油,再將剩下的干辣椒放入鍋中煸炒出香味。

第七步:把香菇放入鍋中煸炒勻均。

第八步:往鍋中放入一大碗熱水。

第九步:把蝦放入鍋中,然后放入半勺鹽、1勺生抽調味。再次燒開后關火。

第十步:把鍋里的蝦、香菇連帶湯一起倒入裝有生菜的大碗中。(為了美觀,可以將蝦擺個造型)

第十一步:把炒好的干辣椒放在蝦上。

第十二步:鍋中倒入少許油,油溫六七成熱的時候,將花椒放入鍋中炸出香味。然后關火,將熱油澆在碗里。

第十二步:再撒少許香蔥即可上桌。

第六道:白灼蝦

白灼蝦方法簡單卻十分美味。簡單的烹飪方法,原汁原味的保持了蝦的鮮嫩口感,蘸上料汁,滋味十足,是一道居家制作零失敗的美食。

具體制作方法

第一步:準備食材。鮮蝦適量、姜一塊、蔥一段。

第二步:蝦清洗干凈,去掉蝦線和蝦須。

第三步:準備蘸料。姜切末,放入一個碗中,然后放入1勺白糖、1勺生抽、2勺蒸魚豉油、2勺香醋調成碗汁備用。(姜可以起到增香祛寒的作用,所以不要省掉。沒有蒸魚豉油,就用生抽代替)

第四步:鍋中倒入適量清水,然后放入1勺鹽、2勺料酒、幾個姜片、幾個蔥段、十幾粒花椒。

第五步:大火將水燒沸騰后,再煮2分鐘。

第六步:將蝦放入鍋中,再次燒到沸騰后關火。然后讓蝦在鍋里靜置1到2分鐘。

第七步:將蝦撈出放入清水中,然后要換一兩次水。

第八步:將蝦和蘸料裝盤即可食用。(最后可以將蘸料中的姜末過濾掉,吃著口感更好)

第七道:宮保蝦球

這道宮保蝦仁色澤紅亮誘人、入口滑嫩、辣而不燥、回味微甜。就上這菜,多吃一碗飯是必須的,親們可以試試看哦~

具體制作方法

第一步:準備食材。鮮蝦300克、蔥2根、去皮花生米50克、干紅辣椒適量、姜蒜適量。

第二步:把蝦的頭、腳、殼、蝦線去掉,如圖,一個蝦仁就剝好了。(貌似有點殘忍~~)

第三步:在蝦背上橫切一刀,如圖,但不要切斷。

第四步:將所有處理好的蝦仁放入一個大碗中,依次放入1勺料酒、少半只蛋清、1勺玉米淀粉抓勻,腌制10分鐘備用。

第五步:將干紅辣椒剪成段、蔥切段、姜蒜切末備用。

第六步:準備碗汁。取一只干凈的碗,然后放入2勺玉米淀粉、半勺鹽、4勺糖、3勺米醋、2勺醬油、半勺雞精、5勺水調成碗汁備用。(醬油中有鹽味,所以放鹽的時候要注意一些)

第七步:涼鍋中放入少許油,然后將花生米放到鍋內。小火炸至金黃然后撈出晾涼備用。

第八步:鍋中倒入少許油,油熱后將蝦仁放入鍋中滑炒至變色,然后盛出備用。

第九步:鍋中留少許底油,油熱后放入干辣椒和幾粒花椒煸炒出香味。

第十步:把姜、蒜末放入鍋中煸炒出香味。

第十一步:把蝦仁放入鍋中翻炒勻均。

第十二步:把大蔥段放入鍋中翻炒勻均。

第十三步:將碗汁倒入鍋中燒開。

第十四步:出鍋前再把炸好的花生米倒入鍋中,翻炒勻均即可出鍋。

第八道:黃金鳳尾蝦

這道黃金鳳尾蝦色澤金黃誘人,口感酥脆,味道鮮美,制作簡單,深受家人喜歡,尤其是小朋友 。以下就詳細介紹做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

具體制作方法

第一步:準備食材。鮮活蝦300克、雞蛋1個、干淀粉適量、面包糠適量。(面包糠顏色分兩種,白色和黃色,黃色的面包糠在煎炸后顏色非常誘人,建議在本菜中使用。面包糠一般在超市中都可以買得到)

第二步:去除蝦線。從蝦頭和蝦身的連接處向下數第3個關節處用牙簽穿過蝦身挑出一條黑色的線,那就是蝦線,然后用手拽出來即可。

第三步:將蝦的頭去掉,再把蝦皮剝掉。(尾巴處最后一節蝦皮不用剝)

第四步:在蝦的腹部平剖一刀,然后用刀輕輕的拍平。如圖

第五步:將所有收拾好的蝦放入大碗內,然后放入半勺鹽、1勺料酒、少許黑胡椒粉抓勻,腌制15分鐘。

第六步:將腌好的蝦放入淀粉中,讓蝦身勻均的裹上一層干淀粉。

第七步:將裹好淀粉的蝦放入打散的雞蛋液中,使其勻均的粘滿雞蛋液。

第八步:再將蝦放入面包糠中,勻均的粘上一層面包糠,一邊粘一邊要用手輕輕的按壓,使面包糠粘得更牢固一些。

第九步:依次將所有的蝦都粘滿面包糠,如圖。

第十步:鍋中倒入適量的油,油溫五六成熱的時候,將蝦放入鍋中,小火炸至蝦肉成熟。然后控油撈出。

第十一步:將油溫升高一些,然后將蝦放入鍋中炸10秒。(復炸這一步,可以讓蝦的口感更加酥脆)

大家在烹飪這道菜的時候,有什么問題都可以加微信 “leyou517”問詢。我會一一認真回答。

(更多美味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樂悠廚房”或直接添加“leyou517” )

胡亮:詩中的山水,詩人中的自然之子

一、孔孚

孔孚帶著累累傷痕,踉蹌著,來到了八十年代。他把曾經的苦難一筆勾銷,看山看水,游心于無窮。有時候,這山水,也不免入世。比如《百丈崖聽瀑》,傲徠峰也罷,太陽也罷,似乎指喻著人生種種、現實種種。這是入世之山水;很快,或者說,更多時候,孔孚只剩下出世之山水。如何出世?我即是物。故而,種心可收紫色地丁,可參讀《再謁黃陵》。如何出世?以物觀物。故而,秋風可牽白云,可參讀《乾陵》。如何出世?以物觀我。故而,月亮喊我,可參讀《夜宿洗象池》。故而,蝮蛇獻上花環,可參讀《巖壁上一只佛現鳥》。如何出世?物即是我。故而,白云中游來數尾木魚,可參讀《香積寺路上》。故而,木魚腮動,可參讀《象池夜月》。故而,草鞋印兒香到頂,可參讀《峨眉雪晴》。而最為高妙之境,已然由“獨釣”入“坐忘”:“佛頭,青了”,可參讀《春日遠眺佛慧山》;“蜘蛛驚奔,來了蜥蜴”,可參讀《上胡僧梯》。這兩件作品,加起來,就只有這四句十二字,可以見出詩人的減法已經臻于極致。此種減法,非唯字句,更是對個人主體性的移除,并歸于一種徒見天地的純物態主義。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具有光學的無情,以及物理學的冰涼感。“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主體性的移除,要說,乃是偽命題。是誰在移除誰?恰是主體在移除主體性。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對孔孚來說,他已經化解了這對矛盾:主體即客體,客體即主體,主與客,無在,無不在,茫茫兩難辨。無限趨靜的物態,純物態,也會給受眾帶來很大的暗示性,此種暗示性,將會在詩外生產出被期待的“意義”——無中生有的“意義”。詩人放松,從有到無;受眾收緊,從無到有。有是有限,無是無限。無窮之韻,不盡之意。此之謂禪,此之謂道,此之謂“致虛極守靜篤”。不懂這個道理,哪里解得了孔孚山水詩。說到道家,老莊,他們繳了詩人的“內儒”,重新交給了他兩樣法寶:其一,生活的態度:抱樸歸真;其二,詩歌的美學:知白守黑。態度是美學的態度,美學是態度的美學。因為只管守黑,故而風格趨于極簡主義。其詩如水墨,幾筆,寥寥,色痕只在有無之間。每用來壓卷的《大漠落日》,“圓/寂”,只有兩個字,還分為兩行,留白也留到了極致。孔孚喜歡談龍,那就順著說,他的詩,只露一爪一鱗,而全龍呢,天際,云外,宛然在焉。孔孚愛老莊,愛陶孟,愛王維,愛李商隱,亦愛象征派和現代派。他的白話,化古,化歐。他的通感,能中,能西。用動詞更是如有神助。引申,歧義,自由聯想,聽覺、視覺和嗅覺的打通,在傳統與西洋之間大入大出。詩人藉此建立了具有很高辨識度的個人文體學。自有白話詩以來,主體性日強,山水老莊的傳統已然逐步斷絕。泰山、嶗山、黃山、揚州和峨眉山終于等來了孔孚,這位衰年開悟的詩人,以其“尚虛”和“貴無”的寫作,不但恢復了中國古代山水詩的傳統,而且,還重現和重證了偉大的道家美學和道家哲學。

