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猜成語兩個面(帶著生命情感做學問——略談聶石樵先生的學術)
瘋狂猜成語兩個面文章列表:
- 1、帶著生命情感做學問——略談聶石樵先生的學術
- 2、快為孩子收藏吧——滿身有成語:1000個人體本身部位成語大全
- 3、李旦合:挺進大涼山奉獻新成昆
- 4、近10年評分最高十部諜戰劇,風起隴西榜上有名,潛伏第一
- 5、穆夏:從先鋒藝術回歸民族傳統
帶著生命情感做學問——略談聶石樵先生的學術
【大家】
作者:李山、過常寶(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學人小傳
聶石樵作者提供
聶石樵,1927年生,2018年去世,山東蓬萊人。文學史家。1949年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1953年在北京師范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國詩經學會顧問、中國屈原學會副會長。著有《聶石樵文集》(13冊)。
晚年的聶先生,常常談起師大的一些往事。記得他曾經說起上世紀五十年代一位教育部領導對師大學風的評價,有“師大博而厚,在厚積中創新”的說法。其實,聶先生就是這樣的學者,或者說他正體現了這樣的學風。
代代學人,薪火不盡
先生誨石樵,1927年生,2018年逝世,山東蓬萊人,1949年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輔仁大學與北京師范大學合并為新的北京師范大學,聶先生當時為四年級學生,次年畢業留校,任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師。此后,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直至九十年代退休。
聶先生曾回憶,剛入學不久即隨學校的隊伍參加在天安門前舉行的開國典禮,心情無比振奮。三年后兩校合并帶來的變化,給聶先生的印象是深刻的。輔仁大學建校略晚,學校的規模不大,著名教授卻不少。校長是史學家陳垣先生,文學院院長是余嘉錫先生,國文系主任是顧隨先生,在他們的主持下,國文系的課程設置重在傳統學問。到了北師大中文系,名教授同樣也不少。民間文學方面有鐘敬文先生,文學理論方面有黃藥眠先生,外國文學方面有穆木天先生、彭慧先生,古代文學則有劉盼遂先生、李長之先生、王汝弼先生和啟功先生。聶先生1953年畢業留校入古代文學教研室,教研室諸位前輩,學問各有專長,并樂于幫帶年輕教師,關系十分融洽。聶先生回憶,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劉盼遂先生、王汝弼先生和李長之先生。聶先生說:“他們對我的培養決定了我一生的學術生命。”
聶先生常常回憶起劉盼遂先生。劉先生清華國學研究院畢業,業師有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諸先生,同時又從黃季剛習《文心雕龍》,精通小學,善治諸子、文學之書,有《天問校箋》《論衡校箋》《后漢書校箋》等大著存世,是真正的“大師”級學者。聶先生記得,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人們討論《胡笳十八拍》是不是蔡琰的作品,有的說真,有的說偽,劉先生的一篇幾百字的文章發表,爭論馬上停息:劉先生的文章說,《胡笳十八拍》用的是“唐韻”。我們至今猶記得聶先生講這段往事時的神情,語音提振,眼光閃亮。聶先生還說,劉盼遂先生當年徒步從西單來到自己掛滿尿布的斗室里,與他談生活,談治學。談到生活,劉先生提醒不要因生活壓力耽誤了治學;談學問,劉先生強調,第一是經書,第二是史書,第三是小學,這是文史工作者學問的根,是基礎,還說,清代許多大學者都治經史。劉先生還把自己收藏重了的圖書送給聶先生,像圖書集成局校印的二十四史,商務印書館藏版的《資治通鑒》《十三經注疏》等五六種珍貴典籍,都是劉先生曾用過的,上面還留有他的墨跡。五十年代,《光明日報》的《文學遺產》副刊很有影響力,這份副刊就發表過劉先生與聶先生合寫的文章,聶先生也因此在學術界嶄露頭角。這就是師大的老師,他們先進帶后學,就是這樣盡心竭力!
對劉盼遂先生,聶先生一生懷有拳拳之心。從八十年代后期開始,聶先生一邊承擔著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一邊以一己之力搜集整理劉盼遂先生發表在各種刊物上的文章,整理出版了《劉盼遂文集》。說到劉先生晚年的悲慘遭遇,聶先生又有無盡的哀傷。
王汝弼先生曾師從錢玄同、高步瀛、黎錦熙諸先生,主要承襲高步瀛的治學道徑,長于對古書的箋釋。說到高步瀛先生,聶先生認為他最重要的著述是《文選李注義疏》。我們也是從聶先生這里聽說,當年魯迅先生罵“桐城謬種”“選學妖孽”,“選學”那一句,指的就是高步瀛先生。其實,魯迅的罵,主要針對的是他們的政治立場,而“選學”之罵,反而“罵”出了高步瀛先生的學術擅長。高步瀛先生治學“采摘宏富,剖判入微”,王汝弼先生繼承來了這樣的長處。聶先生說自己注釋李商隱的詩,就是受王汝弼先生的影響,間接地也是受高步瀛影響。聶先生注解的李商隱詩,出版時書名為《玉溪生詩醇》,王先生除了注解一些詩篇外,還幫助他潤色稿件,對稿子中的有關詞語、典故做過修潤和加工。書初版時,王先生已經去世,聶先生還是鄭重其事地將王先生署名為第一作者。
“我不動情感是不能寫作的。”這是聶先生回憶的李長之先生的話。聶先生說,李長之先生的《司馬遷的人格和風格》和他的新中國最早的文學史《中國文學史略稿》都對自己產生了很大影響。
聶先生與啟功先生晚年的友誼也是一段佳話。談起與啟功先生的關系,聶先生常說的話是:“五十年的師生啊!”啟功先生去世后,王寧先生組織召開關于啟功學術的討論會,年事已高的聶先生把自己收藏多年的幾頁啟功先生手寫的稿紙交給會議,后來還印在論文集里。聶先生介紹說,當年曾就詩詞格律問題請教啟功先生,啟功先生就把對問題的回答寫在了這幾頁紙上。看著那稿紙上清秀的字跡,年深日久而發黃的稿紙,人們關注更多的可能不再是紙上內容,而是這紙上年深日久的情誼。百余年的師范大學,代代學人,就是這樣薪火不盡。
文學史家,一代通儒
聶石樵撰寫的《玉溪生詩醇》作者提供
聶先生的著述,搜集整理為《聶石樵文集》,共13冊,2015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從此書來看,聶先生的學術成果既有收入《古代小說戲曲論叢》《古代詩文論集》(均與鄧魁英先生合作)中的學術論文,也有《屈原論稿》《司馬遷論稿》這樣的專題性研究,還有《楚辭新注》《杜甫選集》(與鄧魁英先生合著)、《玉溪生詩醇》(與王汝弼先生合著)等對經典的注解,再有,就是《先秦兩漢文學史》《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唐代文學史》《古代戲曲小說史略》這幾部文學史著作。在13冊《文集》之外,還有一些著述,如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的第一冊,聶先生為主編,又如《詩經新注》,聶先生主編,等等。
在古典文學的研究上,聶先生是通儒,這有他和鄧魁英先生合著的《古代小說戲曲論叢》為證。現在大學的古代文學教師,講究分段研究、分段教學,聶先生他們那一輩就不然,作為古代文學的教師,要對文學史上下兩千多年有“打通”的研習,聶先生正是這樣“打通”的學者。上述聶先生的各種著述,從先秦兩漢南北朝一直到元明清,詩歌、散文、小說、戲曲,古典文學幾大主要文類,他都有專深的研究,單就這一點說,也是后學的榜樣。《古代小說戲曲論叢》初版時,啟功先生為之作序,其中還專門介紹說聶先生和鄧先生是學術界一對賢伉。
聶石樵與夫人鄧魁英作者提供
聶先生對《楚辭》的研究興趣始于上大學時期,后來教學,每有發現,都寫成札記,積累漸多,對《楚辭》就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為經典著作注解,在古代是主要的著述形式之一,所謂“我注六經”。對經典著作的專深研究,必經的路子是對經典本身的字句篇章作深細的觸摸和體味,而對古老經典的研究,又像采集多年的礦井,要通過很長的巷道才能到達可以采集的掌子面。聶先生對《楚辭》的研究,對杜甫、李商隱的詩歌研究,都曾下過穿越巷道到達掌子面的大功夫。讀者讀《楚辭新注》,除了收獲注解者的新見,還可以領略《楚辭》研究那漫長“巷道”的曲折。有了對經典作品本身深細的體會,才有《屈原論稿》的縱橫議論。這兩本書出版的時候,筆者還在讀大學,看到當時一次“《楚辭》研究學術會議”的簡報,稱這兩本書是“《楚辭》研究的新成果”。1982年《屈原論稿》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后,著名學者、編輯家周振甫致信聶先生說:“論《離騷》作于初放漢北時,論點極為正確。就這一點說,我認為您超過一代大師魯迅、郭沫若,一代《楚辭》專家游國恩先生。說超過,指這一點說。您對于其他論述,也都見您廣泛地閱讀歷代《楚辭》研究者的著述,博觀約取,立論精辟。”后來,著名《楚辭》研究者馬茂元先生在他主編的《楚辭要籍解題》中評價《屈原論稿》“善于將文、史、哲互相貫通,深入考察有關問題,提出一些新的見解”。湯炳正先生在《光明日報》發表的文章中也稱贊《屈原論稿》對于屈原思想儒法之變的分析。
聶石樵撰寫的《屈原論稿》作者提供
聶先生年輕時與王汝弼先生合作注解李商隱,王先生說既然注就要“把李義山詩注活了”,這也是聶先生注杜甫詩的追求。《杜甫選集》是他與鄧魁英先生合作的。老二位在那特殊的年代屬于“白專”,都是“靠邊站”的,教學停止,有一段時間聶先生還為自己爭取過一個燒鍋爐的工作。后來鄧先生讓我們幾位學生看家里老照片,有一張就是聶先生燒鍋爐時照的,頭戴一頂大棉帽子。就是在這段時間里,聶先生與鄧先生一起選注杜甫。做這樣的工作,聶先生后來說,本是不指望發表、出版的,只為一點精神上的寄托。以情感寄托、精神致敬的方式著述,是聶先生論著的一個特點,由此他還寫了《司馬遷論稿》。有一次師生談話時,聶先生說,《史記》是字字血淚的。對這位兩千年前的大文學家、大史學家,聶先生力圖準確理解與評價。他曾說起司馬遷在新中國學術界的評價。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問題爭論比較激烈,分歧也比較大。聶先生說,司馬遷寫史,“不虛美,不隱惡”,評價司馬遷,也應該這樣。既要說明他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提出了哪些新思想、新問題,又要看到他的不足;既要陳述他對史學和文學等各方面的貢獻,又指出他的歷史局限性。聶先生說,他是注意從史學、文學統一的角度進行評價的。以歷史、文學的統一關注作家,關注文學,是聶先生一以貫之的治學風范。
幾十年師大老師,聶先生常教的是文學史。像我們這些九十年代師從其學習的人應該都記得,老師常常囑咐:不要跟著那些新理論亂跑,要注意基本典籍,注意對作家作品的熟悉。我們當時心里多少有些不服氣,越到后來越覺得這不是老生常談。聶先生之所以這樣囑咐學生,源于他自己年輕時的教訓。“文革”結束后,聶先生對自己講授中國文學史的經歷進行了反思,“有不勝愧悔之感”。因而,他晚年寫文學史,講究“求真”,而聶先生所謂的“真”,就是重史實、重證據,用事實說明問題,尊重文學史辯證的發展過程,不能從主觀愿望、理論模式出發,更不能從某些現實需要出發,那樣做并非“古為今用”,只能歪曲文學史。聶先生要寫“實事求是”的文學史,要寫“修辭立其誠”的文學史。
整理自己早年古代文學史各階段的講稿,將其提升為斷代的文學史,是聶先生退休后傾力完成的工作。從《先秦兩漢文學史》到《元明清小說戲曲史略》,聶先生基本把古代文學史寫通了。聶先生修史,如上所說,意在“求真”,而聶先生心目中的“求真”,就是古人所說的“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前者表現為以下兩方面:其一,對文學作品所賴以發生的時代社會環境加以重建;其二,構建同類文體之間、不同文體之間的影響關系,以便從社會、政治、思想、文化諸方面說明一個時期某一種文學體裁、文學風格、文學流派和文人集團之形成、發展、衰落的原因,即從文化的角度切實說明某種文學現象的產生,乃歷史發展之必然。后者,則表現為對作家作品的深究,從而衡定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寫作自己的文學史之前,聶先生歸納過已有文學史的幾種寫法,有的是按時代選擇和排列作家作品,有的是以某種思想或美學觀念為標準選擇作家作品,有的則是以文體發展的線索來安排作品。聶先生選擇的是后一種,認為這是考察文學源流的最老實也是最好的方法。聶先生說,1966年以前自己講文學史,采用的是前者,一部文學史好像一部作家作品論。如此,倫理和政治的觀念就顯得更為重要,這樣做,是跟隨當時的形勢走,其實是貶低了文學史的“文學性”。采取文體為本位的方式,好處是可以像劉勰《文心雕龍》所說,“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可以形成最自然、最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的史學敘述。聶先生認為,具有連續、階段性特征的不是某些觀念,而是文體自身的演變與分化,也只有文體的線索,最可以將數千年的文學史貫穿起來,形成一個發展的整體。聶先生寫自己的文學史時,對學術界的各種探索,聶先生是肯定的,但是對一些說法,如以“人性發展”來結構文學史,聶先生表示懷疑,說,如何才能認定明清的人性觀念一定比唐宋更進步呢?這就難免有些勉強了。
聶先生說,他寫的文學史,為的是方便學生的學習。評論家、文學評論家撰寫的文學史,偏重在綜合論述,一般不重具體事實分析。聶先生寫文學史更著眼于學生的接受,對作家、作品及文學史之史實、現象,重視從具體分析出發,再加以綜合論述,得出恰當的評價。這樣可以使學生從感性到理性,以免形成概念化傾向,影響學生對知識全面扎實的掌握,這是他長期教學工作形成的習慣。
聶先生寫文學史的大框架,大體是按朝代劃分的,因為每一個朝代社會政治文教等方面都會變化,而古代文學的創作主體,很長一段時間是士大夫,受政治文教政策影響大。不過,一些時代的劃分,還需要作具體分析。如秦在制度上與漢是一致的,都是中央集權制國家,前后相承,但文學卻不發達,僅有雜賦若干篇、《仙真人詩》和李斯的銘文等,是戰國文風的延續,所以,他在《先秦兩漢文學史》中是將秦文學歸屬戰國文學之末的。再如,一般文學史往往將六朝文學置于建安至兩晉這一系統中,往往又將隋代文學歸屬于唐代系統。聶先生以為這不妥。六朝從歷史角度而言起于吳、東晉,而就文學史講,劉宋時是六朝文學的開端,所以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中,六朝文學從劉宋開始。隋、唐在制度上前后相承,論文學,隋朝卻是六朝文風的余緒,所以聶先生將隋朝文學附于六朝之末。
聶石樵撰寫的《唐代文學史》作者提供
以文體為本位觀察文學史變遷,聶先生的文學史有許多重要而有趣的發現。例如在《唐代文學史》中,聶先生這樣說道:“盛唐詩是在對立中發展著。幾乎每一時期都有兩個相反的流派出現,一派偏重于對傳統的體裁、詩風的繼承,一派則在原有之領域中作新的開拓。如王維、孟浩然等是繼承陶淵明玄言詩系統發展而來,岑參、高適等則是采用樂府形式反映社會現實,二者是對立的。又如李白是繼承古詩的傳統進行創作,杜甫則是重在律體之創立,二者也是對立的。這種相反的對立形勢,發展到中唐,又出現韓愈等與元稹、白居易等的對立,唐代詩歌便在這種對立中發展著。”這是很有啟發性的概括。也是由于同樣的原因,一些過去在文學史論述中地位不高的作家作品,得到了重新的認識與論定。例如南朝作家沈約、徐陵、陳叔寶、江總等,在聶先生的文學史前,這些作家是被輕視的,可是這些作家在詩歌文體及語言上的貢獻卻是巨大的,所以聶先生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文人擬樂府”這樣的題目下,討論這些作家在詩歌主題和格律修辭方面的貢獻,論定其上承兩漢樂府,下開唐宋聲詩的歷史地位。
文學史發展必然表現為具體作品內涵形式上的變化,因而文學史寫作必定伴隨對具體作品的剖析取證。聶先生解讀作品主要采取“以史證詩”的方法,將具體作品放到具體的歷史條件下,引用大量的史料,來挖掘揭示作品真實的內涵,絕不人云亦云。例如曹植《名都篇》,學者多褒揚,認為有所諷喻,但具體諷喻的對象,則不甚了了。聶先生征引《藝文類聚》《初學記》等所記載的曹丕《答繁欽書》和《與吳質書》《典論·論文》等文獻,認為《名都篇》“疑為刺丕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的詩篇。這樣的例子在他的幾部文學史中著實不少。聶先生寫文學史,有宏觀大見,那是因為他對整個古代文學歷程有“打通”的研究;以文體為本位,是因有對自己多年教學的反思及對同類著述的比較;他那些對例證作品不同尋常的解讀,是因為聶先生有從前輩學者那里傳承下來的治學“金針”。