二、木心

如果我們還有一點點文化史的自覺,就會嘆息著承認,我們置身其中的這個時代,古代風雅已斷,西洋名理未接,文化傳承幾至于兩頭失聯。單就新詩而論,既缺古人之情懷,又乏西人之肝膽,亦頗有此種大尷尬。幸而還有像木心這樣的詩人,像《從前慢》這樣的作品,援西入中,汲古趣今,將有可能在后人撰寫的文化史里面,給這個文化斷層時代挽回一點兒顏面。木心啟用或者說創造了一種亦新亦舊的漢語,可以說是兼具口語、白話與文言的韻味,在穿插與點染之間,獲得了一種絕妙的翩翩然的夾生感。此外,木心還能促成漢語與非漢語的幾度春宵,將《詩經》的吐納,混雜于地中海和北美大陸的呼吸,從而成就了一種半推半就的羞澀的漢語。高古而又新穎,平易而又奇突,斂眉垂首而又時尚。如果說木心的漢語總是能保持情竇初開之態,那么,其他很多詩人的漢語早已淪為雛妓或老娼。語言的向度就是文化的向度、思想的向度、精神的向度,在木心這里,此一點可以看得尤為清楚。木心還是二十余少年,就開始了寫作,早期《阿里山之夜》雖為新詩,卻深婉如絕句;《貢院秋思》雖為舊詩,卻曉暢如民謠。至于像《如偈》這樣的五言體,“樓高清入骨,山遠淡失巔”,既是古風,亦是新詩,其超脫與爽快,簡直可以直追六朝樂府。這說明了什么呢?新與舊,并非你死我活;西與中,何嘗不是如此?對于很多詩人來說,到最后,這些都是問題。對木心來說,從開始,這些就不是問題。比如,在互文性寫作方面,木心重寫先秦《越人歌》,變騷為風,得到了《擁楫》;縮寫北魏《洛陽伽藍記》,析文為行,得到了《洛陽伽藍賦》;擬寫古希伯來《雅歌》,改歌為詩,得到了《雅謌撰》,如此種種,不可謂不兼收而并蓄。至于《同袍》《黃鳥》《七襄》等篇,都是四言體,多用上古字,多用上古語法,將“詩經演”——擬《詩經》寫作——推向了以假亂真的極致,幾乎已經排擠掉任何殘存的當代意識。此種互文性寫作,并非偷懶和創造力缺失的表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詩人已經強烈地察覺到,“我們的世界越來越不自然”,因而通過當代文本與古代文本的互文,試圖實現古代世界對于當代世界的糾正和挽救。詩人揭示了古代對于當代的意義,并在對兩者的攪拌中,寬宥了我們置身其中的這個時代,“誠覺世事盡可原諒”,因而轉入對當代世界的理想化和人格化描繪,換句話說,他描繪了一個作為“造境”而非“寫境”的當代世界。我們已經發現,即便面對像杰克遜高地、英國和普羅旺斯這樣的異域,詩人也能寫出像宋元山水畫一般的作品來,以物觀物,由動至靜,每每臻于天人相合的無我之境。山水花木人物,各守其性,各安其位,各盡其歡,細小的局部的和諧,都指向更加飽滿而無垠的和諧。和諧,緩慢,從容,安閑,蕭散,寧靜。“丘陵橫亙/蒼翠寧靜/無過,也宜思過”。詩人能將江南,也能將任何異域,挽留或挽救成中世紀或康乾時代的桃花源,或者說,他攜帶任何風景而能與之共同獲得撤退的光輝。不要反抗,只要升華,不要現代性,只要古人心,木心將不斷來臨。不管讀者反應為何如,“天地間自欠此體不得”(宋人嚴羽語)。

三、昌耀

1957年,昌耀年方弱冠。彼時,整個中國,只有少數幾人敢于垂聆——并死守——那來自詩神的密札。他寫出《林中試笛》——后來為此遭受流放、勞役和監禁,長達二十余年。參差同時,又寫出《高車》,具有更為貴重而獨異的氣象。二十出頭怎么啦?這個又干又瘦的青年,一個反手,就抖摟了那個貼肉的時代。那個時代不識英雄,以至于,可以免于被震爍。昌耀就如那架高車——“本是英雄”——他也已經從地平線上漸次隆起,在北斗星宮之側悄然軋過,在天地河漢之間鼓動如翼手。是的,他早已獨翔于高昊;下面,再下面,乃是其他詩人的灌木叢,乃是美學的無邊戈壁。而歷史和真相卻是,詩人的金頭,被按進了屈辱的塵埃。在青海,在湟源,他遘遇了漫長而繁復的苦難。上天何其忍心,何其苦心,何其耐心,非要用此種苦難,“體內膏火炙烤”,來成全一個詩人,是的,即便來成全一個大詩人!我們已經看到,此種苦難,將詩人推向了多重砥礪:生命、土地、民族、歷史、文字,兩兩砥礪,彼此帶來創痛和創意。詩人的生命,經此砥礪,而獲得了大密實、大堅忍和大雄健。后來,他反復寫到蝕洞斑駁的巖原、峨日朵雪峰、赤嶺、河西走廊、西疆、卡日曲或哈拉庫圖,反復寫到雄牛、羱羝、雪豹、鷹、鹿或馬駒。土伯特人,唐古特人,都在其間生殖和繁衍。此乃地質學寫作?博物學寫作?人類學寫作?夾雜一點兒歷史學寫作?不,青海不是異域,不是天涯,也不是背景,青海就是詩人的岳父、證人、難友和死黨,就是詩人內心的莽莽高原。來讀《青藏高原的形體》,“我是排列成陣的帆檣。是廣場。是通都大邑。是展開的景觀。是不可測度的深淵。是結構力,是馳道。是不可克的球門”。此種物化的抒情,以及愈挫愈奮的腔調,負重而孔武的腔調,每見于詩人的作品。來讀《一百頭雄牛》,“一百頭雄牛低懸的睪丸陰囊投影大地。一百頭雄牛低懸的睪丸陰囊垂布天宇”,甚至更加負重,更加孔武——詩人當然托身于一百頭雄牛,正如,他也會托身于坼裂的冰湖。“流血不死”,難道這就是英雄?不,昌耀還要更開闊,更高邁,甚至說,還要更圣潔。這是因為——此點至關重要——詩人面對巨大的苦難,沒有憤怒,沒有墮落,卻奇跡般地學習并堅持了愛,當愛與苦難相碰撞,他讓兩者都發出了金聲玉振。來讀《慈航》,“是的,在善惡的角力中/愛的繁衍與生殖/比死亡的戕殘更古老/更勇武百倍。”還可參讀《鹿的角枝》,可知此愛實已及于萬物。負重非英雄,孔武非英雄,如此方可稱英雄——其半僵棉桃般的笑容,其羞澀,其虛弱,其苦痛,反而恰是佐證。詩人之大愛,固有兒女,兼顧生靈,更涉天地,其全部作品,堪稱“一部行動的情書”。此外,昌耀與漢語,也能夠互贈光輝。詩人常年生活在西部邊陲,既是地理學的邊陲,亦是普通話的邊陲,完全可以罔顧所謂白話和現代漢語。他大量啟用古字古詞,粗糲,嶙峋,滯澀,猙獰,驚悚,硬語盤空,而又能透出個人的呼吸和血肉。如此講究到極致,精雕細刻,窮物盡相,甚至連每個小局部都會有生動的樂感和畫面感。比如“鬐甲”,望之可見鬃毛;又如“翙翙”,聽之可聞翼聲。詩人每每龍蟲并雕,密不透風,疏可走馬,信乎,非大手筆不能為也。字詞對詩意的跟進,亦如“一百頭雄牛噌噌的步武”,哪里還顧得,踩出的是詩還是散文?我們已經在詩人這里看到——正如在其他大詩人那里看到——文體對于寫作,從來沒有禁忌。此種語言和文體上的風格——包括《過客》,包括偏嗜寫夢——當是受到《野草》的影響。然則,魯迅之所為,昌耀或有不能為,昌耀之所為,魯迅亦有不能為。兩者都能將漢語帶向神鬼莫測的葳蕤,而且,“語言的怪圈正是印證了命運之怪圈”。這篇小文必將收結于不舍,對昌耀來說,無論已經提及哪些篇目,都會漏掉其他重要作品,因為他就是一個“全集詩人”;正如無論怎么讀解,無論怎么評說,大詩人昌耀——英雄、托缽僧、眾人的父親——都是如此難以企及。

四、于堅

如果說于堅是一個瀆神者,可能會得到一些漢學家——比如柯雷(Maghiel van Crevel)——的認可,然則,西人恰好不會懂,事實正相反,于堅用瀆神的方式靠近了神和神性。大地、日常、漢語,三者皆有神性,惜乎神性如落日,在這個化學和物理學時代,眼看種種神性就要斂起最后的余暉。于堅面對的是一個殘存的世界,殘存的云南高原,他的寫作,就是不斷后退,后退,想要恢復這余暉的大光明。天真的寫作。于堅要面對什么樣的大地?荒涼、黑暗、潮濕、和諧、羞澀、處女般的大地,萬物有靈的大地,只服從于不為人知的律令的大地。高原、河流、怒江、蒼山、滇池、無人之野,運氣好能夠看到成片的棕櫚樹。在這樣的大地上,詩人遭遇了,或者說,指望遭遇到大象、豹子和老虎。不是隱喻、象征、修辭的借物,不是紙面上的葉公好龍,而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饑餓而儀態萬方的大象、豹子和老虎。詩人樂于與它們對視,并期待著這樣的奇跡:雙方可以展開一次——哪怕只有一次——咧開嘴的快樂的交談。后來,同樣在云南這塊大地上,詩人雷平陽也表達過類似的意思。于堅要面對什么樣的日常?瑣碎、陳舊、啰嗦、不絕如縷、代代相傳的日常,身體性和官能化的日常,非英雄(non-hero)的日常,某種意識形態背面的日常。茶館、電影院、酒肆、水井、菜市場、四合院、亂糟糟的臥室、風花雪月或生意快要做不下去的小作坊。道法自然,大小便無非有機肥。此種日常,低喚大地,而能與大地共生。于堅要面對什么樣的漢語?古老、原在、即興、清潔、地方性的漢語,為天地立心的漢語,無關是非、尚未完全淪為工具的漢語。母語、象形、會意、混沌,曾經寫出過唐詩和宋詞。此種漢語,低喚日常和大地,而能與日常和大地共生。三者皆有神性,又當何解?曰真,曰善,曰美,曰信,曰德,曰敬。奈何近現代以來,尤其是城市化和工業革命以來,科學、知識、冒險和物質主義改變了大地,意義、體制、潛規則和高懸之物改變了日常,修辭、拼音、邏輯性和翻譯體改變了漢語。因而,于堅的全部寫作——詩與隨筆——乃是去蔽與招魂的寫作,其目的,就是要將大地、日常和漢語重新置于太初之“無”。于堅之詩,乃是存在之詩、先驗之詩、不變之詩、在場之詩、還鄉之詩、去智之詩,乃是器(“形而下者謂之器”)之詩、肉身之詩、信札與便條之詩,本然之詩而非使然之詩,自在之詩而非自為之詩,此岸之詩而非彼岸之詩。現在進行時態和未來主義是詩人的大敵,他沒有生活在別處,卻通過一意孤行的寫作,驚嘆和贊美的寫作,想要騙過自己,退回古代,混跡于老莊李杜之間。也有騙不過的時候,這時候,詩人就會寫出哀歌,《哀滇池》《0檔案》和《對一只烏鴉的命名》,或可分別視為大地的哀歌、日常的哀歌或漢語的哀歌,獻給空心的龐然大物。與其說,詩人已退回某種過去時態的語境,毋寧說,他試圖在當代語境里,喚醒記憶,喚醒道法自然的偉大的文明。于堅所謂漢語,就是白話,他或有不知,與前述文明相表里的,非僅白話——因為白話只是殘存的漢語。這樣的矛盾并非罕見,比如,詩人還面臨著隱喻和拒絕隱喻的矛盾,地方性與英語的矛盾,古典主義、民族主義和先鋒主義的矛盾。矛盾帶來難度和活力。于堅的寫作,乃是一種不可能之可能,所謂個人氣象,也就在——或只能在——艱難的兩難里求得一片昊天。最后,如果我要說,于堅是一個抒情詩人,請不要詫異,更不要如此反問:一個抒情詩人?一個光頭的抒情詩人?一個騎破車的抒情詩人?一個穿著大頭皮鞋的抒情詩人?

五、莫非

就像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拿著一柄斧頭,跑進瓦爾登湖周邊的無人區,后來完成了如此簡單、馥郁而又晦澀的散文:《瓦爾登湖》;莫非則拿著一把剪刀,跑進清涼的花園和草野,完成了如此簡單、馥郁而又晦澀的大組詩:《詞與物》和《蘇撥》。這兩部組詩,輕裝,迂回,淋漓,欲說還休,欲罷不能,讓莫非此前的組詩,比如《精神史》,或是《傳燈錄》,顯得更像是某種意義上的“早期作品”——這樣的早期作品,留有若干前人的鴻爪,通常乃是學習或練習的成果。到《詞與物》出來,鴻爪已然寸斷,詩人的書寫對象也從“人”轉向“物”,他不厭其煩地寫到積雪、雨水、石頭、青草、灌木、鳥群或巨雷,并且不時抓到跳上自己腳背的草蜢:是的,我說的正是“虛無”和“死亡”。作為一個真正的園丁,莫非清除著雜物,“還一座花園的本來面貌”;作為一個詩人,一個懷有禪宗和哲學興味的詩人,他又恍惚曉得,“最完整的園子還在后面”。除了虛無與死亡,《詞與物》還觸及一個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式的詩學命題:詞與物的對稱和不對稱,以及由此導致的言說的可能和不可能——如果翻開莫非的《精神史》,維特根斯坦赫然在焉,列于被同時寫到的若干文學、哲學、史學和語言學巨匠之林。詩人試圖用“詞”來呈現和挽留“物”,然而呈現的不過是背影,挽留的不過是殘骸,世界已然變得更加遙迢、閃轉和難以把捉。“也許你完全明白的世界/有賴于更深一層的表達”。表達的結果就是話語、文字和書籍。詩人對“表達”起了疑心,轉而,也就對“書籍”有了棄意。組詩甚少使用生硬的非自然意象,然而,你得看仔細,在一堆可人的自然意象之間,“書籍”出現了,已然倒塌,“書架”也出現了,將要反扣于地板。有了此番深究,就可以看出:這部組詩,允稱元詩(metapoem)。到《蘇撥》出來,詩人已然更加放松。他為此前那個人跡罕至的植物世界,邀來一個仙侶——“蘇撥”——這是個超自然的交談對象,超自然的傾訴對象,將詩人帶向了一個樸素、松弛、溫暖而又活潑潑的原在之鄉。詩人,蘇撥,都如初民,只剩下快樂和敬畏,再也不絮絮于虛無和死亡。不必問“蘇撥”是誰,正如,不必問“吉特力治”是誰:莫非不會回答,正如,陸憶敏也不會回答。從《詞與物》到《蘇撥》,就是從“自為”到“自在”,故爾,草樹先生將《蘇撥》譽為“當代文學一個小小的奇跡”。這兩部組詩卷帙甚繁,均有三百篇之多,不可能不是“反復書寫”的產物:這首詩或是那首詩的前奏,那首詩或是這首詩的余音。因為寫得太多,有時候也不免“空轉著輪子”。除了這兩部組詩,莫非還完成了大量的短詩、長詩和小組詩。他嫻熟地運用口語、斷句、歧義詞、矛盾話和刀切斧斷般的節奏,接近了“對漢語的贊美”的境界,并通過虔敬地求和于植物、動物和大自然,加入了超驗主義的小分隊——在這個小分隊里面,除了梭羅,還應該有愛默生、普里什文、法布爾、王維、陶淵明和李聃。

六、吉狄馬加

全球化規劃席卷著整個世界,非唯政治、經濟,甚或文化、藝術和語言,也都染上了這個規劃的猩紅熱。首批配套工程,怎么講呢,當然包括重建巴別塔。顯而易見,邊緣的、弱勢的、逐漸漫漶的民族首當其沖。她們將得到邀請,去參加其他民族和語種的假面舞會。為了提高關注度和分辨率,她們帶去的面具、英語或普通話,迎合了異己的神話,或者說,迎合了異己的文化。要避免冷遇和歧視,似乎就得丟掉代代相傳的身份。無數神話、史詩、經卷和民間故事就這樣慢慢失傳,就像雪豹在高寒之處消失了爪痕。可參讀《我,雪豹……》。英雄支格阿魯——鷹之子——的后裔,吉狄馬加,對此憂心如焚。如同桑戈爾(Léopold Sédar Senghor)——作為詩人而非總統——提出“黑人性”問題,他也試圖通過有立場的寫作,來將“彝人性”問題上升到人類的某個海拔。來讀《自畫像》,“啊,世界,請聽我回答/我——是——彝——人”。吉狄馬加寫到土地、河流、森林、群山、動物和植物、女人和男人,特別寫到火和鷹,并強烈地感受到以之作為母體的“諾蘇文化”正在趨于流逝,因而其全部作品都彌漫著“惜別”的氛圍,還有“挽回”的氛圍。可參讀《彝人談火》《鷹的葬禮》和《獵人巖》。他不斷尋找那些被埋葬的詞:口弦、畢摩、頭巾、馬布、火塘、苦蕎麥、小褲腳、依瑪爾博與阿呷查莫鳥,在時間的深淵里打撈和搶救著屬于自己的古老文明。可參讀《被埋葬的詞》。在這個古老文明的余暉中,吉狄馬加發現了完全可以與之爭輝的易碎的天真,溫潤的人性,當然還有民族和心靈的史詩。來讀《支格阿魯》,“在我的背后不是一個人,而是你/全部的子孫,盡管我如此地卑微”。吉狄馬加用漢語來寫作,但這是充分彝化的漢語,或者說,充分漢化的彝語,具有醒目的民族學和民俗學特征,并獲得了從部落故傳韻律中蝶變出來的抒情性。漢語并未給詩人帶來不便,外國文學亦然——兩者都跟上了詩人之心。兩個語種在這里實現了歡媾,此外還得到了其他語種的花粉,這也讓前述抒情性遭遇了愉快的攪拌:這種攪拌來自外國文學——還有漢文學——緩慢結晶出來的美學現代性。語種的交織,某種程度,也促成了文學形態的交織。如前所述,吉狄馬加喜歡使用小詞;但是他近來也頗喜歡使用大詞:比如“民族”、“大河”、“國家”或“世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大詞只不過是前述小詞的引申和發揮,幾乎從未指向城市和工業向度上的現代性。可見或有兩個吉狄馬加:一個是寸土必爭的死守的彝人,一個是雙手高舉的熱情的公民——有人也稱之為“世界公民”。布拖,大涼山,在詩人這里,從容而簡練地旋向世界。所以說吉狄馬加的寫作,既是追求大地認知的寫作,亦是追求身份認同的寫作,還是捍衛人類差異性的寫作。可參讀《我們的父親——獻給納爾遜·曼德拉》《致馬雅可夫斯基》《刺穿的心臟——寫給吉茨安·尤斯金諾維奇·塔比澤》和《致葉夫圖申科》。通過這樣的真誠而富有成效的寫作,詩人試圖走出并引領族人走出“部落”或“土著”的精神困境;不僅如此,詩人還在更大的范圍里,響應了黑人文學、拉美現代派、印第安傳統、安達盧西亞民歌、猶太文化和其他區域性作家,并以“弱者”的身份參與重建著人類文明共同體。