師大古典文學有博士點,是聶先生申請并獲得國家學位部門批準的。上世紀八十年代,聶先生開始帶研究生,二十多年間培養了一批學有專長的學者。這與聶先生的學風民主有關,從論文選題到寫作,他都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老師也會不斷提醒學生,要讀正經的書,選題也應該有可持續的研究性。另外,老師還常說,你們將來大多要做大學老師,論文選題不要太偏冷,那樣不利于教學。記得有一次,一位同學開題,老師把所有在讀的學生召集在一起,對同學的論文提綱發表意見,這與論文開題只有教師參加是很不同的。
聶先生的研究生教學很成功,卻不善于給本科生上課。給本科生上課,學問不是問題,有麻煩的是聶先生那拖泥帶水的普通話。到先生晚年的時候,有一次到老師家去,鄧先生還跟我們講聶先生“主席(食)吃什么”的笑話。鄉音難改,正是聶先生性格的一種表現。先生為人謹慎謙和,在一些涉及原則的事情上又是倔強的。他的退休,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性子直,得罪了人。那時,我們還在讀博士,《先秦兩漢文學史》出版不久。可是,聶先生并未因此而放棄已經開始的文學史寫作。退休了也是師大老師,有了空閑正好修史。以后,一直到耄耋之年,我們每次去老師家,都看到他在那里伏案寫作。聶先生曾說,當老師的,退不退休,都是在家看書寫文章。為古典文學修史,在先生,是事業,也是責任。
讀先生的各種學術著作,總會被著作中的前言后語所感動。如《屈原論稿》的后語:“回首往事,在那夏云暑雨、冬月祁寒之時和熒熒子夜、青燈欲蕊之際,凝神沉思、染于翰墨之情景,猶歷歷在目。然而在這大半生的歷程中,究竟做了些什么呢?莊子有云:‘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正道出我此時此際的心境,可謂異世共慨,千古同悲!”這樣的情緒,聶先生在一般的師生交往中是從不表現的,這也使我們這些做學生的多少有些不解。晚年在接受《文藝研究》采訪時,聶先生對此做了解釋:“這首先應該是身世之感吧。我少年鄙鈍,不曉世事,及長負笈游學于京師,家貧不足以自給,每個假期都為學校圖書館抄錄目錄卡片,以求豁免學費,困厄凄苦之情難以言表。畢業之后,生活仍極清貧,可謂薄祿作無窮之祟,‘白專’結不解之仇,多受磨難,而內心抑郁,幸可寄情古人,而屈原、司馬遷、杜甫、李商隱,此皆心懷憤懣而以情動人者,浸淫其間,又不能不深受感染,所以,受古代文學之憂傷氣質的熏陶,也是一個原因吧。”讀了這樣的深度表白,我們這些做學生的才恍然明白,原來老師對于古典,存在著這樣的契悟。老師的研究,是學術的,也是生命情感的。聶先生是典型的書齋學者,寧靜安詳,與世無爭,正所謂靜水流深,深潛的研究伴隨的是生命情調上的共鳴。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11日1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快為孩子收藏吧——滿身有成語:1000個人體本身部位成語大全
成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呈現之一,
是文字應組合用延伸,
高度的文字精煉濃縮,讓其魅力無限。
漢字本質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漢字以人身體丈量天下——
人體本身,
上頭下足,左右雙手
前身后背。
人體本身不同位置的漢字表述,
會表達“人體本身”的自然特性,
在成語表達中也會帶有此種自然特性,
來看看
人體本身不同部位的成語表達
之一:
人身居中
以身為主體,
人身本體。
人以“身”為中,
是為“中身”“身中”。
人身居中,
定“上下、前后、左右、內外”之空間方位關系
中【身】的成語
身敗名裂 身不由己 身經百戰
身后蕭條 身懷六甲 身體力行
立身處世 設身處地 束身自好
搖身一變 葬身魚腹 安身立命
大顯身手 言傳身教 僅以身免
引火燒身 孑然一身 明哲保身
身臨其境 奮不顧身 赤身裸體
惹火燒身 著作等身 身先士卒
人身以“體”為本,
是為“本體”“身體”“人身本體”——
人本身【體】的成語
體貼入微 體物緣情 體恤入微
體無完膚 體無完皮 具體而微
量體裁衣 稱體載衣 枯體灰心
赤身裸體 赤身露體 遍體鱗傷
身體發膚 四體不勤 同功一體
無傷大體 無關大體 五體投地
心廣體胖 心寬體胖 衣不蔽體
茲事體大 此事體大 斯事體大
不識大體 不成體統 賢身貴體
卑身賤體 卑身屈體 五體投誠
放心解體 汗流浹體 黃袍加體
切身體會 身體力行 躬體力行
魂不負體 魂不著體 魂不著體
神不附體 魂不附體 虎體熊腰
膘肥體壯
渾然一體 混然一體 融為一體
三位一體 一體同心 一心同體
看菜吃飯,量體裁衣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之二:
以身為中,定“前后”——前身后背
身后為“背”,身前背后。
前“胸”后“背”——
前【胸】的成語
胸有成竹 昂首挺胸 胸無城府
直抒胸臆 袒胸露臂 胸無大志
袒胸露背 胸懷大志 胸無成竹
摧胸破肝 雞胸龜背 自出胸臆
胸中之穎 心胸開闊 槌胸蹋地
胸無宿物 直吐胸懷 怒氣填胸
全局在胸 胸有城府 撫胸呼天
成竹在胸 將胸比肚 胸有甲兵
挺胸凸肚 心胸狹隘 胸中磊塊
捶胸頓足 挺胸突肚 胸有懸鏡
胸中柴棘 胸羅錦繡 點胸洗眼
胸中無數 成竹于胸 胸次開闊
了然于胸 胸中萬卷 胸無點墨
胸中壘塊 鋪胸納地 胸有丘壑
后【背】的成語
背水一戰 背道而馳 腹背受敵
汗流浹背 芒刺在背 人心向背
袒胸露背 倒背如流 背信棄義
背井離鄉 如芒在背 虎背熊腰
背紫腰金 背本趨末 陰山背后
背約負盟 腹背夾攻 違信背約
義不背親 雞胸龜背 膝癢搔背
腹背相親 拊背扼喉 背水為陣
曝背食芹 蜂腰猿背 牘背千金
背前面后 背山起樓 項背相望
背惠食言 鰈離鶼背 拱肩縮背
刮毛龜背 鮐背蒼耈 背曲腰躬
力透紙背 背盟敗約 黃發駘背
腹背之毛 駘背鶴發 正點背畫
向聲背實 水過鴨背 鶴背揚州
不相違背 人心背向 望其項背
死記硬背 望其肩背 背若芒刺
背碑覆局 棄好背盟 扼喉撫背
無背無側 面從背違 肩背難望
面從背言 背城借一 背公循私
挨肩搭背 壓肩迭背 相背而行
之三:
以身為中,定上下——上頭下足
頭上頂天,足下止地
上【頭】的成語
頭頭是道 頭角崢嶸 頭破血流
頭暈目眩 頭重腳輕 頭昏腦漲
白頭偕老 繡花枕頭 抱頭痛哭
抱頭鼠竄 千頭萬緒 垂頭喪氣
回頭是岸 交頭接耳 迎頭趕上
肥頭胖耳 三頭六臂 當頭棒喝
搖頭擺尾 評頭品足 浪子回頭
源頭活水 焦頭爛額 頭面人物
空頭支票 狗頭軍師 街頭巷尾
掐頭去尾 暈頭轉向 百尺竿頭
改頭換面 露尾藏頭 蠅頭微利
披頭散發 迎頭痛擊 埋頭苦干
心頭撞鹿 品頭論足 牛頭馬面
呆頭呆腦 拋頭露面 蓬頭垢面
出頭露面 藏頭露尾 徹頭徹尾
虎頭蛇尾 獨占鰲頭 生死關頭
鬼頭鬼腦 探頭探腦 沒頭沒腦
油頭滑腦 出人頭地 嶄露頭角
頭上【頂】的成語
捱三頂四 捱三頂五 頂天立地
挨三頂五 頂禮膜拜 頂針續麻
冒名頂替 滅頂之災 摩頂放踵
泰山壓頂 醍醐灌頂 頂門立戶
頂門壯戶 頂名冒姓 頂名替身
頂天踵地 頂踵盡捐 頂踵捐糜
焚香頂禮 絕頂聰明 摩頂至足
磨踵滅頂 片云遮頂 圓頂方趾
犀頂龜文 頂頭上司 糊涂到頂
下【足】的成語
兵精糧足 卑不足道 不足為法
不足為慮 不足為意 不足掛齒
搓手頓足 鼎足而立 豐衣足食
何足介意 捷足先得 側足而立
捷足先登 金無足赤 挨肩并足
立足之地 舉手投足 舉足輕重
安分知足 不一而足 不足齒數
不足介意 不足為據 不足為憑
不足為奇 不足與謀 何足掛齒
鼎足三分 鼎足之勢 鼎足而三
鼎分三足 三足鼎立 三分鼎足
頓足不前 頓足捶胸 高足弟子
美中不足 裹足不前 翹足而待
何足為奇 何足道哉 畫蛇添足
家給民足 家給人足 酒足飯飽
泥足巨人 評頭論足 千里之足
空谷足音 死不足惜 貪心不足
人給家足 情同手足 手足胼胝
手舞足蹈 惟日不足 頭足倒置
如手如足 手足之情 神氣十足
先天不足 微不足道 無足輕重
削足適履 心滿意足 一手一足
自給自足 足不出戶 不足輕重
頓足搓手 頓足搥胸 躡手躡足
品頭論足 束手束足 恬然自足
七足八手 齊足并驅 蹺足而待
親如手足 足食足兵 人足家給
神完氣足 手胼足胝 手足失措
手足無措 手足異處 首足異處
頭足異處 頭足異所 為蛇畫足
為蛇添足 未足輕重 無足重輕
志足意滿 足食豐衣 足衣足食
足不出門 足不窺戶 足不逾戶
足蹈手舞 足高氣強 足高氣揚
足音空谷 足足有余 百足不僵
足智多謀 富在知足 知足常樂
知足知止 足踏實地 捶胸跌足
翹首企足 礙足礙手 百足之蟲
頓足失色 不足為怪 開足馬力
足下【止】的成語
高山仰止 官止神行 吉祥止止
戛然而止 舉止失措 絕薪止火
舉止嫻雅 舉止言談 令行禁止
流行坎止 淺嘗輒止 如丘而止
嘆為觀止 適可而止 嘆觀止矣
望梅止渴 望門投止 揚湯止沸