七、雷平陽

也許非僅雷平陽,你,我,他,都不能免于各種纏繞——特別是無形之物的纏繞,每每讓我們無計消除,也無力抗拒,就像黏人的小妖精。現代文明的律令即是如此,它用很多圈鐵絲,捆住了我們的手腳,只留下可以轉動的頸項。雷平陽步履踉蹌,登上火車,奔赴城市,此后就只能頻頻回頭,遙望那個山水田壟之間的懶漢,自在而非自為的懶漢——那是另外的雷平陽,作為自然之子、詩人和散文家的雷平陽。后者裹足不前,細致地挽留著大地的倫理,昭通的血統,并且無望地稀釋著前者的羞愧感。來讀《土撥鼠與鯨魚》,“心上有寸土不讓的草原,有滴水不漏的/大海。草原上的土撥鼠,它愛上了/大海里的鯨魚/土撥鼠挖土的黃昏/鯨魚在朝著雄渾的落日噴水”。這個詩人,屈從于隱形虎豹,卻渴望遇上真正的有血有肉的虎豹,真正的土撥鼠和鯨魚,并亟欲與它們在深林或大海里展開交談。即便為之所啖,也能與之不死——因為他相信,自己已化為自然律令的血肉。就這樣,詩人每每以待罪之身,徹底服膺于大地的神性,或者說,服膺于大地的原在秩序——就像一個身上掛滿石頭和貝殼的印第安人,辨認著萬物之靈,專心而細心地呵護著每座山、每條河、每棵樹和每個動物。詩人的很多作品,都記錄了此種孤獨而遍布的愛情:一個超驗主義者的愛情。來讀《瀾滄江在云南蘭坪縣境內的三十三條支流》,“向南流1公里,東納通甸河/又南流6公里,西納德慶河/又南流4公里,東納克卓河/又南流3公里,東納中排河/又南流3公里,西納木瓜邑河”,直到說完三十三條河,精確至于纖毫,詳實近乎嘮叨,就像說完三十三個守身如玉的姑娘。從皮表來看,他啟用了地理志或科考書的語式,唯物,任天,不動聲色;如果讀者有足夠的耐心,就可以在字句之外,讀出一種單相思的轟響。此類文本乃是奇妙的織物:既是無我之境,亦是有我之境,處處無我,而又處處有我。如是可知,昭通志也罷,云南記也罷,都只是詩人的心靈史。這部心靈史有依,亦有違,就在依違之間,可以見出一個憂心忡忡的詩人形象。我要轉而說到什么?是的,詩人早已看到那高懸的斧鉞,以及水銀瀉地般的斧鉞。人類自持砧板,視萬物為待宰。現代文明如同無頭之馬,日日新,月月新,改天換地,以其不容置疑的律令,撤換著自然、鄉村和寺廟的律令。詩人在后者的忍讓、退縮和沉默之間,在一棵有著樓梯般傷口的漆樹和串在鐵軌上的小山群之間,發現了兩種力量:入侵的力量,反入侵的力量。兩種力量的消長,可預見的后果,讓詩人洞燭了無窮無盡的見證性的幽微。可參讀《一棵漆樹》和《小山》。詩人已然悲傷地知曉,這個對壘游戲,還遠遠沒有落定塵埃。且看眼下,工業和城市又換了新顏,詩人卻關注著那些節節敗退的事物,并拆碎了身軀和四肢,化為萬千,與這些事物分別遇合于式微之際、甚至危難之際。可參讀《我的雙臂還在劃水》。詩人近來的詩篇,已是荒蕪叢書和破敗叢書,隨著人事的變遷和親友的凋零,還是喪亂叢書和虛無叢書。“無我”的寫作,“有我”的寫作,已然置換為“非我”的寫作,甚至“非人”的寫作:這樣的寫作,就接近了挽歌或鐵面的罪己詔。可參讀驚心動魄的《殺狗的過程》。另有一點值得敘及,雷平陽之詩,頗為散文化,其散文,則頗為詩化——這兩種文體,以及這兩種文體的互文,都響應了一顆專注的心靈。雷平陽的全部寫作,詩,散文,碎片與隨筆,都是土著的野生的草藥,他無望地治療著個我——以及人類——的失憶癥,并向孤注的后工業時代,向花癡般的城市文明,出示了不知疲倦的懺悔錄和啟示錄。

八、陳先發

陳先發的處女詩集——《春天的死亡之書》——現在已經少有人知。春天,死亡,似乎都指向了海子。海子,懷寧人。陳先發,桐城人。兩地皆轄于安慶,兩者桑梓僅隔三十公里。從海子,到《春天的死亡之書》,里程則有可能更短——當然也有可能更遠。陳先發學過海子,此后若干年,他卻艱難地剔盡了海子留給他的角質層細胞。這個過程,如同逆鱗,細思量,當有大痛苦,大砥礪,亦有大光明。陳先發已經深刻地意識到:西洋,古典,新詩或已兩頭落空。西方中心主義之河,流經陳先發,就遭遇了一個巨大的滟滪堆。“穆旦啊,北島,你們在夏季的圩堤沖出缺口/而我恰是個修補圩堤的人。”可參讀《天柱山南麓》。北島毋庸多說;穆旦晚期有意精研古典詩,奈何忙于掃廁所,終于未能促成兩種美學的歡媾。現在輪到陳先發。這個“及時”的詩人,要讓兩種看似矛盾的美學——現代性,古典性——相撞,相融,成為一種無縫的合金。古典性并非現代性的點綴之物,反之亦然,到最后,兩者都已經分不清雌雄。這是新詩等待已久的時刻——歃血的時刻,把酒的時刻,自信的時刻,民主的時刻,不卑,不亢,充滿了美學的希望。陳先發把海子歸還給海子,卻要把自己,歸還給古老的傳統。桐城和桐城派的先賢——比如姚鼐——“為我的閱讀移來了泰山”。可參讀長詩《姚鼐》。我們還要如此曉得,陳先發的桐城派之薰,傳統之薰,并非絕對之物,亦非現成之物。透過姚鼐、方苞或劉開,就可以嗅到米沃什(Czes?aw Mi?osz)、沃爾科特(Derek Walcott)乃至垮掉派(Beat Generation)。垮掉派?這有點奇怪。也許在陳先發看來,垮掉派就是狂禪。可見現代性也罷,古典性也罷,都如呼吸,而非角質層細胞。泰山壓頂,亦可閃轉騰挪。如欲討論陳先發,先得要有此種認知。陳先發都寫了些什么呢?古文化?枯山水?冷現實?也許,還是詩人答得好:“地理與輪回的雙重教育”。可參讀《寫碑之心》。地理詩,山水詩,道家美學,自是古典詩傳統。陳先發的地理詩,亦能重現此種傳統。“澗泉所吟,松濤所唱,無非是那消逝二字”。可參讀《登天柱山》《黃河史》《揚之水》《天柱山南麓》,還有《游九華山至牯牛降一線》。當然,陳先發的新詩,較之古典詩,不免多出來若干重光影。比如,他寫著寫著,就把地理詩寫成了輪回詩。“凡經死亡之物/終將青碧叢叢”。詩人另寫有大量輪回詩,無涉地理,卻讓個人、他人和鳥獸蟲魚,不斷交換著——分享著——彼此的形體和身份,幾乎建造了一座“不規則輪回”博物館。“諸鳥中,有霸王/也有虞姬”。詩人亦恍覺其心臟長得像松,像竹,亦像梅,而他的兄弟姐妹,則寄居在鸛鳥、蟾蜍、魚和松柏的體內。面對萬物——非僅“諸鳥”和“白云”——詩人都如面對前生,都如面對異我,都如面對親人。“我是你們的兒子和父親/我是你們拆不散的骨和肉”。詩人隨時都有可能滑出——然后回到——自己的肉身,無論是滑出,還是回到,都不過是“一場失敗的隱身術”。可參讀《白云浮動》《埂頭小學方老師敘述的靈事》《前世》《隱身術之歌》《偏頭疼》《魚簍令》《木糖醇》《我是六棱形的》《傷別賦》,還有《村居課》——其中多篇,堪稱神品。既有輪回詩,就有幽靈詩。詩人寫幽靈,如寫鄰人,每每到了最后,讀者才能知道鄰人就是幽靈——這體現出修辭上的高明度,也體現出認知上的神秘感。可參讀《最后一課》,還有《秋日會》。多寫輪回詩,幽靈詩,乃是陳先發的一個顯著特征,或可單獨成文,論及陳先發之所以為陳先發。總的來看,古與今,兩種生活,人與鬼,兩種形態,中與外,兩種修辭,展開了彬彬有禮的辯論、交錯與和解,終于把詩人——“此在之我”——推薦給了高懸于頭頂和上空的永恒之眼。海子是一團烈火,他顧不得這個世界;而陳先發,則是一個自覺的詩人,一個方向性的詩人,一個著迷于“儒俠并舉”的詩人。他通過接力式——也是個人化——的寫作,踐行了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傳統與個人才能》的主要論點,讓曾經四顧茫然的漢詩和漢語出現了可期待的峰回路轉。陳先發坦言,“從一到二的寫作中我/掙扎太久了,/從零到一的寫作還未到來。”可參讀《零》,還可參讀更早的《絕句》。“從零到一”,還將有個陳先發!筆者愿意相信,陳先發,他必將同時在兩種考量——美學的考量、歷史的考量——中求得勝算,成為一個精致而顯赫的罕見個案。