學無止境 飲鴆止渴 止暴禁非
止談風月 知止不殆 止戈為武
知足知止 不隨以止 規行矩止
禁止令行 舉止不凡 舉止大方
舉止自若 坎止流行 說梅止渴
探觀止矣 投膏止火 為山止簣
心如止水 言談舉止 伊何底止
以火止沸 以煎止燔 以湯止沸
以刑止刑 一噎止餐 永無止境
欲言又止 止沸益薪 止戈散馬
止戈興仁 止渴思梅 止渴望梅
止于至善 心同止水 以殺止殺
縱風止燎 到此為止 漫無止境
靡所底止 扇火止沸 山止川行
射像止啼 抽薪止沸 流言止于智者
樹欲靜而風不止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之四:
以身為中,定“左右”——手指左右
手有左右,
左手指,右手指,
手指左右——
【手】的成語
手不釋卷 手忙腳亂 手無寸鐵
手足之情 手足無措 白手起家
拱手讓人 妙手回春 拿手好戲
拍手稱快 七手八腳 束手就擒
順手牽羊 縮手縮腳 唾手可得
信手拈來 袖手旁觀 一手包辦
游手好閑 指手畫腳 炙手可熱
不擇手段 情同手足 人多手雜
眼高手低 愛不釋手 大打出手
得心應手 高抬貴手 鹿死誰手
大顯身手 一手遮天 握手言歡
棋逢對手 束手無策 躡手躡腳
心狠手辣 措手不及 手舞足蹈
【左】手的成語
左顧右盼 左宜右有
左擁右抱 左右兩難 左右開弓
左思右想 左圖右史 左道旁門
左輔右弼 左右采獲 左提右挈
左右圖史 左鄰右里 左鄰右舍
左書右息 左圖右書 左宜右宜
左縈右拂 左右逢原 左右逢源
左右為難 左支右絀 左支右調
左支右吾 左枝右梧 如左右手
顧左右而言他 王顧左右而言他
右手畫圓,左手畫方
虛左以待 江左夷吾 如操左券
如持左券 左家嬌女 可操左券
旁門左道 穩操左券 披發左衽
被發左衽
【右】手的成語
左顧右盼 左宜右有
左擁右抱 左右兩難 左右開弓
左思右想 左圖右史 左道旁門
左輔右弼 左右采獲 左提右挈
左右圖史 左鄰右里 左鄰右舍
左書右息 左圖右書 左宜右宜
左縈右拂 左右逢原 左右逢源
左右為難 左支右絀 左支右調
左支右吾 左枝右梧 如左右手
顧左右而言他 王顧左右而言他
右手畫圓,左手畫方
右軍習氣 無出其右 右傳之八章
之五:以身為中,定“內外”——
內“心”血,外皮肉“膚”,
身內有“心”——
內【心】的成語
心安理得 心不在焉 心潮澎湃
心馳神往 心膽俱裂 心惡面善
心煩意亂 心服口服 心腹之患
心甘情愿 心寬體胖 心狠手辣
心花怒放 心懷叵測 心慌意亂
心灰意冷 心急如焚 心堅石穿
心驚膽戰 心驚肉跳 心口如一
心力交瘁 一見傾心 一片冰心
心領神會 心亂如麻 心滿意足
心明眼亮 心平氣和 心如刀割
心如死灰 心如鐵石 心照不宣
心直口快 心中有數 有口無心
誠心誠意 稱心如意 癡心妄想
處心積慮 粗心大意 得心應手
腹心之患 勾心斗角 攻心為上
歸心如箭 回心轉意 一片丹心
匠心獨具 匠心獨運 盡心竭力
驚心動魄 居心不良 居心叵測
苦心孤詣 苦心經營 狼心狗肺
離心離德 瞞心昧己 捫心自問
嘔心瀝血 平心而論 平心靜氣
齊心協力 全心全意 人心不古
人心惶惶 人心所向 人心向背
三心二意 喪心病狂 賞心悅目
死心塌地 隨心所欲 貪心不足
提心吊膽 同心同德 痛心疾首
推心置腹 違心而論 雄心壯志
問心無愧 洗心革面 心心相印
虛心下氣 野心勃勃 一心一意
憂心忡忡 憂心如焚 真心實意
忠心耿耿 專心致志 鬼迷心竅
別出心裁 動人心弦 費盡心機
枉費心機 言為心聲 用盡心機
語重心長 膽顫心驚 包藏禍心
別具匠心 別有用心 不得人心
惻隱之心 赤膽忠心 赤子之心
觸目驚心 促膝談心 掉以輕心
獨具匠心 蠱惑人心 刻骨銘心
苦口婆心 狼子野心 力不從心
籠絡人心 萬眾一心 無所用心
漫不經心 漠不關心 人面獸心
煞費苦心 深得人心 深入人心
外皮肉【膚】的成語
剝膚椎髓 膚末支離 剝床及膚
剝膚之痛 膚皮潦草 膚受之言
附膚落毛 末學膚受 切膚之痛
身體發膚 體無完膚 兇喘膚汗
剝膚及髓 陳言膚詞 膚寸而合
膚見謭識 膚如凝脂 膚受之訴
膚受之愬 膚粟股栗 汗流浹膚
鶴骨雞膚 雞膚鶴發 浹髓淪膚
銘膚鏤骨 柔膚弱體 山膚水豢
身無完膚 炙膚皸足 椎膚剝髓
椎膚剝體 擢筋剝膚 膚見谫識
冰肌雪膚
之六:人頭面部——
人頭頂上有頭發(髮)——
頭【發(髮)】的成語
鶴發童顏 結發夫妻 一發千鈞
怒發沖冠 擢發難數 被發纓冠
被發文身 鶴發雞皮 白發蒼髯
披頭散發 千鈞一發 令人發指
發憤圖強 發號施令 發人深省
意氣風發 發揚光大 百發百中
大發雷霆 奮發有為 容光煥發
后發制人 先發制人 朝發夕至
人頭上有臉面——
【面】的成語
面不改色 面紅耳赤 面黃肌瘦
面面俱到 面面相覷 面目可憎
面目全非 面目一新 面如土色
八面玲瓏 八面威風 反面無情
兩面三刀 滿面春風 人面獸心
青面獠牙 四面楚歌 四面受敵
鐵面無私 唾面自干 一面之詞
一面之交 白面書生 本來面目
耳提面命 別開生面 出頭露面
獨當一面 改頭換面 拋頭露面
蓬頭垢面 千人一面 洗心革面
春風滿面 牛頭馬面 笑容滿面
人頭臉面有“目”眼睛——
面上有目
【目】的成語
目不交睫 目不識丁 目不暇接
目不轉睛 慈眉善目 目光炯炯
目光如豆 目光如炬 目空一切
目無法紀 目無全牛 歷歷在目
目無余子 目眥盡裂 閉目塞聽
瞠目結舌 觸目驚心 耳目一新
刮目相看 掩人耳目 過目不忘
過目成誦 舉目無親 眉目如畫
面目可憎 面目全非 面目一新
明目張膽 怒目而視 鼠目寸光
拭目以待 金剛怒目 一目了然
一目十行 有目共睹 琳瑯滿目
魚目混雜 眾目昭彰 耳聰目明
死不瞑目 耳濡目染 耳聞目睹
剛舉目張 眉清目秀 瘡痍滿目
左右雙目為“眼”,
眼是雙目——
【眼】的成語
眼高手低 眼花繚亂 眼高一切
眼明心亮 眼明手快 過眼煙云
冷眼旁觀 另眼相看 睡眼惺松
望眼欲穿 有眼無珠 三眼一板
見錢眼開 眉高眼低 眉開眼笑
眉來眼去 手急眼快 心明眼亮
擠眉弄眼 愁眉鎖眼 白眉赤眼
人頭臉面有“鼻”子自——
“鼻”子自在“面”中間
【鼻】的成語
聽人穿鼻 掩鼻而過 仰人鼻息
阿鼻地獄 鼻端出火 鼻端生火
鼻堊揮斤 鼻孔朝天 鼻孔遼天
鼻孔撩天 鼻青額腫 鼻青眼烏
鼻青眼腫 鼻青眼紫 鼻塌唇青
鼻塌嘴歪 鼻頭出火 鼻腫眼青
耳滿鼻滿 寒心酸鼻 臉青鼻腫
掩鼻偷香 鼻青臉腫 開山鼻祖
鼻息如雷 嗤之以鼻 鼻塌脣青
鷹鼻鷂眼 一鼻子灰 異香撲鼻
鼻蹋嘴歪
抹一鼻子灰 有鼻子有眼
碰一鼻子灰 牽著鼻子走
一鼻孔出氣 橫挑鼻子豎挑眼
人頭臉面有“口”——
“口”在臉面下
【口】的成語
口碑載道 口蜜腹劍 口若懸河
口是心非 口說無憑 口誅筆伐
百口莫辯 出口成章 虎口余生
緘口結舌 交口稱譽 苦口婆心
鉗口不言 守口如瓶 脫口而出
信口雌黃 信口開河 血口噴人
異口同聲 有口皆碑 有口難分
有口無心 張口結舌 眾口紛紜
眾口一詞 病從口入 禍從口出
心服口服 心直口快 膾炙人口
三緘其口 血盆大口 羊入虎口
口口相傳 一口咬定 口口聲聲
交口稱贊 矢口否認 眾口難調
貽人口實 反咬一口 拖家帶口
贊不絕口 異口同聲 出口不遜
養家糊口 良藥苦口 目瞪口呆
心口如一 眾口鑠金 啞口無言
頭面左右有“耳”——
【耳】的成語
面紅耳赤 耳聰目明 掩耳盜鈴
震耳欲聾 耳熟能詳 抓耳撓腮
充耳不聞 洗耳恭聽 交頭接耳
耳濡目染 俯首帖耳 如雷貫耳
掩人耳目 肥頭大耳 隔墻有耳
耳目一新 歷歷在耳 忠言逆耳
不堪入耳 三耳秀才 佯打耳睜
耳不離腮 逆耳忠言 過耳之言
廢耳任目 發明耳目 苦口逆耳
惹人耳目 傾耳戴目 瞽曠之耳
口耳并重 耳目股肱 垂首帖耳
耳聽八方 耳軟心活 舌敝耳聾
耳熱眼花 耳口相傳 褎如充耳
感心動耳 洗耳投淵 洋洋盈耳
妥首帖耳 順耳悅目 接耳交頭
墻風壁耳 眩目震耳 耳熱眼跳
袖手充耳 屬垣有耳 附耳低語
耳順之年 伏首帖耳 隔窗有耳
過耳秋風 耳聾眼黑 言猶在耳
雙珠填耳 耳提面命 一人耳目
眼花耳熱 傾耳注目 撾耳撓腮
眼瞎耳聾 方面大耳 賃耳傭目
賴有此耳 酒酣耳熱 挖耳當招
(以上插圖源自古汀漢字谷的《人字學習法》,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我是@漢字谷主,歡迎關注
【人字學習法、說文解字、漢字思維、快速識字、國際中文,漢字博物】
想了解《人字學習法》,提升孩子的漢字能力!請關注本號,私信留言 :1001
李旦合:挺進大涼山奉獻新成昆
今年44歲的李旦合,是中鐵二十一局集團成昆鐵路峨米項目部黨工委書記、項目經理,高級工程師。6年前,帶著一腔熱血,胸懷滿腹激情,李旦合一頭扎進大涼山腹地,將智慧、心血、汗水,甚至淚水,傾注于成昆鐵路復線建設。
6年彈指一揮間,44歲的李旦合黝黑的臉龐更加堅毅、果敢。背井離鄉、投身荒野,他將責任、擔當、情懷,深情地融入成昆復線建設中。歲月的點滴,將這一只“成昆雄鷹”打磨得更加雄健。翱翔大涼山,搏擊天地間,深情地呼喚著成昆復線早日建成通車!
圖為李旦合在施工現場(攝影/魯智勇)
挑戰極限,奉獻成昆
“當年鐵兵忠貞為成昆,何曾怕斷頭?如今我輩夙愿建精品,怎敢付東流?”2017年4月,大涼山乍暖還寒,漫山遍野的索瑪花競相綻放。隨著挖掘機、裝載機等各類機械的轟鳴聲響起,李旦合帶領一支敢打必勝的隊伍,開始了又一段偉大的征程。
成昆鐵路的意義不同凡響,成昆鐵路復線的意義當然過之而無不及。復線建成后,它就與北邊的寶成鐵路、成渝鐵路接上;南邊也與貴昆鐵路接上,然后直接到達廣西沿海,與東南亞鐵路接軌,成為重要的出川大通道,帶動沿線區域快速發展。
成昆復線峨米10標工程全長約25.873公里,沿線途經2縣6個鄉鎮。共有隧道4座,隧道占線路全長的50.56%,整個工期異常緊張。
“出了隧道,便是橋梁,而要在大涼山開山架橋,其難度可想而知。”李旦合感慨道。橋隧比高,工期緊;施工專業銜接點多,施工管理跨度大,給李旦合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難度。
成昆鐵路復線穿越極其復雜的斷裂帶,斷層、涌水、地下水,不可知的地質特征,層出不窮,有地質博物館之稱,施工難度極大。地形、地質條件復雜,施工場地狹小。比如,興隆隧道出口地形陡峭,無道路通行,只能依靠修便道;再比如,鄧家灣隧道工程,是全線控制性工程,有大量的涌水、涌泥施工難度極高。
為確保各類節點工期目標的順利開展,2018年4月初,經過日思夜想,一條妙計在李旦合頭腦里形成清晰的圖畫。經過班子成員的研究與細化。他們在全線實行班子包保責任制,力爭每周幫助施工作業隊徹底解決1個難題,不讓這一難題成為日后項目施工的“攔路虎”。
李旦合帶著大家,齊心協力,挑戰極限,迅速破解征地拆遷難題,很快完成了管段內的征地拆遷工作;同時完成了5公里紅線用地的征地工作。特別是2.3公里便道、民房拆遷等,雖然因任務艱巨協調數月,但都得到了妥善解決,滿足了施工生產的需要。
此時,本死寂般的大涼山,瞬間沸騰了!
圖為成昆鐵路復線鄧家灣隧道微臺階開挖工藝(拍攝/魯智勇)
再苦再累,必須迎著困難
俯視孫水河,穿越楊家山。鄧家灣隧道,正洞全長9390米,泰然自若地穿越巍峨的楊家山;另設1750米橫洞一座、2040米平行導洞一座。如果加在一起,隧道總長達13180米。“意想不到,鄧家灣隧道居然經過四大斷裂層,即埡口村斷層,鹽井溝斷層,石板推測斷層,安寧河西斷層,這四大斷層,什么概念?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成昆鐵路為什么叫地質博物館!”李旦合感慨道,“特別是受到附近安寧河斷裂構造影響,該隧道圍巖軟弱破碎且局部富水、掌子面易溜塌,施工過程中曾多次發生溶洞、涌水、涌泥、大變形等地質問題。規模最大的一次,涌突方量達4500方,最大涌水量每日能達2.34萬立方米,相當于在‘水簾洞’中作業,開挖難度極大、安全風險極高。”
一說起鄧家灣隧道的極高風險,李旦合便不勝唏噓。而他說得最多的詞語,便是“意想不到”。
隧道施工,首先就要解決掉復雜地質這只“攔路虎”。李旦合說,“原本山體以花崗巖石為主,但這種花崗巖又不是一般的花崗巖,而是強風化花崗巖,容易脫落,容易掉塊,甚至遇水軟化成泥。鉆探打洞,萬年山體改變原有規律,山體受到擠壓,立即變形、斷裂;再加之富水,意想不到的事情一件又一件……
工程再緊,安全質量也要放首位。李旦合經常沒來得及吃早餐,就踏上了去往施工一線的路。現場施工人員這樣描述,“他最擔心的就是隧道施工質量及安全,質量安全不達標,越過了鐵路紅線,就注定著落后,注定著失敗,6年多風風雨雨一路過來,沒有出現問題事故,不能在最后沖刺階段掉鏈子。”
“雖然時間緊,任務重,但是安全質量的重擔更是重如千斤,不能松懈。”李旦合給突擊隊隊員們又一次囑咐道。
一整天8個多小時,看遍了11個作業現場,走出隧道已是晚上9點多,滿臉的汗漬將他臉頰印透。
“安全關,質量關,技術關,關關緊要,必須下大力氣,依靠實干、苦干、巧干,才能抓出成效。”李旦合反復強調道。
圖為成昆復線瀘沽聯絡線特大橋(拍攝/魯智勇)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放在心上,落實在行動上。”在李旦合的帶領下,困難一個一個地被戰勝;橋隧正一寸一寸地延伸。
九月,白天的涼山,驕陽似火,熱浪翻滾,夜晚卻暴雨不斷。蜿蜒綿長的成昆鐵路建設工地仍是一派火熱的施工景象,成昆鐵路峨米段建設已進入攻堅階段,全線開通,指日可待。
為搶工期,李旦合放棄了回家與家人團聚的機會,長年堅守在成昆復線建設一線。如今隧道貫通,所有工程順利推進,一次次確保了鋪架的節點,今年將迎來峨米段的華麗轉身。
鐵骨錚錚彰顯鐵軍本色,辛勤付出書寫別樣豪情。蜿蜒綿長的成昆復線峨米段建設工地上,處處閃現著李旦合辛勤忙碌的身影,他和他的兄弟們,用激情和汗水,筑就貫穿祖國大西南的“銀龍”。
而今,李旦合依舊在成昆鐵路峨米項目部經理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地工作著、奉獻著,并帶領著團隊,勇往直前地沖刺著。(光明網記者劉希堯 通訊員 魯智勇)
來源: 光明網
近10年評分最高十部諜戰劇,風起隴西榜上有名,潛伏第一
今年年初,大戲《風起隴西》播映后迅速引發熱議,有人感嘆真燒腦,也有人直呼看不懂。
一部以三國為時代背景的古裝劇為何會讓觀眾這么“上頭”?以至于口碑嚴重兩極分化?
原來,這部劇只是披著古裝的外衣,芯里其實是一部實打實的諜戰劇。
《風起隴西》再度掀起大眾對國產諜戰劇的關注。近10多年,諜戰劇作為一種特殊的電視劇類型幾經沉浮,數量繁多的作品在眾多國產劇中形成獨特的一道風景。
同樣是諜戰劇,有的高分獲贊,有的卻被集體詬病,為啥會有這樣大的差距呢?
下面我們就對近十幾年的10部高分諜戰劇做一盤點,看了高分劇的得分點,自然也就知道低分劇的差距在哪里了。
順序由低到高排名!
【01】《叛逆者》:2021年,豆瓣評分7.7
2021年,隨著《叛逆者》的播映,林楠笙成為出現率超高的一個名字。
故事講述的是愛國青年林楠笙如何從復興社訓練班優秀學員一步步成為合格的軍統特工,最后在愛人和前輩的影響感召下改變信仰,變身為出色的我黨特工。
該劇保持了央視劇集一貫的高水準,不出意外地成為年度爆款。
演員陣容的強大是《叛逆者》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角林楠笙由實力演員兼流量明星朱一龍飾演,保證演技的同時也吸引了無數“小籠包”成為追劇擁躉。
而朱一龍則抓住這個好劇本和好角色順利實現轉型,拓寬演藝事業的邊界,達成了進一步的提升。
從初期的熱血青年到中期的信仰掙扎到后期的老練特工,朱一龍不靠服裝和化妝,只憑眼神和微表情就使人物躍然于屏幕之上,演技非常不俗。
為朱一龍配戲的王志文、李強都是國內演技排名靠前的老演員,他們的戲,根本看不出演的痕跡。
尤其王志文,老戲骨演繹老特工,又有多次參演諜戰劇的經驗,表現自然爐火純青,有觀眾戲稱王志文全身就連眼袋都是戲。
特別要說的是劇中王陽飾演的大反派陳默群,西裝三件套、油亮大背頭、千年傲慢臉,在王陽的演繹下成為極其出彩的一個人物,“拽王”名號不脛而走。
細看《叛逆者》,嚴格講不算單純的諜戰劇,因為除了諜戰,在劇里還有許多看點亮點,例如民國風、人性、成長、感情戲、懸疑推理……
好的主題劇情,加上豐富的看點、到位講究的細節、演技在線的演員,一部精品就是這樣誕生的。
【02】《隱秘而偉大》:2020年,豆瓣評分8.0
《隱秘而偉大》是既2015年“諜戰偶像劇”《偽裝者》之后又一部由流量明星擔綱卻口碑、收視雙豐收的諜戰精品。
導演王偉聲稱本劇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諜戰劇。雖然劇情很吸睛帶感,不過更側重于主角顧耀東的成長,是一個主角不斷“加技能、打怪”的升級進程。
顯然,李易峰飾演的顧耀東找到了自己升級的最佳節奏,雖然開始稍微嫌慢,不過后期效果放大后卻很是感人。
除了主角,配角也摒棄了臉譜化,行為都符合邏輯,人物也比較立體多面,敵人再可恨也一樣有可取之處,有與常人一樣的軟肋和弱點。
故事背景安排在老上海的里弄間,少不了各式各樣的小人物,比如愛嗑瓜子的肖大頭、喜歡八卦的小喇叭、總是織毛衣的李隊長,個個栩栩如生,加分不少。
【03】《風起隴西》:2022年,豆瓣評分8.0
當穿軍裝制服的敵我特工已經讓觀眾沒有新鮮感時,諜戰劇就開始進入式微的低落期,這種局面就連號稱“諜戰劇之父”的柳云龍也無力回天。
就在所有人都認為諜戰劇已經行將就木、再無創新時,不料一部《風起隴西》橫空出世,又讓諜戰劇再起風云。
根據鬼才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的《風起隴西》的開局非常慘淡,0.3的收視率讓它成為全網嘲笑的對象,還有人嘲諷主角陳坤的古裝戲是一部不如一部。
然而幾集過后,燒腦的劇情和密集的信息點讓追劇的門檻越來越高,觀眾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才不至于被劇情“無情”地拋棄,甚至有的觀眾連中間上趟廁所回來都有斷篇兒的懵然。
公元228年蜀軍北伐的大歷史背景下,上演的是小人物陳恭和荀詡在驚心動魄諜戰中的光彩時刻,在家國利益面前做出的正確選擇。
看完全劇,很多觀眾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覺:“這明明就是諜戰劇,哪里是古裝歷史劇?!”