九、楊鍵

也許在楊鍵看來,不唯傳統,還有山水,都不過只是廢墟,甚至只是霜后的廢墟。文言世界,文言所負重的文化世界,亦早已枯萎,如同枯萎的絲瓜藤,只剩下一點點用于供養考古學的無常之美。精妙的佛家傳統、道家傳統、儒家傳統、無機而無窮的傳統,早已經讓位給無神而無畏的新傳統。天人交戰,此局,人已贏,天已輸。霜后傳統,剩下了雪中芭蕉。妙人兒妙玉最終被幾個毛賊抱走了,唉,至今下落不明呢——曹雪芹自然曉得下落,卻不說,遲至輪到楊鍵來說,輪到他的冷和唏噓。他同時也曉得,此局并非終局。天地寂寞,傳統斷裂。眾人皆醉,楊鍵獨醒,既是信徒,亦是祭司。以是故,詩人再三寫到“墳”,再三寫到“荒草”,以致后來匯成一部大挽歌《哭廟》——這的確不僅是一部厚重的小史詩,還是一部沉痛的大挽歌。楊鍵,曹氏,都忍睹了被毀滅之美——傳統、山水和女兒——故爾乃有先后之哭。文言枯敗而沉重,楊鍵自是喚她不醒,搬她不動,但是他至少可以回到翻譯體和毛體的前夜,是的,他已再次啟用“白話”——所以其詩頗有些劉半農、沈尹默或俞平伯的余韻。想當年,白話反對文言;如今,兩者卻體現為奇妙的親近。對不同漢語形態的選擇,通常意味著對與之緊扣的不同文化形態的選擇。楊鍵此種選擇,既可見其難處,也可見其苦衷,他在知其不可為的預感里,在六月飛雪的語境里,“翻越了崇山峻嶺,馱回經籍和戒律”,以使我們還有可能“將母親的儀容辨認清楚”。對仁、善、信、敬的悟知與踐行,也讓詩人之詩承擔起了某種恢復性的使命,在詩歌史之外,還有很大的機遇來獲得文化史的意義。“失散的事物將由仁來恢復”。子曰,“仁者,愛人”。所以,楊鍵一方面充滿了慚愧:對被遺忘的圣賢,對被損壞的山水;另一方面又充滿了悲憫:對眾生之苦,對萬物之苦。詩人的目光,在沿街賣唱的瞎老人和他的孫女、殺豬匠、蓬頭垢面的流浪漢、香水姑娘、偷鐵的邋遢婦女、運送舊報紙的船工、賣梔子花的老婦人之間來回游移,稍后又被一只分娩中的疼痛母羊牽引,最終茫然失措,乃不得不木立于天地之間。在傳統文化的各個聲部之間,詩人最后自置于棒喝與梵唱,對“我”之囹圄,亦即我之“皮囊”,產生了深刻的懷疑和厭倦。“我在一個壇子里,/在一個四條腿,兩只眼睛的/綠色小壇子里。”可參讀《哀訴》,還可參讀《老夫婦》。自囚之苦,非徒青蛙,欲求解脫,唯有放下。“像傍晚放下陰涼,/月亮放下清輝。”可參讀《我不再向外尋找》,還可參讀《在黃昏》。我們或許可以如是相信,對于楊鍵來說,詩如筏,法如岸,如能上岸,即可舍筏。據云,楊鍵先生自其家慈仙游,就遵循古人禮制,結廬于墓畔,日日習水墨,攻書法,彈古琴,做新詩,托心于草木,寄情于山水,試圖恢復耕讀并重的生活,真乃當代罕見的孝子,又似乎是前清來的遺民、晚唐來的隱士或東晉來的老僧。而就在這幾個身份的相互鼓勵之間,他還分了心,仍然堅持做一個“奉獻得永不徹底”的詩人:他或未寫出《五柳先生傳》,卻已寫出了秋日之詩、冬日之詩、荒野之詩,無望地抗拒著工業、化學、高跟鞋、城市生活和進化論。

十、杜涯

如果在寫作課的講席上,年輕的教授——他有快樂的童年——試圖否認童年的決定性影響,杜涯就會舉手,看吧,不及獲得允許,她已從人群中站起來說:“童年的黑暗是一生的黑暗。”是啊,青年,中年,越往后,越是深陷于無邊和無比的童年。童年不是漫漶之物,而是不斷來臨不斷細節化之物。童年之針——對于杜涯來說,就是凋謝之針、傷害之針、死亡之針和月光之針——總是給一生帶來細密而尖深的針腳,讓我們一次次醒回童年,轉而視青年中年如大夢。童年,以及與之相濡的故鄉,就是杜涯長期以來不斷面對的“遺址”(這個說法來自耿占春先生),因而其全部作品,都可以視為哀歌、挽歌、或是安魂曲。故鄉,大地,老樹,花開花落,葬在城外的少年,從山梁上跑過的野獸……杜涯撫摸著這些已經凋敗或是即將凋敗的事物,心甘情愿加入與它們共有的命運。“我身居樓房,卻想著遠處冰凍/的河面,和天晴后樹林那邊的雪原”。可參讀《歲末詩》,還可參讀《河流》。漫游者,憑吊者,合而為杜涯,自始至終是杜涯:一個可能——乃至就是——以未亡人自居的杜涯。杜涯不欲喚起受眾的悲憫,也許在她看來,受眾亦如花樹,在在都是可哀挽之物。杜涯是撕心裂肺的嗎?很奇怪,不是這樣:她出奇地平靜。此種平靜,只是一個風暴眼,嘗嘗吧,馬上就可以回味出加速旋轉的絕望。有風暴,才有風暴眼,杜涯的平靜,我們必要曉得其來處。值得注意的是,杜涯的作品,從來沒有體現出時代性的特征。換句話說,她所針對的不僅是工業時代和城市經濟時代的農村,而超越了時代,也超越了農村。因而,她的絕望與平靜,并非來自一個弱者,而來自人類的亙古的絕望與平靜——即便與陶淵明或華滋華斯(William Wordsworth)相比,也沒有什么大的不同;即便名之“消極浪漫主義”,似乎也沒有什么大的不妥。杜涯的寫作也沒有任何文學進化論意義上的功利性,因此,與其說她獲得了一種“逆現代”特征,不如說其他當代詩人集體性地求得了一種“后浪漫”風格。天下熙熙,天下攘攘,杜涯的“當代性”或“當代意義”何在?我認為,不可能是技術之翻新,更不可能是思想之趨時,而無可爭辯地體現為境界之致遠:“拾撿楝實的上午,母親,我惶惑于/我的內心:它只有平靜/而沒有了痛苦”。可參讀《楝實》。總覽杜涯,其作品,以短詩為主,亦偶有長詩——比如《星云》。她的詞藻、語調、節奏、氛圍,都是如此雷同,以至于全部作品都趨向于混成一件作品——這在讓讀者感到單調的同時,也固執地強化了其單調的力量。從最近幾年的走勢來看,由于學了李賀,杜涯的一些作品從平易入峭拔。“青黛心”?“寂芳”?“永暗”?我們在充滿期待的同時,不免又有與之相拗的擔心:此種字句上的斗險,會不會攪動她的內在的平靜呢?

十一、韓博

作為一個真正的旅行家,或作為一個虛空探險的旅行家,韓博,早已把自己分裂出多重身影。這些身影晃動在國家之間、山水之間、西風翡翠之間,也晃動在漢字和其他各個語種之間。他用詩歌、游記或戲劇,分別做了交代——向自己的不同身影。此種分別,或又相混,故而每每從頭新到腳。敦煌、上海、中東鐵路、亞洲、美國、乃至歐洲各國,各種不留爺,“詩歌只好繼續充任最為逼真的隱居之地”。韓博用以代步的工具,是汽車、飛機、還有漢字:對他來說,三者幾乎沒有什么區別。漢字的高速公路,漢字的雙翼,讓詩人不斷抵達意義的“秘境”。作為真正的旅行家,還不如虛空探險的旅行家。也就是說,詩歌的秘境,其幽微,其孤絕,其險峻,遠甚于地理學的秘境。兩種秘境亦不妨“彼此端詳,彼此甄別,彼此完善或拆毀”。要說韓博,這是前提。韓博才賦極高,十七歲的作品——《植物贗品》——已可驚跌七十歲的眼鏡。如此驚艷的出場,又該如何轉場,如何散場,如何收場?這里可以摘來《老殘游記》的妙文,用以描摹韓博的漸漸入云的技藝,“哪知他于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轉折。幾囀之后,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從《借深心》,到《第西天》,再到尚未最后完成的《飛去來寺》,韓博正是如此:愈翻愈險,愈險愈奇。組詩《借深心》,哀馬驊之作也。修辭的針線照樣密密縫,有時打個盹,被管控的深情才有機會露個臉、喘口氣。即便如此,詩人也擔心,深情會不會礙了修辭呢?到組詩《第西天》,無關兄弟深情,只剩中美合奏,詩人似乎一下子放開了手腳。“語言比預期走得更遠,苦心積攢的念頭尚在山腳,語言早已翻過埡口。”把“念頭”換成“深情”,即可見出這個組詩與《借深心》的相異:后者的深情還勉強跟得上字句。到大組詩《飛去來寺》,則已漸臻于唯修辭——語言陌生化——的極致,“已經到了階段和顯微的盡頭”(蕭開愚先生語)。詩人游歷了——也可說是游離了——德國、英國、亞洲、丹麥、法國、摩納哥、意大利、瑞士、捷克和圣馬力諾,乃有這個組詩。然而飛者、去者、來者,三者無非一寺,旅行不過是旅行家的蒲團,《飛去來寺》不過是唯修辭的心齋。韓博的修辭可謂苦心孤詣,雕肝鏤肺,已經武裝到漢字的牙齒,細部的秋毫,所謂晦澀不可解,似乎已不是“意義”的特征,而是“修辭”的特征——“能指”(Signifiant)本身的特征。詩歌已經變成堅果,殼很厚,很硬,把它砸開就是全部的“意義”——萎縮近無的果肉不再負有“意義”的職能和使命。果殼終于褫奪了果肉。韓博此路風格,似乎學自蕭開愚,他將后者的一端,轉換成個人的萬方。有意思的是,在韓博的作品——尤其是《第西天》,以及此前作品——里面,布滿了似是而非的古代章句,比如,“遠人初未識,渾作朋克看”,又如,“地出東南隅,照我廣寒宮”。詩人似亦自知,他的筋斗,翻出十萬八千里,總還得碰上那如來的手掌。《混沌浮山南》有句云:“噴向現代的/飛機終究棲滑現在/以前”。韓博的唯修辭寫作早已孤注一擲,即便反復碰壁,我們也可以見出他的才賦。流俗有多寬,才賦就有多高。才賦有多高,賭注就有多大。韓博一邊永懷修辭的渴意,一邊飲鴆,即便最后淚灑意義的“廢墟”,他也算得上一個傲眄流俗的試驗者和探險家。