三國背景、雙面間諜的人物設定、外加現代諜戰元素 、多次反轉、諜中諜中諜的劇情,即使披上古裝,拉上諸葛亮,它也還是諜戰劇。
結果,播映最初的“全網嘲”變成好口碑一邊倒。
如果不是整部劇拍攝的色調偏暗,不符合一些人的審美和觀感,估計《風起隴西》能掀起諜戰劇的第三個巔峰也未可知,即使它披著古裝還拉上了諸葛亮。
【04】《懸崖》:2012年,豆瓣評分8.5
由張嘉譯、小宋佳主演的《懸崖》在故事和背景上和《潛伏》有相似之處,劇中男女主人公也是假扮夫妻,由搭檔變成親密愛人。
脫胎于故事《借槍》的《懸崖》在人物塑造上更加生動,注重人物內心的隱秘情感,可以說,這是一部“淚點多、感人”的諜戰劇。
主人公周乙的人物形象很接地氣,他有特工的素質和信仰,也有“職場”的勾心斗角,更有真實的感情,就像一個普通人一樣活得很煩惱也很豐滿。
“西北幫”代表張嘉譯將周乙飾演得非常到位,小宋佳的顧秋妍也可圈可點,他們自然、生活化的表演也得益于在東北三個月的實地考察體驗。
拖整部劇后腿的是劇本在結構和情節上的松散,有些顯而易見的矛盾明顯是邏輯缺陷導致,這些硬傷使得《懸崖》無法成為《潛伏》、《黎明之前》那樣的頂尖之作,讓人惋惜。
【05】《偽裝者》:2015年,豆瓣評分8.6
正午陽光2015年出品的作品中,有兩部劇號稱是“古今雙諜戰”,其中的“古”是《瑯琊榜》,“今”則是《偽裝者》。
由胡歌、靳東、王凱、劉敏濤主演的《偽裝者》因為演員自帶的流量明星光環,讓這部劇在開播之前一直不被看好,甚至被嘲笑為“諜戰偶像劇”。
結果很打臉,事實證明流量明星也可以是實力派,“諜戰偶像劇”同樣艷驚四座。
劇中明氏三兄弟個個帥氣撩人,吸引一批女觀眾邊追劇邊無限幻想,而男觀眾則對他們的演技和角色人設沉浸其中。
角色有個性,劇情上更富有戲劇沖突。
明家姐弟四人都有雙重身份,對內對外展現不同的面孔,當家國親情在兩難中必須做出選擇時,諜戰偶像劇的悲劇色彩就格外讓觀眾動容了。
一部成功的《偽裝者》捧紅了好幾位演員。
大哥靳東從此成為“老干部”的首席代表,也確定了自己社會精英的角色定位,以后參演的作品“每精英必大熱”。
大姐劉敏濤也找到了溫婉、大氣的戲路,成為中年女演員中的佼佼者。
至于王凱,從明誠的小火到靖王的大火也只是數月之隔而已。
最有趣的是女二宋軼人美戲好,完勝女一,被觀眾直呼和胡歌飾演的明臺要“在一起”,而官配的女一王樂君直接被秒得渣都不剩。
【06】《風箏》:2017年,豆瓣評分8.8
自打2005年《暗算》開山封神,被稱為“諜戰劇之父”的柳云龍就開始了超越自己的艱難之路。
《風箏》籌拍5年、雪藏4年、51集縮減到46集,幾次過審的痛苦經歷讓柳云龍最后幾乎放棄,只能感嘆“我盡力了,真的盡力了。”
之所以如此艱難曲折,完全因為《風箏》所涉及的時代話題過于敏感。全劇跨度30多年,主人公從翩翩帥哥演到了風燭殘年。
在這部心血之作里,角色拋棄了臉譜化,真實還原敵我雙方的勢均力敵,人物復雜又立體。我方特工有脆弱踟躕的時候,敵方特工也有英勇無畏的一面,大量的感情戲讓這部諜戰劇顯得溫情脈脈。
《風箏》的后半段,甚至暫時拋開了諜戰劇的設定,將重心轉到人性和信仰的探討上。這也讓整部劇跳出了普通諜戰劇的限定水準。
當柳云龍飾演的我方特工鄭耀先躺在病床向國旗顫顫巍巍舉手敬禮時,當羅海瓊飾演的敵方特工韓冰最終服毒自盡時,“信仰”是什么已經不需要做任何解釋了。
難怪連黨之喉舌《人民日報》都對《風箏》給予了高度評價:“唯有信仰牽系,風箏方能高飛”。
即使被剪輯掉整整3個小時劇情,作品完整度已經大打折扣,《風箏》仍然以其壓倒性的大格局優勢成為國產諜戰劇的第二個巔峰。
【07】《北平無戰事》:2014年,豆瓣評分8.9
作為正午陽光出品的極少幾部諜戰劇之一,《北平無戰事》首先從演員陣容上就拔得頭籌。
陳寶國、倪大紅、焦晃、廖凡、王慶祥、程煜、祖峰……多位影帝同組飆戲,在這些給中國影視界壓場面的老戲骨面前,劉燁、王凱顯得有些稚嫩實在情有可原,雖然劉燁本身也是金雞、金馬雙料影帝。
能夠吸引大家紛紛前來的是優秀的劇本和制作團隊,為此,影帝們寧愿低片酬出演,劉燁和廖凡只收半價,主演不計排名,不比戲份輕重。陳寶國需要延期拍攝,也主動表示不加片酬。
編劇劉和平在業界大名鼎鼎,曾經創作《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
為了寫出《北平無戰事》他查閱了3000萬字的資料,耗時7年,單單整理劇本就雇了白班和夜班兩個打字員。劇本完稿時,劉和平累到尿血進了醫院,真正的嘔心瀝血之作。
劇本中人物形象鮮明立體,鮮活動人。陳寶國看完劇本后恨不得通吃其中所有角色。他說“我能演徐鐵英,我也能演方步亭,我要是放開點還能演馬漢山……”
配得上頂尖劇本和演員的一定是頂尖的制作,《北平無戰事》在服化道上的投入幾乎到了“燒錢”的地步。
拍百萬大軍進北平的一周,平均每天100萬;方步亭家里的民國風“裝修”更是高達300萬。
劉和平的作品歷來是格局宏大,設計精巧。80萬字的劇本講了1948到1949年間幾個月的故事,明面上是黨國反腐,暗地里實則諜戰斗智,更像一部諜戰版的《人民的名義》。
從權謀和大歷史觀的角度去展現故事,運用諜戰元素增加看點,讓觀眾實現從小視野到大格局的全方面觀劇。
不得不說,正午的站位,實在是高!
如果結尾不那么拖沓松散,能和開篇一樣刺激吸睛的話,《北平無戰事》拿下10分也不無可能。
【08】《紅色》:2014年,豆瓣評分9.1
若在諸多諜戰電視劇里挑一部最像電影的作品,毫無疑問是《紅色》。
這部由張魯一、陶虹和周一圍主演的諜戰劇,以其獨到的鏡頭畫質和主角定位從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與眾不同。
首先是它的鏡頭感覺并非常規電視劇那樣平淡、直白,而是類似電影,顯得非常有美感和視覺沖擊力。甚至可以說,《紅色》是一部有36小時時長的大電影。
另外本劇的主角定位在市井小人物上,煙火氣中讓普通人做出不普通的事,實現“普通人的抗戰,驚天的浪漫”的創作目標。
這部劇里,很少見到熱血抗日、高智商對抗,更多的是家長里短和情情愛愛。
北大畢業的演技派張魯一將小人物徐天飾演得低調內斂又謙卑,真實表現出“讓同輩人自嘆不如,讓前輩們心驚膽寒”的演技水平,從而圈粉無數。
《紅色》以諜戰為基礎,又添加了推理和懸疑元素,將縝密故事、落地人設、懸念反轉融為一體,呈現出一部非常有看點的新諜戰類型片,受到關注和點贊就是必然的結果了。
【09】《黎明之前》:2010年,豆瓣評分9.2
借著《潛伏》帶起的諜戰劇熱潮,2010年由吳秀波、林永健、海清等主演的《黎明之前》也同樣大受歡迎,拿下豆瓣9.2的高分。
和以往諜戰劇明顯不同,《黎明之前》在故事敘述上采用了反向講述的敘事方式,主人公劉新杰出場沒多久就亮明了特工身份,
之所以沒有對其身份遮掩,是因為這部劇里的主人公設定并非是常見的“萬能超級無敵”特工,而是一個被雙方力量不斷被動拉扯的“物件”。
劇中劉新杰有眼看同志犧牲卻束手無策的軟弱、無奈,有面對情同手足的敵人、上司的愧疚、不安,某種角度上說劉新杰不像個特工,更像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
這樣的角色設定和演員吳秀波本身性格特點極其相符,加上波哥完美的破碎感,瞬間迷倒屏幕前的一大片觀眾,而且并無性別年齡之分。
本劇中反派的塑造也可圈可點。林永健飾演的國民黨軍官譚忠恕有情有義,在某些觀眾眼里甚至比正面人物劉新杰更讓人心生好感,田小潔、張晞臨飾演的反面角色從形象到演技也同樣立得住。
群像成功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黎明之前》做到了這一點。
除了演員,《黎明之前》的劇情同樣很有新意。吸收美劇精華元素,每集都有高能吸睛時刻,每集都有結尾的懸念做小鉤子,劇情曲折,看得觀眾是欲罷不能。
獲得白玉蘭、金鷹、飛天諸多獎項的《黎明之前》唯一的不足就是過度偏重劇情,導致精神內涵的不足,這點也是它不能超越《潛伏》的根本原因。
【10】《潛伏》:2009年,豆瓣評分9.4
盤點諜戰劇,必定要說的自然是號稱“國產諜戰劇天花板”的《潛伏》。
根據作家龍一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潛伏》無論從劇本質量、演員表現、制作標準諸多維度考察都是上乘,完全對得起豆瓣9.4的高分。
原作小說只有很短的兩萬字,劇本卻被擴容到40萬字,內容大量豐滿卻又沒有變成“注水肉”,這無疑是編劇兼導演姜偉的功勞。
演員的選定上同樣體現出導演組的獨特用心。
余則成一改以往諜戰劇中男主角高大帥的英雄形象,選擇了小眼睛、外表木訥的“丑男”孫紅雷飾演,以至于最初幾集好多觀眾還帶著看黑幫大哥劉華強的印象去觀劇,只覺得不適應。
女主角翠平選了大嘴巴的姚晨飾演,而觀眾對她最深刻的印象還是《武林外傳》里那個動輒“排山倒海”的俠女郭芙蓉。
反差這么大的選角結果要么就是巨大的成功,要么就是沉痛的失敗。
結果顯而易見,孫紅雷和姚晨通過《潛伏》大受歡迎,雙雙躋身一線行列。在白玉蘭獎評選時,更有評委直言被小眼睛的余則成迷倒了,選角成功可見一斑。
不但主角成功,《潛伏》中的配角也是各個出彩,堪稱找到角色本尊。
吳剛的陸橋山、祖峰的李涯都是經典的反派,至于馮恩鶴飾演的老奸巨猾吳站長更是在無數反派角色排行榜上拔得頭籌。
除了劇本優質、選角獨到、情節緊湊、邏輯順暢、劇情緊張中夾雜幽默,《潛伏》的其他方面也做到了細節精良。
劇中辦公桌上的綠色臺燈真實還原民國時期職場的模樣,這款當年連蔣介石都在用的綠臺燈也因為《潛伏》的熱播而再度成為脫銷貨。
這樣全面的良心制作,拿下飛天、金鷹、白玉蘭共10幾個重量級獎項,確實實至名歸。
【結語】:
諜戰劇作為一個特殊的電視劇類型,除了驚心動魄的視覺效果,還會帶給觀眾不同程度的難題,挑戰智商,難怪有那么多觀眾是諜戰劇的堅定劇迷。
近10幾年來,眾多電視工作者挖空心思從各個角度層面對諜戰劇進行創新,希望呈現與眾不同的作品。
單一類型影視作品的創作很容易走到創新枯竭的窘境,所以《風箏》之后幾年里都沒有更出色的諜戰劇滿足觀眾的需求。
好在總有堅定的創作者不肯放棄,這才有了讓觀眾眼前一亮的《風起隴西》,也讓我們對諜戰劇再次充滿期待。
希望我們的期待必有回應,也希望國產諜戰劇奉獻出更多精品。
-END-
【文 | 曉鯤 】
【責編 | 語非年 】
關注@柴叔帶你看電影,更多精彩不迷路!
穆夏:從先鋒藝術回歸民族傳統
作者:舒夢(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近日,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永恒慕夏——線條的魔術》展覽展出了阿爾豐斯·穆夏(又譯作“慕夏”)的作品,也探索了穆夏對20世紀六七十年代東西方藝術與設計以及插畫與漫畫作品的深遠影響。此外,穆夏的“永久展”在中國成都穆夏美術館落戶。館內陳列了180余幅穆夏經典作品,包括承載“穆夏風格”的戲劇海報、商業廣告、插畫、裝飾板等。無獨有偶,在捷克布拉格最大的展覽館——布拉格城堡騎術學校中,“穆夏:情感(iMUCHA:eMOTION)”開展。在此展覽中,穆夏的代表作《斯拉夫史詩》以數字化的形式——巨大的3D投影以及激昂的管弦樂伴奏,給觀眾帶來多感官的情感體驗。兩個展覽均在今年6月28日開展,中國和捷克遙相呼應。
阿爾豐斯·穆夏資料圖片
莎拉·伯恩哈特資料圖片
1穆夏的藝術命題
穆夏的一生頗為傳奇。1860年,他出生于南摩拉維亞(今捷克境內)伊凡契茨小鎮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宮廷侍者,母親是磨坊主的女兒,家庭收入微薄。早年的穆夏表現出繪畫和音樂天賦。1878年,穆夏未被布拉格皇家美術學院錄取,開始在維也納環形劇院從事舞臺美術的工作。1881年11月,一場大火燒毀了維也納環形劇院,他不得不離開維也納。1885年9月,穆夏來到巴伐利亞慕尼黑美術學院學習,后來,在庫恩·柏拉斯伯爵的資助下,他前往巴黎深造。1890年,穆夏在巴黎創辦工作室以設計插圖謀生。1894年,34歲的穆夏因給巴黎當紅女演員莎拉·伯恩哈特的歌劇《吉斯蒙達》設計戲劇海報一炮而紅,成為家喻戶曉的插畫藝術家。此后,他設計的商業廣告、插畫、裝飾板等逐漸形成獨特的“穆夏風格”——用優雅的曲線描繪女性波浪形的頭發和飄逸的衣服,并配以幾何圖案和動植物圖案的裝飾。此后,穆夏為伯恩哈特創作了一系列的戲劇海報,并且隨著伯恩哈特在美國的巡演,這些海報影響了美國的海報設計風格。1906年,穆夏造訪美國,為上流社會女性創作肖像畫,并曾在紐約、芝加哥和費城的大學任教。1908年,他還為紐約德國劇院內部裝飾創作了三幅新藝術風格的大型寓言壁畫,分別代表悲劇、喜劇和真理。在美國,他遇到了日后的贊助人——美國企業家查爾斯·克萊恩。1910年,50歲的穆夏放棄了商業繪畫帶來的優渥生活,回到故鄉布拉格。在那里,他繪制完成了布拉格市民會館內市長大廳裝潢壁畫以及著名的《斯拉夫史詩》系列主題油畫。
穆夏在藝術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早期極具先鋒意味的“穆夏風格”在商業上獲得的巨大成功,以及晚期嘔心瀝血創作的《斯拉夫史詩》系列油畫。如果“穆夏風格”代表著其在“新藝術運動”中的先鋒典范,那么《斯拉夫史詩》表達了穆夏藝術從抽象回溯到寫實,從名利雙收的商業浪潮回歸純粹藝術,從紛繁復雜的現代主義回到民族歷史的現實主義,展示了一位在“美好時代”收獲了名利的先鋒藝術家在晚年鉛華洗盡、返璞歸真的藝術姿態。
“世紀末”的現代派藝術家都面臨著傳統的摹仿—再現機制不能反映現實的困境。譬如現代派文學批評語言危機,認為語言不能充分地再現現實,與此類似,現代派繪畫批評視覺再現危機,批判文藝復興以來形成的焦點透視的方法和嚴格的比例也不再有效。為了嘗試解決危機,他們都開始了對各自藝術形式的探索。
穆夏是“新藝術運動”的先鋒。“新藝術運動”的形式探索,首先是觀看方式的改變。日本浮世繪的單線勾邊、塊面平涂的裝飾手法和攝影技術的發明與完善,改變了藝術家觀看世界的方式,從立體轉向平面。其次,“新藝術運動”倡導“回歸自然”,采用充滿有活力、波浪形和流動的線條,從植物和花卉形態中提取抽象的裝飾圖案,以有機連貫的曲線取代機械化的直線等等。不同于19世紀末裝飾藝術所表現出的頹廢和悲觀情緒,“穆夏風格”洋溢著一種充滿活力和動能的自然和明朗。作為現代裝飾藝術的一次革新運動,“新藝術運動”突破了傳統的純藝術和應用藝術的界限,打破了平民藝術和貴族藝術的嚴格區分,裝飾藝術品高雅精致卻平等親民。這是第一個將普羅大眾當作藝術接受者—消費者的藝術運動,穆夏的先鋒藝術也借助印刷技術支撐的大眾傳媒成為大眾藝術。藝術品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被廣泛應用于室內設計、平面藝術、家具、玻璃藝術、紡織品、陶瓷、珠寶和金屬制品之中。穆夏在巴黎時期是“新藝術運動”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藝術探索和追求卻比“新藝術運動”本身走得更遠。
《托斯卡》資料圖片
2戲劇海報:“穆夏風格”的古典與現代