胡亮簡介

胡亮,生于1975年,詩人,論者,隨筆作家。著有《闡釋之雪》(北京,2014;臺北,2015)、《琉璃脆》(西安,2017)、《虛掩》(合肥,2018)、《窺豹錄》(南京,2018),編有《出梅入夏:陸憶敏詩集》(太原,2015)、《力的前奏:四川新詩99年99家99首》(沈陽,2015)、《永生的詩人:從海子到馬雁》(太原,2015)。創辦《元寫作》(2007)。應邀參加第2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2009)、第1屆洛夫國際詩歌節(2009)、第2屆邛海國際詩歌周(2017)。獲頒第5屆后天文化藝術獎(2015)、第2屆袁可嘉詩歌獎(2015)。現居蜀中遂州。

吃飯時慎點 !江蘇黑暗料理界的神級作品,英雄可敢一試?

高能預警!注意,這不是演習!下文中的圖片可能會引起部分讀者不適,英雄請三思!!!

各位英雄好!又到夏日時節,您是否又想擼串喝酒了呢?

“最江蘇”友情提醒,烤肉啤酒雖過癮,但不健康;而健康的東西也并不一定顏值就高,比如江湖上失傳已久的“江蘇黑暗料理榜單”上的那些神級作品。您看看,阿下得去嘴啊?可別小瞧它們,個個營養又美味哦!

1、活珠子

蛋的外表,雞的內心

怎么樣?乍看是不是和普通雞蛋沒區別?實際上,活珠子的營養價值遠高于普通雞蛋。

活珠子是有名的南京特產。當雞蛋即將孵成卻未完全成形,蛋里剛剛有了頭、翅膀、腳等痕跡,這種亦雞亦蛋的孵化物,就是南京人所稱的“活珠子”。

來一個特寫,您看,剝開來就是這樣的(小編的手其實在顫抖~~)。

歷史上,“活珠子”最早常作藥用。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記載:“雞胚蛋有治頭痛、偏頭痛、頭瘋病及四肢瘋瘴之功能。”童叟弱者如能常食之,有健脾、胃作用,遂而起到強身健體之功效。

到了清朝咸豐年間,“活珠子”已在南京地區食用成風,并成為治療眩暈的食物單方,是民間傳統食補珍品。

食用方法:最好的活珠子是已完成孵化11-12天的,為防止雞蛋破裂、鮮汁流失,烹制時需用冷水小火慢煮開。吃時選雞蛋兩頭大的那頭敲破輕吸,吸喰中雞胚胎會隨汁進入你的口中。不用加任何的鹽之類的佐料(小提示:蛋底那個硬塊沾鹽才最好吃,消化系統不好的人和小孩子就不要吃這硬塊啦)。

活珠子味道十分鮮美。剝開蛋殼,咬一口還沒有孵化出來的小雞,香嫩的肉和鮮滑的汁水在你口中翩翩起舞,想想也讓人陶醉。

怎么樣,流口水了吧?

小貼士:活珠子是民間一大補品。具有養顏美容、保健補血等功效,與普通雞蛋相比,活珠子含有人體所需的8種氨基酸和嬰幼兒所必需的2種氨基酸,其中促進嬰幼兒大腦發育的牛磺酸增加近20倍,能夠防止老年骨質疏松所需的鈣增加6倍多,其它營養成分均顯著高于普通雞蛋。

總之,活珠子在口感、營養上均有價值,只是長得比較“獨特”,難怪老南京們贊不絕口呢!O(∩_∩)O

最江蘇點評

活珠子

黑暗指數:★★★★

2、跌嘍龜兒

其實就是烤知了……

怎么樣?這貨遠看像不像一串烤百葉結?其實,這就是徐州著名的跌嘍龜兒。“跌嘍龜兒”是徐州方言,就是蟬,或叫知了。

剛從蛹里孵化出來,還沒開始鍛煉嗓音的幼知了,肉極鮮嫩,輔以從北方空運來的高蛋白蠶蛹一同燒烤,知了和蠶蛹的外殼均呈暗紅色,間或黑色條紋,肉感很像蟹肉。

據身邊很多北方童鞋說,這種食物他們也吃過,味道鮮美,口感酥脆,因此算不上非常“黑暗”,但對于不喜食昆蟲的朋友們來說,食用起來還是有心理障礙的。

這種食物,在吃法上也很簡單,即在烤制或者油炸之后,撒上胡椒粉、辣椒面或孜然等佐料,就可以享受大餐了。

怎么樣,動心了?如果你想嘗試一下,那就去吃吃看吧。如果實在下不去嘴,就請囫圇吞棗,嚼了再說。o(╯□╰)o

最江蘇點評

跌嘍龜兒

黑暗指數:★★★☆

3、灌云豆丹

披著小清新外皮的重口味

是不是看起來還挺小清新的?是的,綠色的外皮看上去就環保、健康、無污染。實際上,它是一種昆蟲。

豆丹是豆天蛾的幼蟲,是一種以吃豆葉、喝甘露為生,在天然無毒、無公害狀態生長的昆蟲,體形優美,與蠶相似。在連云港市灌云縣等地區,豆丹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它高蛋白、低脂肪,有溫胃之功效。

制作方法:

1.把活豆丹放在冷水里浸或用熱水燙過,直到豆丹全部漂在水面上呈筆直狀態(小編不是故意要這么描述的~)。

2.把泡好的豆丹從頭部向尾部方向用搟面杖壓實。

3.蔥姜蒜爆香后,把豆丹炒熟,還有鮮紅椒,炒熟后盛起待用。

4.加入自己喜歡的配菜,比如韭菜、絲瓜、白菜、青菜、窩瓜等下鍋炒,后加水小煮。

5.鍋開后倒入炒制完成的豆丹,加入鹽、雞精、少許白糖,切記要多撒一點黑胡椒面。

6.準備兩碗白飯,一盅小酒,盡情享受吧。

這就是做好的灌云豆丹,是不是看上去還挺誘人的?O(∩_∩)O

營養價值:豆丹是大豆的天敵,其肉漿無毒無害,是一種特佳的高蛋白食物,做成菜肴,十分鮮美,并有治療胃寒疾病和營養不良的特殊療效。豆丹還具有降低膽固醇、防止高血壓及動脈粥樣硬化、治療胃病等功效,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

最江蘇點評

灌云豆丹

黑暗指數:★★★☆

4、地皮菜

淫家真的不是木耳啦

一提到淮安地皮,就覺得應該用動物世界里趙忠祥老師那充滿磁性的聲音介紹:在各地陰暗潮濕的林地里,生長著這樣一種神奇的生物——地皮。

淮安地皮菜又名地耳、地衣、地木耳、地軟兒、地瓜皮等,有點像黑木耳。地皮菜是真菌和藻類的結合體,一般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暗黑色,有點象泡軟的黑木耳。地皮菜是一種藍細菌,這種菜大多由動物糞便和草類在陰濕環境下生成,吃的時候你可以接受嗎?o(╯□╰)o

來張特寫,沒錯,就是這貨。可別小看它,營養價值可不小哦。

營養價值:

1.降脂明目:地皮是一種低脂肪的食品,對目赤、夜盲、脫肛等病癥也有一定療效。

2.清熱敗火:地皮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內服外用,可輔助治療燙傷、燒傷以及瘡瘍腫毒。

3.富含營養:地皮菜富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磷、鋅、鈣等礦物質,以色列科學家研究發現,地皮菜所含的一種成分可以抑制人大腦中乙酰膽堿酯酶的活性,從而對老年癡呆癥產生療效。

人家真的不是木耳君哦。o(╯□╰)o

食用方法:取適量地皮菜,用溫水浸泡至葉片舒展后,再用清水洗凈,加入配料,以明火炒熟或者做湯均可;亦可煮熟后,加入配料涼拌,更加清涼可口,別有風味。

其實如果做得好,地皮也能變得色香味俱全。不信?“最江蘇”帶您去看看。

地皮拌豆腐

地皮漲蛋

地皮雜糧餅

地皮肉沫

地皮杏仁

金玉滿堂(怎么樣,好看吧,其實就是地皮窩窩頭)O(∩_∩)O

最江蘇點評

地皮菜

黑暗指數:★★☆

5、春潮涌動

其實一開始推薦這個我是拒絕的

怎么樣?這么美麗的品相加上典雅的菜名,你猜是什么?猜不出啦?好吧,跟著“最江蘇”看下去,希望你還沒吃飯。

是的,你沒看錯。所謂春潮涌動,就是用人工精心飼養的蛆蟲,洗凈下油鍋炸,顏色金黃,像一粒粒金燦燦的大米,吃時可撒上椒鹽或任何你喜歡的調味料,在嘴里咯吱咯吱響,據說這是南通市海安縣的一道特色菜,一盤可賣到50元,是否屬實有待考證哦。

除油炸烹制外,這道菜涼拌更佳。涼拌后,菜蛆實際上還處于存活狀態,當筷子還沒接觸到盤子,涌動的菜蛆就已紛紛向盤碟外蠕動逃竄,場面“蔚為壯觀”,好似春潮涌動,故得此名。

制作方法:油炸&涼拌。

食用方法:撒上鹽或任何你喜歡的調味料。

營養價值:高蛋白,高蛋白,還是高蛋白。

(寫到涼拌,小編已陣亡。)

最江蘇點評

春潮涌動

黑暗指數:★★★★★

6、紅燒雞屁股

我扭啊,扭啊,扭

好了,小編緩過來了,你呢?( ̄▽ ̄)

和前述菜肴相比,這道太倉紅燒雞屁股簡直小巫見大巫,但鑒于很多人沒吃過,再加上這個獨特的部位(想想也醉了),還是把它列入了榜單。

通常在做菜時雞屁股是舍棄不要的,但在太倉這也可以是一道好菜。吃在嘴里肥肥的,感覺像肉但比肉嫩,肥而不膩,有吃豬蹄的感覺,膠原蛋白很足,吃完嘴上黏黏的。

在臺灣,雞屁股是當地常見的小吃之一,雅稱“七里香”(話說方文山在給周杰倫的哥寫詞時,是否受這道菜的啟發?)。

在臺灣小吃中,通常將咸水油雞(白切雞)的屁股串成串燒制,蘸醬料食用,嗜吃者贊揚富膠原蛋白,滑嫩可口。據說清朝中興名臣曾國藩尤嗜此菜,后來影響到了慈禧太后,結果慈禧太后也愛上了這道菜。

愛之者稱之富含膠原蛋白,但應注意的是,雞屁股學名雞臀尖,即肛門上方的三角狀肥肉塊。雞臀尖是雞身上淋巴集中的地方,小突尖底下有個特別的組織叫腔上囊,這是左右對稱的兩塊淡黃色的淋巴腺體,其中不乏致癌物。因此,專家建議,雞尾肉和雞身肉并無不同,且雞臀尖兩側的肉確實更好吃,但其上的囊狀物一定要切除哦。

最江蘇點評

紅燒雞屁股

黑暗指數:★★

7、徐州sha湯

”饣它“念為”sha“,不謝!

這是讓徐州sha湯聞名的一張圖,但是“最江蘇”認為,這張圖有嘩眾取寵之嫌,其實徐州sha湯不僅不是這樣,而且味道鮮美,做工考究。“最江蘇”今天為其正名。

一般來說,純正徐州sha湯是長這樣的,是不是也挺好看的?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品嘗“雉羹”,他問廚師此湯何名?廚師沒文化,于是靈機一動,只得隨手畫了一個“食”字和一個“它”字,并隨口說道:“啥湯”。事后不久,乾隆賜徐州“sha湯”為天下第一羹。

來張特寫,怎么樣,不錯吧!

sha湯也是風靡于江蘇徐州、河南夏邑、安徽宿州及山東棗莊一帶的地方早餐名點,傳說起源于彭祖的“雉羹”,以雞湯為基礎,伴以麥片、面筋、胡椒粉、綠豆等原料,味鮮香辣,口味獨特,深受當地百姓喜愛。

sha湯,其實就是一個疑問句——“啥湯”?也有人認為它中吃不中看,故此至今未能走出徐州。

制作方法:

制作“sha湯”十分考究。首先,要用特制的甄鍋長燉,這種鍋子是以鮮紫柳木制成的。甄鍋木中有柳淚,氣味清香,可給“sha湯”帶來無限美味。

其次,在選料方面,采購“sha湯”所用的老母雞時,要求比較肥厚且鮮嫩,并加一味豬骨作為調味。用當年去皮麥仁取代麥糝,這樣制作出來的“sha湯”更鮮美。

從中午12點投入佐料,將清洗干凈的老母雞、豬骨、麥仁投入甄鍋,先用武火煮熟,再用文火煮爛,一直煮到第二天凌晨4點,僅這一過程就需16個小時。

從凌晨4點開始清理,剩下雞肉和麥仁繼續放在甄鍋里蒸煮,同時加入淀粉攪拌,并用大火燒開,前后分三四次才能完成。

這么一看是不是更有食欲了呢?

在配料方面,“sha湯”的配料很多,有五香、生姜、大蔥、紹酒、精鹽、淀粉、味精、胡椒粉、香油、米醋等佐料。有些佐料需早放,用布袋裝上和母雞、麥仁一起蒸煮。有的需后放,在勾芡后加入精鹽、味精和胡椒粉,香油和米醋則在出鍋時加以點綴,頓時香氣四溢,令人食欲大增。

總之,“sha湯”本是一道高大上的餐點,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最江蘇點評:

徐州sha湯

黑暗指數:★

怎么樣?各位英雄敢不敢試一試呢?

【最江蘇】:第一時間發布、解讀江蘇最新經濟、社會、政治、文化、民生動態,用原創蕩滌紛雜,用思想解讀資訊,用情懷傳遞觀點。

※歡迎關注“最江蘇”微信公眾號(微信號:zuijiangsu)←長按復制,看更多精彩內容!

母親摔壞了腿,再也不能扛著鋤頭挖地了,她很快瘦弱得像一片白紙

母親摔壞腿了——下菜地時被雜草絆倒了,那條被長期勞作和寒痛折磨得變了形的腿像根細麻桿一樣,脆生生地裂了縫。

我居然如釋負重,還有點惡作劇似的慶幸——在土地上耙耙奔奔了一輩子的母親,這回可以歇一歇了。

母親怎么那么熱愛土地!像對情人一樣熱戀,像伺候嬰兒一樣精心。她的生活忙碌而粗糙,整天像個陀螺似的旋轉。她對吃飯穿衣都不講究,完全是塊粗糲的麻石,缺少精雕細刻的精致優雅。她喜歡穿破衣爛衫,好衣服都疊得整整齊齊壓在箱底。“破衣服干活更貼身。又不是走親戚,穿干凈衣裳礙手礙腳,簡直像五花大綁。”其實她一年到頭根本沒時間走親訪友,那些衣服就長年沉在陰暗潮濕的箱底,長滿歲月的霉斑。至于吃的,完全是將就。母親最拿手的廚藝是菜燙飯。把剩干飯倒進鍋里,添上半鍋水,架起柴火燒。在這個間隙里她又可以割滿月韭菜,或者種幾畦蒜,或者截南瓜頭。約莫飯煮軟和了,她匆匆切一把青菜蒜苗撒進去,擱上油鹽,又蓋上鍋蓋烀。這時她趁便在門口菜地拔拔草,澆點清尿。等菜飯的香氣飄起來,她終于直起腰,洗凈手,開始狼吞虎咽。

母親過日子是這樣急促而簡樸,灰頭土臉沒有一絲浪漫和悠閑。但她的菜地,卻是那么精致優美,清新動人!一畦一畦分布均勻,地溝清理得干凈爽利。黑色的土層肥沃松軟,像發酵的面粉。淋了雨,踩上去潤如油膏。黏膩的泥土像一條條小泥鰍,從腳趾縫調皮地擠出來。“卜嘰”一聲,腳丫子成了面條機。腳底癢酥酥的,甜膩膩的,像踩在糖稀上。

母親對節氣的精準把握讓我吃驚——比體溫計還敏感,比自己的掌紋還熟悉。她長期在土地上耕耘,早已長成了一棵棗樹,一株黃蒿。春天,乍暖還寒時候,冷風不時還像小刀子一般割人。母親在門口整理好一塊地,她的手像筢子一樣,把土層撓得細膩松軟。撒上種子,再蒙上薄膜。陽光灑在白光光的薄膜上,可以看到里面蒸發的水汽,密密麻麻,像清晨草間的露珠,晶瑩剔透。起初泥土冷靜得跟冬眠了似的,幾天一過,像變戲法,突然冒出一點點嫩芽。嫩芽“噌噌噌”吹氣似的長大長高,細長的腿,頂著兩個瓣子,齊刷刷地站成一個方陣。“該挪窩嘍,該分家嘍。你說神奇么,種子長到一拃高了,地再肥,也得移栽。就跟兒女一樣,長大了,再親,也得分家。”母親念叨著,臉上堆滿笑,看著她的菜秧子,像看著自己一手養大的孩子。她輕輕地掀掉薄膜,愛憐地把那些長腿兵撫摸一遍。那碧綠的兩瓣嘴咧開了,像嬰兒稚嫩甜香的嘴巴。母親用鏟子把它們連土掘起,根部攢成一個圓滾滾的泥巴蛋蛋。每一株長腿兵都拖著一個大屁股,像個不倒翁。

母親把這些不倒翁小心翼翼地放進鴛筐,它們個個高昂頭顱,驕傲地等待母親檢閱。母親把它們挑到菜田,一一栽到地里。一畦辣椒,一畦番茄,一畦黃瓜,一畦四季豆。搬了家的菜秧子們,拖著自己的大屁股,在新家安居樂業了。母親開始像伺候嬰兒一般侍弄它們。“人是假,命是真;田是假,糞是真。”“人勤地不懶。”這都是母親的口頭禪。“都說我手肥,笑話!蘿卜大蒜蔥,全靠糞來攻。上糞不澆水,莊稼噘著嘴。”……