穆夏是靠一張戲劇海報聲名鵲起的。戲劇海報往往取材于戲劇中某個場景定格的“姿態”,用演員在表演中的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來講述一個故事。而這個靜止永恒的畫面凝縮了舞臺上的敘事動能和變化,暗含著創作者和社會的觀點與立場。正如意大利當代哲學家阿甘本所說,“在姿勢中,力量與行動,自然與習俗,偶然性與必然性變得密不可分”。戲劇海報具有媒介之間的互文性以及各種觀點的沖擊和張力。
1894年12月26日,法國女演員莎拉·伯恩哈特打電話給勒默西耶出版公司的經理布倫霍夫,計劃為歌劇《吉斯蒙達》訂購一張新的戲劇海報。這部戲劇此前在文藝復興劇院演出時大獲成功。顯然,伯恩哈特對第一張海報不滿意,決定為作品重新制作一張海報,為圣誕假期后的重演做宣傳,并且要求在1895年元旦之前出稿。然而由于圣誕假期,出版社無人可用。伯恩哈特打來電話時,穆夏正好在出版社校樣,而且他曾經為伯恩哈特的舞臺劇服裝制作過一系列插圖。因此,布倫霍夫要穆夏盡快為伯恩哈特完成新海報的設計。這張海報于1895年1月1日出現在巴黎街頭,立即引起轟動。伯恩哈特訂購了4000張,并與穆夏簽訂了6年的合同,穆夏隨后成為法國炙手可熱的海報設計藝術家。
《吉斯蒙達》戲劇海報高達兩米多,海報上的伯恩哈特身著一襲拜占庭貴族的金色長袍,頭戴鳶尾花冠頭飾,身披植物紋樣披肩,手持棕櫚枝。歌劇《吉斯蒙達》講述的是中世紀希臘女公爵吉斯蒙達和平民的愛情故事。海報描繪的是戲劇高潮場景中女主角吉斯蒙達拿著棕櫚枝參加“棕枝主日游行”的一個瞬間的姿態。海報的創新之處是吉斯蒙達腦后華麗的彩虹形拱門,像一個光環,讓光線聚焦在女主人公的臉上。唯一的背景裝飾是吉斯蒙達腦后的拜占庭馬賽克瓷磚,其余部分均為留白。與當時典型的鮮艷繁復的海報不同,這張海報具有韻律化的線條、簡潔的輪廓線,以及高雅內斂的色彩。海報的頂部帶有標題《吉斯蒙達》,底部簡潔地呈現了戲劇的演出信息:文藝復興劇院。簡單的構圖突出了演員的主體地位,將真人大小的人物放在拱形輪廓中,突出了吉斯蒙達的尊嚴和個性,同時也符合伯恩哈特的戲劇理念。她曾說:“舞臺上最為至關緊要的是我們,是演員。這種類型的垃圾(過于繁復的舞臺布置)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19世紀90年代的法國劇場,布景和服裝都開始追求現實主義風格,戲劇演出中也增加了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真實細節。而伯恩哈特的戲劇理念對當時的戲劇思潮來說,是獨特且先鋒的,與21世紀著名的戲劇導演格洛托夫斯基的“貧困劇場”理念相似:舞臺布景扼殺了戲劇的本質——演員和觀眾。
19世紀末法國政府取消演期的限制,而戲劇演期的長短可以衡量一個作品是否成功。在19世紀末,商業海報也開始大量使用石版印刷工藝,彌補了傳統手繪不能批量化生產的缺陷。同時政府放松了對海報這種大眾媒體的管制,因此在巴黎的大街小巷出現了藝術家們設計的各類海報。在這樣的背景下,穆夏因為一張戲劇海報,職業生涯發生了戲劇性的、出人意料的轉變。穆夏的藝術成功一方面是對古典藝術的創新,另一方面則有賴于現代技術。海報作為一種“復制機械時代的藝術作品”,改變了大眾對藝術的反應。同時戲劇海報作為戲劇的衍生品,反過來為戲劇擴大了觀眾的范圍——戲劇演出具有現場性,是不可復制的藝術,其觀眾的數量往往是有限的,然而戲劇海報的流行卻提高了戲劇的大眾性。
穆夏此后為伯恩哈特設計的戲劇海報都是她所出演的角色,《茶花女》《洛倫扎喬》《美狄亞》《托斯卡》和《哈姆雷特》無一例外。歌劇《茶花女》源于法國作家小仲馬的同名小說,于1852年搬上歌劇舞臺。伯恩哈特于1896年9月30日首次演出新版本《茶花女》,穆夏在海報中將女主角描繪成一個身著精致禮服的現代巴黎淑女。這幅海報不僅顛覆了《茶花女》昔日的古板形象,還對當時的時尚潮流產生了影響。法語版本的《哈姆雷特》于1899年5月首演,伯恩哈特扮演男主角哈姆雷特。穆夏設計的宣傳海報中,由凱爾特風格圖案裝飾的拱形背景,映襯出哈姆雷特煢煢孑立的身影。特別精彩的是,鏡像中有一個雄姿英發、英勇果斷的背影,與主體猶疑不決的“延宕”王子形成了對比。
除了海報,穆夏還為伯恩哈特設計了戲劇節目單、布景、服裝和珠寶等,作為畫家的穆夏和作為戲劇演員的伯恩哈特是互相成就的。伯恩哈特極有天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女演員”以及圣女貞德之后最有名的法國女性。在19世紀70年代——“美好年代”的初期,伯恩哈特在法國就以舞臺劇表演而出名,隨后馳名歐美。她在一系列早期劇情電影中擔任女演員并獲得成功,人稱“神選的莎拉”。在大眾媒體文化迅速發展的時代,伯恩哈特的成功除了源于自身精湛的表演,還有賴于她較早懂得利用攝影和現代印刷技術來展現自我,提高在受眾中的知名度。
《吉斯蒙達》資料圖片
《茶花女》資料圖片
《哈姆雷特》資料圖片
《伊凡契茨的兄弟團學校》資料圖片
3《斯拉夫史詩》:穆夏作品的歷史與現實
穆夏曾給朋友寫信說:“……我看到自己的作品裝飾著最上層社會的美術沙龍。我看著這些書籍,它們畫滿了各種傳奇的場景、花卉和花環,刻畫著女性的優美與柔情。我的時間,我最寶貴的時間,都消耗在這些作品上,而我的祖國就像一潭漸漸干涸的死水。在我的靈魂深處,我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正在罪惡地揮霍著本屬于祖國人民的那些東西。”1910年春天,穆夏回到家鄉布拉格,在1912年至1928年這十余年間創作了一系列大型歷史畫作——《斯拉夫史詩》,描繪包括捷克在內的斯拉夫民族從史前時代一直到19世紀的歷史長河中最具紀念性的歷史事件和場景。其中10幅是關于捷克人的歷史,還有10幅描繪的是其他斯拉夫民族。
《斯拉夫史詩》的第一幅畫作《原鄉的斯拉夫人》講述斯拉夫民族在4至6世紀的歷史。此時的斯拉夫人是居住在維斯瓦河、第聶伯河、波羅的海和黑海之間沼澤地的農業民族。他們的村莊不斷受到來自西方日耳曼民族的侵略,侵略者經常燒毀他們的房屋并偷走他們的牲畜。畫面中,遠處村莊被燒毀,畫面下方手無寸鐵的夫婦躲在灌木叢中,臉上是恐懼和脆弱,似乎在懇求觀眾的幫助,展現出強烈的戲劇性和豐富的情感。象征防衛與和平的兩個年輕人抬起牧師向神明禱告,以求結束侵略。散落在背景中的星星和星火隱喻希望和戰爭,預示著只有通過抵抗獲得獨立,斯拉夫人民才能獲得和平與自由。
穆夏在《伊凡契茨的兄弟團學校》中描繪了故鄉伊凡契茨一個陽光明媚的秋日。勤勞的人們聚集在印刷機周圍,檢查印刷的書籍。在前景中,一個年輕的學生在給一位老人朗讀。他們相信教育是真正信仰的關鍵。在小鎮伊凡契茨,學者翻譯了《新約》的捷克語譯本,它成為捷克民族身份的重要象征。
《斯拉夫史詩》的高潮是最后一幅《斯拉夫人的崇拜》,它描繪了斯拉夫人于1918年最終擺脫侵略者得到解放的歷史場景。穆夏在這幅壓軸的繪畫中試圖將《斯拉夫史詩》之前19幅畫中涉及的所有主題匯集在一起,并慶祝斯拉夫民族的獨立。這幅畫由四個不同的色彩區域組成,每一種色彩都代表了斯拉夫歷史上的一個時期:畫面右下角的藍色代表斯拉夫歷史的早期;右上角的紅色代表中世紀胡斯戰爭中流下的鮮血;下方陰影中的數字代表侵略者對斯拉夫民族的反復踐踏;最后,中央的黃色燈光照亮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歸來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士兵,預示著奧匈帝國的瓦解和斯拉夫人民新時代的曙光,小男孩揮舞著綠色的樹枝向他們致敬,畫面中央的人是獨立共和國的象征。1928年9月,在捷克斯洛伐克建國十周年之際,穆夏和查爾斯·克萊恩正式把完整的《斯拉夫史詩》系列捐贈給布拉格市政府。穆夏在致辭中說:“我堅信,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只有深深扎根于自己的民族根本,持續、有序地穩步壯大,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深入理解過去的歷史對于維護這種發展的持續性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必須懷揣著這樣的希翼:人類各民族將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只有互相理解,才能使這個愿望更易實現。如果我能為加深不同民族之間的理解而盡自己的綿薄之力,至少,在我們斯拉夫民族中起到一些作用,我將為此深感寬慰。”
穆夏在西歐的現代藝術舞臺和商業領域獲得了鮮花和掌聲,卻能悄然轉身回到斯拉夫故鄉,從唯美和抽象回到苦難和寫實,以現代眼光重新闡述傳統,畫筆從一個個豐腴柔美高貴的貴婦,轉移到圓潤溫和樸實的斯拉夫婦女,在“世紀末”的現代派藝術浪潮中可謂一種離經叛道、特立獨行,卻成就了他內心的藝術理想。從藝術形式探索看,穆夏從現代派的先鋒形式回到了現實主義油畫,但是穆夏的現實主義繪畫卻利用了現代技術和戲劇因素。在《斯拉夫史詩》的創作過程中,照片發揮了重要作用——穆夏在俄國拍攝了大量的紀實照片,基于“第一手觀察”繪制作品,并且穆夏為每一個場景都設定了一種連貫的戲劇性,場面調度呈現出更強的建構性。
正如德國劇作家、戲劇理論家布萊希特所認為的,現實主義是一種不斷變革的精神,它以一種開闊的思路,揭示了現實主義寫作方法的廣闊性與多樣性,揭示了作家、藝術家在審美上把握現實的無限可能性。現實主義在于美學是否作用于現實,是否在政治、歷史、社會中產生了影響。早在1902年,穆夏就呼吁藝術家在藝術作品中建立自己的民族身份,從而擺脫“維也納、慕尼黑和巴黎”等外國模式。穆夏《斯拉夫史詩》的歷史敘事的確從藝術場域中建立起了民族身份認同,成為象征斯拉夫民族團結的紀念碑,在個體、社會、文化三個維度上都有重要意義,這也是穆夏在用藝術的方式參與民族獨立運動。史詩不僅僅記錄過去、反映當下,也指向未來。個體的生命都將終結,只有在日常生活短暫的記憶中建構長效記憶,生命才能在文化和歷史中生生不息。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15日1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