為了積肥,母親到養豬人家鏟豬屎糞,撿雞屎糞,還到學校廁所舀清尿。她一米五五的個子,挑著兩桶糞水,顫顫巍巍。扁擔吱呀吱呀哼著,母親呼哧呼哧喘著。糞水晃晃蕩蕩,母親搖搖擺擺。從小學到菜園有二里地,我們不知道矮小瘦弱的母親是怎么咬牙挑到的。“我沒有猛勁,完全就是個忍勁,就拼個耐力。”母親上氣不接下氣地說,那口氣是滿滿的自豪。長年擔挑,壓彎了母親的腰,她成了背鍋。她的后背彎成弧形,頭抻向前方,與身體成了直角。駝背使她再也穿不上體面的衣服——衣襟總是前長后短。她的站姿滑稽可笑,好像一棵歪脖子樹。她的兩條腿向外叉開,中間形成一個圓,走路一瘸一拐,似乎路面永遠高低不平。她的腳骨質增生,原先修長的腳片長出了丑陋的孤拐,擺在地上,像兩只張牙舞爪的螃蟹。“丑人多作怪,大腳漫孤拐”,母親瞅著自己的腳喃喃地罵。變形的雙腳讓原來所有的鞋子都小了一套。即使穿大一碼的鞋子,也會把孤拐擠得掉一層皮,紅得像烤熟的龍蝦。看到那凸凹不平的皮膚和疙疙瘩瘩的骨節,還有像樹瘤一樣腫大的膝蓋,你就驚嘆母親對土地的執著守望。她像成熟的稻穗深深低著頭,無比深情地凝視著腳下的大地。當母親歪歪扭扭曲曲折折地站在地上時,我仿佛看到她腳底生出根須,急不可耐地抓緊土層,貪婪地吮吸土壤里的甘泉,一厘米一厘米地向下延伸。她的根須盤根錯節,勇往直前,直到與土地融為一個整體。

母親既與土地結緣,每一寸地都不肯白著。她會下佛手瓜——將頭年的種瓜取出,用棉被一層層包起來,像裹剛出生的嬰兒。為了保暖,她有時把種瓜揣在懷里,跟孕婦揣著胎兒。種瓜發芽了,她再移植到房前屋后。等到瓜藤瘋長時,她砍來竹棍,搭成架子,把藤子捋順,纏到棍子上。夏天雨水充足,佛手很快長成一片綠葉的海洋。在母親的精心照料下,一株佛手瓜幾乎遮蓋了半個院子。佛手結果時,累累垂垂,挨挨擠擠,像一群活蹦亂跳的葫蘆娃。那一個個拳頭大的青瓜蛋子,像一只只青梨,渾身披著白霜一樣的絨毛,瓜頂有一條縫合線,如兩掌合十。母親樂呵呵地看著這群葫蘆娃,像看著自己的兒女。她爬上梯子采摘,有時能下一籮筐。這些碩大飽滿的佛手躺在筐子里,眨巴著眼睛,哼哼唧唧的,沖母親咧嘴笑。

有一年母親給我也培育了一枚種瓜。在瓜秧長出一拃長時,母親連連催我起走。我漫不經心地答應著,一直沒有移栽。母親抱怨起來:“再不挖走就爬藤子啦,到那時就不容易成活了。就跟領孩子一樣,越小越好養,大了就認生嘍。再長大了,又讓它受二磨罪呢!”我終于經不住她的嘮叨,掘走了瓜秧,但幾天后就枯萎了。

“媽,佛手瓜還真認生呢,它舍不得你呢。怎么莊稼都跟你有緣呢?”

母親心疼得直嗒嘴,連連責備我,“莊稼跟誰親?誰對它好它跟誰親!你幾天不看它一回,不侍弄它,它怎么肯長呢?人勤地不懶,莊稼都是通人性的呢,它比兒女還聽話,你對它好,它可著勁地報答你。兒是冤家女是債,爹媽養兒路路長,兒女回報扁擔長……”說的我的臉直發燒。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么淺顯的道理,經母親的嘴一說,就成了人生哲理。母親是土地的哲學家。

夏天是植物發榮滋長的旺季。只要到母親的菜園看一看,就會被那旺盛的生命力所感染,所震撼。看吧,菜園土烏油油的,蓬松松的,像芝麻酥餅一樣。空心菜脆生生的,藤子探頭探腦,一直伸到路邊;辣椒結得油光水滑,在葉子間伸頭縮腦,似乎在跟母親捉迷藏;番茄掛著紅燈籠,細膩光潔的外皮泛著銀光;菁菁長得像一排城墻;韭菜如一列列衛兵;豇豆垂得跟掛面似的,四季豆短胖短胖的,像壓的粗面條;黃瓜一根挨著一根,又粗又大,“長得跟牛腿似的!”母親滿臉喜悅,自豪地比劃著。她幾乎整天泡在菜地里。什么寒腿啦,腰酸背痛啦,肌肉僵硬啦,頭暈腦脹啦,只要到了菜地,頭疼腦熱的毛病全都消失了。母親揮舞著鋤頭除草,或操起糞舀子澆地,或彎腰用鋸齒一樣的雙手筢地。“渣巴不整爛,蘿卜長得像雞蛋”。母親的菜地土比篩子篩過還細碎。當夕陽染紅了天空,牛羊“咩咩”叫著回圈,孩子們背著書包回家,母親還泡在菜地里遲遲不肯動身。暮色四合,稻田模糊成一片,整個菜田里只剩下母親佝僂的身影。不把太陽背下山,母親就倔強地扎在地里,不肯回家。

母親對土地的癡戀讓我們無可奈何。新一代的年輕人沒有幾個對土地感興趣,他們也像城里人一樣,讓田地拋荒,長滿雜草,用打工掙的錢買米買菜。有些懶婆娘們,平時根本不下菜地,把種子一撒就萬事大吉。黃蒿長得齊腰,把菜全護住了。她們寧愿在麻將桌上消耗掉一天時間,也不愿意挑一擔糞水澆地。母親越來越老了,一挑子糞水要歇幾程子,擔子把她的背壓成了弧形,她的腿變形成了羅圈腿。我們都希望她能閑下來,能像村子里眾多老人一樣在塘埂上閑聊嘮嗑。但后來發現是徒勞。

“人的命天注定。我這輩子封就了是雞刨命,天生就是奔波勞碌一輩子。再說勞動最光榮嘛。不是有句古話嗎:到處愛能人,到處愛勤快人。”母親像算命瞎子一樣,把自己的一生都算準了。

母親就這樣日復一日地在土地上抓抓刨刨,種了收,收了種。頭茬四季豆罷園了,二茬又接上了。莧菜老了,留下種籽,拔掉,種上蘿卜和小青菜。青菜上了蟲子,她會深夜打著手電到菜地捉蟲。胖乎乎的滾心蟲,白膩膩的蝸牛,足足裝半袋子。她種一季子菜賣的錢也許不如年輕人三天的工資,但她卻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熱情。土地是她的王國,她愿意做土地的子民。

“人勤地不懶。你是勤快還是懶惰,往地里一看,一目了然。你付出多少,土地都不會虧待你。而且它一年四季長莊稼,從不偷懶。現在都把良田開發成商品房,那鋼筋混凝土能長吃的還是喝的?”

“我們是受過罪的一代人,五九年過糧食關,餓怕了。家里有糧,遇事不慌。”

母親珍惜地里的每一棵菜,她把好的嫩的挑去賣掉,孬一點的一家人吃,剝下的菜皮子切碎喂雞喂鴨,或烀成豬食。她山地的花生綠油油的一片,輕輕一拔,一串串花生蹦跳著,像一串鈴鐺。一趟一趟的紅薯埂子,一鋤頭挖下去,“咔擦”一聲脆響,準是把紅薯王攔腰斬斷了。提起藤子,一掛掛或深紅或淺黃的紅薯娃娃爭先恐后地鉆出地面。還有雪白的棉花,烏黑的綠豆莢,深紫色的九月寒,羅漢一樣的冬瓜,圓滾滾的南瓜,金黃的油菜……

秋天棲息在母親的院子里了。看吧,各類菜籽分門別類躺在塑料薄膜上,在秋日的暖陽里昏昏欲睡;花生曬在平房頂上;油菜捆子整齊地靠墻站成一排;絲瓜簍子一嘟嚕一嘟嚕掛在山墻上;披著黃袍的黃瓜種從中間剖開,敞著胸脯接受陽光的洗禮;抿著嘴唇的佛手瓜滾了一地;成蛇皮袋子的紅薯埋進稻草堆里,準備過冬……母親清點著她的果實,像將軍在點兵點將,像蜜蜂陶醉在自釀的甜蜜里……

但現在,母親摔壞了腿了,再也不能扛著鋤頭挖地了,挑著糞水上肥了,一瘸一拐拖著羅圈腿上菜地了。我們希望她可以坐下來歇一歇——她太累了,累了一輩子。但在短暫的慶幸過后,我發現了自己的無知和膚淺——母親不需要休閑。勞動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她生命價值之所在,是她有尊嚴地活著的最好方式。失去了勞動能力,失去了深厚的土層,母親就像一棵沒有根的樹,沒有土壤的種子,她的生命之樹會枯萎,生命的種子會干癟。

果然,成天躺著的母親茶飯不思,很快瘦弱得像一片白紙。她雙目無神,形容枯槁,皺紋蜘蛛網一般爬滿整張臉。我們終于明白,盡孝的方式不一定是讓母親們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不能用我們的標準去綁架他們的意志,禁錮她們的生命換取虛榮可憐的一點面子。好在母親是頑強的,她在躺了兩周之后,又能拖著病腿上菜地了。雖然她沒有力氣擔挑,但能跟她的土地呆在一起,能用鋸齒一般的雙手抓刨土地,是母親最大的幸福。她愿意做土地上哪怕是最后一位守望者。

作者簡介:吳瑕,女,河南商城人。喜讀書,愛寫作。記錄生活點滴感悟,展現小城風俗民情。愿意腳踩在堅實深厚的土地上,寫真事,抒真情。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